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诗偈 其四十四 唐 · 庞蕴
 押词韵第四部
心若如,神自虚。
不服药,病自除。
病既除,自见莲华如意珠。
无劳事,莫驱驱。
智者观财色,了知如幻虚。
衣食支身命,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无物可盈馀。
(以上二首均见影印本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覆刻本南唐招庆寺静筠二僧著《祖堂集》卷十五)(按:《庞居士语录》卷中以后六句为一首,似未全。)
弄珠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作《玩珠吟二首》之一) 唐 · 天然
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
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春池。
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远,体用如如转无转。
万机珠对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烧六贼,烁四魔,能摧我山竭爱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蹉砣。
亦非性,亦非心,非性非心超古今。
体绝名言名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按:(以上皆见影印日本花园大学图书馆藏高丽覆刻本南唐招庆寺静筠二僧著《祖堂集》卷四)。
御制佛赋 其一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
妙觉玄门,佛圣知原。
取舍金轮之位,利乐给孤之园。
六法弥深,灵境而故非眇小;
三界圆满,清净而曩劫常存。
念想当初,周旋梵会,降吐九龙,因从十地。
有情而无不摄受,种相非仪;
迷途而顿悟修行,缘同解意。
由是远离迷津,触类皆空。
众生寂灭于颠倒,菩萨得蹑于真踪。
修道雪山,枯槁之形体皆瘦;
施张法教,摩诃之性智潜通。
喜动灌顶之徒,天花如雨。
位显无垠之上,恒作方便之主。
菩提道广,听金口以宣言;
自在逍遥,化银阙而斯睹。
云何一切,寂静三无。
莫辩精心之舍,慧分破暗之厨。
迷途而邪执尚昏,贪痴皆障;
达识而终归晓了,智慧堪居。
思一念兮兴异,想千世以何殊。
故其慷慨怡然,化诸有漏。
寒热之生老病苦,月宫之蟾光白昼。
视慈云之忽至,弥逐妙音;
鄙妄想之纵横,良缘自透。
且夫福业相随,哀悯之悲,旷劫而无遮信受,庄严而去就皆宜。
扬法而芝兰并秀,宗经而道性堪为。
轩盖化成,将辩根尘之相;
慈悲宴坐,喻超戒定之基。
于戏!
大教开张,是非鄙俚。
与天地而同久,散馨香而绮靡。
心猿意马,惑境界以何多;
火宅冤家,勿慵堕于彼此。
已矣哉,天上人间,无不归于真理。
按:《御制秘藏诠》卷二一,台湾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高丽大藏经第三五册。
逍遥赋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
乾象推功,至道相宗。
逍遥理而不散,赫弈高而且通。
信之者以阴阳,秘之者以铅汞。
名恍惚之何异,见出没之无穷。
大道穹隆,深仁常在。
腾三清而靡息,混四溟而不改。
云凝似雪,释迷而顿悟虚无;
鼎里开花,要妙而熠扬光彩。
想初神明闇契,景贶优游。
子母成而入圣,乌鹊飞而逗留。
可提撕而堪数,非杂类以相投。
云浮羽客之前,方知礼让;
洞府真人之喻,罔测端由。
及乎偃仰无踪,有为皆寂,窥其户牖,须凭刀尺。
千载遇而可化,九转成而堪惜。
达亏盈而动止,若之相望;
诀逆顺以所思,潜遁其迹。
何谓清者浊之本,浊者清之徒?
风尘路合,桂影蟾孤。
由久恒持,岂凡庸之能测;
元和独立,辩玄化之精粗。
然则难将语默,故不差殊。
显华夷之共泰,离烦恼之销除。
物临幽奥,眇邈真如。
曷若习本灵元,故依人望;
岂不知寰瀛之内修,得归神仙之上?
究龙吟之走作,海岳渊深;
穷虎啸之和平,流珠通畅。
且夫性静希夷,别识根基。
信受而纵横自在,举措而照鉴形仪。
清得而金牙灿烂,红芳而碧叶交垂。
玉阙化成,涤荡愚蒙之见;
烟霞绮靡,用兹广达之知。
于戏!
法教门中,研精秘旨。
与阴阳而合德,寂天地而同理。
还丹至药,接圣境以周旋;
日月齐明,勿恣纵而善矣。
凡在人间,各有长生,我聒贤愚之耳。
按:《御制逍遥咏》卷一一,台湾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高丽大藏经第三五册。
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序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
朕闻如来妙法理深也,不可轻易而铨量;
真谛奥玄智广也,岂非邪见而测度?
谅慈悲而摄受诸相,匪宏远而导达有情。
救度群生,胎卵显化,开大利益,示现傍通。
喻说分明,远离于昏浊颠倒;
人我执著,可超于智慧菩提。
发自予怀,而成斯偈。
破烦恼障,入修行门。
达彼岸而精进无边,流苦海而逍遥自在。
将其小善,普施众生。
且夫万仞山高,劫尽而尚为灰烬;
五欲业重,缘牵而海变桑田
悟三乘者不变爱河,明四智者常居净土。
晓浮生于幻梦,觉尘世若浮泡。
每行化俗之方,庶招真空之理。
得而自乐,退想忘情。
朕机务之馀,留心释典,乃搆回文之偈,精求玄妙之源。
起因一章,终成千首。
舒展状莲开一朵,联缀似月彩初圆,立名曰《莲华回文偈》。
深非帝王之能事,□愧辞正以纵横。
随分可观,甚为鲁质。
兼诏高僧注解,稍究根源。
大振于宝铎金文,贯穿于玄言妙旨。
永作津梁,而济沉溺;
常为慧炬,以破昏迷。
俾使信心,咸知朕意。
今雕成图像注并偈、颂共二十五卷,具列于后。
按:《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卷一,台湾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高丽大藏经第三五册。
御制缘识序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
朕闻法门不二,非贤圣无以皆通;
清净自然,非智慧无以长久。
经文妙觉,识种缘深。
诵《华严》而性海分明,演菩提而真修实行。
慈悲喜舍,法相周圆,穷究化元,绝其虚妄。
怛涂平而无滞碍,去人我而顺阴阳。
夫佛理者,思极无涯,远译东流之教;
志行方便,调御西域之民。
莫不登寂涓深,利益真际。
恒沙喻于千界,彼岸混于一法。
广博谈幽,善能破于昏衢;
灵光照耀,岂较量乎深浅?
化导应机,善恶随缘。
予将兴无为之大教,力救苍生之福业。
以日继时,因果必从。
常以百姓心而为念,恢张一切而行利益。
圣人之教,永得美矣;
天子之风,永得周矣。
自千古以降,迄于今来,寰宇廓清,士民舒泰,岂敢因循?
上天垂莫大之恩,履地有咏歌之乐。
恬淡以虚无而惟在念,礼让以明祀其可交修。
洎乎由衷示信,乃心真而亘南方;
发愿兴怀,庆云高而连北斗。
随意回向,尽为法界之人;
睹境逍遥,寖成华胥之国。
三轮净而离尘垢,永契神清;
十善畅而达无生,慈为忍辱。
成功无间,光炟赫于无边;
迩远益明,观群生于掌内。
燃慧灯于无极之际,香散云腾;
持宝刹于烦恼之中,诠深妙用。
方知定力,真如猛利以从心;
去住自由,妄想求虚而逐影。
谩作迷情之津要,湛然色相以安闲。
类聚烟萝,庄严灌顶,归依谛信,纪作序云。
按:《御制缘识》卷首,台湾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高丽大藏经第三五册。
记梦诗 北宋 · 王徽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恶业因缘近契丹,一年朝贡几多般。
移身忽到京华地,可惜中宵滴漏残。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贡献,朝鲜
高丽国王宣和五年三月十四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一
维宣和五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寅朔十四日丁卯,皇帝遣使通议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元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路允迪太中大夫中书舍人清河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傅墨卿,致祭于高丽国王之灵:惟王躬有一德,嗣兹东土。
孝友肃恭,惠迪神民,克绍于前文人,四国是式。
而忠诚夙著,义笃勤王,旅贡在廷,服命惟谨。
朕惟王外介海隅,而能知役志于享,乃心罔不在王室。
嘉乃丕绩,眷顾不忘。
方将荐饬使人,往谕朕志,示镇抚于尔邦。
孰谓天不憖遗,遽闻大故,邦国殄瘁,震悼于怀!
今锡尔恤典,用褒乃显德,以辑宁尔邦。
尚其来止,歆我宠灵,永垂佑于尔后人,服休无斁。
尚飨!
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五,知不足斋丛书本。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序宣和六年八月六日 宋 · 徐兢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七六、《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五
臣闻天子元正大朝会,毕列四海图籍于庭,而王公侯伯,万国辐辏,此皆有以揆之。
故有司所藏,严毖特甚,而使者之职,尤以是为急。
在昔成周,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知其利害,而行人之官,络驿道路。
若庆贺犒禬之类,凡五物之故,莫不有治;
康乐厄贫之类,凡五物之辨,莫不有书。
用以复命于王,俾得以周知天下之故。
外史书之,以为四方之志;
司徒集之,以为土地之图。
诵训道之,以诏观事;
土训道之,以诏地事。
此所以一人之尊,深居高拱于九重,而察四方万里之远,如指诸掌。
沛公初入关,萧何独收秦图书,及天下已定,而汉尽得知其阨塞户口者,繄何之功。
隋长孙晟之至突厥,每游猎,辄记其国土委曲,归表闻于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卒以展异日之效。
然则乘輶轩而使邦国者,其于图籍固所先务。
矧惟高丽辽东,非若侯甸近服,可以朝下令而夕来上,故图籍之作,尤为难也。
皇帝天德地业,毕朝万国,乃眷高丽,被遇神考,益加怀徕,遴择在廷,将命抚赐,恩隆礼厚,前未之有。
给事中允迪,以通经之才,超世之文,取甲科,著宿望;
中书舍人墨卿,学问高明,见于践履,恪守忠孝,临事不回。
并命而行,非独其执节专对,不减古人之肤使,而风采闻望,自足以壮朝廷之威灵,耸外夷之观听。
拜命未行,会闻王俣薨,遂以奠慰之礼兼往。
臣愚猥承人乏,获联使属之末。
事之大者,固从其长,而区区得以专达者,又不足以补报朝廷器使之万一。
退而自讼曰:「周爰咨询」,歌于《皇华》之诗,则遍问以事,正使者之职。
谨因耳目所及,博采众说,简汰其同于中国者,而取其异焉。
凡三百馀条,釐为四十卷。
物图其形,事为之说,名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臣尝观崇宁中王云所撰《鸡林志》,始疏其说,而未图其形。
比者使行,取以稽考,为补已多。
今臣所著《图经》,手披目览,而遐陬异域,举萃于前,盖仿聚米之遗制也。
虽然,昔汉张骞出使月氏,十有三年而后归,仅能言其所历之国地形物产而已。
臣愚虽才不逮前人,然在高丽才及月馀,授馆之后,则守以兵卫,凡出馆不过五六,而驱驰车马之閒,献酬尊俎之上,耳目所及,非若十三载之久,亦粗能得其建国立政之体,风俗事物之宜,使不逃乎绘画纪次之列。
非敢矜博洽、饰浮剽,以尘冕旒之听,盖摭其事实,以复于朝,庶少逭将命之责也。
有诏上之御府,谨掇其大概为之序云。
宣和六年八月六日奉议郎、充奉使高丽国信所提辖人船礼物、赐绯鱼袋臣徐兢谨序。
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首,知不足斋丛书本。
高丽王宣和七年七月 北宋 · 侯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
章等来时,奉皇帝圣旨:祖宗行之道,务本敦化,与本国讲好几二百年,礼无不备。
道君太上皇帝继而承之,恩崇益厚。
比缘奸人启议,悉兴边事,使金人猖蹶,兴无名之师,杂乌合之众,袭其不备,扰我中原,恣行劫掠。
是时有勤王之师数百万,大臣献议曰:「不击于黄河之南,可邀于大河之北。
正兹深入,若大兵一举,则无遗矣」。
今皇帝登祚之初,孝悌恭俭,旰食晏寝,任贤使能,崇信顾义,未欲殄灭。
于是金人悔过告和,请路求归沙漠。
主上因而资之以金帛,为犒军之具。
复有无厌之求,窥伺河北关镇,人神共怒,事不获已。
待以秋凉,必兴师讨伐,乘此之时,本国安可坐视?
若将兵境上,共为扫除,是结无穷之好耶!
因兹成功,别遣使人前来。
按:《高丽史》卷一五,日本排印本。
五行精纪序1196年10月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天锡九畴,一曰五行。
凡天、地、人有形则有数,有数则囿于五行,是以善卜筮者预能测知,人居其间,又显显可推者。
传不云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岂术者之臆说哉!
春秋、战国前,善相者多,若推禄命,则盛于汉。
贾谊司马季主曰:「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规人财」。
后世又可知已。
今士大夫至田夫野老,人人喜谈命,故其书满天下。
清江乡贡进士廖中伯礼连举未第,乃刻意于此,会粹数十家之说,章分句析,考验得失,校量深浅,成《精纪》三卷,携以示予。
予谓五行所寓有常焉,有变焉。
常易推也,迹也;
变难推也,理也。
自非心通意悟,不足以尽此。
古称善其事者莫如李虚中,万端千绪,参错重出。
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兹岂易哉!
廖君归矣,苟因书悟理,则将如由基之射,百发而百中;
不然,读齐侯之糟粕,其中否其可知也。
庆元丙辰十月庚戌平园老叟周必大书。
按:《五行精纪》卷首,朝鲜刻本。
五行精纪序绍定元年三月 南宋 · 岳珂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八
自术家者流兴,而其书蔓蔓天下,充栋汗牛,虽以画墁专其门者犹不能竟其说。
世皆谓禄命始于汉,予固未暇考信,独窃怪夫三代而上,官人以世,科目不立,比闾族党之繁殷,俊秀选造之升贡,夫岂无一人焉?
庚丁戊己之同,甲辰癸丑之合。
均得所养矣,禄固不可以轻重别;
仕不出境矣,马固不可以澄清期。
军制于卿列而将星闲,士止于奉璋而天乙废。
不宁惟是,大桡作甲子,固今所谓纳音之辨。
笄纚用则叙钏何有,巢穴处而屋壁何居。
夫汉之挟是术者师说相承,要必有所祖述,则接于三代矣,而其说皆不见之用,是孰从而信之哉?
唐吕才之言曰:长平坑卒,要非并犯三刑;
南阳近亲,何必皆当六合。
所值既众,理无俱同。
然而其书行且千有馀年,通人知士指掌接膝,未尝不以之占往察来,揣摩牵附,而其命中者类皆捷出乎机缄推测之表,而吻合乎造化运行之巧,是殆不容以常情言也。
盖倚而玑陈,蓬吹而轮兆,一理之具,万殊以萌,里积昆崙,度分圆极,世孰有穷发而纵游,梯云而推步者哉?
有是理则有是象,有是象则有是事,滋数之所由生,而祸福吉凶之所由以占也。
俄度俄测,彼犹可以历意演自然之理,考方来之朕,独以无所祖而寡疑焉,可乎?
予少也好学,耻一物之未知,探穷通,赜形气,每患夫五家章句之既泯,而浮虚下俚之制作颣乎其间。
后得廖君书,而文忠周公为叙其篇,慨然拊卷而叹曰:前辈宗工,于小道可观之用不废盖如此,廖君儒者也,刊剪谬,欲托以传,夫岂无说。
文忠之序,惟取其占验之一偏,意者约而归之正。
廖君之望,犹若有不止乎是者。
后三十有一年,予终而赞之曰:噫嘻!
予尝闻吾夫子之言富贵矣,始于欲而终于道。
昌黎韩愈孔道者也,一推其不可幸致者,则曰是有命焉。
夫肖貌赋形均于初,厚生玉成,夫岂二本?
世之驰骛者不得不厌为虑,孰知夫畏影疾走者,彼盖不知其本于日也。
有人焉,指日而告之,则息乎大木之阴而影忘矣。
廖君之为此书,其有不足以警远游之还而助于世教者乎?
因附所疑,以告观者。
绍定戊子清明日鄂国岳珂序。
按:《五行精纪》卷首,朝鲜刻本。
庄子口义发题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
庄子,宋人也,名周字子休,生睢阳蒙县
战国之初,与孟子同时,隐遁而放言者也。
所著之书,名以《庄子》,自今分为三: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虽其分别次第如此,而所谓寓言、重言、卮言三者,通一书皆然也。
外篇、杂篇则即其篇首而名之,内篇则立为名字,各有意义,其文比之外篇、杂篇为尤精,而立言之意则无彼此之异。
陈同甫尝曰:「天下不可以无此人,亦不可以无此书,而后足以当君子之论」。
若《庄子》者,其书虽为不经,实天下所不可无者。
郭子玄谓其「不经而为百家之冠」,此语甚公。
然此书不可不读,亦最难读。
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大藏经》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䌷绎出,左丘明司马子长诸人笔力未易敌此,是岂可不读?
然谓之难者何也?
伊川曰:「佛书如淫声美色,易以惑人」。
盖以其语震动,而见易摇也。
况此书所言仁义性命之类,字义皆与吾书不同,一难也。
其意欲与吾夫子争衡,故其言多过当,二难也。
鄙略中下之人,如佛书所谓最上乘者说,故其言每每过高,三难也。
又其笔端鼓舞变化,皆不可以寻常文字蹊径求之,四难也。
况语脉机锋,多如禅家顿宗所谓剑刃上事,吾儒书中未尝有此,五难也。
是必精于《语》、《孟》、《中庸》、《大学》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而后知其言意一一有所归著,未尝不跌荡,未尝不戏剧,而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于圣人异也。
若此眼未,强生意见,非以异端邪说鄙之,必为其所恐动,或资以诞放,或流而空虚,则伊川淫声美色之喻诚不可不惧。
希逸少尝有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稍知梗概,又颇尝涉猎佛书,而后悟其纵横变化之机。
自谓于此书稍有所得,实前人所未尽究者。
最后乃得吕吉甫王元泽诸家解说,虽比郭象稍为分章析句,而大旨不明,因王、吕之言,愈使人有疑于《庄子》。
若以管见推之,则此书自可独行天地之间,初无得罪于圣门者,使庄子复生,谓之千载而下子云可也。
非敢进之作者,聊与诸同志者共之。
鬳斋林希逸序。
按:《南华真经口义》卷首,正统道藏本。又见朝鲜刻本《句解南华真经》卷首。
声声慢 内乡淅江上作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押歌韵
林间鸡犬,江上村墟,扁舟处处经过。
袖里新诗,买断古木苍波。
山中一花一草,也留教、老子婆娑
任人笑,甚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不待求田问舍
被朝吟暮醉,惯得蹉跎。
百尺高楼,更问平地如何。
朝来斜风细雨,喜红尘、不到渔蓑。
一尊酒,唤元龙、来听浩歌。
按:以上彊村丛书校明弘治高丽刊三卷本遗山乐府卷上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遂登盘陀石望日出处及东霍山回过翁浦问徐偃王旧城八首 其八 元 · 吴莱
 押虞韵
我行半天下,始到东海隅。
水落嶕石出,中飞两鹈鹕。
情知瑰奇产,势与险阻俱。
在夷岂必陋,虽圣犹乘桴。
吭风丹穴凤,尾雨青丘狐。
幸随任公子,不愧七尺躯。
王邦采本渊颖集:按先生甬东记:岑山梅子真炼药处山。梵书所谓补怛洛迦山也,唐言白花山。自山东行,西折为观音洞。洞瞰海,外巉中裂,大石壁紫黑,旁罅而两歧,乱石如断圭,积伏蟠结,怒潮摐击,昼夜作鱼龙啸吼声。又西则为善财洞峭石啮足,泉流渗滴,悬缨不断。前入海数百步,有嶕,土人云:曾有老僧秉烛行洞穴,且半里,山石合。一窍有光,大如盘盂,侧首睨之,宽弘洁白,非水非土,远不辨涯漈。又自山北转得盘陀石。山粗怪益高,垒石如垤,东望窅窅,想像高丽日本界,如在云雾苍莽中。日初出,大如米筛,海尽赤,跳踊出,天末六合奛然鲜明。及日光照海,薄云掩蔽,空水弄影,恍类铺僧伽黎衣,或现或灭。南望桃花马秦诸山,嵌空刻露,屹立巨浸,如世叠太湖灵壁,不著寸土尺树,天然可爱。东南东霍山,山多大树,徐韨盖驻舟此。又有沙山,细沙所积,海日照之有芒,手攫则霏屑,下渐成洼穴,潮过又补,终不少损。旁有石龙苍白,角爪鳞鬣具,蜿蜒跨空,亘三十里,舟经其下。西转别为洋山,中多大鱼。又北则为胊山岱山、石兰山,鱼盐者所聚。又自北而南,则为徐偃王战洋。世偃王既败,不之彭城,而之越,弃玉几砚会稽之水。
小乐府 其二 居士 元 · 李齐贤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益斋乱稿卷第四
鹊儿篱际噪花枝,蟢子床头引网丝。
余美归来应未远,精神早已报人知。
高丽史:行役者之妻作是歌,托鹊蟢以冀其归也。齐贤作诗解之。
小乐府 其六 处容 元 · 李齐贤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益斋乱稿卷第四
新罗昔日处容翁,见说来从碧海中。
贝齿赪唇歌夜月,鸢肩紫袖舞春风。
高丽史:新罗宪康王鹤城还,至开云浦,忽有一人奇形诡服,诣王前,歌舞赞德。从王入自号处容。每月夜歌舞于市,竟不知其所在。时以为神人。后人异之,作是歌,齐贤作诗解之。
小乐府 其九 郑瓜亭 元 · 李齐贤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益斋乱稿卷第四
忆君无日不沾衣,政似春山蜀子规
为是为非人莫问,只应残月晓星知。
高丽史:郑瓜亭,内侍郎中郑叙所作也。叙自号瓜亭,联昏外戚,有宠于仁宗。及毅宗即位,放归其乡东莱,曰:「今日之行,迫于朝议也。不久当召还。」叙在东莱日久,召命不至,乃抚琴而歌之,词极悽惋。齐贤作诗解之。
咏骆驼鸟卵 元 · 郑可臣
五言绝句 押真韵
有卵大如瓮,中藏不老春
愿将千岁寿,醺及海东人。
朝鲜史略:世子如元谒帝,引见便殿,问读何书,对曰:「有师儒郑可臣从行,宿卫之暇,时从质问孝经、论语。」帝大悦,试唤可臣来,世子引与俱入,赐坐。后一年,帝召见于紫檀殿,御案前,有物大圆小锐,色洁而贞,高可尺有五寸,内可受酒数斗,乃摩诃钵国所献骆驼鸟卵也。命世子观之,仍使可臣赋诗以进。诗云云。
元 · 柳淑
不是忠衰诚意薄,大名之下久居难。
朝鲜史略:元至正二十八年辛旽柳淑。初,淑之退也,于饯席作诗,末联云云。阴求罪,有人为诵此诗,谮于王曰:「句践比上,范蠡自比,罪莫大焉!」王乃命杖之,除名籍没。遣人缢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