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周松霭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丁巳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三十九
诗以咏我言,本从声韵出。
中有条缕分,古疏后渐密。
隐侯仄平孙炎著反切。
关键一以开,千载莫能易。
双声与叠韵,六朝始梳栉。
碻磝音响连,腥瘦字母壹。
北有魏伯起,南有谢希逸(碻磝叠韵,见《南史·谢庄传》;腥瘦双声,见《北史·魏收传》)
此法皆讲求,秘矜专门术。
杜陵益精严,对属百不失。
侵簪月影寒,逼履江光彻(杜诗侵簪叠韵,逼履双声,见《云溪友议》)
老去诗律细,此亦细之一。
倘其可不拘,何以名为律。
无何读杜者,过眼付一瞥。
但誇奔绝尘,不屑驾循辙。
海昌周子,遥契得真诀。
手著括略编,韵学乃尽泄。
从来文字缘,每随气运辟。
古人抉其大,后人剔其窄。
非必后所增,都自凿空获。
即如近体诗,古人所未识。
抑扬抗坠间,妙有自然节。
古人纵复生,不能变此格。
是知本天籁,岂钻牛角僻。
兹谱虽小道,源出唇齿舌。
讵画混沌眉,乃导昆崙脉。
反语田颠童,测字杭兀术。
矫揉尚称奇,矧此谐皦绎。
允作杜功臣,艺苑更绳尺。
音签韵府外,另竖一帜赤。
安南二首 其一 明 · 孙承恩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万里南征亦胜游,秋晴况喜瘴烟收。
独惭浅薄虚王命,肯使风尘涴客裘。
苏节从知完入汉,越裳行见早朝周。
寸心北极瞻依切,千载令人感魏牟
其三 宋 · 赖仙翁
 押梗韵
宝山流连井,久立方知省(以上《舆地纪胜》卷一一七《广南西路·高州》)
尹谏议秋怀昌甫以其韵赋之因亦和焉 其七 南宋 · 韩淲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壮心空使鬓先华,寂寂霜前水见沙。
功尽醉乡元命世,名书文府且成家。
越裳未可轻秦缶,羌笛何知咽塞笳。
老觉悲秋甚无谓,是非愚智不须嗟。
越裳献白雉赋(以周德方兴远夷入贡为韵) 唐 · 谢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八
憬彼越裳
南之一方。
皇化于蛮貊。
献白雉于周王
原夫获皎洁之姿。
奉鸿私之德。
闭灵质于雕玉。
驰星使于绝域。
夕辞南土。
形迷夜月之光。
晓向北风。
影混朝霜之色。
嗟乎。
跋涉空阔。
江山阻修。
途程万里。
星岁几周。
吴门而练影光透。
染曹风而麻衣色浮。
然后达成周之大廷。
陈本国之所执。
历雉门而捧进。
鸿胪而坌入。
俯雕题而就位。
拱疏趾以前集。
利觜玉植。
修领缟戢。
风摇细尾。
当轩而练带长垂。
日照轻毛。
在手而雪花孤立。
懿其耿介无比。
贞明可称。
距列瑶刺。
身摛鹤翎。
徘徊而隙驹其转。
奋迅而振鹭将兴。
其净珉洁。
其神露凝。
皎皎敷粉。
亭亭卓冰。
自禀时清之化。
诚非日浴之能。
勿以臣之贱。
所献无徵。
勿以禽之微。
所来自远。
蒙恩覃而化及
似风行而草偃。
是以赍此嘉瑞。
唯忧后时。
欲以明诚上答。
敢以遐阻为词。
作献靡辽东之豕。
不缁殊墨子之丝。
一以见泽兼鸟兽。
一以彰德被蛮夷。
王乃愀然色动。
沉然念兹。
发明南国之忠。
汝之远矣。
举奏殊方之瑞。
予甚嘉之。
方知雉之洁兮可珍。
士之洁兮殊众。
可珍犹尚于夷俗。
殊众可标于岁贡
傥援引而不遗。
愿举白之一送。
天庆观谢雨文 宋 · 周行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七、《浮沚集》卷六
下民咨怨,虽愚而灵。
上帝照临,无幽不格。
惟隆祥所以象德,惟务德可以动天。
顷以秋稼将成,时雨弗至,念农夫之多戚,率官僚而竭诚。
协臻颙若之孚,倏致霈然之泽。
兆兹丰岁,曾不崇朝。
大道罔极之恩,保斯民有秋之望。
谂兹来报,仰冀降歆。
唐 · 高湘
 押麻韵
惟有高州是当家玉泉子云:“湘从兄中书舍人湜与路相岩亲善,而湘厚刘相瞻。岩既逐瞻,除不附己者十司户,湘得高州,到日,愤湜不佑己,赋诗云。”)
武节侯刘仕龙墓志铭咸淳五年十二月 宋 · 冯梦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九、嘉庆《义鸟县志》卷一九
盖开庆岁,远服荒徼去天远,且地号障海,民不习战。
先是十馀年,有言敌狡谋,他日必用出牂牁故智,时宰弗是也。
至是果然乘障,吏亡具甚,相顾束手。
李公曾伯制置南事,义乌刘侯仕龙守宾,甫至,缮关隘,饬斗器,未几易守廉,备廉如在宾时。
数条上边事,时宰忌之,经坐是去。
然二郡卒获全,侯力也。
景定改纪,岭海新去汤火,天子思其人,有诏知雷州理军务
统领诸将出禦,身中流矢以殁。
殁之日,军民皆相与哭曰:「天胡夺我侯之速也」!
部使以其功闻于朝,封武节侯
呜呼!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兮人命将泛,使城郭封疆之臣,修捍牧圉,若寇必不得逞。
河朔之乱,原郡独增陴浚隍,以区区一篑障江湖,《春秋》所贵夫干城其民者,然则刘侯之事,可不务乎?
侯殁后六年,其孤将奉轊窆于其邑明义乡来峰童仙之原,介同郡王公庭来请铭。
余尝受知于诚求康公植之父,康公为外舅,故序而铭之。
侯字时甫,世家婺稠南门。
生有特操,少长,从戴、吕诸老游,有时称。
绍定己丑,以舍选优登淳祐辛丑进士,从戎鄂州
以外忧解官。
免丧,再入戎幕。
秩满,干办江陵府御前诸将军统制公事,改京西路兵马都监郢州驻札。
召试閤职,除閤门舍人
请外,知复州,历宾、廉。
奉祠,起知雷州
侯始以才受知,今太傅、辨章魏公首以才荐,居官所至有绩。
其在也,时云复襄,侯实在,行先士卒,披莽锄荒,卒城襄阳
其在廉也,廉之民与蛮猺棋处,侯得其欢心,皆相戒毋生事。
洎至雷,治政精审;
矫虔,吏不得舞手。
会有嬴博之戚,侯念之深,以至稔疾,僚属有劝以省事者,愀然曰:「官有一日之閒,民受无穷之苦」。
先正何人哉!
力疾视事如平时,卒不起。
事亲孝,筮仕戍鄂,以父高年,不忍一日去。
父亲为诗酌酒勉行。
至甫期,慨然一兴念,亟捧檄归省,道半闻讣,号恸几绝
治家严,教诸子以礼法。
閤门拔漕贡,二子、二孙同时以胄子举,人艳其荣。
与人周,待族亲,以睦乡邻,以义设药市,贷家粟,闻善向赴,里人称为长者
閒居筑圃,嘉花静,泰然于于,自号东麓山人云
所著有《青岩杂稿》二十四卷,藏于家。
侯之曾祖讳高隐君子也;
祖讳绥,文林郎,计置两浙造船场官
考讳祖尹,累赠朝议大夫
妣楼氏,赠夫人。
娶傅氏,封安人,故武经大夫、知高州熙之女。
男二人,长逢务,承节郎,两举浙漕,先侯一年卒;
逢辰,国子免解进士。
女一人,适故朝奉大夫知兴军汪元春
孙男四人:耆老、颐老,国子免解进士;
森老、璹老。
颐老与兄仕蛟孙。
森老出后婿氏,以姓荐名国子,补弟子员;
璹老以侯泽拟承信郎
女三人,适上舍朱文魁,次许承节郎周颙,馀未行。
生以庆元丙辰,殁以景定甲子,葬咸淳己巳年十二月壬申
铭曰:
孰儒知兵,允武也侯。
尚蓄其灵,归宅斯邱,维后人之庥。
题清芬阁 南宋 · 沈长卿
元英以隐名,务德以仕显。
人言不同调,是说一何浅。
丈夫生世间,出处各有意。
仕以行其道,隐以求其志。
一以隐为高,伊吕当不起。
一以仕为乐,夷齐不饿死。
我观二子心,舒卷如春云。
邂逅作霖雨,本是版筑君。
乃祖配子陵桐江饱风月。
乃孙拥麾幢,遗爱浃闽粤。
相望二百年,家学留青编。
冥鸿与栖凤,进退两俱贤。
秋冬享烝尝,瞻像不泚颡。
独抱元成经,肯作世南匠。
种田刈禾黍,种圃收兰芝。
请诵裳华篇,有之以似之(影印《诗渊》册四页三○三八)
予伤时不古知老将至叹息成诗呈诸同志 元 · 朱希晦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泾水何曾混渭流,心忘宠辱自无忧。
底须老执扬雄戟,且复閒寻范蠡
不见越裳来白雉,徒闻蜀岭过金牛。
由来感慨关人事,回首春风忆旧游。
南溟哀 其九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二
离离千亩,琳琅万卷书。
男儿富春秋,安可闭门居。
交游试弹铗,勋业惭绝裾。
爵禄非功名,贤智今同途。
天下方扰扰,何以独为儒。
人生务德业,致身乃区区。
海内多贤者,可矣守其愚。
周星公使安南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二
玉节遥临绝徼长,春卿特使拥辉光。
路逾滇粤蛮方尽,帆过沅湘杜若香。
圣世同风销战斗,儒臣载笔总文章。
跕鸢炎海休惆怅,白雉行看贡越裳
和古诗(十九) 其十二 清 · 权万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三
四运迭回薄,悬车淡将夕。
鸣虫在床下,我墐行可塞。
龙蛇知所蛰,结束为良德
奈何燕赵姬,当户理清曲。
丈夫有远图,且为冲霄鹄。
谁能为双燕,衔泥巢人屋(此答东城高且长之意。)
康伯可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七、《山房集》卷四
康与之字伯可,家宛丘,与常子正相邻,又相好也。
方全盛时,洛阳王屋,右嵩山,岩岫互出,若列庭户,水竹花木,天下鲜俪,故贤士大夫多居之。
其后居者众而物益贵。
欧阳公既得谢,始去而之颍上焉。
宛丘介乎颍洛之间,当崇、观间,嵩山晁以道四丈方閒居,伯可尝往学焉。
又尝从涧上丈人游。
涧上,阳翟陈怙叔易也。
两公名行尊,所谓中朝之遗民。
伯可操几杖,侍谈麈,固尝亲闻正始之音一二矣。
尤强记,熟诵《左氏》千言,不遗一字。
子正绝爱之。
是时,天子方粉饰太平,大庆酺燕,非时临幸,四时奇丽之观不绝。
贵游勋戚乘坚策肥,游目骋意,不惟都人为然,而近京人士习惯亦不能免。
方时殷富家设义浆于闾外,肴羞名酝皆取具于道路。
宛丘距都门不数舍,午夜灯火相望。
伯可驰骑,信宿往返,狃于承平年少之习。
其后兵火飘转,方相与求生于草莽之中,而溺于旧染,至于中伤善类,兴苏玭之狱,卒为名论所废,是知风俗之移人可畏也已。
因具录之,以为世戒云。
初,伯可杭州太和楼酒,盗库钱,饰翠羽为妓金盻履,坐免官,落魄无所与归。
会子正自中司出守吴兴伯可固通家子弟也,又尝偕行入广,遂奉夫人氏以往。
子正创检察御书,月赋缗钱三万。
伯可费辄随手尽,不及甘旨供也。
其后子正将去郡,探取数月,辇致其夫人氏所。
伯可心不乐也,则去而之姑苏,依周彦恭
彦恭东平人
虽法家,而北客例收恤南来旧族,解带换衣,待之如骨肉然。
伯可又挟秦氏子弟为重,请得出乐妓赵芷籍携去。
彦恭未有以显拒之也。
倅苏仁仲监奏邸,兼官密院计议,与胡澹庵有同寮之契。
仁仲间白事造堂中,秦丞相骤问:「铨书有斩语,信乎」?
仁仲实未见书,冲口以不闻对。
疑以为党,衔之。
其后请外,得知广德军,复论罢之。
久之起丞郡姑苏
彦恭伯可请不已,因相与谋之。
仁仲丹阳魏公孙,子正女婿也,颇能道子正爱赏伯可语。
谓是举也,且为伯可终身累,果爱之,则如勿与仁仲
非特难一妓也,实爱惜伯可,然不知伯可已携妓去而之松江矣。
彦恭寻亦悔,因追还之,具道贰车相爱语。
伯可溺一妇人,不得则无聊,因惆怅失绪,日夜求所以逞憾于仁仲者,未得也。
未几子正卒于海盐,遂诬彦恭子正钱二百万,且属仁仲为文以祭,有「奸人在位,公弃而死」之语。
当路震怒,立命中丞俞尧弼劾彦恭,镌职,且罢其郡丞,命提举浙西茶盐事王珏鞫之。
于是仁仲与其子之狱起矣。
狱上,卒无验,坐将遣祭,持纸入其家,显为文有实而已。
于是削仁仲籍,投临汀亦停官,窜吏十余辈。
子正妻方氏,务德经略女弟也。
子弟尚幼。
传闻祸且及己,将录其家,遂尽鬻所有,一簪不留,窃载旅榇之聚坞黄氏,葬之水滨,归以待南荒之命。
绍兴庚午事也。
其后当柄者死,诸尝告密兴罗织之狱者次第论罪。
伯可仕于闽,过其帅李如冈座。
责命至,如冈固匿之,且问前事,犹谩辞以对,如冈叱起之。
后还三衢,或云竟取芷为俪云。
伯可初以小词行,世号康伯可,故不着其名。
论曰:自太史公传佞倖,后世因之,盖嫉夫盗言之孔甘而至于乱国也。
而谗诬为尤甚,迹其中伤污蔑如蝮蝎然,至使忠善受诬,君子无措足之所,而史氏不表出之。
何哉?
予录汪召锡、陆升之、莫汲、姚𣆀诸尝告密者为《谗夫传》,以着小人咀毒起秽之因,以补史氏之阙遗焉。
呜呼!
当秦氏之末年,道路以目相视,而杯酒失意者,辄肆其忿恨,以起大狱。
原其端,则自康伯可肇之也。
呜呼!
伯可者,又可胜诛哉!
孙如斋编修册封安南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四
炎汉南交地,陈黎角斗场。
一人称有道,四海尽归王。
宠使朱衣贵,恩纶御墨香。
居然盟带砺,恪尔奉圭璋。
负弩诸侯肃,乘轩万里长。
中途变寒暑,绝域异烟霜。
水历昆明外,山临勾漏旁。
羽毛看翡翠,宴会飨槟榔
陈迹瞻铜柱,珍禽献越裳
多才重孙楚,二妙得周郎(时仪部周星公仝行。)
獴𤡱随驺御,珊瑚制笔床。
含毫元侍从,凭轼足篇章。
迟日和风送,王程春草芳。
飞扬迈邛笮,省觐过衡阳(太夫人时在长公衡阳官舍。)
不费相如,还馀陆贾
遐方修职贡,每岁走梯航。
论语讲义 其三 为政第二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二、《北溪大全集》卷一八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是也。
为政而以德者,如以吾之孝以正人之不孝,以吾之悌以正人之不悌之类是也。
此皆为人上者所当为,非有心于欲民之我归而为之也。
然德行于上,极其充盛辉光,则同是秉彝好德者,孰不观感而兴起。
其或反常败德者,孰不愧忸而消化?
所以能处无为,而天下自归之。
其象如北极之星,居于天中枢纽不动之处,而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亦其效之所必至,而非外得者。
若不以德,而徒从事于权谋智力以为政,则在我已不胜其劳,而人亦离心不附矣。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此一言,《鲁颂·駉篇》之词也,主于思焉而言。
夫子读《诗》,至是有感,而取之以断三百之义,非以三百之诗皆止乎礼义,而粹然一正也。
如变风郑卫之诗,不止乎礼义,而逸于邪思者亦多矣。
圣人之意,直以为诗有美恶之不同,其言善者足以感发人之善心,其言恶者足以惩创人之恶志,所以为指归,不过欲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故惟此一言,简要明白,可以通贯全体,而尽盖三百之义。
因特表而出之以示人,可谓切矣。
则读《诗》者,可不深体以为切身之务,而徒讽诵之云哉!
然详玩是言,虽约而为义甚博,盖诚之通而大本之所以达也。
岂但读《诗》之法为然,凡读书穷理、治心脩身,无适而不可。
学者诚能深味其旨,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千条万绪,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为治之具,若法制禁令,凡听断约束之类是也。
刑者,辅治之法,若墨劓剕宫、大辟鞭扑之类是也。
以政先示之,则民有所振厉而歛戢矣。
其或未能一于从吾政者,则用刑以齐一之,俾强梗者不得以贼善良,而奸慝者不得以败伦理,故民亦畏威革面,不敢为恶,以苟免于刑罚,然无所羞愧,则其为恶之心未亡也。
德礼者,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乃吾躬行之所实得者,若孝悌忠信之类是也。
礼则制度品节,若冠昏丧祭之仪是也。
以己德先率之,则民有所观感而兴起矣。
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则明礼以齐一之,俾之周旋浃洽,良心日萌,自将愧耻于不善,而又有以格至于善也。
是四者功用之不同,而皆不可以偏废。
若专务德礼,而不用政刑,则徒善不足以为政;
专用政刑,而不务德礼,则又徒法不能以自行。
然其本末表里,亦当有轻重之别。
末以饬乎外者,在所轻;
而本以淑乎内者,尤当加隆,而不可一日已焉。
此又讲明治道者所当知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圣人生知,安行理义大本,无所事学,然圣人之心,则未尝自以为圣而无事于学也。
故自童年以往,亦与人同其学。
而况乎古今事变、名物制度之详,非由学不可得,所以有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等类。
但自常人视之若缓,而圣人为之则甚笃切,常人费心力之苦,而圣人则胸中明朗,随所在莫不至极,而无容吾力,此所以为圣人之学,而非常情之谓也。
圣人因吾之有是学也,于是即身立法以示学者,凡为进道之序有六等,非全无其实,而姑为是空言之诱也。
其必十五而志于学者,古者八岁入小学,至十五成童,而后入大学
志者,心之所之之谓,向于大学之道,正所以求之而致其格物致知,以诚意、正心、修身之功也。
志乎此,则念念在此,必欲至其地而无作辍退转之虑矣。
又积十五年之久,至三十而后能立,谓有以自立于斯道之中,已践及实地,而卓然无所跛倚,所守者固,而不为事物摇夺。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
至是,则物格知至,而意诚、心正、身脩,盖已实得之,在己而无所事乎志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四十而后不惑,凡于事事物物之所当然,大如君当止仁、臣当止敬、父当止慈、子当止孝之类,小如坐当如尸、立当如齐、视当思明、听当思聪之类,皆洞识其纲条品节之实,而一无所疑。
至此则豁然如大明中睹万象,所知者益明,而无所事乎守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五十而后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盖专以理言,而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如君之所以当仁,臣之所以当敬,父之所以当慈,子之所以当孝,坐之所以当如尸,立之所以当如齐,视之所以当思明,听之所以当思聪之类,皆天之命我,而非人之所为者。
吾皆知其根原所自来,无复遁情,至此则所知者又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以言之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六十而后耳顺,声才入,心即通,是非判然,更不待少致。
思而后得其理,才容少思而后得,则是内与外有相捍格违逆,而不得谓之顺矣。
如夫子闻《沧浪之歌》,即悟自侮自伐之义,是其顺之證也。
至此,则所知者又至熟,而绝无人力矣,即《中庸》所谓不思而得处也。
自不惑至此三节,皆以知言,乃明睿日进,无疆之事,与「志学」「而立」时之所谓知,趣味迥不同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七十而后从心所欲不踰矩,至此,则心体莹彻,纯是天理,浑为一物,凡日用间一随吾意,欲之所之,皆莫非天理,大用流行,而自不越乎法度之外。
声即为律,身即为度,所谓道心常为此身之主,而人心一听命矣。
即《中庸》所谓「不勉而中」地位也。
总而言之,志学所以造道也,而立所以成德也,自不惑、知命而耳顺,则义精之至也;
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仁熟之极也。
在夫子,岂果有六者等级,积累而然哉?
亦因己之近似者,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准则,使之优游涵泳,而无躐等之过;
日就月将,而无半途之废尔。
然立志之始,苟所学者一差,而非圣人之正学,则自后节节从而差,虽用功之勤,亦决不复有所谓立与不惑、知命、耳顺、从心矣。
或始焉得其正,而所谓立之一关,有未能彻,则又将若何而能不惑、知命?
若何而能耳顺、从心哉!
是则志学之初,正圣愚二路之所由分,尤学者之所当致谨。
而立之为地,又植本固址之所在,尤学者所当用力也。
果能于是二节,路脉不差,而根址深固,则自此而上,惟不倦以终之,虽有四节之高,皆可从容造诣,而无所阻矣。
又何圣人之不可至哉!
然则学圣人者所缺。
唐刺史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天海国皆王土,万里明珠贡天府
一从官守失仁人,牛马驱除化豺虎。
蛮衣有习黄巾帽,蛮旗无字题王号。
九重天子矜蛮情,黄敕加官非赏盗。
君不见溪蛮改过归大唐,世授刺史以为常。
乌乎坐令白雉修职贡,可是于今无越裳
刘立道(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五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七
使还,草草上记,亦复馀月。
比日履兹冬序,恭惟台候胜否?
族婿竟蒙存护,感怍。
妄意欲出门下,去年关升状如未有人,敢望采录。
皇恐。
佛郎国进天马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阳韵
天马歌本古乐府车马六曲之一也汉郊祀乐歌亦有之然汉之得天马或出于汉贰师将军之伐宛非德徕之维我有元至正圣人德被西裔而佛郎马来宜作歌章光赞乐府故作此歌
龙德中,元气昌,天王一统开八荒。
十又一叶治久长,前年白雉来越裳
中国圣明日重光,仁声馺沓动嘉祥。
乌桓部族号佛郎,实生天马龙文章。
玉台启,阊阖张,愿为苍龙载东皇。
瑶池八骏若有亡,白云谣曲成荒唐。
元皇帝不下堂瑶母万寿来称觞。
属车九九和鸾锵,大驾或驻和林乡。
后车猎俟非陈仓,帝乘白马抚八方。
调风雨,和阴阳,泰阶砥平玉烛明,太平有典郊乐扬。
尚见荥河出图像,麒麟凤鸟纷来翔。
注:已上凡三十首皆先生涉历世故有慨于衷多托于鸟兽草木以起兴者讽者得其旨则劝善惩恶盖亦不无补云复识
祭三贤文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二、《北溪大全集》卷四九
谨以释奠之明日,致祭唐相国常公、四门助教欧阳公、高州刺史周公
闽自唐世,始向儒风。
惟尔三贤,倡导之力。
遗祠在学,称思未忘。
敢率彝章,少伸报享。
洋洋昭格,惠我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