地点
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六十四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班氏令尹斗班之后(《广韵》二十七《删》)
秋胡行(玉台作和班氏诗。○《诗纪》云。一作和班氏诗。) 西晋 · 傅玄
 押阳韵
秋胡纳令室,三日宦他乡。
皎皎洁妇姿,冷冷守空房。
燕婉不终夕,别如参与商。
忧来犹四海,易感难可防。
人言生日短,愁者苦夜长。
百草扬春华,攘腕采柔桑。
素手寻繁枝,落叶不盈筐。
罗衣医玉体,回目流采章。
君子倦仕归,车马如龙骧。
精诚驰万里,既至两相忘。
行人悦令颜,借息此树旁。
诱以逢卿喻,遂下黄金装。
烈烈贞女忿,言辞厉秋霜。
长驱及居室,奉金升北堂。
母立呼妇来,欢乐情未央。
秋胡见此妇,惕然怀探汤
负心岂不惭,永誓非所望。
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
引身赴长流,果哉洁妇肠。
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玉台新咏二。《乐府诗集》三十八。《诗纪》二十二。又《类聚》十八及广《文选》八引乡、房、裳、忘、傍、装六韵。)
上表言养兄子率为后咸和五年 东晋 · 于氏
 出处:全晋文
妾昔初奉醮归于贺氏,胤嗣不殖。
母兄群从以妾犯七出,数告贺氏,求妾还。
妾姑薄氏,过见矜悯,无子归之天命,婚姻之好,义无绝离,故使夫乔多立侧媵。
乔仲兄群哀妾之身,恕妾之志,数谓亲属曰:“于新妇不幸无子,若群陶新妇生前男,以后当以一子与之”。
陶氏既产澄、馥二男,其后子辉在孕,群即白薄:“若所育是男,以乞新妇”。
妾敬诺拜赐,先为衣服,以待其生。
辉生之日,洗浴断脐,妾即取还,服药下乳以乳之。
陶氏时取孩抱,群恒诃止。
婢使有言其本末者,群辄责之。
诚欲使子一情以亲妾,而绝本恩于所生。
辉百馀日,无命不育。
妾诚自悲伤,为之憔悴。
姑长上下,益见矜怜。
群续复以子率,重见镇抚,妾所以讫心尽力,皆如养辉。
故率至于有识,不自知非妾之子也。
率生过周,而乔妾张始生子纂。
于时群尚平存,不以为疑。
原薄及群以率赐妾之意,非惟以续乔之嗣,乃以存妾之身,妾所以得终奉烝尝于贺氏,缘守群信言也。
率年六岁,纂年五岁,群始丧亡。
其后言语漏泄,而率渐自嫌为非妾所生。
率既,与妾九族内外修姑姨之亲而白谈者,或以乔既有纂,其率不得久安而妾子,若不去,则是与为人后。
去年,率即归还陶氏。
乔时寝疾,曰:“吾母、兄平生之所共议也。
陌上游谈之士,遽能深明礼情?
当与公私共论正之”。
寻遂丧亡。
率既年小,未究大义,动于游言,无以自处。
妾亦妇人,不达典仪,唯以闻于先姑,谓妾养率以为己子,非所谓人后也。
妾受命不天,婴此茕独,少讫心力,老而见弃,曾无蜾蠃式谷之报,妇人之情,能无怨结?
谨备论其所不解六条,其所疑十事如左:
夫礼所谓为人后者,非养子之谓,而世之不深案礼文,恒令此二事以相疑乱,处断所以大谬也。
凡言后者,非并时之称,明死乃至丧,生不先养。
今乃以生为人子,乱于死为人后,此妾一不解也。
今谈者以乔自有纂,不嫌率还本也。
原此失礼为后之意,《传》曰:“为人后者孰后?
大宗也”。
今乔上非大宗,率不为父后,何系于有纂与无纂乎?
此妾二不解也。
夫以支子后大宗者,为亲属既讫,无以序昭穆,列亲疏,故系之以宗,使百代不迁,故有立后之制。
今以兄弟之子,而比之族人之子后大宗,此妾三不解也。
凡为后者,降其本亲一等,以成人之性,奉父母之命,而出身于彼,岂不异婴孩之质,受成长于人,不识所生,惟识所养者乎?
鄙谚有之曰:“黄鸡生卵,乌鸡伏之;
但知为乌鸡之子,不知为黄鸡之儿”。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今以义合之后,比成育之子,此妾四不解也。
《礼传》曰:为人后者为所后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
若子者,义比于子而恩非子也。
故曰为后者异于为子也。
今乃以为后之公义,夺育养之至恩,此妾五不解也。
与为人后者,自谓大宗无后,族人又既已选支子为之嗣矣。
今人之中,或复重为之后,后人者不二之也,自非徇爵,则必贪财,其举不主于仁义,故尤之也。
非谓如率为嫡长先定,庶少后生,而当以为讥。
此妾六不解也。
妾又闻父母之于子,生与养其恩相半,岂包胞之气重,而长养之功轻?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故服三年”。
《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凡此所叹,皆养功也。
螟蛉之体,化于蜾蠃
班氏之族,乳虎纪焉。
由此观之,哺乳之义,参于造化也。
今率虽受四体于陶氏,而成发肤于妾身。
推燥居湿,分肌损气,二十馀年,已至成人,岂言在名称之间,而忘成育之功?
此妾一疑也。
夫人道之亲,父子、兄弟、夫妻,皆一体也。
其义,父子,首足也;
兄弟,四体也;
夫妻,判合也。
夫唯一体之亲,故曰兄弟之子犹己子,故以相字也。
今更以一体之亲,拟族人之疏;
长养之实,比出后之名:此妾二疑也。
夫子之于父母,其情一也。
而有以父之尊,厌母之亲;
以父之故,断母之恩;
以父之命,替母之礼;
其义安取?
盖取尊父命也。
凡嫡庶不分,惟群所立,是君命制于臣也。
慈母如母,生死弗怠,是父命之行于子也。
妾之母率,尊命则由群之成言,本义则乔之犹子,计恩则妾之怀抱。
三者若此,而今弃之,此妾三疑也。
诸葛亮无子,取兄瑾子乔为子,乔本字仲慎,及有子瞻,以乔为嫡,故改字伯松,不以有瞻而遣乔也。
盖以兄弟之子犹己子也。
陈寿云:“乔卒之后,诸葛恪被诛,绝嗣,既自有后,遣乔子攀还嗣瑾祀”。
明恪不绝嗣,则攀不得还。
近代之纯贤,瑾正达之士,其兄弟行事如此,必不陷子弟于不义,而犯非礼于百代。
此妾四疑也。
《春秋传》曰:“陈女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言为己子,取而字之。
《传》又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往而承之也。
取而字之者,母也;
往而承之者,子也。
在母,母之仁也。
蜾蠃之育螟蛉
在子,子之义也。
则成人之后大宗也。
苟能别以为己子与为后之子不同文也,则可与求礼情矣。
以义相况,则宗犹父也,父犹母也。
庄姜可得子戴妫之子,系之于夫也;
兄弟之子可以为子,系之于祖也。
名例如此,而论者弗寻,此妾五疑也。
董仲舒命代纯儒,汉朝每有疑议,未尝不遣使者访问,以片言而折中焉。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弃弃儿乙养之以为子。
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
甲当何论”?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
《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
诏不当坐。
夫异姓不相后,礼之明禁,以仲舒之博学,岂暗其义哉!
盖知有后者不鞠养,鞠养者非后,而世人不别,此妾六疑也。
又一事曰: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
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
乙怒,杖甲二十。
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
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
虽杖甲,不应坐”。
夫拾儿路旁,断以父子之律,加杖所生,附于不坐之条,其为予夺,不亦明乎!
今说者不达养子之义,唯乱称为人后,此妾七疑也。
汉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
亡后,子还所生。
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
异姓尚不为嫌,况兄弟之子!
此妾八疑也。
吴朝周逸,博达古今。
逸本左氏之子,为周氏所养,周氏又自有子,时人不达者亦讥逸。
逸敷陈古今,故卒不复本姓,识学者咸谓为当矣。
此妾九疑也。
为人后者止服所后,而为本父服周,一也;
女子适人降所生,二也;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三也;
诸侯之庶子,不得服其母,四也;
庶子为王,不敢服其母,五也。
凡此五者,非致人情,《礼》称以义断恩,节文立焉。
率情行者,戎狄之道也。
患世人未能错综礼文,表里仁义,乱于大伦,故汉哀,以诸侯嗣天子,各还尊其私亲,以为得周公严父之义,而不知其大悖国典。
夫未名之子,死而不哭;
既名之后,哭而不服;
三殇之差,及至齐斩:所禀所受,其体一也,而长幼异制,等级若此。
又今世人生子,往往有杀而不举者,君子不受不慈之责,有司不行杀子之刑,六亲不制五服之哀,宾客不修吊问之礼,岂不以其蠢尔初载,未夷于人乎?
生而杀之如此,生而弃之,受成长于他人,则追名曰“本吾子也”,乃全责以父子之恩,自同长养之功,此妾十疑也(《通典》六十九)
狱中与诸甥书以自序 南朝宋 · 范晔
 出处:全宋文卷十五
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
然平生行己任怀,犹应可寻。
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
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
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愦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
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
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
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
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
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
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尽。
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
以此为恨,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箸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
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
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
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
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
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
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虽少许外,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
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馀竟不成就,每愧此名(宋书范晔传,又略见《御览》五百八十五。)
史记集解序 南朝宋 · 裴骃
 出处:全宋文卷十七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庶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以为之所言,世称其当。
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
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
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
聊以愚管,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钞内。
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
《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今直云「曰」。
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时见微意,有所裨补。
譬嘒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以徐为本,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
人心不同,闻见异辞,班氏所谓疏略抵牾者,依违不悉辩也,愧非胥臣之多闻,子产之博物,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宋本《史记》。)
释情赋 北魏 · 李骞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三
单阏之年,无射之月,余承乏摄官,直于本省。对九重之清切,望八袭之峥嵘,感代序以长怀,观爽气而轸虑。笼樊之念既多,寥廓之想弥切。含毫有思,斐然成赋。犹潘生之《秋兴》,王子之《登阁》也。厕郑璞于周宝,编鱼目于隋珠,未敢自同作者,盖亦各言尔志云。
峻极之层构,导积石之洪流。
有马形而谟舜,亦龙德而史周。
爰相赵之鸿烈,逮藩魏之优游。
为衢樽于上叶,号木铎于前修。
豢龙之不陨,似穷桑之世济。
故抱玉而怀珠,且滋而树蕙。
或舟楫以匡时,或栖迟以卒岁。
尚无忝于先人,谅贻厥于来裔。
书金册以葳蕤,布银绳而昭晰。
清风忽其缅邈,启皇祖于庚寅
逢轩教之方洽,遇周命之维新。
譬龙虎其有合,信山川而降神。
若胜庭之五杰,似不速之三人。
协嗜欲于将至,岂物色而方臻。
天宠以来仪,步康衢而骋力。
如乾元之利贞,若坤四之方直。
内弼谐于本朝,外辟土于殊域。
乘紫氛以厉羽,负青天而鼓翼。
既公侯之必复,亦庆绪之所融。
绩并绔于八凯,道俱升于二宫。
遂遵流以至海,且因岳而为嵩。
同羽仪于班氏,均载德于杨公。
何日月之逾迈,引寒暑而相终。
委晋会于弱齿,遗堂构于微躬。
嗟蒙昧之无取,故告舍而不及。
已获落而少成,又拥肿而无立。
愧精坚于百链,惭忠信于十邑。
非圭璋之特达,讵芳匪之易袭。
未砥砺以自进,宁琢磨而成章。
宋子之万字,异应生之五行。
不请观于石室,岂借书于晋皇。
求班庄而不遂,况蔡文之可望?
参四科其未获,入三选而谁许。
本无声于梁魏,故未闻于陈汝。
居玉石以多迷,宅显晦而乖所。
既无怀于四至,安有情于再举。
虽衣冠之未胄,而世禄之绪馀。
等渤澥之乘雁,类九罭之逃鱼。
江淮而不变,对朝市而闲居。
空阖门以靖轨,非论道而修书。
宾客季彦,谢朋交于太初。
在正光之御历,实明皇之拱己。
曾问政于上学,著为君而我齿。
叫阍人以望子,遂陟降于庭止。
崔骃之谒帝,若谢兼之来仕。
孝庄之入统,乃道丧而时昏。
水群飞于溟海,火载燎于中原。
延胶船而越水,若朽索而乘奔。
玉羊失而无御,金鸡亡而不存。
天步忽其多难,横流且其云始。
既云扰而海沸,亦岳立而棋峙。
睇三刚之日紊,见四维之不理。
顾茂草以伤怀,视匪车而思起。
虽风雨之如晦,亮胶喈而不已。
自牵役干宰朝,实有怀于胥耻。
在下僚而栖屑,愿奋迅于泥滓。
眷故乡以临睨,怅有动于思归。
越来流以鼓枻,溯北风而结騑,入成都之旧宅,反观津之故扉。
乃曲肱而不闷,信抱瓮而无机。
且耕而食,且蚕而衣。
恒一日以自省,亦三月而无违。
游仁义之肴核,采坟素之精微。
诚因闲而养拙,亦有乐于嘉肥。
句芒御节,姑洗之首,散迟迟于丽日,发依依于弱柳。
鸟间关以呼庭,花芬彼而落牖。
听乃越于笙簧,望有逾于新妇。
袭成服以逍遥,愿良辰而聊厚。
乃席垄而踞石,遂啸俦而命偶。
同浴沂之五六,似禊洛之八九。
或促膝以持肩,或援笙而鼓缶。
宾奉万年之觞,主报千金之寿。
各笑语而卒获,传礼仪于不朽。
斯盖先民之所乐,而余心之所守也。
至于少昊为帝,庚辛处躔,视墟里之萧萧,过寒夜之绵绵。
积霜霭于近援,起沈寥于远天。
思多端以类长,若临水而登山。
幸出游之或写,冀观涛之可蠲。
遂杖策缓步,或渔或田。
弋凫雁于清溪,钓鲂鲤于深泉。
张广幕,布长筵。
酌浊酒,割芳鲜。
起《白雪》于促柱,奉《绿水》于危弦。
赋《湛露》而不已,歌《骊驹》而未旋。
跌荡世俗之外,疏散造化之间。
人生行乐,聊用永年。
悟柱下之稍工,闻首阳之为拙。
既有惜于菰悬,且自悲于井渫。
访郑詹之格言,求季主之高说。
去衡门以策驷,望象魏而投辙。
服毳衣以从务,乘大车而就列。
比汗海而无纪,喻江河而有缺。
眷重地而惧深,念索米而惭结。
运有折于玉斗,时忽亡于金镜。
始蒙尘以播荡,卒流彘而居郑。
彼上天之降鉴,实下民之请命。
因艰难以隆基,据殷忧而启圣。
调《南风》以负扆,居北辰而为政。
创彝伦于九畴,班平章于百姓。
喻绳契以论踪,援成昭而比盛。
酌徙镐之故典,究迁亳之遣令。
奄四海以为家,开七百而增庆。
睹礼乐之方隆,信光华之始映。
百揆郁以时序,四门穆其惟清。
如得人于汉世,比多士于周庭。
有一匡以作相,或十乱而为桢。
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
伊余身之忝秽,得再入于承明。
执纶言之犹绋,戴会弁之如星。
非巡溃以观井,信夕惕而怀惊。
承周任之有言,揽老子之知足。
奉炯诫以周旋,抱徽猷而与属。
每有偃于唯尘,恒兴言于宠辱。
思散发以抽簪,愿全贞而守朴。
眷疏傅以徘徊,望申公而踯躅。
冀鄙志之获展,庶微愿之逢时。
歌致命而可卜,咏归田而有期。
揖帝城以高逝,与人事而长辞。
击壤而颂,结草而嬉。
巢父以戏颍,追许子而升箕。
供暮餐于沆瀣,给朝饵于琼芝。
同糟醨而无别,混名实而不治。
放言肆欲,无虑无思。
何鹪鹩之可赋,鸿鹄之为诗哉(《魏书·李顺附传》)
律谱 南梁 · 毛爽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臣爽案,黄帝伶伦氏取竹于嶰谷,听凤阿阁之下,始造十二律焉。
乃致天地气应,是则数之始也。
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其气以候四时,其数以纪万物。
隶首作数,盖律之本也。
夫一、十、百、千、万、亿、兆者,引而申焉,历度量衡,出其中矣。
有虞氏用律和声,邹衍改之,以定五始。
正朔服色,亦由斯而别也。
夏正则人,殷正则地,周正则天。
孔子曰:「吾得夏时焉」。
谓得气数之要矣。
汉初兴也,而张苍定律,乃推五胜之法,以为水德。
实因战国官失其守,后秦灭学,其道浸微,补缀之,未获详究。
孝武创制,乃置协律之官,用李延年以为都尉,颇解新声变曲,未达音律之原,故其服色不得而定也。
至于元帝,自晓音律,郎官京房,亦达其妙,因使韦玄成等,杂试问
自叙云:「学焦延寿,用六十律相生之法。
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阳下生阴,阴上生阳,乃还相为宫之正法也」。
于后刘歆典领条奏,著其始末,理渐研精。
班氏《汉志》,尽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所出也。
至于后汉,尺度稍长。
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灰悉不飞。
晋光禄大夫荀勖,得古铜管,校所制,长古四分,方知不调,事由其误。
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声韵始调。
左晋之后,渐又讹谬。
至梁武帝时,犹有汲冢玉律,宋苍梧时,钻为横吹,然其长短厚薄,大体具存。
臣先人栖诚,学算于祖暅,问律于何承天,沈研三纪,颇达其妙。
后为太常丞,典司乐职,乃取玉管及宋太史尺,并以闻奏。
诏付大匠,依样制管。
自斯以后,律又飞灰。
侯景之乱,臣兄喜于太乐得之。
陈宣帝荆州为质,俄遇梁元帝败,喜没于周。
适欲上闻,陈武帝立,遂又以二十管衍为六十律,私候气序,并有徵应。
至太建时,喜为吏部尚书,欲以闻奏。
宣帝崩,后主嗣立,出喜为永嘉内史,遂留家内,贻诸子孙。
陈亡之际,竟并遗失。
今正十二管在太乐者,阳下生阴,始于黄钟,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一岁之气,毕于此矣。
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终于南事。
六十律候,毕于此矣。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黄钟者,首于冬至,阳之始也。
应天之数而长九寸,十一月气至,则黄钟律应,所以宣养六气,缉和九德也。
自此之后,并用京房律准,长短官宫,次日而用。
凡十二律,各有所摄,引而申之,至于六十。
亦由八卦衍而重之,以为六十四也。
相生者相变。
如黄钟之管,下生林钟,以阳生阴,故变也。
相摄者相通。
如中吕之管,摄于物应,以母权子。
故相变者,异时而各应,相通者,同月而继应。
应有早晚者,非正律气,乃子律相感,寄母中应也(《隋书·律历志上》)
昭容上官氏碑铭711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乃生灵媛,祚我圣君。
精微其道,焕炳其文。
三光错行,昭容纲纪。
百揆繁会,昭容条理
外图邦政,内谂天子。
忧在进贤,思求多士。
忠孝心感,天焉报之。
吉凶有数,邱焉祷之。
如彼九日,羿焉暴之。
如彼三良,秦焉悼之。
汉宫选才,班氏其特。
楚史书霸,樊姝之力。
彧穆齐公,叙其明德。
嗟尔彤管,是鉴是则。
对文词雅丽策 唐 · 苗晋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问。
朕闻至道虽微。
不言而化。
皇天阴骘。
相叶其彝。
信寒暑而生成。
施云雨而沐润。
垂范作训。
树君育人。
时有浇淳。
教垂繁略。
成汤既圣。
禹道云亡。
桑扈谷风。
屡动诗人之刺。
塞门反坫。
时遗宣父之嫌。
我国家拯彼颓纲。
开兹盛业。
朕以不德。
袭号乘时。
而皇极之道未敷。
谟明之轨尚阙。
思宏厥理。
其义安从。
至如视听貌言。
恒若时若。
会极归极。
作哲作乂。
一以贯之。
何方而可。
夫礼以饰情。
情疏则礼略。
乐以通感。
感至则神和。
理内为同。
修外为异。
同异之用。
有昧其功。
人俗未融。
伫明斯要。
又四时武德
制自何君。
五行文始。
本之谁代。
昭德盛德。
莫辨所尊。
昭容礼容。
未详所出。
悉情以对。
用释余疑。
对。
陛下顷与三事大夫议于朝。
以计天下有奇才异行。
含光而不扬其辉。
诏诸侯咸举之。
臣实至愚。
不通大识。
循才审行。
不副高求。
臣闻论语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孝经曰。
王者则天之明。
因地之利。
以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理。
所谓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而保大定功。
勋业盖时也。
逮金石斯缅。
步骤不同。
时有浇淳。
教随繁略。
桑扈谷风之刺。
三归八佾之嫌。
人用僭忒。
一至于此。
孔子曰。
上失其道。
人散久矣。
传曰。
国家之弊。
恒必由之。
陛下嗣守丕绪。
茂昭大德。
能使百家承式。
万邦作乂。
所谓孕虞育夏。
殷陶周。
革弊移风
自前代未有也。
陛下乃赐臣策曰。
皇极之道未敷。
谟明之轨尚阙者。
岂不以采刍荛之义。
诚考试之端。
不宰其功。
俯垂下问。
实陛下谦德也。
微臣何足以知之。
制策曰。
至如视听貌言。
恒若时若。
会极归极。
作哲作乂。
一以贯之。
何方而可者。
臣闻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
受河图。
则而画之。
八卦是也。
禹理洪水。
天赐洛书。
法而陈之。
洪范是也。
故河图洛书。
相为经纬。
八卦九畴。
相为表里。
圣人行道。
各保其真。
若人有乖方。
数必徵于错逆。
政惟协雅。
理必应于调和。
考之咎徵。
粲然著矣。
陛下随阳泽以著恩。
慎严霜以肃威。
鹰隼未击。
罻罗不施。
草木未零。
山林不伐。
足可使垂景星而降甘露。
腾休气而漏醴泉
臣以为一以贯之。
其道久矣。
制策曰。
礼以饰情。
情疏则礼略。
乐以通感。
感至则神和。
理内为同。
修外为异。
同异之用。
有昧其功。
人俗未融。
伫明斯要者。
臣闻六经之道同归。
礼乐之用为急。
孔子曰。
安上理人。
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董仲舒对策曰。
王者欲有所为。
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大者。
在于阴阳。
阳之为德。
阴之为刑。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务德教而省刑罚。
陛下修先王之好生。
存大易之缓死。
顷者省囹圄。
去桎梏。
此则省刑罚之谓也。
臣闻乐以理内为同。
礼以修外为异。
同则和亲
异则畏敬。
和亲则无怨。
畏敬则不争。
二者并行。
合为一体。
揖让而理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
适时之要。
斯并存焉。
制策曰。
四时武德
制自何君。
五行文始。
本之谁代。
昭德盛德。
莫辨所尊。
昭容礼容。
未详所出。
悉情以对。
用释余疑者。
臣以为斯并汉主之乐。
载于班氏之书。
必先究其明徵。
考其敏博。
既劳更仆。
何易尽言。
虽敢略而陈之。
尚未臻其极也。
臣闻易曰。
先王以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
以配祖考。
古者制宗庙。
太祝迎神于庙门。
其义也。
四时武德者。
汉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
武德奏于高庙焉。
五行舞者。
本之周武也。
秦始皇二十五年更为五行也。
汉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
以示不相袭也。
昭德盛德。
孝景孝宣之所以尊宗庙。
昭容礼容者。
武德文始五行之舞也。
谨对。
对太室择嗣判(甲于太室而择嗣先幼者或非之称神所命) 唐 · 虞咸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率由旧章。克备恒典。
列昭穆以有序。承继嗣而逌著。
粤惟彼甲。若昔大猷。
无忝乃先。懋昭有训。
同乎班氏。思欲叙其家声。
类夫韦孟。将以传其祖德。
虽圭璋克荷。而嫡庶尨戎。
载怀捧翟之伦。犹疑干蛊之嗣。
协比长幼。阴骘庙祧。
庶降祉以象贤。凭灵贶以立德。
同其楚国。先弃疾之当璧。
方彼卫人。乃祁子而顺兆。
神所命也。则尝闻之。
龟有知焉。实在兹矣。
或非无艺。甲择有孚。
欲寘于理。谁谓其可。
史记索隐后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
及传记诸子。其间残缺盖多。
或访搜异闻。以成其说。
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
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班氏之书。成于后汉
彪既依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
且又兼采众贤。偫理毕备。
故其旨富。其词文。
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钻仰。
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
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
于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
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
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
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
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
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
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
作音义一十卷。惟记诸本异同。
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郎裴骃
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
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
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以散亡。
南齐轻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
音则尚奇。义则罕说。
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
其先人曾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
凡三十卷。隋季散乱。
遂失此书。伯庄贞观之初
奉敕于宏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
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三十卷。
音乃周备。义则更略。
惜哉。古史微文。
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
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
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嘉会
独善此书。而无注义。
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
初以残缺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
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
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
千载古史。良难䌷绎。
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赞述。
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于司南也。
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
代陈司徒谢敕赐麟德殿宴百僚诗序表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臣某言。
支使某官奏事回。
伏奉某月日手诏。
赐臣以皇太子所写圣制麟德殿宴百僚诗序。
日月扬光。
风云动色。
捧受之次。
震骇失常。
臣某中谢
臣伏以经天纬地者。
圣人之文。
多才多艺者。
元良之美。
逖听前修。
旋观往册。
考论盛德。
罕见全能。
故汉后咏歌。
有乖雅颂之旨。
周储聪哲。
不闻翰墨之妙。
伏惟陛下道洽帝尧
文超系表。
体阴阳之变化。
与云汉而昭回。
皇太子德迈生知。
学资圣训。
钟张之笔札。
并虬鸾以飞动。
臣特承湛恩。
此殊锡。
集荣光于外府
启重宝于私庭。
班氏赐书。
既甚悬隔。
马卿视草。
曾未比拟。
又臣所献奉和诗。
事等赓歌。
情同率舞。
滥吹之音。
谬尘于天听。
踰涯之赏。
忽降于丝言。
岂臣微力所宜负戴。
非臣捐躯所能效益。
无任荣荷感惕之至。
大唐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将军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公刘府君墓志铭 唐 · 窦忻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
君讳元尚字元尚彭城人也。出自轩皇之后。继乎光武之允。长源远派。□裔于公焉。祖高道不仕。父居心物外。混迹人间。绝粒归真。澄神息念。公禀灵□得风云之气。感岳渎之精。茂岁有奇。与同年而特异。弱冠从仕。于□卫而超功。简在帝心。于斯为美。解褐拜掖廷监作大食市马使。燕王市于骏骨。伯乐之龙马。遂使三军迎送。万里循环。荣宠是加。超公内寺伯也。复为骨利干市马。崎岖百国。来往三春。追风跃而奔腾。逐日回而来献。遂加公谒者监。奚首领屈突于。侵扰候亭。搅乱军旅。公密奉纶诰。勒兵讨之。则知圣泽推贤。军容得士。公有坐帷之策。剋日摧锋。立讨之谋。应时瓦解。特拜内侍。答公之德也。北庭使刘涣。躬行悖逆。委公斩之。又瀚海监临。宣慰四镇。兵士畏爱。将帅威慑。无何。迁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将军省事。宠恩极也。仍知武德中尚五作坊使。国家寄重。珍玩不轻。妙眩工输。巧从班氏。能为悦豫。干得公心。出入肃清。内外皆美。向一十五载。考绩踰深。何必上标下□能无有□况招冤谤。徒有铄词。圣上委公清慎。特令无事。虽去官禄。而不离家。得预悬车。于兹足矣。未锡楼船之号。俄闻梁木之歌。惟公以天宝十二载八月十一日。遘疾薨于金城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八。皇情悲悼。朝野增伤。以天宝十三载十有一月二十九日。窆于龙原府夫人旧茔合祔。礼也。势搞长原。气连秦岫。岗峦丛倚。宫阙峥嵘。嗣子守义。常选苏期内给事上柱国。守志。宫教博士。并泣血茹荼。哀缠触类。气添哽咽。痛感号咷。哀笳断绝于长空。楚挽喧阗于广陌。克诚克信。有度有章。用展饰终。记之金石。铭曰。
帝轩之允,光武传家。
盈门金紫,宠幄荣华。
夫盛必衰,有会克离。
圣人既则,神道何为。
物虑推迁,迹存不朽。
勒石题铭,同天地久。
代陈司徒谢敕赐麟德殿宴百僚诗序表 唐 · 王纬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臣某言。
支使某官奏事回。
伏奉某月日手诏。
赐臣以皇太子所写圣制麟德殿宴百僚诗序。
日月扬光。
风云动色。
捧受之次。
震骇失常。
臣某中谢
臣伏以经天纬地者。
圣人之文。
多才多艺者。
元良之美。
逖听前修。
旋观往册。
考论盛事。
罕见全能。
故汉后咏歌。
有乖雅颂之旨。
周储聪哲。
不闻翰墨之妙。
伏惟陛下道洽帝尧
文趋系表。
体阴阳之变化。
与云汉而昭回。
皇太子德迈生知。
学资圣训。
钟张之笔札。
并虬鸾以飞动。
臣特承湛恩。
此殊锡。
集荣光于外府
启重宝于私庭。
班氏赐书。
既甚悬隔。
马卿视草。
曾未比拟。
又臣所献奉和诗。
事等赓歌。
情同率舞。
滥吹之音。
谬尘于天听。
踰涯之赏。
忽降于丝言。
岂臣微力所宜负戴。
非臣捐躯所能效益。
无任荣荷感惕之至。
阎使君 中唐 · 刘长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维年月日。某乙谨以清酌之奠。
祭于故睦州刺史阎公之灵。猗欤我公。
诞灵中和。盛德茂才
如山如河。玉立清迥。
冰姿峨峨。独鹤不偫。
孤松无柯。班氏九流。
孔门四科。总而怀之。
巨海长波。遭时艰难。
避地江沲。浙水之源。
剖竹来过。百城风偃。
万室星罗。感恩具存。
赏罚无颇。帷褰讼止。
襁负肩摩。俗谣蔽芾。
庭顾婆娑。沈侯高咏。
谢客疲痾。人之云亡。
天意若何。故乡道阻。
旅殡山阿。哀哀孝子。
霜露滋多。常惧流年。
邱陇陂陀。乃告元龟。
是宅是他。呜呼我公。
所悲则那。今去也哭。
昔来也歌。引发东郊。
攀恩皤皤。铭旌夕没。
漭沧寒莎。缅怀生平。
持奉仁和。感恩临奠。
悲如之何。尚飨。
郑州原武县丞崔君夫人源氏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夫人讳某。字某
河南洛阳人也。昔凉武王乌孤景王傉檀继为杰。
霸据河右。景王太尉陇西宣王贺
司徒惠王恭。或以文武。
藩翰王室。以拓拔同源。
因锡姓焉。夫人其后也。
曾祖翁。皇朝尚书比部郎中
祖修业。泾州刺史
父光时。济阴太守
夫人济阴第几女。既笄。
归于原武博陵崔君某。以德敏贞俭。
宣慈惠和。辅佐君子。
而成家风。原武之伯父冲。
尝为刑部郎中。每谓夫人淑哲之美。
可师表姻族。洎原武疾病。
顾视诸子尚藐。虑归祔不获。
以属夫人。夫人默而省焉。
昼哭之后。躬履草莽。
成反葬之礼。礼无违者。
闻者难之。既免丧。
始游息道门。受心法于大照禅师
请益之际。朗然悬解。
大照没。又事宏正禅师
入定性离。天机独得。
喜怒哀乐。无自入焉。
宴坐之外。以敬姜之风操。
班氏之诗礼。贻训亲族。
闺门之内。盛烈流美。
禅林高妙。受用不极。
委和归真。享年若干。
大历甲辰岁十一月十三日。寝疾捐馆。
嗣子某乙等。泣血襄事。
来岁某月日。权窆于某原。
仲子左车。纯孝而文。
惧圣善之德。不著后嗣。
遂假我为志。铭曰。
烈烈雄阀。降兹淑哲。
惟夫人兮。郁郁母仪。
中外肃祗。耀闺门兮。
以道自光。我性则常。
奄归真兮。考乎维嗣。
其哀也至。刻斯文兮。
故朔方河中晋绛邠宁庆等州兵马副元帅河中绛邠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咸宁郡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八
天地䜣合。以生万物。其成岁功也。则有肃杀震曜之助焉。君臣保乂。以熙百志。其讲武功也。则有经纶翼戴之辅焉。龙蛇起蛰。山泽通气。与运相值。有开必先。斯太师所以宣力四代。稽谟七德。煇曜威灵。勤身濯行。霆击风行。乃缉熙于光明。故雕戈淑旂。以严师律。黄旒元衮。以正台曜。湛露彤弓。以觉报宴。纳书追命。以荣恤礼。蕃锡始终。如公之功。公讳字某。其先夏姒之后为淳维。汉刘之代为浑耶。或强为与国。或分以保姓。贞观中。开置州壤。就加官师。曾祖元庆。皇豹韬卫将军灵邱县开国伯。祖文寿。皇太子仆。赠尚书左仆射。考释之。皇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御史中丞宁朔郡。赠司空。惟灵邱绍先公之职。居次卿之重。仆射以积厚克家。宁朔以伟才雄边。贵仕崇勋。乃列茅社。流光追远。是加密印。回复介祉。閒生元臣。功昭于前人。德合于大君。建中癸亥。翠华西狩。公以大司马艰贞翼从。部勒戎车。揣摩杀机。勤劳行内。为上心膂。登坛授律。誓命交感。如汉拜淮阴侯故事。而又加焉。乃进左揆。遂参大政总赋舆而为之师长。恢王略而以之北伐。凶党尽锐。壁于武亭。公以事钜师老。则伤威重。正合奇胜。在于疾力。奋寡击众。鼓行无前。歼夷溃溺。如建瓴水。中坚席胜。又复于咸阳。长毂启行。既门于延秋。会西平王以东诸侯之师。清宫献捷。公乃抑其贾勇。须彼成功。窒士心之剋伐。息兵火之气焰。然后穷追斩级。寇孽以平。备法从于清跸。捧大明于黄道。告类荐功。登拜上台。抚封尹正。复与虏确。时北平王出大卤收绛台。而公已总成师左辅。于是缉忠力。扬奇锋。复离宫。拔坚垒。衡阵压境。傅于蒲津。金鼓之声气相合。山河之表里皆复。渠魁授首。师帅协附。安流以济。方轨而前。士不罹伤。工不易肆。殄寇正刑。四方咸和。论道进律。乃平水土。秉谊靖人。以修班制。休嘉贲于草木。利泽逮于鳏寡。言为军志。动为吏师。贞元景子。政成一纪。进掌邦教。遂居左弼。十五年冬寝疾。十二月辛未。薨于理所。享年六十四。皇上悼叹。不视朝五日。册赠太师。赙襚吊祠。有司备物。大僚襄事。明年二月甲申。葬我太师于万年县洪固原太常迹其功德。奏谥曰忠武。礼也。初公年十一。以将门子仕于边部。未弱冠。五迁至左骁卫将军。始从朔方之师战黑山。次从陇右之师摧石堡。又尝西出临洮。夺昆夷之善地。而为之壁垒。北绝大漠。破猃狁之坚甲。而焚其庐帐。又从汾阳王临淮王讨反虏于山东。南攻赞皇。北取真定。射其突将李立节。贯于左肩。毙之。又五迁至太常卿。皆以功次。其閒开地于河曲。以静九蕃。宣威于陕西。乃定三川。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故以御史中丞灵州左司马。以御史大夫邠州刺史。以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专征上郡榆林之地。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又以户部尚书晋王出车之重。自时厥后。投艰感慨。能纳大忠。以恤大事。理蒲十六年。再陟公台。以司空兼侍中。以司徒中书令。大凡历官二十八次。真食千八百室。居节制者五。副元帅者四。材力绝人。始封楼烦。方内洽平。乃建咸宁。凡汾阳王九代之勋。公皆左右。四履之地。公皆践历。悯册师礼法谥尊名。公皆如之。所不至者。寿而已矣。惟公厚性宽中。智谋深静。秉仪类以赋明命。植端诚以纠王慝。讲功述职。远意长利。执德之柄。蹈礼之舆。致其用以格天。启其心以沃圣。协建皇极。为宗工元龟。雅好左氏春秋班氏史。得考父之恭。范宣之让。骠卫之功略。黄韩之教化。又尝慕太史公自叙。著行纪一篇。词不矜大。而事皆明备。有子五人。曰殿中少监鍊。太子中允镐。太子司议郎钜。栎阳钢。云阳鐬。著位于两宫。以奉朝请。试吏于县内。以修事任。食德而才。禀训而忠。皆以纯孝。致其哀敬。令弟辅国大将军右领军卫将军武当郡。与诸孤等推烝彝景钟之义。因识表以闻。有诏词臣。刻石传信。乃采其赞书侯表。作神道碑。铭曰。
北戴斗极,阴方尚武。
元金朱轓,锡命都府
太师閒代,感会云雨。
四征庇人,九合尊主。
昔未成童,则能肆勤
卓行深入,致果忘身。
弱冠摧锋,环列南军。
中兴之后,书社策勋。
援枹两河,转战三秦。
灵朔郇邠,所居必闻。
出统蕃卫,入司徼巡。
时丁阨难,节冠偫伦。
逋诛煽结,狂秽宫阙。
西平鞠旅,公亦授钺。
既临延秋,如火烈烈。
休士退舍,时惟不伐。
祲沴濛濛,蒲津未通。
北平释位,公实抚封。
胥命长春,克成厥功。
开壁劳军,靡有不公。
以律则臧,在和而克。
时惟太师,有严有翼。
乃敷仁泽,乃布条职。
时惟太师,有功有德。
三公二府,是奖是陟。
襚印易名,以尊以饰。
材官介士,卤簿悽恻。
大隧鲜原,终南之北。
万邦作宪,永代是式。
追琢馨香,与唐无极。
酷吏传议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八
诗美仲山甫曰。
刚亦不吐。
柔亦不茹。
故体备健顺。
是为全德。
不然。
则直已循性。
能秉一方。
事举于中。
皆理道也。
得柔之道者为循吏。
失刚之理者为酷吏。
司马氏修史记。
始作二传。
以诫世尔。
而后以郅都为酷吏传首。
愚有惑焉。
之为中郎将
上欲抟野彘活贾姬。
从容奏议。
引宗庙太后之重。
其为济南守。
诛豪猾首恶。
道不拾遗。
其为中尉
宗室贵臣。
敛手仄目。
其为雁门守。
匈奴不敢近边。
至为偶人像之。
骑射莫能中。
然其勇敢气节。
根于公廉。
不发私书。
不受请寄。
具此数者。
为汉名臣。
入居命卿。
出总列郡。
坚刚忠纯。
终始若一。
坐临江之嫌。
太后之怒。
身死汉庭。
首足异处
有以见汉氏之不纲。
王泽之弛绝也。
盖在史氏发而明之。
以旌事君。
以励使臣
俾百代之下。
有所惩劝。
子长既首冠酷吏。
班氏又因而从之。
善善恶恶之义。
于此缺矣。
夫椎埋沉命舞文巧诋之徒。
自为等夷。
杂列篇次。
至于述赞。
虽云引是非争大体。
又何补焉。
噫嚱。
洪范之沉潜。
大易之直方。
皆臣道也。
虽未蹈之。
斯近之矣。
不隐忠以避死。
不枉道以莅官。
无处父之华。
申枨之欲。
所至之邦。
必以称职闻。
其古之刚而无害。
怒而中节者欤。
刚似酷。
弱似仁。
在辩之不惑而已。
天下似是之为失多矣。
岂独是哉。
开卷之际。
恍然有感。
且以司马氏班氏
皆良史也。
犹不能辩。
故为论之。
祭故赠婕妤孟氏文807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元和二年岁次丁亥十二月甲寅朔十九日壬申
皇帝遣某官某。
以庶羞之奠。
致祭于故婕妤之灵曰。
惟尔和顺积中。
柔明奉上。
动静合肃雍之体。
进退得婉娈之仪。
选自良家。
备兹内职
修令颜以硕德。
幽有香。
守明节而保身。
玉洁无玷
方资懿范。
以茂嘉猷。
彼美有闻。
于何不淑。
遽兹沦逝。
深用恻伤。
既卜日晨。
爰申奠酹。
以尔有班氏之明智。
故赠以婕妤
以尔有宓之姿容。
故葬于洛浦
魂兮不昧。
歆此诚怀。
尚飨。
奉义郎试洋王府长史濮阳府君墓志铭 唐 · 寇同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五
府君讳达字建儒濮阳人也。其先与周同姓。文王太伯于吴。至武王始大其邑。春秋之后。与为盟主。及越灭吴。子孙奔散。或居齐鲁间。因为郡之籍氏焉。祖伟。皇任虔州虔化县丞。父瑛冕。皇任禺州别驾。题舆贰邑。克著公清。积庆所钟。实繁允嗣。别驾娶钟氏而生四子。府君即其长也。弱不好弄。长而能贤。清白自持。有南朝隐之之操。雄谋独运。得东汉汉公之风。历阶奉义郎。累试洋王府长史著籍于豫章。晚徙家于京国。优游坟典。怡性林泉。脱弃轩盖之荣。趣玩琴尊之乐。虽二疏之辞荣。四皓之让禄。媲之长史。今古何殊。不幸以大和四年夏六月有六日。遘疾终于胜业里之私第。春秋六十七。以其年十月廿日辛酉。祔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北韦村。呜呼。梁木斯坏。哲人其萎。青乌占窀穸之期。白鹤为吊丧之客。夫人扶风郡万氏。闺门肃穆。无惭班氏之贤。四德不亏。岂谢谢姑之德。先以宝历元年十月廿一日。捐馆于前里第。及今克遵祔。礼也。夫人实生二男一女。长曰仲端。次曰仲玙。并幼而敏慧。有文武干材。或亲卫于丹墀。或缮经于白武。追隙光之莫及。痛风树之不停。以其礼经有制。空垂志行之文。金石靡刊。孰纪陵谷之变。铭曰。
吴氏之先,周室配天。
封伯东南,世多其贤。
春秋之后,国始大焉。
代著仁德府君嗣旃。
清慎廉退,吾无间然。
秩试王府,道优林泉。
积善何昧,逝于中年。
洪固高原,南抱樊川
佳城郁郁,宿草芊芊。
鸾凤兹祔,龟兆叶吉。
夜月松风,万古斯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