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古文训传序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孝经》者何也?
孝者,人之高行,经,常也。
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
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
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
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
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
夫子敷先王之教于鲁之洙泗,门徒三千,而达者七十有二也。
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谕而寤者也。
其馀则悱悱愤愤,若存若亡。
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
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与《五经》并行于世。
逮乎六国,学校衰废;
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
汉兴,建元之初,河间王得而献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误,博士颇以教授
鲁共王使人坏夫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有二寸,字科斗形。
鲁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天子。
天子使金马门待诏学士博士群儒从隶字写之,还子惠一通。
以一通赐所幸侍中霍光甚好之,言为口实。
时王公贵人咸神秘焉,比于禁方。
天下竞欲求学,莫能得者。
使者至鲁,辄以人事请索。
或好事者募以钱帛,用相问遗。
鲁吏有至帝都者,无不赍持以为行路之资。
故《古文孝经》初出于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说,分为数家之谊。
浅学者以当六经,其大,车载不胜,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欲矇时人。
度其为说,诬亦甚矣。
吾悯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
悉载本文,万有馀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睹正谊之有在也。
今中秘书皆以鲁三老所献古文为正,河间王所上虽多误,然以先出之故,诸国往往有之。
汉先帝发诏称其辞者,皆言「传曰」,其实《今文孝经》也。
昔吾逮从伏生论《古文尚书》谊,时学士会云出叔孙氏之门,自道知《孝经》有师法。
其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为天子用乐,省万邦之风,以知其盛衰。
衰则移之以贞盛之教,淫则移之以贞固之风,皆以乐声知之,知则移之,故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师旷云:「吾骤歌南风,多死声,楚必无功」。
即其类也。
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识音,而可以乐移之乎」?
当时众人佥以为善。
吾嫌其说迂,然无以难之。
后推寻其意,殊不得尔也。
子游武城宰,作弦歌以化民。
武城下邑,而犹化之以乐,故《传》曰:夫乐以关山川之风,以曜德于广远,风德以广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又曰:「用之邦国焉,用之乡人焉」。
此非唯天子用乐明矣。
夫云集而龙兴,虎啸而风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谓毋也。
胡笳吟动,马蹀而悲;
之弹,婴儿起舞。
庶民之愚,愈于胡马与婴儿也。
何为不可以乐化之?
经又云:「其父则子说,其君则臣说,而说者以为各自其为君父之道,臣子乃说也」。
余谓不然,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
若君父不敬其为君父之道,则臣子便可以忿之邪?
此说不通矣。
吾为传,皆弗之从焉也(《古文孝经》日本国本)
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 西晋 · 孙楚
 押词韵第八部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
倾城追送,饯我千里道。
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
莫大于殇子,犹为夭。
吉凶如纠纆,忧喜相纷绕。
天地为我垆,万物一何小。
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
乖离即长衢,惆怅盈怀抱。
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
齐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文选》二十。日本延喜十三年刻《文选》残页。文章正宗二十九。《诗纪》三十。又《类聚》二十九作征西官属送别诗。引草、道、抱三韵。《初学记》十八作征西官属于陟阳候祖道诗。引草、道二韵。苕溪渔隐业话二引保一韵。)
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五月 南朝宋 · 刘彧
 出处:全宋文卷八
休仁致殒,卿未具悉,事之始末,今疏以相示。
休祐贪恣非政,法网之所不容。
汉梁孝王淮南厉王,无它衅悖,正以越汉制度耳。
况休祐吞嚼聚敛,为西数州之蝗,取与鄙虐,无复人情。
屡得王景文褚渊沈攸之等启,陈其罪恶,转不可容。
吾笃兄弟之恩,不欲致之以法,且每恨大明兄弟情薄,亲见休祐屯苦之时,始得宽宁,弥不忍问。
所以改授徐州,冀其去朝廷近,必应能自悛革。
及拜徐州,未及之任,便征动万端,暴浊愈甚,既每为民蠹,不可复全。
休仁身粗有知解,兼为宰相
又吾与其兄弟情昵,特复异常,颇与休仁论休祐衅状。
休祐以休仁为吾所亲,必应知吾意,又云休仁言对,能为损益。
遂多与财赂,深相结事,乃寝必同宿,行必共车。
休仁性软,易感说,遂成缱绻,共为一家,是吾所吐密言,一时倒写。
吾与休仁,少小异常,唯虚心信之,初不措疑。
虽尔犹虑清闲之时,非意脱有闻者。
吾近向休祐推情,戒训严切,休祐更不复致疑。
休祐死后,吾将其内外左右,问以情状,方知言语漏泄并具之由,弥日懊惋,心神萎孰。
休仁又说休祐云:「汝但作佞,此法自足安。
我常秉许为家,从来颇得此力。
但试用,看有验不」?
休祐从之,于是大有献奉,言多乖实,积恶既不可恕。
自休祐殒亡之始,休仁款曲共知。
休仁既无罪衅,主相本若一体,吾之推意,初无有间。
休祐贪愚,为天下所疾,致殒之本,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
休祐平生,狼抗无赖,吾虑休仁往哭,或生祟祸。
且吾尔日本办仗往哭,晚定不行,吾所以为设方便,呼入在省,而休仁得吾召入,大自惊疑,遂入辞杨太妃,颜色状意,甚与常异。
既至,省杨太妃,骤遣监子去来参察。
从此日生嫌惧,而吾之推情,初不疑觉。
从休祐死后,吾再幸休仁第,饮啖极日,排干入内,初无猜防,休仁坐生嫌畏。
一日,吾春中多期射雉,每休仁清闲,多往雉场中,或敕使陪辇,及不行日,多不见之。
每值宵,休仁辄语左右云:「我已复得今一日」。
及在房内,见诸妓妾,恒语:「我去,不知朝夕见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
取汝,正足乱人耳」。
休祐)死时,日已三晡,吾射雉,始从雉场出,休仁从骑在右伏野中,吾遣人召之,称云:「腹痛,不堪骑马」。
尔时诸王车皆停在朱雀门里,日既暝,不暇远呼车,吾衣书车近在离门里,敕呼来,下油幢络,拟以载之。
吾由来谙悉其体有冷患,闻腹痛,知必是冷,乃敕太医上省送供御高粱姜饮以赐之。
休仁得饮,忽大惊,告左右称:「败今日了」。
左右答曰:「此饮是御师名封题」。
休仁乃令左右先饮竟,犹不甚信,乃黾勉噬之。
裁进一合许,妄生嫌贰,事事如是。
由来十日五日,一就问太妃
自休祐死后,每吾诏,必先至杨太妃问,如分别状。
休仁由来自营府国,兴生文书,二月中,史承祖赉文书呈之,忽语承祖云:「我得成许那,何烦将来」?
吾虚心如旧,不复见信,既怀不安,大自嫌恐,惟以情理,不容复有善心。
休仁既经南讨,与宿卫将帅经习狎共事相识者,布满外内。
常日出入,于厢下经过,与诸相识将帅,都不交言。
及吾前者积日失适,休仁出入殿省诸卫主帅,裁相悉者,无不和颜,厚相抚劳。
尔时我既甚恶,意不欲见外人,悠悠所传,互言差剧。
休仁规欲闻知方便,使昙度道人及劳彦远屡求启,阚觇吾起居。
及其所启,皆非急事,吾意亦不厝疑
吾与休仁,亲情实异,年少以来,恒相追随,情向大趣,亦往往多同,难否之日,每共契阔。
休仁南讨为都统,既有勋绩,状之于心,亦何极已。
但休仁于吾,望既不轻,小人无知,亦多挟背向,既生猜贰,不复自宁。
夫祸难之由,皆意所不悟,如其意趣,人莫能测,事不获已,反覆思惟,不得不有近日处分。
夫于兄弟之情,不能无厚薄。
休祐之亡,虽复悼念,犹可以理割遣。
及休仁之殒,悲悯特深,千念不能已已,举言伤心。
事之细碎,既不可曲载诏文,恐物不必即解,兼欲存其儿子,不欲穷法。
为诏之辞,不得不云有兵谋,非事实也。
故相报卿知(《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论语义疏叙 南梁 · 皇侃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五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
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
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
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
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
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
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
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
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
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
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
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
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
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
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
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
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
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
何者?
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
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
《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
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
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托。
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
《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
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
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
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
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
晚有安昌侯张禹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
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
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
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著作郎阳江淳字思俊,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江熙太和所集。
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
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
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论语义疏》日本国本)
五行大义序 隋 · 萧吉
 出处:全隋文卷十三
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
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
万有森罗,以五为度。
过其五者,数则变焉。
实资五气,均和四序。
孕育百品,陶铸万物。
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曜;
恶则九功不革,六珍互兴。
原始要终,靡究萌兆。
是以圣人体于未肇。
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
事既悬有,可以象知。
象则有滋,滋故生数。
数则可纪,象则可形。
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
可假而知,则龟筮是也。
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
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
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之象也。
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
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镇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
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万顷,此地之数也。
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
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
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
藉斯龟筮,乃辨阴阳之吉凶。
是以事假象知,物从数立。
吉每寻阅坟索,研穷经典,自羲农以来,迄于周汉,莫不以五行为政治之本,以蓍龟为善恶之先。
所以《传》云:「天生五材,废一不可」。
尚书》曰:「商王受命,狎侮五常」。
殄弃三政,故知得之者昌,失之者灭。
昔中原丧乱,晋氏南迁,根本之书不足,枝条之学斯盛。
虚谈巧笔,竞功于一时;
硕学经邦,弃之于万古。
末代踵习,风轨遂成。
虽复占候之术尚行,皆从左道之说;
卜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莫分。
月令靡依,时制必爽。
失之毫发,千里必差。
水旱兴而不辨其由,妖祥作而莫知其趣。
非因形像,罕徵穷者。
观其谬惑,叹其学人,皆信其末而忘本,并举其粗而漏细。
古人有云:「登山始见天高,临壑方觉地厚」。
不闻先圣之道,无以知学者之大。
况乃五行幽邃,安可斐然?
今故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
别而分之,合四十段。
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
四十者,五行之成数。
始自释名,终于虫鸟。
凡配五行,皆在兹义。
庶几使斯道不坠,知其始焉。
若能治心静志,研其微者,岂直怡神养性,保德全身?
亦可弼谐庶政,利安万有。
斯故至人之所达也。
昔人感物制经,吉今因事述义,异时而作,共轨殊途。
叹味道之不齐,求利物之一致。
倚焉来哲,补其阙焉。
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日本国佚存丛书本《五行大义》)
枕上记 隋末唐初 · 孙思邈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侵晨一碗粥,夜食(《海上方》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
火艾(《海上方》作「艾火」)漫烧身,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海上方》作「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海上方》作「母血生」),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日本汲古书院出版《和刻本类书集成》本南宋陈元靓《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己集》卷二、原题唐孙思邈撰《孙真人海上方》末附。)
五言早秋仪鸾殿侍宴应诏 初唐 · 杨师道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秋气洒云景,高弦韵早风。
雕梁尚飞燕,洛浦未惊鸿。
水泛芙蕖影,桥临芳桂丛。
称觞奉高兴,长愿比华嵩(见清末贵阳陈田影刊日本尾张国真福寺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五言辽东侍宴山夜临秋同赋临韵应诏 初唐 · 上官仪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引用典故:汉筑
奉驾凌稽阜,同御掩□岑。
肆赏乖濡足,穷览□(疑为「惕」字。)干心。
一德光神武,万象镜冲襟。
御□辽山夕,凝麾溟海浔。
帷殿(《初》作「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抚躬谢仁智,泉石忝登临。
信美陪仙跸,长歌慰陆沉(见影日本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以《初学记》卷三引诗参校。)
焚经台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见《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七「续补译师」条注。日本《续藏经》本宋释子升、如佑辑《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下之下称此诗为「唐太宗《题白马寺》」。)
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边城炎气沉,塞外凉风侵。
三韩驻旌节,九野暂登临。
水净霞中色,山高□(下半字原卷缺。似为「云」字)里心。
浪帷舒百丈,松盖偃千寻。
毁桥犹带石,目阙尚横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峰阴。
连洲(《初学记》卷三「洲」作「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早花初密,晚叶未疏林。
凭轼望寰宇,流眺极高深。
河山非所恃,于焉鉴古今(见贵阳陈田影刊日本尾张国真福寺旧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五言早秋侍宴应诏 初唐 · 朱子奢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殿阁炎光尽,池台爽气归。
荷香风里歇,树影日中衰。
蝉声出林散,鸟路入云飞。
承恩方未极,无由驻落晖(见贵阳陈田影刻本日本尾张国真福寺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杂言诗 隋末唐初 · 谢偃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令月欢无极,万岁千秋乐未央(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七三册收日人原公任一○一八年左右纂《和汉朗咏集》卷下《祝》。)
出家箴 初唐 · 窥基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须(一作「常」)谨慎。
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业(一作「习」),寻师匠,说与行(一作「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閒丧。
踵前贤,效先圣,尽假闻思修所(一作「得」)证。
行住坐卧要真(一作「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
不习不学(一作「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救(一作「究」),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
一息不来即后世,谁能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织妇(一作「女」)耕夫汗血力。
为成道果(一作「业」)施将来,道果(一作「业」)未成争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
就湿回乾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
一旦中(一作「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倚(一作「依」)托。
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身求解脱。
若将(一作「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盘争得达(一作「达得」)
善男子,汝须知,修行(一作「遭逢」)难得似今时。
若得(一作「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日本《续藏经》宋释子升、如佑编《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下之下。校以《大正藏》本明祩宏《缁门警训》卷二。二书皆称作者为「慈恩大师」。)
宴集日本国使臣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日本国远在海外。遣使来朝。
既涉沧波。兼献方物。
其使真人莫问等。宜以今月十六日于中书宴集。
在唐忆本乡 武周 · 辨正
五言绝句 押寒韵
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
远游劳远国,长恨苦长安
日本国王书734年1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日本国王明乐美御德。
彼礼义之国。
神灵所扶。
沧溟往来。
未尝为患。
不知去岁。
何负幽明。
丹墀真人广成等入朝东归。
初出江口
云雾斗暗。
所向迷方。
俄遭恶风。
诸船飘荡。
其后一船在越州界。
其真人广成寻已发归。
计当至国。
一船飘入南海
即朝臣名代。
艰虞备至。
性命仅存。
名代未发之间。
又得广州表奏。
朝臣广成等飘至林邑国
既在异国。
言语不通。
并被劫掠。
或杀或卖。
言念灾患。
所不忍闻。
然则林邑诸国。
比常朝贡。
朕已敕安南都护
令宣敕告示。
见在者令其送来。
待至之日。
当存抚发遣。
又一船不知所在。
永用疚怀。
或已达彼蕃。
有来人可具奏。
此等灾变。
良不可测。
卿等忠信则尔。
何负神明。
而使彼行人。
罹此凶害。
想卿闻此。
当用惊嗟。
然天壤悠悠。
各有命也。
中冬甚寒。
卿及首领百姓并平安好。
今朝臣名代还。
一一口具。
遣书指不多及。
放后遇恩不沾758年 盛唐 · 李白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哭晁卿衡754年 盛唐 · 李白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王屋山人魏万王屋754年 盛唐 · 李白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见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历兖。游梁入,计程三千里,相访不遇。因下江东,寻诸名山,往复百越,后于广陵一面,遂乘兴共过金陵。此公爱奇好古,独出物表,因述其行李,遂有此作。)。
引用典故:八咏楼 辩折田巴 曹娥碑 金华松子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一作东方不辞家,独访紫泥海。时人少相逢,往往失所在)
魏侯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潨。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一作一弄)耶溪水。
万壑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沈吟黄绢语。
天台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一作山)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却思(一作寻)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一作儓)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徒干五诸侯,不致百(一作千)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戏题画山水图歌(一本题下有王宰二字。宰,蜀人,善画玲珑嵌空山水。)760年 唐 · 杜甫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十一 山水类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崙方壶(一作丈)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一作南)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一作带)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一作千,一作行)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