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端溪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十八
扁舟晚泊羚峡口,閒访端溪古石薮。
前村呼取老石工,为余指点述缕缕。
是山到处有砚材,文殊宣德皆凡胎。
屏风背下穴三尺,乃是水岩宋所开。
其中东洞胜西洞,洞内又分三层缝。
上层粗燥下层腐,尤以中层为贵重。
云气水气入石濡,石亦化作云水腴。
切以鸊鹈刀一片,磨以蚺蛇砂几铢。
嫩于三岁婴儿肤,手一握之汗若酥。
杀墨乃如磁吸铁,研磨无声云自敷。
数日不散光黯黮,宿墨一洗仍了无。
斯为品中最上上,鹊斑鹆眼犹皮相。
青花隐约差可凭,火捺有无不足尚。
近来此坑亦渐空,非有大力难施功。
㪺水先费千人力,入窦要瘘七尺躬。
燃灯在脐仰面凿,一卷艰与尺璧同。
人间无此嗜奇之豪客,当道无此好事之钜公。
黄冈村民家卖砚,乃是赝质欺愚蒙。
我闻其言一笑㰤,此州官场物力夥。
既弗沾溉饿翳,又莫馈遗瘦饭颗。
何不结此翰墨缘,洞天割取紫云朵。
虽殊包老投石沉清泠,差比郁林归装压磊砢。
南斋十咏南斋周先生以十物求题示不忘也原其意作诗以表之) 其十 穿砚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我有端溪石,人言紫玉坚。
文章经点染,岁月老磨研。
凹底云根漏,刳中雨脚联。
犹思畴昔遇,日日试松烟。
程定提刑 北宋 · 范纯仁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衰疲敢惮守边州,老去光阴似水流。
塞马春深无苜蓿,田家雪足望麳麰。
清笳只解添乡思,白酒聊堪解客愁。
独喜平刑贤使者,能将德庆绍箕裘。
次前韵酬刘大虚惠端砚 宋 · 王庭圭
 押词韵第十七部
端溪之水深莫测,千夫挽绠下取石。
溪翁采得归不眠,夜斸鹄卵出苍璧。
君从何处得此宝,赠我惭非玉堂客
况无健笔写银钩,墨汁徒翻老鸦黑。
右奉直大夫康公墓志铭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五、《卢溪文集》卷四四
康氏世为开封祥符人,公讳翼,字南仲
性孝谨,通练时务,能谈当时事,冗穴弊源,皆有本末。
故入仕以来,所至有声。
初以荫补太庙斋郎,授将仕郎卫州新乡县当涂交荐,升从事郎。
又升儒林郎,监定州北岳庙,改宣德郎,监在京广衍仓。
博州司录,知兴仁府南华县,监左右骐骥院草场
靖康改元,转朝散郎赐绯衣银鱼。
开封府户曹,将擢用矣。
是岁金虏再犯东京,公携家自围城中出,望江淮南走,冒百死求一活而不自保也。
张丞相召入,相遇,入建康论时事,知其材可用,既拜相,除公知德庆府
德庆所隶止两邑,赋入无赢馀,改升藩府之后,前政辄会肇庆例,百色皆增于他州,至是财用顿窘。
公究其弊,曰:「元不曾申明朝省,一切当如旧,月给减省,宜自太守始」。
由是财用仅足,而官吏请给亦不阙,人皆难之。
剧贼猝起湖湘,扰二广,将犯德庆,去城十馀里列寨,城中出,咸请避贼,公曰:「我非不知驱羸卒守不可恃之城,以当仓惶蜂起之贼,胜负未可必。
但守吾城,不可以去」。
乃率州兵保甲登城,列旗帜以候。
贼闻鼓声,谓城中有备,一夕引去。
州人德之,绘公像于家,示不忘也。
德庆罢归,年未六十,不复仕宦,卜筑庐陵
閒居二十六年,以某年某月某日无疾危坐而化,享年八十有二。
官至右奉直大夫文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公曾祖讳九龄,故东头供奉官
祖讳浃,故赠通直郎
继隆,故朝议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
母赵氏,累封安康郡太夫人
公娶胡氏,次董氏,次谢氏,次严氏,次董氏,皆封宜人,先公而卒。
男三人:长曰行简,早卒;
光禄右迪功郎连州司法参军,知书能文,卒于官舍;
次曰照祖,前潭州善化县主簿
女二人:长适进士李元卿,先卒;
次适进士曾畇。
孙三人:宁之、庆之,皆将仕郎
永之,以公致仕恩泽奏未下。
将以是年某月某日葬公于庐陵县儒行乡青湖山之原。
右奉直大夫谢公铎与公同辛苦渡江,知公为最详,以状来求铭。
序而铭之曰:
公材足以经世,未始出而自媒。
守孤城于海峤,当凶寇之猝来,驱羸卒以捍敌,志临危而不回。
贼亦引退,城亦不颓。
迨今无有知公者。
余谓世之君子,非特不能知,知亦不能用,用亦不能尽其材。
作此铭诗,以写其哀。
重修镇淮饮虹桥记宝祐四年 南宋 · 梁椅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景定建康志》卷一六
周夏官掌邦政,而其属有司险以成桥梁,郑大夫能整比其国,至褰裳溱洧者舆之,则谓之不知政。
金陵故有桥,曰镇淮,曰饮虹,雄跨秦淮淮水集涧,溪贯城邑,以达于江,奔流驶湍、冲撼激射。
雨甚,势益横不可俯。
而车马憧憧无停晷,商人戍夫与诸道贡输之入于饟馈者,舳舻戛摩,桥不得休息,大抵亡虑数十年辄弗支。
宝祐乙卯东阳马公自户部尚书出镇,越明年,修戎器,缮斗舰,创游击营,而奎翰之堂,邮传之舍,掾史之居,哲人胜士之流风馀址,诸凡经度,以序即功。
向二桥适同圮于潦,公不移日,召匠饬材,以通判何君宗姚莅,铢寸从官出,工人欢趋,岁十月桥成,修广如其旧,加坚缜焉,万井萦环,遥岑掩映,如巨鳌赑负冠山,以与阳侯角武而争雄也。
东西行者,胥咨嗟咏歌,以德公赐。
噫!
公之德于民独桥哉。
桥馀事也,然过都越国,往往倾陊刓阙,听民揭且厉,水怒至即相望如万里隔。
间起而图之,则又以其隐民者厉民,故君子于以占政焉。
天地间运动流行一精神耳,人以精神为事业,则栉比而发理,枢旋而户随,钜纲细目,畴不在精义利用中。
公表里忠勤,炯炯心目,环吾土皆若车辙马迹,朝夕至者,桥讵足烦公咄嗟哉!
然尝观留侯下邳间,从容步游圯上,而老人者以兵法授之,迄持以兴汉,兹岂适相邂逅然耶?
凭高而眺远,临流而观逝,子房于是志念深矣!
是邦一瞬关河,公方蚤夜秣马厉兵,思单于献阙下。
而桥西直天堑,东挟龙蟠,志士忠臣,过而生慨,安知无衣褐之翁,跪履之子,把《六韬》《三略》,往来论议,其上将赴公精神,以济登四海焉?
亦如此桥矣,试以斯文招之。
门生从政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干办公事梁椅谨记,门生朝奉郎、差充沿江制置使参议官胡居仁谨书并题盖。
禳谢青词(四)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一
洪造无私,虽不言而示化;
至神莫测,谅有感而必通。
虔遵金简之仪,仰叩璇穹之听。
伏念臣幼承道荫,长遇圣时,恩眷于累朝,叨显荣于三事。
常念满盈之戒,每希止足之心。
爰自去年,得辞大政,既免触藩之困,幸逃覆餗之羞。
虽尝遘于灾屯,亦屡销于祸衅。
用舍偶完于素节,退休将遂于本心。
岂愚虑之能周,实神灵之阴相。
是用罄伸丹恳,归命上真,尚虞衰晚之多艰,犹觊保全于终吉。
更愿身心康乐,家国安宁,子孙蒙德庆之祥,骨肉享安平之祉。
早遂引年之请,咸蠲违道之愆。
俾于衰暮之龄,锡以清闲之福。
臣敢不服膺圣训,克意善经。
尽蒲柳之馀生,答乾坤之大赐。
按:《范忠宣公集》卷一〇。
三洲岩 元 · 戴元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几泛仙舟访洞关(关,明陆鏊陈烜奎纂修崇祯十三年刻本《肇庆府志》卷四八《艺文二三》作“间”。 ),弱流原不隔尘寰。
书台露冷人何在,丹灶烟消鹤自还。
洞口碧桃春烂熳(春烂熳,崇祯十三年刻本《肇庆府志》作“花焯灼”。 ),崖边瑶草日斑斓(斑斓,崇祯十三年刻本《肇庆府志》作“斓斑”。 )
我来检点浮生事,顿觉壶天日月閒(天,崇祯十三年刻本《肇庆府志》作“中”)。(明嘉靖十六年德庆志》卷六)
石室大岩 宋 · 杨备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玉洞云深夏亦寒,客来寻胜久盘桓。
其间隐约闻鸡犬,应有仙桃待一餐(清黄登瀛端溪诗述》卷一)
重修州学咸淳七年八月 南宋 · 冷应徵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四
魁星现南海之岁七月既望,有鹄袍诣阃府曰:「某封士也,虽小,亦诗书文物。
郡邑有学,岁月云远,殿庐堂府,日以陊圮。
资阳张君骥典教,未几,慨然以兴废为己任,悉撤而新之。
工告毕,求记以垂不朽」。
余辞曰:「台阃多事,自有郡侯在土」。
又曰:「封旧隶晋康郡先生前守康,则封为旧治也。
提学总一道文衡,愿嘉惠封学,其勿辞」。
遂取公牍考之,学创于嘉定庚午,距今周一甲子。
南方木植不坚,久必敝,敝必改,为常事也,奚庸书?
抑六十年间,司政教者,曾不一动念,得非职教者有是心,或怵于府命之未遑,为政者有是志,或窘于郡计之未裕,因循迨今。
张君博士郡符,合政教为一,致视学教如一家,规模鼎新,是则可书也。
今视礼殿翼如,视讲堂巍如,两庑从祀,郁郁乎文,斋庐庖湢,秩秩斯举。
问材木安取,则市诸民产,问工料安出,则取诸邻郡,问材谷安仰,则师弟捐俸缩费以成。
经始于庚午季秋,毕工于辛未季夏,一钱不支郡帑,一丁不役郡兵,此又难之难者,宁不可书乎!
窃惟斯文之在天下,犹水之行地中,虽穷崖绝岛,犹可凿井得泉,患人力未至耳。
仲尼之道,果与王化远迩欤!
学无大小,得人则兴;
事无难易,有志则成。
学校之新美,人物之魁杰,莫不有数,存乎其间,神而明之,存乎人。
今君相立贤无方,五岭以南,大魁出焉。
列城多士,意气轩豁,而封学适成,非数而何!
订之郡志:唐大中间封人莫宣卿尝魁天下,然则天荒之破,封已为之先,其可小吾封学哉!
有贤师儒以作成,复新泮宫以涵养之,封士来游来歌,岂但以轮奂为美耶!
激龙吟之水,以沈浸问学;
登忠谠之山,以培植气节,盖将蹑唐、宋抡魁之武,以发山川张大之气,斯无负张君期待之盛意,提学者有荣焉,毋谓华高,企而齐之,毋谓封小,张而大之,二三子勉诸。
士曰「唯」,于是乎记。
咸淳七年八月一日
按:道光《肇庆府志》卷六,道光十三年刻本。
南唐官研歌用东坡墨妙亭诗韵为铁冶亭侍郎 清 · 金士松
 押蒸韵
欧公昔贬官夷陵,少年意气殊飞腾。
上书偶触司谏怒,一击不中鞲脱鹰。
携持此研随行箧,五鹿折角犹藏棱。
摩挲廿载历禁近,直学都尉衔条冰。
传闻南唐初置监,山骨錾凿深渊凭。
苍龙抉爪泄地脉,牛后讵辱端溪憎。
玉蟾蜍滴易水墨,澄心堂纸欺霜缯。
淋漓墨沈日千幅,想见建业文房登。
侍郎耽书更嗜古,宝研每出夸良朋。
细书藏锋蛰秋蚓,草诀掣笔蟠寒藤。
凤池曲水即此是,千秋羲献薪传镫。
徵题墨本逮下走,窃羡仙舟附李膺
题劳辛陔沙鉴塘赠砚丁卯 清 · 何绍基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九
辛陔督两粤,威著惠亦深。
移节指滇黔,湘上联菭岑。
持砚枉见赠,片石抵百金。
别后两逾岁,大星西南沈。
鉴塘肇庆守,正驻端溪浔。
低头拜鲁国,百砚珍球琳。
魁然两巨璞,为我镌崎崟。
谁知砚至日,一恸悲人琴。
乌乎两君我交久,氐厉皆缘性情厚。
知我耆书不蓄砚,聊藉石交抵琼玖。
嗟从篆分法已远,千载书家几真手。
文房四宝检择精,那有元气回肩肘。
我解肄书从冠岁,如折肱三折臂九。
壮后亦知珍砚材,岭外持节负而走。
但取发墨便适用,不解岩坑辨妍丑。
墨痕著砚不烦洗,贵以精神活顽垢。
两君佳贶相继至,怆忆旧游神斗薮。
忆昔先公立朝日,桑梓后贤奉山斗。
明经孝廉同岁举,前有癸酉乙酉
两君俱以乙岁至,道古研文互鸣叩。
先公书律重辇下,擩染乡邦矜授受。
三十年来踪迹歧,笑等白衣与苍狗。
惭余接武柱下职,资叙骎骎化耆耇。
猥蒙存注久愈笃,每枉尺书真负负。
岂虞客岁同时徂,赠砚莹莹照楹牖。
敬持端石比剑笏,永保用之等彝卣。
东山使者赠木砚,相伴多年磨未朽。
从今木石吾与居,静澹无言得其友。
语铃别后音问阔,楚水燕山重回首。
安人慕容氏墓志铭宣和五年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一、《永乐大典》卷五三九
宜兴季平丧其妻慕容氏,过时而哀不忘。
余往吊之,季平曰:「非丧吾妻也,丧吾贤友生也」。
因谓余称其贤,余盖耸然异之,然后知季平非溺于爱,其不忘固当。
及将葬,乞铭。
夫铭墓非古也,铭及妇人,益非古,又无行事可书。
诚如季平言,安人女而孝,妇而恭,娣姒而和,妻而顺,亲属见之,归曰:使吾妇得如慕容氏可矣。
为娣姒者亦然。
殁而哭之皆悲,使其夫怀其义,可谓贤已,是宜为铭。
乃序曰:安人父彦逢,故刑部尚书太子宾客
母葛氏,晋康郡太夫人
慕容世为河南著姓,国初延钊以功为河南王,而其别子有为宜兴吏者,卒葬宜兴,因家焉,三世而尚书显。
安人少禀庭训,慈详可顾,其侪丽服游观,心不善之。
年十九嫁季平,调娱上下无间言。
诵经文,知名教,议论纚纚,不类闺闼中语。
至与季平商榷进退,凛然如老书生。
疾革,气不乱,谓季平曰:「吾舅姑老矣,子尚自爱,无以吾故伤其意」。
乃瞑,无馀语,实宣和四年九月辛丑,寿二十八,殡于城东佛舍。
明年,归葬宜兴,殁赠安人
一子未晬。
季平名宁祖,故观文殿学士之奇之孙,大司乐瑎之子。
进士第,仕为校书郎,好学而文,声称籍甚。
季平自谓安贫守义,视富贵不汲汲,盖安人有助云。
铭曰:
猗嗟安人蔼其芳,中心宏宽外齐庄
和协先后严尊章,天若相之宜寿康。
始生江阴大梁,客土脆薄非其藏。
舟楫轻利时日良,魂兮安虞归故乡。
卜灵之宫閟高冈,琢石铭之发幽光!
晓月秋河研歌(购研于韨宋坑之石也凝脂泽手密理噏墨割而不凿朴拙浑然眼右距细斑鳞鳞斜络如玉绳晓月秋河取象以名之如太白名九华也) 清 · 李锴
桐崖尝云有研癖(桐崖予老友焦上人端溪老坑目所击。
冥搜隐索七百年,宋氏以还岁刳剔。
澒洞或讶海穴穿,嵻崀真疑坤轴坼。
粤中曾见鸠役夫,翻车数十兼渴乌。
洪涛逆吸骇波走,潜虬伏蟒号乾枯。
阴森窟穴裁得罅,坚椎利凿凌空下。
神物可抉不可期,千金一片宁论价。
此石何年出坑水,白日尘沙埋韨底。
眼中取舍亦有时,爱汝莹然含妙理。
璘璘霦霦翡翠斑,碧月细晕层波閒。
峥峥嵘嵘老蛟骨,抚之荡之若无物。
德苞贞介品正方,宝华黯澹腾古光。
书生得此骄气张,山鬼不敢嗤空囊。
呜乎石君石君聊字汝,昔者桐崖今化土。
人閒茫茫争璞鼠,倘逢陵阳致辛苦。
山鸡自爱集序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二、《佩韦斋文集》卷一○
岁乙酉八月,余以事如山阳,憩天庆观
颓垣败壁,蜗蚓从横,莎径荒凉,阒无人迹,凄然有离索之感。
已而思之,导江张君,吾畏友也,实讲道于兹;
淮上翁,吾忘年交也,又实寓乎是。
亟往访焉,二君辍食迎门,相与谈别后事,而旅怀藉是释矣。
暇复造之,因扣其所谓耆儒硕彦、骚人胜士,愿一见之。
淮上翁蹴然曰:「节孝往矣,九京可作,节义如康州者可复见哉!
开禧以来,兵事劻勷,此地视为边徼,无日不鞭弭櫜鞬,与敌境从事,焉用毛锥子哉!
以故士之学者鲜,间有之,舍科举之外,馀无习焉。
独平野陈君不以时之盛衰易其志之好尚,执笔苦吟,钩章棘句,积岁月,略不惮烦」。
余闻而爱之,然未暇请也。
暨抵导江,亦以陈君为称首。
上丁释奠于学,余齐遬观礼,适会陈君于稠人广众中,一揖而退,复未暇请。
既而陈君来访,听其议论纚纚,会又咏其诗章,渊渊有韵,余于是益爱之。
又一日,以《山鸡自爱》一集属余而为之序。
开卷读之,则又知治书吴公之所以爱君者矣。
夫山鸡照水,爱其文也,君诗然乎哉?
君之诗,君自爱之,导江爱之,淮上翁爱之,治书吴公深爱之,余亦从而爱之,则君之诗,其斧藻绚丽从可知矣,山鸡然乎哉!
虽然,诗之作不作在我,其爱不爱在人。
《语》以人不知而不愠为君子,《易》以不见是而无闷为潜龙。
古之君子,未尝求人之知,觊人之爱也。
君忱能以道自勉,反身而诚,取人为善,极而至于深造自得之地,则人之爱我者,未必非美疢也,其恶我者未必非药石也,况肯自爱乎?
人之爱与不爱,尚不足为君重轻也,况余之序与不序乎?
重违君之请,姑以是复将命者云尔。
种师道行状 南宋 · 折彦质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一、《三朝北盟会编》卷六○
公讳师道字彝叔
其先河南人
曾祖隐君放者,退居长安豹林谷,子孙因家焉。
曾祖昭衍,赠太保
曾祖母徐氏,赠广平郡夫人
祖世衡,赠太傅
祖母刘氏,赠晋宁郡夫人
父记,赠太师
母尹氏,赠永国夫人
伯父开府仪同三司谔,以郊祀恩补公三班奉职
从破西夏米脂城,迁右殿直
用试换法,入左选,任成州、宁州、镇军推官
府公既捐馆,幕属徐勋辄用印作奏荐士,诏御史问状,勋即引朴为證。
朴,开府公之子也。
公驰至京师上书诉状:「斩然在衰绖之中,岂复与闻他事?
倘不获免焉,似为夏人报怨耳」。
神宗皇帝即日赦出之。
陕西转运使王钦臣闻而义之,辟以为属。
罢为熙州推官帅司以并边诸事莫急于籴买粮草者,遂以委公。
尽除揽官宿弊,俾商贾不病,而价以平,事如期办。
使来取其法,下诸郡。
同谷县有猾吏讼田,逮系凡七十人,再期不决,乃檄公权县事。
公至,取案牍阅之,穷日之力不可遍,然所讼止于母与兄也。
公遽引吏置之法,问曰:「母兄讼常也,淹再期以扰乡里亦足矣」。
吏服罪,阖境快之,由是二十八保各绘一像而祝焉。
右宣义郎、知汾州新平县
哲宗皇帝方任章楶经理西事,辟充泾原路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
其后城没烟峡、秋苇川、南牟会、咸泊口,获陆路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百官入贺于紫宸殿,献俘于宣德门,奏功于裕陵。
西夏相继请罪纳款,讫绍圣无复风尘之警,公赞画之力为多。
累迁朝散郎通判原州事。
召对称旨,特迁朝奉大夫秦凤路提举常平
徽宗皇帝韩忠彦为相,以役法差募孰便访于诸路,而公所陈忤曾布、蔡京,换庄宅使,知德顺军
言者论公诋诬先政,复换朝奉大夫放罢,隶名奸党,坐废几十年,始除主管华州西岳
未几,复换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路兵马都钤辖、知怀德军管内安抚使
政和元年夏国议画疆界,使人焦彦坚以故地为请,累数百言。
公徐答曰:「凡若故地,则汉唐以来皆是也,君之疆土亦蹙矣」。
彦坚遽起谢曰:「惟公命」。
已,私事干公曰:「自公守境,国人受不扰之赐,恨不获伸子侄之礼于下执事也」。
诏乘驿赴阙,上顾问公边事,公曰:「无为可胜,来则应之,毋妄动以生事,此其大略也」。
朝廷方欲图功于远,升右武大夫、俾还任。
力请奉祠,除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二年,再诏赴阙,内侍童贯浸用事矣,欲以诸路近里弓箭手往实新边,而指为新边所招之数,以快上意。
上咨于公,公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之患先及也」。
上喜其忠直,特赐袭衣金带,除秦凤路提举弓箭手。
是时五路皆置提举官,入谢,上谓公曰:「唯卿朕所亲擢也」。
病之,复除宫祠,然赉予甚渥,仍宣谕勿辞,留为乡里之费。
四年,除泾原路兵马都钤辖、知西安州管内安抚使
五年,筑威川、飞泉两寨,夏人侵定边军,筑佛口谷为城,名洪夏军。
六年,以本路之兵初临城,渴甚,公指山之西麓曰:「是当有水」。
命工求之,得水满谷,至今人称之以为神
左武大夫康州防禦使
上益知公为可任矣,遂除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禦使泾原路安抚使、知渭州
八年,诏节制诸路兵往城席苇平。
方授工而夏人坌至,据葫芦河,坚壁欲老我师。
公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潜遣偏将曲克、赵朴径出横岭,俾谍者骤言汉兵至矣,贼方疑顾,而杨可武潜出其后,姚平仲率精骑前击之,贼大溃,斩首五千,获橐驼牛马万计,符印数方,魁首阿山兆精仅以身免。
城成而还。
上以夏国筑臧底河为成德军,颇为边患,前者王师屡出无功,诏公率陕西河东七路之师,期以一旬剋之。
六月师薄城下,分昼夜以攻。
虏守备甚至,我师益怠,偏裨据胡床以督役者,立斩之,尸于军门,令诸将曰:「今日城不下,视此」!
俄而城溃,才八日矣。
上甚嘉,特迁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赐赉优渥。
宣和元年,以靖夏城失守,降授陇州防禦使
二年,童贯巡边,殿前刘延庆、步军刘仲武从行。
二刘班秩皆在公上,及其谋帅也,上以公为都统制二刘副之。
师出萧关,而夏人畏公威名,弃永利、和踏而遁,两城皆要冲也。
师及鸣沙,无所见而还,拜保静军节度使。
寻以衰病乞休养,御笔批谕:「卿之私谋固云得计,朕之注意殆将付谁」?
六年,被旨径诣宣抚司议事。
童贯、蔡攸已驻军于雄州,俾公尽护诸将出境,公曰:「今日之事,譬如盗入邻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宝焉。
且夫师出无名,事故不成。
发纵之初,宜有所失」。
等曰:「君第行勉旃,谋之不臧,不以罪也」。
公请西州之兵素所服属者,知雄州和诜在坐,盛称北人箪食壶浆欲迎王师久矣,济师何为!
等又出御笔,俾不得辞,仍命为副。
公乃曰:「彼或旅拒王师,亦将讨乎否也」?
等曰:「直以文告,况有成命,要功而擅杀者偿死」。
既过白沟,北人骤及,军容甚整,诟曰:「尔之涉吾境也何故」?
前军多伤,公夙戒人持一巨梃,赖此不大溃。
等疾召军还,登城北望,慨然而叹,别遣辛企宗用胜捷兵往挫其锋。
才接刃,又败。
北人遂至城下,使来请曰:「女真之畔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舍此不图而欲射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谓之得计,乎?
使不获已而罢岁币,固所愿也;
或使归其侵疆,亦云从也。
唯是救灾恤邻,古今通义,望谅察焉」。
既无词以折之,直麾令出,公遽白:「宜许之,为吾之计,亦何善于此」!
不听,乃遣公见上,然已密启劾公,略曰:「天资好杀,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以沮圣意」。
即有旨押赴枢密院问状,知院事郑居中又以劝公,公坚不从。
宰相王黼闻之甚怒,责授右卫将军致仕。
复用刘延庆,果败绩。
等出金帛招散亡,以转山迷道为名,用欺上听,祖宗驭军之法始坏矣。
七年,叙复宪州刺史、知环州
公之弟师中作守,阅十有二年而后去,民未忘,闻公之来甚惬,私为之约,犯公之杖者有罚。
公亦闭阁清净,上下肃然。
寻复请归,诏还保静节旄致仕。
八年,女贞畔盟,陕西漕臣王庶偶奏计在阙下,即见宰相,请急召公
宰相犹疑之,而和诜奏至,亦言女真势当长驱,国家承平日久,无知名之将,独有起种师道为帅,少宽朝廷之忧。
宰相以示曰:「诜言及此,岂非迫于公议乎」?
乃遣使驰驿召公,而托以安危之意见于宸翰,从除检校少傅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路制置使,听用便宜檄取兵食。
公闻命即发,会姚平仲以骑兵二千、步兵一千更戍燕山,未行,遂与之俱。
渊圣皇帝即位,又遣开封少尹田灏中使裴谊、陆舜举促公。
公比至西京,而斡离不屯于京城之北矣。
或曰:「贼势众,而我首以轻兵犯之,成败可见也,四方勤王之师遂将解体。
不若小驻泛水,以图全胜」。
公曰:「吾以数千之兵迟回不进,形见情诎,祗取败焉。
贼孤军深入,日虑援兵之至。
今若径去,彼此莫测,第使一骑到城门,则京师之气自振,何患于贼」!
渊圣闻公至,诏开安上门,遣尚书右丞李纲出迎。
宰相李邦彦等请降诏敕付师道,金人和议已定,敢言战者族。
是夜与宰执同见上于福宁殿,上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公但曰:「女真不知兵,使其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
上曰:「业已讲好矣」。
公曰:「臣以军旅之事事陛下,馀非所敢知也」。
即除公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事安抚使
公因雄州之役,忧恚成疾,勉强到阙,恩许免拜,肩舆入朝,家人掖升殿,仍免随班。
明日虏使王汭陛对,稍如礼,上顾笑曰:「彼为卿故也」!
自虏人渡河,诸门尽闭,市无薪菜。
公请启西壁南壁,听出入如常时,人情始安。
又请缓给金币,禁游骑,不敢远掠,候彼惰归,扼之于河,众歼也。
公素简默,执政见其所陈止此,颇易之。
前日举朝是和议,独李纲非之,上以其书生,弗坚用也。
至是与公意合,凡愿有为者,皆奋袂纵臾,上亦以贼为不足平也。
山西望族惟种与姚,而二家子弟每不相下。
师中时为秦凤帅,平仲之父古为熙河帅,皆以兵入援。
秦凤之兵次舍熙河,尚未至,平仲恐功名之会独归于种氏也,心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有怨言达于上。
置司都城西驿,而平仲驻兵于金明池,因授旨,城外兵马缓急尽听姚平仲节制,而劫寨之策遂行。
上一日遣使者五辈促公战,公附奏曰:「陛下先以议和,又遣亲王宰相为质,又敕言战者族。
今战,胜负未可知也,他日诸公必以臣为说,愿诏执政大臣熟议可否」。
乃与李邦彦、李知枢密院事吴敏同对于福宁殿,亦命姚平仲入。
邦彦等以为击,无异词,上问兵期,公请过春分节
是时相去七八日,上以为缓。
公平日未尝询日者之言,盖欲俟师中之至以付之耳。
平仲探知其意,急欲成功。
后数日用兵不利,上曰:「朕误于听用,非卿之罪」。
乃独黜焉。
凡主和者稍复振,都堂晚聚,公曰:「胜败兵家之常,正当再击耳」。
诸公惎之,都人愤焉,群噪于宣德门外。
既复位,而知公初未尝被逐也,乃已。
自是和战之论抢攘衡决矣。
斡离不既归,即罢公为中太一宫使,俾五日一到都堂议事。
靖康覃恩,迁检校少师
少日,复除同知枢密院事,仍拜太尉、镇洮军节度使、充河北路宣谕使
又改宣抚使,驻军济州,实未尝有兵也。
公请会山东陕西京畿之兵屯于青、沧、济、卫之域,预为防之计。
诸公以金人重载初还,岂易再来,不足自扰费也。
既而种师中死于榆次姚古败于盘陀,朝廷始震,促召公还。
上虽厚其恩礼,而执政方欲挤李纲使去,不复有用公之意。
公亦失爱弟,力请退休,遂罢宣抚使,令二日一到枢密院
李纲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寻以败绩被罪,而太原亦相继不守。
复遣公以枢臣巡边,盖诸公新逐李纲,恐上有疑焉也。
公实不可行,强之使去,驻于河阳
金使王汭至燕山,倨甚。
度知虏情必大举入寇,即疏请驾幸长安以避其锋。
守禦战斗之事本非万乘所宜,任责在将帅可也。
朝廷以为怯,复召还。
既至,不能入见,上遣中使挟医劳问无虚日。
是年十月二十九日薨于赐第之正寝,享年七十有六。
上临哭之恸,辍视朝五日,赐衣衾棺椁、龙脑麝脐以殓,赠开府仪同三司
今上即位,再赠太保,告词略曰:「昔在燕山之役,每忤权臣;
至于靖康之初,首陈善计。
谋既沮于和议,功莫遂于战成。
饮恨而终,昌言犹在」。
太常谥忠宪,以心笃国家之念,材兼文武之资也。
建炎元年六月十五日于万年县神禾原。
公娶尹氏,赠宜春郡夫人
男浩,迪功郎
溪,保义郎閤门祗候,皆已官而卒。
孙彦崇、彦崧。
彦崇死于兵,彦崧早夭。
朝廷命其侄浤奉祀
初名建中,避建中靖国年号,改师极徽宗又特命名师道
公色庄气壮,顾视有威,寡言笑,谨许可,量度阔远,接物至诚,为族党乡里推重。
府公每以公辅期之,识者不以为过。
少从横渠张载学,多见前辈长者,练达事务,洞晓古今。
故用之为州县,则吏畏民爱,善政纪;
用之为监司,则百城耸畏而不敢犯法;
用之为将帅,则朝廷尊重,夷狄慑伏。
不用则退处田间,虽畦丁耕叟,皆得其欢心。
盖所学非徒为章句,而所行不徇于流俗也。
晚年既登枢路,天下之人想望风采,而公病已深矣。
重以朝廷无事几二百年,士夫无有略知兵者,闻公之谋笑且疑。
而公精神已衰,又不能大振发之,使其退听。
此有志之士所以叹息,至今而不能已也,天亦岂无意哉!
靖康之粘罕、斡离不荐犯宫阙,二圣北狩,百寮臣贼,而公从容牖下,晚节昭著,善乎始终。
不憖遗一老,俾寿而康,以中兴于王室,此其难谌也。
宣和八年冬,彦质被召,来自西路,与公相值于巩,过郑,乃闻朝廷许割三镇之地。
继而有旨,俾勤王之师未得逼近都城
公得书叹曰:「吾曹奔驰而来,朝廷犹讶其缓援」。
书者云云,命亟杀之。
明日过板桥,去京城才数里,而虏人方知其夜令姚平仲屯兵于金明池,众疑焉。
公曰:「蕞尔之兵,直行空旷之地,必为敌所窥矣。
此兵家之用巧,不得不尔」。
其后获谍者,虏人亦称其智焉。
姚平仲败,士民汹汹,见公颜色晏然,若无事者,乃
顷年有客从公讨贼,而二卒罢卧于道,见而问之,病。
既去,复命戮之。
客以问公,公曰:「问为误也,不戮则人相效,不用命矣」。
及其治民,惟恐其伤。
童贯初欲平陕西物价,以低昂钱法。
帅臣徐处仁以钱昂,坐异议贬,民间哄然为之罢市。
公遽下令,议法未定,姑用金银准折,由是泾原一路独不失所。
少日,部使者以钱通流,约同剡奏,乃谢不可,曰:「吾邦盖不尔也」。
郡阁空虚至阅数月,讼事至庭,取笔书牒尾,有罪即笞挞,若训子弟,无涉时留禁者。
胥吏告缓急事业,或俾军典以主之。
塞乐园怀德之郊,春秋从宾客鸣鼓吹笙。
邦人携酒肴群坐,择胜童儿以寿使君,熙熙然,不知其在穷边极塞也。
平凉士民相与起生祠,塑公像而事之。
及闻公薨,作佛事,荐酒食,过期乃罢。
虏人初入都城也,求吴敏、李、刘韐、折彦质与公。
公既不可得,乃取公之侄承议郎洌。
洌见韩昉虏中要人也,曰:「顷在雄州,邂逅一见枢密,若用其言,断无今日之事。
燕山收复碑犹在,诋訾为甚,今始知悉忠义矣。
君亦何罪留此」?
刘韐在旁屡叹。
虏人既退,洌等始奉公柩出都,三遇群盗,皆列拜致奠而去。
与之金币不受,同行获免者甚众。
《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于公见之矣,顾何施而不可哉!
彦质尝铭端儒之墓矣,今复获状公行,文字荒浅,不足以纪昆仲之盛德大节。
然神明临之,辞无愧焉者,或庶几尔。
从事西州也,凡所施为而先人实同之,其后彦质复佐公幕府,识公最早,得公行事最详云。
谨状。
忠烈诗 北宋 · 徐积
四言诗
在昔皇祐,蛮党交构。
聚为伏枭,起为攫兽。
出人不意,其锋甚锐。
州无敌兵(原作州,据宣统本改),城无守备。
所在奔亡,贼势益张。
横身捍蔽,爰有晋康
羸兵数百,摧坚沮敌。
殊死血战,气吞逆贼。
按剑一呼,眦裂吻拆。
凶焰方炽,公方虎视。
人方忧死,饱食鼾睡。
勇如项籍,哀歌恻恻,为虞姬泣。
康州不然,忘其妻息。
猛如敖曹,强梁粗豪,伏藏于桥。
康州不然,坐叱凶妖。
李陵壮夫,终降匈奴,老母何辜。
颜鲁虽贤,所守不坚,大节不全。
奇哉康州,其勇绝类。
以义配勇,其本在内。
不动如山,不倾如地。
何物可摇,何兵可制。
如令不死,社稷所恃。
如令复生,可备宿卫
佩刀骖乘,势戟殿陛。
用之朝廷,朝廷之纲。
使当一面,胜于金汤。
无疆无界,人迹鬼方。
知有斯人,中国之光。
若斯人者,决不徇利。
肝胆可沥,头璧(原作壁,据康熙本、四库本、宣统本改)可碎。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
生亦可贵,死亦可贵。
死而有子,时方三岁。
死中得活,此乃天意。
使世其家,世为忠义。
子子孙孙,永不失坠。
我为此诗,激励万世。
白玉蝀桥泛舟流霞岛 明 · 区大枢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彩霞飞自赤城标,双棹淩空渡玉桥。
波上星辰三岛接,湖中云树十洲遥。
层岩锦石晴相映,小洞桃花晚故飘。
共促仙杯驻颜色,醉来同听紫鸾箫(以上清黄登瀛端溪诗述》卷二)
按:史洪权整理
夜发端州归𤀌川 明 · 区大枢
 押遇韵
羲御忽西驰,夕阳挂烟树。
薄暮理归舟,端溪向东注。
飞鸟投遥林,行人入前聚。
江月呈圆辉,金波泛寒兔。
皛皛下空洲,悠悠涉长路。
时闻村中语,复觉挐音溯。
美哉吾土乐,一枝良足度。
不效浮海叹,窃同始宁慕。
归去𤀌川上,田园饬吾素(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六)
心农砚斋 清 · 王文治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二十二
谁剪端溪一片云,松烟小试向斜曛。
墨香浓入花香里,鼻观禅中两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