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还京道中 元 · 乃贤
 押纸韵
客游倦缁尘,梦寐想山水。
停骖眺远岑,悠然心自喜。
晨霞发暝林,夕溜洄清沚。
出峡凉风驰,入谷寒云起。
霜清卉木疏,日落峰峦紫。
迢递越关河,参差望宫雉。
家童指归路,居人念游子。
各嗟行路难,深乖摄生理。
终期返南山,高揖谢城市。
注:「海上幽人锦绣肠,独临滦水惜年芳。千金不卖《长门赋》,閒写新诗寄玉堂。」临川危素敬题。「忆陪仙仗度关时,玉帐星联紫翠围。今日读君天上曲,依然环佩月中归。」括苍胡深敬题。
增修乐安县学宫记 南宋 · 谢谔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二
学有屋以居教也,徒有其居而教不立,与所以受教者不益,则屋居之文犹不如露坐之实也。
古人幼邻学馆,目濡耳染,久则为大道,称亚圣,且亘千万世陪孔颜圣师坐祀遍天下。
后之人筑屋,驱以居之,且不立不益,吾不知其何说也。
乐安置县既六年,而宰魏君彦林始相北山之阳,冯高建学,为堂为斋,越三年,又为殿为门,凡屋略具而土未□□□□宰王君稹以儒饰吏,以教为政,下车殿谒□□□□叹器之虚,爰诿其僚假尉谢谔考进诸儒百三十五□富义丰头角,争雄志气,凛然壮观一新,来者未艾,思跃而趋,学用益严,教宜恢张。
见诿记远,理无容辞。
闻学必有教,教必有师。
宋有天下,儒生杰出,江右为富。
兹地虽抚之别邑,然临川王子、南丰曾子,自昔同郡。
回环四封,南有庐陵阳子、西有清江刘子、北有豫章黄子,其故家遗风在焉。
藉手问津,跬步圣门,神授气取,可兼得之,岂宜今人有愧于古!
凡我明友毋多而歧,毋浮而辞,毋以本为末而高为卑,毋迁延于仁义道德之归。
若夫梯媒简编,以恣雎于声利纷争之域,而不求有以振拔,使前辈高步自若,谓后来之不继,则非策之善者,教何为哉!
绍兴三十年七月初二日某记。
按: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二,光绪二年刻本。
临川先生文集绍兴二十一年七月 宋 · 王珏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三
曾大父之文,旧所刊行,率多舛误。
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尝被旨编定。
后罹兵火,是书不传。
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
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于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
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
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
凡百卷,庶广其传云。
绍兴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谨题。
按:《临川先生文集》卷末,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元明递修本。又见《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七。
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 其十三 其十三 西蜀(伪夏明珍负地险久据四川天子息兵之次未忍加诛先谕之以辞为喻西蜀第十三)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陇云寒,陇水乾,天使晨入荆门关。
右扼僰,左控秦,巴蜀限峨岷
伪夏昆,强项不来宾。
元戎阐皇威,民何罪,肝脑糜。
一札西去如星驰。
彼元之微,弃身独夫。
剪与我绝,忍及尔孤。
告冉厖,束斯榆。
檄邛笮,上版图。
剟包蒲,受正朔。
玉垒峨嵋我城郭,沱潜三巴我堑壑。
蚕丛,铭剑阁
注:会稽杨公廉夫登高科四十馀年以文鸣当时方四海有兵事高居松江山中一日聘至金陵论定礼乐乃成铙歌鼓吹曲称颂武功昔柳柳州谪官荒徼以有是作方之于公目睹行师之次第而论撰于著作之庭者大不侔矣临川危素敬书
瀛洲亭 宋末元初 · 叶梦鼎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汝城高处著危阑,人在苍寒缥缈间。
下瞰无边春境界,西来第一处江山。
酒拈重碧酣诗思,曳轻黄入笑颜。
阁老可能专此胜,蛾眉花底又催班(自注:馆阁一班号曰蛾眉。)
按:明杨渊弘治《抚州府志》卷二
宋 · 何希之
 押东韵
诸公错落阳和调,赢得林间自在翁(赠同年入燕者)
按:明杨渊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
白水 明 · 汤显祖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庭光欲尽山明归,古木溪头灯火微。
客子行舟随地转,闺人破镜一天飞。
多名楚雀暮枝急,无数河鱼春水肥。
归去文昌门外井,红桃香露满人衣。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抚州府
金鸡城前望白水有怀 明 · 汤显祖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金鸡城前花未稀,白水庄前人正归。
讵道园林初服晚,独怜江海寸心违。
芳皋夏翟群冲翳,绣薄春蚕半上机。
不少当年琴钓友,去来还得藉音徽。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抚州府
峰下示采药客 明 · 汤显祖
 押旱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朝登青路峰,暮宿青云馆。
平生识艺薄,并是浮情懒。
清明无著书,寒食多神散。
但问丹铅术,未暇金银管。
登临颇尽适,交襟并濡缓。
笑语林间寂,白云松上满。
南来川气长,北去山颜短。
冲光岂无毓,元微庶几缵。
寄言采秀人,未便风华断。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抚州府
十以斋记 南宋 · 王容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二
少傅益国周公世子纶以朝请郎通判抚州事,公作《十以箴》送之,其目曰:「莅官以勤,持身以廉。
事上以敬,接物以谦。
待人以恕,责己以严。
得众以宽,养之以恬。
戒谨以独,询谋以佥」。
朝请受而藏之惟谨。
既至抚州之明日,则以刻石而置之听事之便坐,而告于容曰:「纶不才,大惧无以塞益国之望。
惟是所得于过庭之顷可以终身诵之者,有是箴在,即勒之琬琰,以示方来。
今榜其便坐之室曰『十以』,以朝夕瞻仰而自省焉。
盖昔有以太常博士通判是州而作思轩者矣,南丰曾先生实序之。
又有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是州而作见山阁者矣,荆国王文公实记之。
思轩犹以职事言也,若夫见山之阁,则直游观而已耳,而因二公之文皆得以自托于不朽。
今纶不敢坠益国之训,而愿比于几杖之铭,盖已异夫所谓思轩,而又非见山阁之所敢望也。
子其为我记之」。
余窃惟少傅益国公以学问文章受知孝庙,以笃诚忠悫弼亮两朝,凡见于弥缝辅赞之间而著为清净宁一之效者,皆「十以」之馀也。
名遂功成,乞身归老,又以其平日之所试而已□□□□□□□□□□□教忠遗清之意矣。
朝请能守是词,奉承惟恪,以书石便坐为未足,而又以名其斋,与书绅同意。
较夫饰池禦、筑台榭以事耳目之娱者,又不可同日而语也。
当求夫文之似王文公、曾南丰者而记之,庶乎万世而并传。
而余果何人哉?
此固所当逊避而不敢者也。
朝请之意愈坚,盖至于再三而不可辞也。
则又窃自谓因益国之箴而姓名或者以附见于不泯,则又所不敢固辞也。
夫天下之事众矣,得其要而齐之,则如挈裘而振领焉。
《记》曰: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十以之目,自「莅官」至「询谋」,其列虽十,而其要则一。
一者,何也?
「责己以严」是已。
今夫嗜惰以废职,能贪以败官,好谩以贻戚,长傲以召怨,求备以失人,尚猛以携众,恃明以丧德,自欺以积过,任独以沮善,皆不知责己者之所为也。
朝请之以是名其斋,盖知所谓责己者矣。
此亦公之所以幸其有子,而当世之士亦愿其能世益公之美也。
虽然,朝请则知自责矣,秉笔以记,不果逊避,余可不知自责也哉!
按:光绪《抚州府志》卷九,光绪二年刻本。
滕王阁 清 · 严遂成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海珊诗钞卷第三
灏灏江湖入望深,烟霄杰阁俯千寻。
岸花迎棹半吴楚,山雨入帘无古今。
城影月移秋树碧,笛声风起暮潮阴。
天涯别有青衫泪,不为琵琶湿满襟(时闻临川吴浣陵明府解官之信。)
注:时闻临川吴浣陵明府解官之信。
崇仁县放生池绍兴三十二年十月 宋 · 吴曾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六三、同治《崇仁县志》卷九
崇仁临川郡西,县治据溪上。
嘉祐七年苏忠勇公缄谪令此邑,取溪之深广处,北自陂山,南距浮梁,以为放生池,所以广上好生之德也。
日月浸久,后不承前,岁必竭泽,识者闵之。
绍兴三十二年中书舍人历阳张公来守郡,下车未几,政平民和,百废具举。
乃眷苏公遗迹,有爱莫助之之叹,移檄属吏,大明罪赏,绝网罟,活鳞介,以发明前人之意。
权县主簿秦绛请载之石,以侈其事,曾未有以辞也。
唐肃宗践履有愧于舜多矣,建池放生八十一所,湖州刺史颜公真卿大书深刻于苕霅之上,以为百王之冠,何哉?
盖将顺其美,正救其恶,是或一道也。
然将顺近谀,正救近直,是以世徒知正救之为忠而不知将顺之为忠,亦惑矣。
景公反雏而晏子贺之,以长幼乃帝王之道;
王易牛而孟子与之,以是心可以为王。
真卿者,非邪?
曾生长是邦,阅州牧多矣,不以簿书聚歛为急则以刑狱立威为能,党吏嫉民,草菅不若,尚能广上德以及此乎?
《传》曰始之非难而述之难,苏公未几而池已废,非张公政有馀力,其能尔哉?
故为之识,使是邦之人百世之下有所考,以无忘张公之意云。
张公名孝祥字安国
其年十月八日,里人吴曾记。
按:光绪《抚州府志》卷一一,光绪刻本。
重修抚州学记治平三年二月 宋 · 吴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钱公暄以司农少卿莅部郡,而都官员外郎何公延世佐之。
二公既同僚,又同时下车,而所取舍又同也,是以其政不苛而行。
其明年冬,乃相与谋曰:「民稍康矣,诲之何如」?
于是出材于籍没之家,命工于冗閒之卒,算佛舍之赢米,贷公廪之僦直,以葺城东之旧学。
而革祭器之腐败,具什物之乏阙,厨库以严羞膳,湢屏以便居处。
盖表里高下,所以筑斲涂甃者,乃至于一刀之用,一匕之设,莫不完致。
明年夏,以金溪主簿曹君登为学官,尝敦遣者胡君彖为先生,而黄瑄、黄耀卿、俞应求、熊茂、何介、黄固、黄百源、吕才,凡执事其间,罔有不择。
而绳墨之著,其肃若律。
每昧爽而起,阒无一人,及奏鼓一声,行满于廊,坐满于席。
学门之内,则曩之傲者皆恭,而嬉者皆谨,昔之争者皆让,而惰者皆勤。
学门之外,则老者相呴于庐,以贺其子孙,少者相揖于路,以誉其兄弟也。
而是,不幸胡君以卒,则强其野人吴孝宗使居之。
孝宗始至,见其如此,用大骇焉。
而二公犹以为未也,则又敞其后而为录行之室,陟其左而为文昌之亭。
自此屋室之增,视前殆半,若初见而骇者,亦称是也
吴孝宗曰:夫医方通传于世者,无不能驱病而却老,然人每忽之,以其见之熟,熟之而未尝试,试而不繇理也。
故纵有扁鹊、仓公之禁方盈几溢箧,亦尘蠹而无所用。
三代虽邈,而所以致治者,其方具存也,独无人试之,试之又不繇理。
未尝试而疑其无效,不繇理而罪其迂阔。
噫,可怪也欤!
学校特方中之一方,而古之教者必久乃成。
今二公所为,于三代方中姑试其一,其方之曰某曰某者未尽试也;
又才期年耳,非有古者之久,而验已若是。
使得尽试而且久之,则其验可胜计哉!
吾以二公直知其方者,遂不辞而为之记。
治平三年二月望日,吴孝宗记。
按:乾隆《临川县志》卷二一,乾隆五年刻本。又见同治《临川县志》卷二四。
百字令 其二 闱中题壁 晚清 · 黄钧宰
 押词韵第十八部
漏声几下,看月轮如洗,雨丝初歇。
万里山河同照影,总是一般清彻。
歌舞楼台,萧条庭院,恩怨相生灭。
是谁分与,一家一个明月。

便道碧落因缘,红尘福分,尔我相殊绝。
曾记当时身受处,也是一般清彻。
短梦烟销,华年水逝,争又悲欢别。
是谁换却,一时一个明月。
附:蜀女秦碧怜和作
沧江浩渺,问古今才人多少,英华销歇。剩有临川词笔健,一点文心照彻。芍药春浓,芙蓉秋老,莫漫悲兴灭。一般花影,夕阳何似新月。回忆剑阁风光,巫山气,乡思徒凄绝。忽见新词添旧恨,旅雁数声悲彻。彩笔云飞,罗衫露冷,画舫秋风别。青天难问,古人曾见今月。(起句误多二字,姑仍之,以存其真)
玉茗花赋 宋初 · 崔仁冀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
郡之东院山茶一本,众云白华。
睹前太守周申甫曾有是咏,声其奇,未之甚信。
及夫开也,宛若琼华,方知周公咏言不虚。
思而继之,仍目之为玉茗花。
暇中述赋一篇,以示好事。
众卉之中,彼山茶子,颗颗尽红。
有挺生于下土,独宣素于春风。
点一树之香酥,佳人让巧;
琢千苞之美玉,真宰输工。
是何皭若不群,嫣然欲泽。
既成洁介之性,岂假秾华之饰。
律初回日,竞美青女之姿;
木正王时,衒耀金方之色。
由是萌芽当腊,芳披向春。
馥馥之香心乍吐,盈盈之粉面争匀。
惟怜晓吹微和,拆开香结;
祗怕晴阳过暖,炙作琼津。
色泽既殊,声光亦别。
疑被叶之凝露,讶封条之密雪。
南华之蝶羽,共作轻明;
混北陆之蟾轮,同成皎洁。
梅心羞而早落,莲花愧而晚开。
皓腕而谁先折得,皤髭而我独看来。
曲沼下临,郑旦浣沙于越濑;
小山傍映,巫娥行雨于前台。
得非草木嘉祥,乾坤异禀。
一丛皎尔白如练,百树纷然徒似锦。
素羽裁成于葩萼,势欲飘飘;
轻冰缀满于枝柯,寒生凛凛。
是客皆爱,惟蜂最知。
才发而便吟无足,将残而不醉何为。
想搜访之来时,应从乳洞;
论栽培之深处,合在瑶池。
美乎!
雅淡无偕,保持有自。
腾芳既出于常品,擢本好移于近地。
谁能将此树奇花,说向内园之使?
按:同治《临川县志》卷九,同治刻本。
黄鹤楼杂记 明 · 未详
 出处:黄鹤楼集卷中
《通志》云,黄鹄山,一名黄鹤山,自南朝已著,因山得名。
世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
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
或引梁任昉《记》所谓驾黄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也①。
又《报恩录》载:江夏郡辛氏沽酒为业,有一先生魁伟蓝缕入座,谓辛氏曰:“有好酒饮吾否”②?
辛饮以巨杯。
明日复来,辛不待索而与之,如此半载,辛无倦意。
一日谓辛曰:“多负酒债,无钱酬汝”。
取篮中橘皮画鹤于壁,谓:“客来饮酒,但令拍手歌之,其鹤必舞。
将此酬酒债”。
后客至,如其言,鹤果翩跹而舞,回旋宛尔,浪浪音律③。
为橘皮所画,色黄,故人谓之黄鹤,莫不异之,欲观者辄遗之金。
十年间,家富巨万。
一日,先生至曰:“向饮酒所答薄否”?
辛谢曰:“赖先生画鹤,今至百倍,如少留,当举家供备以谢先生”。
先生笑曰:“吾岂为此”。
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飞来,先生跨所画鹤,乘空而去。
辛氏于飞升处建焉。
广汉张敬夫黄鹤楼以山而得名也④。
唐图经何自而为怪说,谓费文伟仙去,驾鹤憩于此,阎伯理《记》中乃实其事⑤;
或又引梁任昉《记》,谓驾鹤之宾乃荀叔伟,非文伟
此皆因黄鹤之名而妄为之说。
旁有石照亭,不知何妄男子题诗窗间,遽相传曰:“此吕洞宾所书”。
苏子瞻亦载冯当世之说,有“羽衣著屐”之诗⑥。
呜呼!
宁有是理哉!
大都世俗之好怪也。
按古字“鹄”与“鹤”通用,如“鹄不日浴而白”“黄鹄之一举兮”之类,皆鹤也⑦。
黄鹄山黄鹤山因以名,所从来远矣!
虽神仙之说固多窈冥,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存而不论可也,而遽谓之乌有,无亦信理之过乎⑧!
《述异传》云:荀叔玮名环,事母孝,妙道术。
黄鹤楼,望西南有物飘然而来,乃一羽衣虹裳,驾鹤而至者。
鹤止户侧、仙者就席,宾主款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⑨。
后度吕仙亭而上,有石镜亭,谓岩际石出,日照烱然,故名⑩。
世传郡太守与倅弈,忽一人至,云:“太守弈败”⑾。
已而果然。
随于前吹笛,声甚凄楚,太守迹之,遂失所在,惟见题一诗于亭,末书“吕”字⑿。
又有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⒀;
压云亭,为元世祖尝驻跸处⒁。
二亭今废,一石有“涌月台”三字,书法遒美,杂草莽间,几至剥蚀,吊古者惜之。
下有十盘亭,旧刻云:“东有亭,西有庵,路十盘而上”。
故名。
宋庆历间建,监茶柳应辰蔡余庆记⒂。
今亭与刻皆废。
夏口西南因矶为墉,枕流而峙,曰黄鹄矶
矶上今为观音阁,云即古头陀寺,然简栖寺碑称,南则大川浩汗,北则层峰削成,西眺城邑,东望平皋,而不及兹,岂制犹在其后邪⒃?
吕仙亭一在后,一在山下,皆以祠洞宾
《志》称山下石壁上有吕仙像,又传仙翁曾于此鬻食之甚甘,可已腹疾;
而人多为妻子市,鲜遗其父母者,仙举掷之,痕留石上宛然⒄。
仙枣亭在武当宫后,是鹄山之巅,亦传有吕仙迹,见旧记中。
《南迁录》云:江夏吕公洞前,有军巡夜,见三人衣冠甚古,遗黄金数片,携以归,光发,人争取之。
讼于官,金遂化为石,藏军资库
东坡鹤楼诗,全用此事⒅。
崔司封鹤楼诗,李白见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⒆。
乃去而作《金陵凤皇台》诗。
然说者犹谓崔诗前二联不类律体。
李诗无论凤凰台之作,当为劲敌,即《鹦鹉洲》诗,格律清绝,未易轩轾。
今集中有《望黄鹤楼》古诗,其他赠送诸作及此者独多,一时推服之语,岂真阁笔乎⒇!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人以为非太白语,乃一禅僧用白前服崔诗事,缀二语于上,成一偈云;
傍一僧亦举前二语而续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皆借用耳。
然太白集实有“我已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踢翻鹦鹉洲”等语。
何物浮屠,乃尔舞文21。
元相国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遥望汉江之滨,有光若残星22。
乃令人擢小舟至江所,询渔者,云:“适获一鲤”。
其人携鲤而来。
,命剖之,腹中得古镜二,如钱大,面背相合,背隐起双龙,鳞鬣髯爪悉具,既磨莹,愈有光耀。
公宝之,常置巾箱中,相国终,镜亦亡去。
王钦若仲华侍其祖郁官鄂,母李将免娠,一夕水大涨,迁黄鹤楼居焉,钦若遂生23。
元威顺王墓当前,为小塔,用胡礼也24。
雄据胜地,樵牧不及,凭栏抚景,憾不刬却25!
黎状元淳,少有特操,俗传中故多祟,诸生偕公省试登,戏谓之曰:“若能于此宿,请为若醵饮”26。
公欣然留宿,至夜半,有物伺之,公起危坐,若有惊避,相讶呼“状元”者云,又谓有置具于公前而去者,信然是公大魁之兆,不特花底呼姓名者矣27!
旧制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甚耸秀。
嘉靖丙寅春,忽毁于火28。
先是,癸亥秋,大雷火入中,残其脊,云有妖,故击之,人亦讹言中夜闻人声,或为当毁祥云29。
今规制宏丽,稍加于旧矣。
隆庆庚午,父老请治,而难其材30。
适有二楠漂江中,人牵挽之不可得,闻于官,郡守吴公令设祭江浒,木自浮至,遂任,未几折除国诸名材益之,匠人某者偃卧址,精思三日夜,而始运斤成焉31。
鹦鹉洲祢衡显,顾江水渺漫,往不恒见,谶云:“州出郡中,当有高第”。
灞陵桥亦然32。
今水落沙明,州蟺蜿如偃月,灞陵桥时露故址,好事者间携酒游其上,大为鹤楼增胜33。
【校注】 (1)任昉(460—508)南朝梁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字彦升,仕宋、齐、梁三代。梁武帝时黄门侍郎,出为义兴、新安太守。擅长表、奏等各体散文,时有“任笔沈诗”之称。有《述异记》二卷,似出后人依托。 (2)蓝缕:亦作“褴缕”。《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杜预注:“蓝缕,敝衣。”孔颖达疏:“《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服虔云:言其缕破蓝蓝然。” (3)浪浪:形容音律节奏流畅。 (4)广汉:县名,汉置,属广汉郡。今属四川省张敬夫:即张栻宋代广汉人,居衡阳世称南轩先生孝宗时,历知抚州严州,累官吏部侍郎侍讲。复出知袁州静江府。后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卒年四十八。 (5)图经:泛指图书文籍。 (6)“羽衣著屐”诗:指苏轼李公择求黄鹤诗因纪旧所闻于冯当世者》诗,中有“羽衣著屐响空山”之句。 (7)鹄不日浴二句:《庄子·天运》云:“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楚辞·贾谊〈惜誓〉》:“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8)窈冥:深远、奥妙。《淮南子·览冥》:“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 (9)款对:亲切会晤。 (10)吕仙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吕仙亭,即仙枣亭遗址,明景泰四年重建。”石镜亭:《武昌府志》同上:“石镜亭黄鹤楼西,临崖,旧有石如镜,宋贺铸后人为亭以表之。今亭废石亡。”烱然:明亮貌。 (11)倅:古时地方佐贰副官叫丞、倅。 (12)迹:追踪。 (13)牛僧孺(779—847)唐代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字思黯贞元元年(785)进士宪宗时累官御史中丞穆宗时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封奇章郡公。与李宗闵杨嗣复结为朋党,排斥异己,权震天下,时人称为“牛李”。新、旧《唐书》有传。 (14)压云亭:《武昌府志》卷一“古迹”云“压云亭,在黄鹄山元世祖尝驻此,至正间建”。元世祖(1215—1294)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之孙,名忽必烈。1260 年继其兄蒙哥即大汗位,建号中统,定都燕京(后改称大都,即北京)。至元八年(1272)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灭宋。在位三十五年。驻跸:帝王出巡,中途暂停,谓之驻跸。跸,原作跸,径改。指帝王车驾。左思吴都赋》:“于是弭节顿辔,齐镳驻跸。” (15)庆历:北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监茶宋代提举茶盐之官,监茶为其属官。柳应辰蔡余庆:生平不详。 (16)头陀寺王巾头陀寺碑文》云“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南则大川浩汗,云霞之所沃荡;北则层峰削成,日月之所回薄;西眺城邑,百雉纡余;东望平臬,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也”。简栖王巾字。《舆地纪胜》:“鄂州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建。自南齐王巾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 (17)市:买。鲜:少。 (18)东坡鹤楼诗:见注(5)。 (19)崔司封:即崔颢曾任司勋员外郎司封司勋之误。 (20)阁:同“搁”。 (21)浮屠:《后汉书·楚王英传》云“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李贤注:“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此指僧人。 (22)元相国稹:稹原作“”,径改。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河南人长庆中曾知制诰,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中,拜武昌军节度使,卒。元稹获镜事载柳公权《小说旧闻录》;《三水小牍》题作“元稹烹鲤得镜”。 (23)王钦若(962—1025)宋代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定国。官至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冀国公钦若黄鹤楼之说,见《宋史》本传。 (24)威顺王:《元史·宽彻普化传》云:“宽彻普化世祖云孙,镇南王脱欢子也。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赐金印。” (25)刬却:铲掉。《战国策·齐策一》:“刬而类,破吾家。” (26)黎状元淳:即黎淳字太朴明代华容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第一成化中,官左庶子。后以南礼部尚书致仕。醵:《礼记·礼器》云“《周礼》其犹醵与”。郑玄注:“合钱饮酒为醵。” (27)大魁:即状元陆游《老学庵笔记》九:“四方举人集京都,当入见,而宋公(宋郊)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然其后卒为大魁。” (28)嘉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1566)。 (29)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祥:征兆,吉凶之兆。 (30)隆庆庚午: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 (31)吴公:不详。任:采用。 (32)灞陵桥:故址在鹦鹉洲中。 (33)蟺蜿:屈曲盘旋。《说文》:“蟺,宛蟺也。”《文选》嵇康《琴赋》:“ 汩澎湃,蜿蟺相纠。”注:“蜿蟺,展转也。” 杂记大多据稗官小记,或析黄鹤之名,或究楼名之由,或载巷闾传闻,或述史事旧说。虽为稗官之类,然叙事记人,多栩栩如生,新人耳目,可资参考。
宋末元初 · 朱浚
西风落叶长安梦,晚节寒花老圃心京师九日)
玉帐分兵赋采薇,梅华吹雪上戎衣。
将军意气中流楫。
丞相功名采石矶(送人巡江)
金寒霜气山无虎,剑动星光水有龙平江虎丘山
皇帝当年第九春,宫符仍诏刻麒麟。
军咨祭酒金台夜(金台夜 「夜」隐居通议卷十二作「客」,当从。「金台客」对「铁璧人」更工。),国子先生铁璧人(送吴制参赴麟梱)
落花水煖千船聚,芳草春深一鹤归南浦夜泊)
米车已过尘迷路,渔网才收月满船枇杷亭)
海燕故人意,杜鹃游子心(次韵)
故里千山隔,终年一字无(访旧)
隐居通议:顷壬辰癸巳岁,有临川朱兄浚过访,出其诗曰梅边集,以惠教。予爱其流丽稳熟,不作寒乞语,为跋其后。已而与之赓酬,则与集中作大异。岂谋野则获,与蒙被作文,性情各有所宜耶?然极爱之,为摘其句。七言律有「西风」各云云。五言不多,「海燕」各云云。绝句云云。
槐堂书院绍定六年十二月 宋 · 傅子云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二
子思子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开辟以来,神圣继作,闻于天下而垂于后世者,教也。
凡其教之所修明者,道也。
而道根于性,性得于天,非人之所可毫毛加而斯须离也。
皋陶陈天叙之典而虞治以熙,箕子帝锡之畴而周道以隆。
其后周公表迪哲宅心之旨以启成王,复即王命敷明德敬典之训,以告康叔□□□□□而□□作洋洋之教,所以使在位以及微贱皆知好德由礼以全其天者,岂区区智力所能与于此哉!
周道既衰,文辞俗浮,吾夫子以将圣集百圣之大成,欲复西周之旧而振起之。
血气未衰之时,未尝久而不梦见周公也。
辙环天下而不遇,卒成战国之纷争,功利是尚而诈谋猬兴,处士横议而诐淫蜂起。
其能明孔子之道而清之,将不在孟氏乎?
孟子学于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传得其宗,故能道性善以拯暴弃,明仁义以辟充塞,由良知良能之出于天者达诸家、国、天下,则道若大路,治犹运掌,而皋陶、箕子、周公辅成虞、夏、商、周之旨得复传于后世。
盛哉,其功也!
孟氏去今千有七百馀年,七篇具存,晦蚀甚矣。
其间出而力扶吾道者固有其人,然至我朝伊洛诸贤而始盛。
殆冲和郁蓄之久,故间见层出者非一。
象山先生禀特异之姿,笃信孟氏之传,虚见浮说不得以淆其真、夺其正,故推而训迪后学,大抵简易明白,开其固有,无支离缴绕之失。
而其中微起痼之妙,士民会听,沈迷利欲者惕然改图,蔽惑浮末者翻焉就实,胶溺意见者凝然适正,莫不有主于内,则知足以明,仁足以守,勇足以立。
犹出珠璧于泥淖而濯之清泉,脱鸿鹄于密网而游之天衢,抉浮云之翳以开东明,而有目者快幽隐纤微之睹也。
岂天以觉悟斯人之徒畀先生,而先生微觉其天予之善,非有识知之私加其间,则感通之效固若是耶?
惜乎天啬之年,志既不遂,而遗文垂世,又特见于往来论学之书与夫奏对、记、序、赠、说等作。
然于著诚息伪、兴起人心之功,亦可谓有光于孟氏矣。
先生没,郡县往往多于其讲学之地立祠。
矧惟金溪钟秀生贤,先生屡尝讲道于学,故绍熙壬子,邑大夫王公讳有大首合先生之季兄复斋先生立祠于学之讲堂,而门人慈湖杨公为之记。
嘉定癸未仓使萧公舜咨先生谥文安,命县特于学之东偏卜地建祠。
越三年,朝廷谥复斋曰文达,县又并立像以便祭享,易其扁曰「二陆先生祠堂」。
部使者时或命县修葺而颇给其费,盖欲以尚德崇化,厉属县也。
绍定癸巳春天台陈侯来宰是邑,祗谒礼毕,亟访问先生学徒之存者。
有以子云告,则旋辱书价,命即学讲书
听者数百人,感动者众。
陈侯曰:「是所谓人心之同然者,可不因之而示以勿失所向乎?
矧昔先君子之刺临川也,捐民田之入官者入郡庠以养士。
金溪临川为属邑,推遗规以承先志,兹其敢缓」?
学有止善堂,下列诸斋。
既命修其敝坏,悉就整固,乃捐己俸,买民废地,自县治之西、祠堂之北筑道接屋,以达于堂。
陈侯治事之暇,时由此道临诲诸生,勉以道而课其文辞。
又于祠堂隙地建立象山书院而隶于学,将使明先生之训者通领之。
且痛节诸费,益以士民之助,买□□□□□弟子员,使志于此,而时□□□□之后,扁曰「存斋」,识先生自名其常所居之斋也。
祠右有阁,阁下之室扁曰「滋」,识先生所取以名其授徒之堂也。
进北数步,□爽垲,挹峰峦,为屋五间,扁曰「槐堂」,识二先生授徒于家东偏之堂名,于以见其斯事也。
杏坛,欲诸生游息而不忘洙泗之风也。
既成,气象雄伟,至者感奋。
及率诸生行舍菜礼,肃雍奉事,心志齐同,命子云记之。
子云窃谓陈侯为政克承先志,知所先务,于以推行在上之所风厉,斯可谓伟然特达之举。
而自顾渺末,辱陈侯忘势宾礼,既欲俾予冒居书院主教之职,而请于台郡,示不敢专,则又适遇毗陵李侯兼总斯任,乐于作成,亟可其请,亦可谓幸会之非偶然者,所不宜以愚劣辞。
然衰颓益甚,凛然恐无以仰副陈侯委责之意,则又安可为记岁月,而不稍挈书院本旨、进学大端,以为陈侯教育之助乎?
兹所以辄不自揆,本古昔以序其概也。
虽然,陟遐自迩,兹焉发足,而千里之志在其勿画;
搴流摘枝,固异有本,而瞥生虚见亦能乱真。
此正陈侯之所忧,而愿同志加人一己百之功,严似是而非之辨,以跻于辉光纯一之地者,余不敢不告。
陈侯名咏之字之道,故谏议大夫谥献肃之孙,故京尹侍郎陈君先生之嗣云。
绍定六年十二月丙子记。
从事郎、建宁府瓯宁县主簿象山书院主教某撰。
按: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四,道光三年刻本。又见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三之二。
舟下建溪 北宋 · 方惟深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客航收浦(《临川集》卷三一作落帆江口)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汀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明郑岳莆阳文献》卷六)
按:此诗亦见《临川集》卷三一,题作《江宁夹口》其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引曾纡《南游记旧》谓为方惟深诗。
石桥 明 · 何太中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未许兴公知此山,应真飞锡干其间。
阴凝黑雾落半跨,夜冻银河僵一湾。
偃月光通空翠眩,回风声静雨花閒。
山中仙人渺何许,白鹤三招殊未还。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抚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