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七 北周 · 庾信
押微韵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同上)。
蜀州青城县令达奚君神道碑 唐 · 员半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粤以煌煌丹草。非济物之用。而册府书之。粲粲白石。岂益国之器。而史官纪之。况乃六义基身。四维成性。风调百里。雨润一方。动植俟之以滋荣。人伦资之以和乐。使仰之者若日月。敬之者若神明。畏之者若雷霆。爱之者若父母。而可□盛德湮灭无闻于后哉。君讳思敬。字安俨。河南洛阳人也。若乃二星分北。掩龙沙以居宗。六月图南。擅鹏溟以为大。实天命昌意。启我幽都。帝封始均。天雄弱水。积六十七叶。凡九十九姓。豫邻之代。分为诸国。兄弟七人。各统一部。天伦之盛。达奚居上。高祖迁洛。有志诸华。思变其风。多改旧俗。故达奚于后使姓奚焉。周氏沿革。复姓达奚氏矣。自兹厥后。可略而言。曾祖讳武。宇文朝为玉璧大将军东道大行台十二将军同华二州刺史雍州牧太师太傅太保郑国公。谥曰桓。于时齐氏跋扈于并邺。有迁鼎之宏志。周人经纶于关辅。当运斗之有功。两界交争。三运遽及。攻守之术。应变若神。战胜之方。仓卒得妙。由是天台八柱。分作宰牧之尊。帝座三台。合为师保之贵。大父睿。太子左千牛尚辇直长。时高台渐倾。曲池向平。金玉满堂。化为道德。瑚琏入庙。直接明神。早露先霜。不登爵秩。昭考讳孝茂。皇朝滑州司兵参军易州易县令。却负卢龙之塞。汉阳之突骑成风。前款飞狐之门。邯郸之侠客交乱。君水火相济。文武兼施。巨阙之前。讼端自丧。常山之下。符采生辉。君则骊泉夜光。虹岩朝彩。笼云罩月之颖。必由于尺蘖。遵江及海之浪。亦经于寸源。叙用有阶。莫或不践。总章中以仁勇校尉守左卫率府翊卫。秩满。以文艺优长。入吏部。后解褐承奉郎。行幽州新平县尉。虽时以为美。心非所好。故咫步之间。无因骋迹也。秩满。停家积年。授徵展骏足。未超前路。辞满之后。遂以丘壑为心。垂拱之初。天命已改。则天皇帝摄行君政。心遍区中。采芳草于兰泽。省山苗于松涧。乃留神陆沈。随方擢善。二年授高陵县主簿。以旧德起也。属西方不静。北方多难。被奏充金牙道行军司兵。事不获以。遂即戎焉。君设策请拔碎叶疏勒于阗安西四镇。皆如所计。谋存于我。功在诸人。授之加朝议郎。行蒲州司法参军事。既表里山河。股肱要壤。用之惟器。选拟为难。君盘根错节。等庖人之游刃。发伏摘奸。同郢匠之挥斲。紫宸回顾。赤县瞻风。长安二年。调补乾封丞矣。蜀岷山井络之分。帝以会昌。梁州舆鬼之躔。人为繁杂。相如之宅。无复德音。文翁之堂。空馀陈迹。人不见德。年代以深。旧称难理。斯焉是赖。四年授蜀州青城县令。以人望迁之。君下车布政。推诚待物。举义壮忠。贬恶除盗。或谓曰。不乃阔乎。君谓之曰。前史有之。举有义者。所以救贪污无耻也。举有行者。所以救废乱失道也。举廉让者。所以救分争也。举逊顺者。所以救横逆也。举质朴者。所以救离弊也。举惇厚者。所以救残贼也。今若此皆有。吾何已焉。吾薄劣。实荷荣奖。既承浇竞之馀。复当巧诈之盛。若不宪章古道。祖述前修。贞彼倾辙。不迁其轨。必也政成。何望期月。遂为明科例。自形诸已。以上善而包荒。用中而禁暴。曾不晦朔。阖境肃清。剽狡潜散。谣颂攸远。声震锦城。双流为之变色。德充锦里。八郡以之易心。属七庙灵长。三光复道。则天推位。应天向明。以加朝散大夫。承国庆也。将谓鲁恭才识。坐入司空。卓茂贤明。行升大傅。岂驰波易远。过隙难留。遽沈连石之晖。遂往悬碑之路。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终于长安之义宁坊私第也。惟春秋五十有九。惟君少怀忠义。以信分为冠冕。长好急难。以然诺为爵邑。天姿孝友。率性冲和。虞仲宁学高德博。而蒸尝无主。刘休涓帝室王门。而禋祀不继。太夫人陇西李氏。将军该之女。有行业。每以此叹之。君夫人义兴县君蒋氏。则尚药奉御岂之曾孙。太子门郎义安之女。琴瑟友之。同咏河洲之什。蛟龙合矣。共赴延平之津。景龙二年十月十六日。终于义宁里。春秋五十有一。以景龙三年三月十日。合葬于咸阳之毕陌原。礼也。有第二女。道光柔顺。德备幽闲。虽裁柳絮之篇。未献椒花之颂。适太原郭氏。左卫武亭府别将长上如玉之妻。墙宇端肃。风神爽迈。温良日用。忠孝生知。束发祈荣。弹冠入仕。敢当仁于潘掾。荷昔眷于戴侯。爰托青乌。方荣白鹤。南瞻渭水。庶见仪天之桥。北望荆山。长标镇地之固。其词曰。
龙司北溟。鹏翻南海。地郁灵气。天降神宰。奄有诸华。遂荒章亥。抑推高祖。正朔斯在。兄弟之国。七族攸昌。亲贤胙土。四姓斯光。奚于陆穆。衣冠纪纲。西魏将末。北齐窃号。太祖经纶。玉璧是犒。匪禁小贼。用虞大盗。累加重秩。每赠优劳。守御功多。郑国是报。昏明递运。陵谷成灾。直长垂翼。有美且偲。青松蔼蔼。白云皑皑。施于易县。尉有楚才。钦若惟君。历游华渚。整翮理翰。啸俦命侣。风光融融。零露湑湑。道以济俗。德以御侮。龙飞中兴。明鸑上腾。五方星聚。六合云蒸。朝兴斯炳。大夫如陵。翼搏风而上征。倚天衢而元亨。风叩京兆之郡。日薄长安之城。白鹤崇陇。青乌相茔。琬璧斯勒。存没为荣。
雨雪曲(一作横吹曲辞 雨雪曲) 中唐 · 李端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引用典故:苏武 范羌归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一作住),疏勒范羌归。
若看(一作著)关头下(一作过),长榆叶定稀。
井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事类赋》卷八
井之时义大矣哉!若乃素绠寒浆,冬温夏凉。方外尝闻于玉槛,园中乍识于银床。絜壶举徼宫之职,亭长托新室之祥。则有鲍陆悬鞭,陈遵投辖。虽云取而无损,亦以甘而先竭。鸿胪初得于丹砂,虞舜方趋于旁穴。尔其伯益既作,神农已生。象存改邑,义见羸瓶。忧彼夷灶,隘哉望星。郑军尝见于木刊,晋世曾闻于龙见。或以笑子阳之小,或以救魏腾之谴。若乃《易》象之言勿幕,仲尼之称有仁。疏勒耿恭之拜,梁朝郗后之神。获羊既骇于季子,得人方惊于宋君。则有获灌婴之铭,解鲍照之谜。或能兴于雾雹,或潜祛于疫疠。饮牛见淳于之德,设器闻管宁之义。饮明义之甘,望甄官之气。太极则辘轳博山,九龙则蟾蜍含水。别有盐煎天水,火炽临邛。或视之而生子,或穿之而得铜。可用汲焉,叶彼九三之象;凿而饮也,宁知尧舜之功。至其北斗狗吠,东箱龙出,华林甃玉,陵云投石。访金墉之古制,窥江陵之潜室。郁林有司命之名,豫章有洪涯之迹。尝闻弗凿而自成,岂可为田而见塞?抱瓮既说于汉阴,灌韭亦闻于邓析。见华山之鸟巢,怪北宫之水溢,试葛氏之鸡毛,得于陵之螬实。亦闻哭兹茅绖,冽彼寒泉。或著法以投酒,或骋术而飞钱。已而究彼无禽,考兹射鲋。月支之涌酒泉,少室之传云母。每见蛙休,尝窥雀乳。或说铜人之掩泉,或谓金人之持杵。讶僵李之摧残,见双桐之繁茂。斯金井之为功,不能悉数。
河议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四、《鸡肋集》卷二六
《洪范》五行,一曰水。其浸为海,其发源注海为江、河、淮、济,实惟四渎,而河为四渎宗。三王之祭川,所以先河而后海,为务本者也。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导沇水东流为济,其道里近。而导河积石,其道里远,且源壮而流激,故禹治四渎,功施于河为多。积石去中国既远,过此人罕至,至荒忽不可知。若《山海经》、《穆天子传》、《水经》,杂传记之说,概曰:河出昆崙墟。昆崙墟高万一千里,为地之中,而河出其东北陬。其上醴泉、华亭,多奇物,草木、鸟兽,尤不可考。至言河上通汉,见于牵牛客星之占。而《山海经》又有敦梦之山者,敦梦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郭璞说泑泽盖盐泽,盐泽去玉门阳关才三百馀里,安取昆崙墟乎?然《山海经》自汉儒说皆以为禹书,其所记如此。虽《尔雅》亦曰:「河出昆崙墟,色白,并渠千七百,一川色黄」。太史公、班固皆以谓《禹本纪》言河出昆崙山,昆崙山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穷河源之后,恶睹所谓昆崙者哉?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今所论亦本《禹贡》导河积石及《周礼》、《尔雅》、《史记》、《汉书》载河所经,与后世堤防人事,迄于宋兴,使有考焉。《禹贡》:天下之州九,而河所道者四,曰雍、豫、兖、冀。孔安国说,冀以尧都,不言境。西距黑水,东据河,有州曰雍,故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南距荆山,北距河,有州曰豫,故曰「荆河惟豫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有州曰兖,故曰「济河惟兖州」。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兖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然则西河之东距雍、南河之北距豫、东河之西距兖,为冀州可知矣。故《职方氏》正西曰雍州,而《释地》河西曰雍州。《职方氏》河南曰豫州,而《释地》亦曰河南曰豫州。《职方氏》河东曰兖州,而《释地》济河间曰兖州。《职方氏》河内曰冀州,而《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雍州以其自西河而西,故或曰正西,或曰河西。豫州以其自南河而南,故皆曰河南。兖州以其自东河而东,故或曰河东、或曰济河间。冀州以其距雍、豫、兖为境,故或曰河南,或曰两河间。而雍州言正西不言河者,则以在成周雒邑为正西也。自《禹贡》、《职方氏》以考《尔雅》,其辨四州河所经之域皆合,而《职方氏》又曰东北曰幽州,其川河沛。幽州薄海,盖言其入欤?九州之地,雍、豫高而兖、冀下,幽州东北又下。而河起西北,所从来高,故其始犹委蛇稍南,及其下龙门,则流駃竹箭也。《禹贡》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自积石东流,至于龙门,始折而南者一,又折而东者三,又折而北者再,然后入海。其所涉之地八,此河经营中国之形。而秦晋之河曲战,《公羊》所以言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者也。自张骞通西域,积石之西往往可纪。出玉门关有两道:一从鄯善,傍南山;一从车师,傍北山。皆被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至疏勒为北道。而西域三十六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其河盖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合而注蒲菖海。蒲菖海,所谓盐泽者也。葱岭之西既不说有河,于阗之西又水皆西注,意河源为出于此。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盈耗,皆以为潜行地中,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而《穆天子传》说:「天子饮于枝渚之中、积石之南河」。积石名南河,则与张骞所谓「南出于积石」者又类。而学者据经有「导河积石」,当为河源,岂积石之西河自行地中,故禹不治?而「导河积石」,特言施功自积石始,亦不说河源也。积石在金城西南,龙门在绛州龙门,厎柱在西虢,孟津在洛北,洛汭在巩,大伾在氾,降水在信都,大陆在钜鹿,其地皆可考。而《水经》诸家图河所道,盖自积石山始西南流,又东流入塞,过燉煌、酒泉、张掖郡南,与洮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然后乃出龙门,而又南流至于华阴。故《吕览》说:龙门未开,河出孟门东大溢,是谓洪水。禹凿龙门,始南流也。自龙门至潼关与渭合,至巩与洛合,而伊、洛、瀍、涧四水合流,所谓「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也。与济合成皋,与沁合武德,乃道黎阳、钜鹿而北播为九河,所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者也。此九河者废滋久,独汉成帝时许商上书言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远百里,后世因谓许商言三河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可知。以《尔雅》之次考焉,则徒骇最北,鬲津最南,而六枝者包其间。然郑康成谓九河,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齐居东,信如康成言,塞其八枝以拓地,则自桓公而来,河所行盖独徒骇矣。而太史公、班固又皆称禹,以谓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一贝丘,一漯川。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二渠于《禹贡》无见,不知太史公、班固何从言之?「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岛夷,海曲;碣石,海畔山。夹山之右,溯而入河,以达冀州,则禹时河入海盖在碣石也。《地理志》:碣石在北平骊城县西南。计勃海北距碣石五百馀里,而河入勃海,盖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徙东郡所更注也。而言禹时河入勃海,何哉?周定王五年,河始徙,见于《周谱》,班固言之。又秦攻魏,决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去古逾远,移徙难得而考,而言禹酾二渠,又何哉?《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历三代无患以此。自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济、汝、淮、泗会于楚。而禹功既微,齐与赵、魏因河为境,而堤防寖兴,弛障谷之禁,以邻国为壑,凿一孔,开百窍,如瓮敝漏,渐以不补,则后世河数为败,非天时也。汉而下,井源益烦,以漕以溉,甘利而昧害。东汇西引,河用屡窘,使不得一日安流,则狂怒衍溢,亦固其理。摭其著者言之:武帝时,郑当时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番系引河溉汾阴蒲坂下。自是之后,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矣。宣帝地节中,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复穿渠直东。魏正始中,亦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晋太始中,亦凿陕南山,决河注洛。隋仁寿中,亦堑自龙门厎临清关度河。大业中,复开通济渠、永济渠,以引谷、洛、沁水。开元中,避三门之峻,亦北凿石渠至它川谷,颇引以溉漕。而乱水之理,助河为败者往往而有。始自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时东郡虽大兴卒塞之,而河之为患,因浸寻滋甚。元光中,徙顿丘,东南注勃海,决瓠子,东南注钜野。元封中,决馆陶,分为屯氏河。永光中,决清河灵鸣犊口。建始中,决馆陶、东郡金堤,又决平原,入济南、千乘。建国三年,决魏郡。贞观中,坏陕州河北县,毁河阳中潬。开元中,决博州、棣州。大和中,决棣州。开成中,决郑滑。乾宁中,圮滑州。其馀堤防人力所不备,若大雨霖,漂坏郡县,病人民,至不可胜纪。陵夷五代,以迄宋兴,岁屡败,其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战国及秦,用兵不遑暇事河。而元光中,再决二十馀年,比塞辄复圮,兴役最大,《瓠子之歌》,其词哀焉。今考之武帝时至于王莽,言河利害,大概十五家。其言非忠而近似者一,其甚疏者一,其不切者一,其害焉者一,其一时或利或害者二,其可行无害者十。而十者之论,其详者曰贾氏。窃以谓汉治河尽此,故备论之。始决瓠子,田鼢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彊塞之」。鼢要以为食鄃计,无意国事,而其言「未易以人力彊塞者」良可用。此言非忠而近似者一也。齐人延年言:「河出昆崙,经中国,注勃海,此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按地图,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如此则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延年议闳大,然归于狂悖,且有天地则有此河,其行流有域,禹不能改,而延年欲改之,此甚疏者一也。谷永言:「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修政以应之,灾变自除」。王者孰不欲奉天理物?然天时人事,其应岂皆若符节?尧犹有九年之患,禹犹有四载之勤,尧禹岂不知修政以应之哉?此不切者一也。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厎柱隘,可镌广之」。上从其言,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是岁渤海、清河、信都灌县邑三十一。禹治水盖亦凿龙门,披山通道,至不可胜言。厎柱岂不可镌?而焉无其术,故壅阏为败。此害焉者一也。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斜直贝丘,恐水盛,堤防不能御,乃更穿渠直东,民便安之。后三岁,河水更从故第二曲间复斜直贝丘,百姓寒心。孙禁以谓「可决平原金堤间,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馀里,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地,得美田,省吏卒治堤救水」。二者其言异,而大概利害杂,故为说同。郭昌渠始通利,后不便,较然可知。笃马河在九河南,失水之迹,然以舒民财力为便。此或利或害者二也。自昔之患,以故道之湮,与堤防揵菑,与河争胜负,故凡言分河救水怒,与观水势复禹之旧、无与水争地者,其言皆可用,无害。冯逡为清河都尉,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为流也。今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屯氏河新绝未久,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杀水势,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屯氏河北塞宣房,北决所为,东北经魏郡、信都、渤海入海,盖近禹故道。会许商白不用,后果复决馆陶。李寻、解光言:「阴气盛,则水为之长,故一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寻、光要近于阴阳之学,而其言「观水势所欲居则易为功」,岂可易哉!张戎言:「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民皆引河、渭山川水以溉田。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从其性,勿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矣」。灌溉有不应导而导,堤防有不应塞而塞,戎之言可谓近古。许商说:「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商明算计,能商功利,且当是时,三河者庶计可索,惜乎其事不究也。韩牧以谓:「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王横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常连雨,东北风,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牧、横亦皆欲求禹之旧,求禹之旧固无不可,而岁久难识。迄于今,河移徙无常处。自冯逡、李寻、解光、张戎、许商、韩牧、王横七人,虽议各不同,而要之逡欲杀水怒,寻、光欲观水势,戎欲顺水之性,商、牧欲求禹之迹,横欲使缘西山东北入海,故其言皆近。而横与平当、关并、贾氏之上策,不独在汉,事虽施之方今,大较不能改也。平当言:「九河皆填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夫决百川距海,浚圳浍距川,见于《书》。且水因地以制流,故在《易》:「地上有水,比」。水行地上,乃有堤防,堤防之法为不得已。平当可谓能知经矣。关并:「河决率尝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谓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时异处,犹不能离此。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者,皆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舍而已」。夫水所欲居,人固不能夺,始宅之,河又荡去。岁如是,曾不爱,独爱百八十里哉?关并可谓能知务矣。至贾氏之上策,不欲与水争地,盖与平当、关并之论合。其言曰:「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齐与赵、魏,以河为境。齐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为堤防,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迫隘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太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期月而定。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自禹迹废,由汉至宋兴,千有馀年。河决自黎阳而下,远者数百里,近者数十里间耳。故贾氏言「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太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以今形势所直考之犹是。窃以谓贾氏之策,不独在汉,事虽施诸方今,为久远虑,不能加者如此。至难者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盖贾氏亦能言矣。以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折厎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至城郭、田庐、冢墓,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又以谓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宜亦便利。自冯逡至贾氏十家,考之汉事与方今,其言皆可行而无害。然即目前之安,舒岁月之力,则诸家者皆能道。若夫始难而终易,暂劳而永逸,则王横、贾氏西山、黎阳之议,于今犹上策。至贾氏中策,言多穿漕渠,下策言堤防,盖无足道者。昔晁错议削六国,天下皆曰晁错愚,然汉卒无祸,赖错发之。夫必有大害,然后有大利,西山、黎阳何以异此?虽然,此可谓智者道,难为流俗言也。晋魏迄唐至五季,言水利者不乏无著见者,独唐贾耽尝绘布陇西,且载河所经受,为图上之,亦不及治河也。祖宗深悯河患,治遥堤,置使,置判官,开分水河为斗门,开减水河,在乾德二年、三年,太平兴国七年,淳化四年,景德四年,其事详于国史。而开宝五年诏:「澶、卫数州,霖雨荐降,洪河为患。每阅《夏书》所载,但言导河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小以妨大,私而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未弭。凡缙绅多士、草泽之伦,有素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若为经久,可免重劳,并诣阙上书,附驿以闻」。深惟开宝诏书最为近古,圣谋远览,虑河之意,尤出上策,而天下未有应者。岂所谓为政善,因祸而成福、转败而为功,若管仲才者世固鲜哉?其后,景德中,李垂上《导河书》,言今魏县之左,河势东折,不如《书》说,北至于大陆,又亡其迹,盖周末失道,为衡、漳所湮矣。而《汉志》,禹所酾二渠,曰东为漯川者,乃今泉源赤河;曰北出贝丘者,乃今王莽故渎。而汉塞宣房所行二渠,盖独漯川。其一则汉决之,起观城,入蒲台,所谓武河者也。贝丘,王莽时既空,而澶、滑比多坏者,以地平不固。故欲河出大伾、上防、太行三山之间,起大伾西南八十馀里曹魏所开枋头河之东,引河北行微东,挟御河通王莽故渎。北经清丰、大名之西,历洹水东、馆陶南,而北合赤河,以通于海。起大伾、合赤河,盖五百七十里,两厓倍之,为一千一百四十里,去冈麓古障八百四十里,治新防三百里。为用力寡,大概近汉王横欲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者。其说九河故迹,皆在平原而下,独简河亡,则与许商、王横之说异。然垂之议,以谓河患率在澶、滑,未至九河则已决矣,九河奚利哉?又欲自白马派河为六,以助杀水怒,则与贾氏议多穿漕渠者颇类。事下任中正等,中正等言:「垂所述自禹至汉河所流行,甚详,其言起白马派为六者,河湍激,难制其势,或合而一,恐不能各从所导。借使必为六,是有六河口也,堤防之功为难」。于是垂议寝。后用事者,往往言水利,以其无大改,更不皆载,独载孙民先奏。民先奏曰:「窃观旧河,两厓间相去数十里,而河流常薄西岸,以此知东地形高而河欲西迁之验也。今魏、恩、冀之西,相、邢、洛之东,皆古陂地斥卤,东西二三十里,南北数百里,其西薄西山,其东薄金堤,其中地形下隐如故渠。比河决,及御河、漳水溢,皆合流其间,以谓是盖降水大陆故迹,可决王供水冲,使河行此地,过乾宁,合独流口以入于海」。民先议河,大较与李垂不异,世多言垂、民先议为近。又比岁卒溃小吴,而澶渊东故渠遂竭,河果自清丰、大名西派为三、四,乃东北注,髣髴如垂、民先所欲导云。至汉王延世之徒事塞河,三旬立塞,世皆以为才,窃谓犹救火家以焦头烂额见客者,故不记。与夫计向背、度缓急,版筑茭薪、水工河卒,岁储月积、增卑倍薄,凡河之近务,则有司存。
拟汉使喻莎车诸国檄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九、《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三
盖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惟大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椎髻辫发、毡裘卉服之伦,交臂受事,请命下吏,唯恐居后。间者荤粥氏虐老兽心,奴虏欧役,以剪尔诸戎。尔诸戎兽骇鸟散,荡析离居,边萌为之不安。世宗武皇帝奋其武怒,提干将而叱之,蹂轒辒荡,瓯脱游魂,馀种自窜于北夷寒露之野。于是中西域而立幕府,信臣精卒,列屯相望,所以拥右尔诸戎甚厚。尔之父子宁而蓄马蕃者,非我其谁使之?是我有大造于西也。莎车小丑,反易天常,贼杀其主,恶暴西域。自知罪成,与汉吏相恨绝,阴结旁近种豪,苦虐汉使,隔绝都护,归计北虏,洿辱聚落,大为诸国羞。陛下赫然,欲诛之意,未尝有忘。使者奉隆委,将明威,建彊汉之节以填抚百蛮,亲见狂寇桀骜,乃选耎畏缩,堕先帝所建立,以贼遗君父,非人臣之节也。用敢尽精厉气,鼓行而西,为士卒先。惟尔四域诸国,剖符析圭,为汉藩辅。岁时之嘉,入觐出聘,冠盖交道,恩礼笃厚,四夷莫不闻。今莎车首败职约,以古法当诛,所同愤疾。苟挟持两端,久留天诛,阴拱以观其孰胜,则灵旗将回指于尔有邦矣。其赋车籍马,深入霆击,以钦承天子威命。鄯善、蒲犁猎其南,月支、疏勒震其北,四面并进,类祃厥宗。若乃莎车骑君都尉之属,劫于彊暴,不能自还,蒙死侥倖,以逆执事之颜,行骈首就戮,无以自白,使者为诸君羞之。矧今大汉兼制八荒,覆以威德,兵锋所向,无不震坏。拔姑师之旗,屠大宛之城,竿安归之首,陵车师之垒,犁谷蠡之庭,羁姑翼之颈,皆诸国所亲睹。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也。夫明者起福于无形,消患于未然。以区区莎车而欲抗堂堂之锋,犹践薄冰而待白日,岂不殆哉!如能解散前恶,捕斩渠率,封爵之科,具如甲令。苟走险阻,耆卤掠,使西域父子不相聊,则使者职在讨除,分当相直,必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祸福之原,唯人所召,毋狐疑犹豫,为知几者所姗笑。檄到咸谕陛下意,毋忽。
从军行 元末明初 · 高启
押先韵 出处:大全集卷二
关中恶少年,召募去防边。
匈奴入寇塞,将军下自天。
扬旌三道出,列格五营连。
龙城望兵气,马邑断人烟。
星攒烽夜举,月偃阵朝圆。
渴饮疏勒水,饥餐属国毡。
名勇单于惮,功多天子怜。
宁令窦车骑,独擅勒燕然。
述怀五十三首 其三十三 明 · 周是修
押寒韵
朔风号海甸,十月雪漫漫。
画戟攒云暗,铁马蹴冰寒。
但顾主恩重,宁论北伐难。
汉宫抵疏勒,敌骑净皋兰。
孤军势逾险,百战阵仍完。
杀气无时合,兵符隐夜看。
功名何足贵,所愿致君安。
送金谕德扈驾北征 明 · 胡俨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九
万乘出居庸,前驱度朔风。
剑光飞电紫,旗影照山红。
壮士心如虎,将军气似虹。
鼓鼙通塞外,烽火入云中。
直扫祁连北,还过瀚海东。
谋谟资俊杰,扈从得才雄。
坐拥青丝骑,腰悬明月弓。
赋诗横画槊,载笔侍行宫。
野旷氛初净,沙寒雪未融。
楼兰终就縳,疏勒看铭功。
夜静妖星落,春归大漠空。
从兹亿万岁,圣德咏无穷。
古别离 明 · 王称
将军嫖姚北伐时,汉兵五道同出师。
使者三河募豪杰,材官半是幽并儿。
雁门燕郊一丈雪,交河蹴踏层冰裂。
鸟旆遥翻青海云,蛇弓乱射阴山月。
青海阴山若个边,芳闺桃李为谁妍。
三年玉箸频啼处,万里金钲尚未旋。
机中锦字织成久,漫诉相思别离后。
鸳被春来夜梦多,龙沙秋尽寒川走。
飞书昨夜入咸阳,诏更徵兵屯朔方。
苦战匈奴围未解,铁衣著尽边庭霜。
边庭风霜那可度,望断关山不知处。
衣冠讵惜鸾带赊,楼高枉盼鸿音暮。
自古封侯燕颔身,肯思中妇凤楼尘。
但令疏勒风烟扫,丼作阳台云雨人。
送朱方伯 明 · 何乔新
押支韵
春郊雨初霁,绿树含华滋。
使君驾言迈,双旆风披披。
崤函渺何许,去路正倭迟。
且罄同袍欢,饮饯江之湄。
开樽酌芳醑,授简哦新词。
宾从劝且酬,不觉驶景移。
念兹长安道,年来困创痍。
穷边吼豺虎,孤戍屯熊罴。
君行殿藩服,一展胸中奇。
露檄谕疏勒,挥戈斩屠耆。
坐令三边士,卖刀事锄犁。
功成奏丹扆,峻擢拥旌麾。
君车日已远,会晤当何时。
愿言树嘉绩,慰我渴与饥。
汉将篇 明 · 何景明
汉家西北烟尘起,烽火夜照西京里。
胡虏奔(一作崩)腾一万骑,关塞逶迤本千里。
飞符插羽募精强,连营列阵扫边疆。
已见将军屯细柳,更闻天子猎长杨。
长杨羽猎兵威振,叠鼓鸣钲闻远近。
龙虎遥分天上军,鱼蛇遍阅云中阵。
长安骢马侠少年,金鞍玉辔铁连钱。
共看拔剑追骄子,自许弯弓射左贤。
惊风昼起边沙涨,疏勒黄云迷所向。
饮马寒临月窟傍,躯兵夜度天山上。
降旗款节树戎城,卷旆回旌入帝京。
征人半死龙庭战,壮士俱标麟阁名。
麟阁功名不易得,贵臣良相徒颜色。
威胡尽道李飞将,还汉谁言苏属国。
玉门关外朔云愁,燕颔书生亦白头。
君王自忆廉颇辈,义士羞称万户侯。
嘉靖丙戌六月五日京兆驿观进贡狮子歌 明 · 张治道
嘉靖中叶称至治,海内纷纷多异瑞。
天子虽闭玉门关,狻猊犹自远方至。
呜呼!
此物胡为来?
钩爪巨牙身嵬嵬。
忠顺丘墟土番叛,西域之国绝贡献。
月支疏勒称西极,此物十年达中国。
目光如电众所惊,踞地咆哮天为黑。
倾都之人尽来观,我亦走马入长安。
长安市人色无欢,为道食羊责县官。
一时无羊人遭鞭,羊备犹索打干钱。
高鼻番人眼如拳,锦衣绣裤赤槛前。
有时玩弄口生烟,猛烈惊奔声震天。
百兽跄地虎豹,鸡犬不复鸣青田。
狻猊之外有青兕,四十年前曾过此。
异像常闻父老传,奇形尚在丹青里。
噫嘻!
先皇好搏兽,豹房虎圈亲来斗。
自谓真龙虎敢当,挽衣一近遭虎伤。
至今海内传其事,呜呼此物安足视!
凤凰绝鸣,麒麟不游。
牛马不蔽野,狻猊达皇州。
我来观罢生繁忧。
燕歌行柬程以道 明 · 杨慎
玄羌白狄起边埃,翠眊朱綅选将才。
玉弩惊天连马邑,金精埽旦过龙堆。
甘泉宫里兜零举,疏勒城边汲绠摧。
射虎瞑中闻暗吼,落雕云外坠清哀。
五千深入冲寒雪,十万横行殷霁雷。
杨柳先春旗叶展,芙蓉不夜剑花开。
锦车持节夫人至,贝带韬弓骄子回。
逐北朝移行幕府,受降秋上古轮台。
青楼月对庚方出,紫塞风从丑角耒。
拟缚名王歌杕杜,肯思中妇咏条枚。
从军行 明 · 薛蕙
出处:考功集卷一
少小慕功名,击剑复谈兵。
误信封侯事,甘作从军行。
一朝备行伍,几处罹辛苦。
西南通远夷,东北攘骄虏。
武帝雄材略,土宇新开拓。
衔命驰严马,登坛延卫霍。
诸将竟邀功,岁岁出临戎。
勒兵盈塞外,发卒遍关东。
骚屑干戈动,萧条田野空。
庙谋贪战伐,边隙开胡粤。
军兴急星火,兵连淹岁月。
戈船下厉水,策马踰葱雪。
山川行未半,容鬓惊凋换。
寒冰手指堕,炎风肌肉烂。
思乡已泪尽,望远堪肠断。
怫郁鱼泣津,凌兢猿眩岸。
悠悠历绝国,险道何倾侧。
虎穴讵可入,鬼方宁易克。
间使闭昆明,单兵陷疏勒。
全军有天幸,从吏无人色。
天时变杀机,壮士奋兵威。
飞矢风鸣镝,推兵血溅衣。
长驱五王国,大破九重围。
万里悬旌出,三军奏凯归。
边垂日无事,鸟尽良弓弃。
行直贵臣憎,功高同列忌。
赏格多排沮,谤书仍负累。
白头还士伍,赭衣从吏议。
输力奉明君,忠邪不见分。
丹心徒贯日,剑气枉凌云。
人事竟莫测,天命谅难闻。
可怜麟阁上,不画李将军。
马跑泉 明 · 皇甫汸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皇甫司勋集卷二十
汉将长驱日,黔关夜度年。
千盘鸡背险,百折马蹄穿。
梅尽难销渴,河乾不受钱。
从来疏勒外,知有耿恭泉。
从军篇 明 · 王世贞
君不见匈奴游猎犯边疆,复从朝那入渔阳。
孤军惨淡秋看月,万马奔腾夜踏霜。
促诏元戎屯细柳,还闻烽火接长杨。
金符电发徵车骑,玉剑星移下窒皇。
博士持和令守障,牧儿助费拜为郎。
横行尽选六郡士,转饷俱赍百日粮。
六郡良家侠少年,从来结客不论钱。
生将猿臂能穿叶,铸得龙泉独吐莲。
去逐轻车驰騕袅,还要剧孟睹婵娟。
双层铁锁桃花甲,三尺绒缘玛瑙鞭。
自道青云能立上,复誇黄石有真传。
机头少妇悲相向,亲党临岐重惆怅。
太白三杯醉不辞,凉州一曲歌偏壮。
海内常埋甲胄尘,人间自少公侯相。
新投主帅霍嫖姚,长揖辕门意气饶。
别将晨驱玄菟塞,奇兵多断白狼桥。
行逢使者曾书雁,捕着番儿惯射雕。
疏勒西来通帝朔,居延北望绝天骄。
酡酥酒进阏氏捧,夷乐传教敕勒调。
燕然刻石名居首,汉殿颁恩世稀有。
已赐甲第高入云,更悬金印大如斗。
功成莫傲机头妇,灯寒月沉君知否。
送朴万户仁叟还赤梁配所 其一 明 · 高敬命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霁峰集卷之三
失路偏多感,难封亦数奇。
辞家犹仗剑,投笔尚能诗。
海蜃霾荒戍,蛮烟腻瘴衣。
何当起飞将,疏勒解重围。
题上土新亭 其二 明 · 尹斗寿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梧阴先生遗稿卷之一
胆消豺虎窟中来,忽见高亭城上开。
疏勒掘泉诚切矣,清溪入郭计奇哉。
狼烟息日犹横剑,军令明时更举杯。
士卒抚摩如已渴,褒书不日下银台。
后汉书十五首 其七 耿恭 明 · 郑学醇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弹丸疏勒劲胡间,疲卒相看倍苦颜。
一夜范羌冲雪至,始知生入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