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南乡子 宋 · 贺怜怜
 押阳韵
勉强赠行装。
愿尔长驱扫夏凉。
威镇雷霆传号令,轩昂。
万里封侯相自当。

功绩载旂常。
恩宠朝端谁比方。
衣锦归来携两袖,天香。
散作春风满洛阳
芸居无题韵 宋 · 胡仲弓
七言绝句 押齐韵
身似浮云不定栖,倚栏觅句听鸦啼。
洛阳纸价新来贵,吟得诗成就壁题。
乞与兵马进讨西夏元丰四年四月 北宋 · 种谔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五
近谍报西夏国母屡劝秉常不行汉礼,秉常不从。
梁相公者与其叔母亦相继劝之。
既而秉常为李将军所激怒,欲谋杀叔母与梁相公,其言颇漏露。
梁相公与叔母共谋,作燕会召秉常。
酒中,秉常醉起,于后园被害。
其妻子及从者近百人皆即时继遭屠戮。
臣窃谓贼杀君长,国人莫不嫌恶。
羌人遽然有此上下叛乱之变,诚天亡之时也。
宜乘此时,大兴王师以问其罪。
仍愿陛下假臣鄜延九将汉蕃人马之外,量益正兵,选陛下左右亲信中贵人为监军同行。
武将佐,许臣自辟置。
止裹十数日之粮,卷甲以趋。
乘其君长未定,仓猝之间,大兵直捣兴、灵,覆其巢穴,则河南河北可以传檄而定。
壬戌三月七日寿子玉巡帅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冠盖动江海,风光满洛城
三川春晼晚,千里客逢迎。
形胜花为县,英雄酒用兵。
军中齐醉舞,夜报将星明。
洛阳春晚寄张参议春煦范阳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连朝金谷饮,细雨浥芳尘。
浩荡归河北,殷勤送远春。
烟花寒食夜,灯火洛阳人
纵有江淹赋,销魂两不真。
偃师早发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云海苍茫里,狐裘冰雪间。
西辞洛阳道,一宿虎牢关。
上马见残月,开门向乱山。
中原苦征战,只有老僧閒。
伊阙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洛阳三十里,秋水下龙门
佛洞唐碑古,樵村汉寝存。
乱山吞落日,归马剪平原
微月窥红叶,萧萧金谷园
病中听吹角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不睡听寒吹,秋风满洛城
乍喧因寂寞,渐远更分明。
举目非亲友,逢人问死生。
寄言闺里去,经月罢诗情。
首夏游天津桥闻子规声归思不可耐请假一月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一
河上生春草,津桥飞柳丝。
洛阳杜宇,催我还山期。
忽忆杨梅熟,晶盘荐及时。
今朝诗有喜,先报瘦妻知。
清平调 其十 牡丹词十首彷李太白清平调 明末清初 · 彭孙贻
 押麻韵 出处:茗斋百花诗补集
红尘京洛魏姚家。
镇重东风冠物华。
试近屏山见容鬓,人间那更有名花。
晋夷则镜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惟晋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时,于首阳山白龙潭,铸成此镜。
千年万(一作后,一作在)(《博异记》:「天宝中金陵陈仲躬住洛阳清化里,宅有井,善溺人。一日,水顿竭,见一女子,自称敬元颖,饰铅粉,衣绯绿,令其淘井,得古铜镜。夜复见元颖云:某本师旷所铸十二镜之第七者,其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书于鼻,题曰夷则之镜。」按唐人小说,自不足据,其铭与周时辞例不合,且于鼻题曰「夷则之镜」,语尤可疑。唐镜始为大鼻,前此未有也。今姑录之。)
邓刚仲入关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一
西游入潼,寒照满关楼。
秦汉今何在,无情渭水流。
可怜形胜地,自古帝王州。
黄屋宸游事,骊山草木秋。
金粟 宋 · 胡仲弓
名山洞府三十六,若拟帽峰犹未足。
有人曾此坐丹炉,有人曾此安棋局。
一朝悟道归去来,依旧紫云锁林屋。
武荣贾客来洛阳,手携尺书叩岩谷。
觌面亲逢吕洞宾,有眼不辨郑文叔
功成行满欲度人,酬之遗以半升
岂知粒粒皆金砂,一服可但能辟谷。
先嗔后喜来重寻,痴心才动隔山谷。
故老相传金粟仙,凌霄有塔苍标(《永乐大典》卷一三○七五作标苍)玉。
乾坤外物(同上书作物外)号无尘,凡夫到此懒著脚。
我来稽首问先生,若为乞得壶中药。
刀圭分与医国人,却入深山抱幽独。
先生道我亦不尘,且走千岩并万壑。
它时相过(同上书作遇)岳阳楼,定把奇书与君读。
向提刑见访(并引) 其二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渡湘千里忆分携,因诵痴儿不了诗。
送我出门还作恶,今朝会面岂前期。
乐天独往青山日,裴相闲居绿野时。
从此功名恐相逼,伊山安得久栖迟(自注:李训王涯排陷乐天等死日,乐天正洛下青龙寺,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或谓白公乐祸,东坡云:“乐天岂乐祸者,特悲之耳。”余今亦然。)
李胤保用前韵见寄。复和 其三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二○第二
邹贤仁义指相迂,杜甫京华谩跨驴。
世事到头徒自苦,生平知足不求馀。
风流洛下衣冠盛,放浪江东礼法疏。
多病迩来相见少,故人皆著绝交书
闻胡憨之战洛城往复三陷不复有鸡犬声矣西宫牡丹二千株今当花时不知无恙否也民无孑遗遑恤我花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二
洛阳残破后,知尔亦无家。
戎马悲东晋,名园记永嘉
春光荆棘里,姚魏若为花。
眼见铜驼恨,生今共一嗟。
攻守论绍兴十年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
爰自维扬失守,翠华南渡,南北之形,于是乎判。
吾之不能北讨,犹贼不能南来,其势然也。
方今天下有自守之形,无出攻之形。
况夷狄兼燕、两河、齐、秦之地,而用之奇谋秘计,出鬼入神,邈不可测。
刘豫禅中国之势,拥天子之权,制政者凡十年矣。
彼一旦废逐之,不降阶序。
运十年之齐,而合之燕云;
驱万乘之主,不翅孤豚。
然陕右河南诸叛视豫之废,非不知祸次及其身,然莫敢谁何者,其用国有谋,盖可见也。
君侯自视吾之用国,与夷狄之用国孰愈?
其贤者在位,其能者在职,其上下之情通,其号令一,其赏罚信,其政事修举。
凡是数者,吾有弗逮也,而兵力形势又居其下。
重以沿边四军,一进一退,首前尾却。
挟此三不韪,吾特进讨焉尔,是乌能与夷狄角哉?
故曰,厥今天下有自守之形,无出攻之形。
君侯所以用荆襄者,亦出攻乎,亦为自守计乎?
某愚不肖,窃料君侯之兵决不可以独进,而自守之策亦未有得。
持十数万之众,进不能以攻,退不能以守,直为此懔懔,何也?
今攻既不可议矣,请言守之策。
荆襄二道,天下之冲也。
其要害之地有三焉:曰武昌,曰襄阳,曰江陵
武昌足以控淮西,然不若襄阳兼淮汉汝颍而制之也。
襄阳足以控淮汉汝颍,然不若江陵兼汉沔吴蜀而制之也。
故其地形最强者惟江陵,其次惟襄阳,又其次惟武昌,大抵上流为重。
方今君侯大屯在武昌,而分戍襄阳
江陵襄阳之蔽也,曾不置兵焉。
武昌、戍襄阳者是也,而空江陵者非也。
是何也?
夷狄不南下即已,就使南下,其名若寇吴者、寇蜀者,而精兵劲骑萃于汉上,数道并进,使吾莫知适救。
多以马载粮,粮尽而马继之,必将屠我襄阳
武昌敕兵日夜倍道,凡五六日乃至襄阳城下,胜负之势未可知也。
不幸而少却,则襄阳亡矣。
襄阳亡,敌固无急乎武昌,背荆门,趋江陵,如蹈无人之境,而江陵亡矣。
并夷门,取利、归,兼巴陵,置重兵于襄阳、于江陵,而江淮汉上流之地尽入贼矣。
江淮汉上流之地尽入贼,而吴蜀可忧矣。
今尚庶几其不至是者,恃襄阳之有兵也。
襄阳之兵之可以必守者,恃武昌之有兵也。
兵志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襄阳隐然为吾蜀之蔽,其去武昌盖七百里,是大援乃在七百里外,非所以示敌之不可攻也。
君侯留一二亲信守武昌,而亲以兵开府江陵,为襄阳重者,策之上也。
若犹未也,宜分万人,五千屯江陵,五千屯荆门
荆门襄阳后拒,江陵荆门后拒。
襄阳有急,荆门之兵出于襄阳江陵之兵出于荆门
贼今日至,而援兵明日接于城下矣,故可使夫敌人不得轻出以犯我。
重荆门江陵之屯,所以重襄阳也;
重襄阳,则江陵安;
江陵安则吴蜀举安武昌无忧也。
惟是三镇更相掎角,君侯诚分屯焉,居无事,三镇鼎足而峙,武昌且可无汉沔之忧,得以控蕲黄,援合肥
自古取吴取蜀多由江陵,主上捐全楚之地畀付君侯,固为其能保庇之,以重我吴蜀也。
今攻守之策两废不讲,贼并襄阳,入江陵,是直坐吾腹中尔,四肢当何所用力哉?
天下有投机之会,有持久之计。
某前所谓汉唐之创业与其中兴,其成功之日,甚者不出二年,此投机之会也。
今中兴以来十有四年矣,中原尺寸之土未闻有入职方者,而贼势视靖康炽甚,则彼此务为持久之也。
襄阳特立于外,而武昌乃七百里外,疲于奔命,此岂左右吴蜀持久至计邪?
诚使襄阳后拒有荆门荆门后拒有江陵,贼虽旦暮至,吾不七百里疲于奔命,故可以持久。
凫乡丈人赐和闰端午诗叠韵奉谢丁巳 清 · 何绍基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
玉堂济济多新进,典型贵接前贤韵。
先公登第自寒素,月岩濂溪发辉润。
丈人通籍岁在辰,佳节恰逢皋月
乙戊联科臭味合,赠缟题襟都不吝。
小子咿唔在书塾,旧闻擩染生词阵。
京洛浮湛五十年,蓬瀛接遍三朝俊。
庭摧风树泣皋鱼,家承赐书悲庾信
丈人见爱如童稚,良辰宠醮昌蒲酝。
喜公耄齿健红颜,觉我华年垂绿鬓。
试看诸公衮衮才,日增少俊累累印。
两人吟啸殊翛然,床头晓听车声迅。
狎鸥海叟能忘机,爱马支公惟赏骏。
后生莫畏老翁嗔,公似婴儿无嗌瞬。
抠衣曳杖又相从,水槛观荷迟来讯(来诗有「诗成为语京兆张,后游先向荷花讯」之句。)
和大章雪里送诗 元 · 袁士元
 出处:甬上耆旧诗卷三
山翁卧雪寒且饥,敲门有客来送诗。
诗中一字煮不得,妻儿争怒吾独奇。
閒粘素壁时一见,恍若此老来茅茨。
洛阳贤令久难觏,剡溪故人多别离。
寒窗得此真自慰,绝胜赠我珠与玑。
呼童索笔追和欲走谢,天阴地远出入愁无驴。
颐斋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成都文类》卷四四
君子之自养也,始于至静而已。
夫物之袭我而取之者,如兵之奇焉,循环而无端。
吾动而阳,则与物俱迁,故其情隐焉;
吾静而阴,则与物俱息,故其形见焉。
方形之见也,彼且为无穷,吾亦与之为无穷。
故行于万物而不捂,交臂并驰,忽然俱没,突则俱出,而两不俱伤。
盖惟静以应物者而后能之也。
在《易》,上《艮》下《震》曰《颐》。
《艮》止而静,故《艮》之三皆吉;
《震》躁而动,故《震》之三皆凶。
非夫《艮》吉而《震》凶也,凡颐之道,吉于静而凶于动也。
今夫外徇者内丧,故颐之《剥》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逐夫末者其本必颠,故其《损》曰「拂经,于丘颐」。
以其所以养害其所养,则弗能为也,故其《贲》曰「拂颐,十年勿用」。
此《震》体也,皆动而凶者也。
瞑而坐者见乎四海,驰而视之不睹乎车之下,则静者常察也,故其《噬嗑》曰「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当其不可为而不为,则其不为之也功,故《益》曰「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动者病矣,然静而不能动,则静者常死。
夫惟天下之至静唯能动,故其《复》曰「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此《艮》体也,皆静而吉者也。
今夫天地也,万物也,上动而下止者也,物之下动而上止者惟《颐》焉尔。
是其所以为《颐》者《震》也;
《震》不自动,系于《艮》而后动焉。
《艮》不止之于其上,则《震》虽动,不能也,则其所以为《颐》者《艮》也,非《震》也。
故动不自动,其静者动;
静不自静,其止者静。
夫能止其所止,则《颐》之道尽矣,而物于我何有哉!
河南宇文绍奕衮臣于所居之东偏结斋曰颐,以自养也。
苟惟《颐》之《复》是践,能止而静,则其动必有大过人者焉。
衮臣实吾友人太祝公之子,右丞南阳公之孙,太郎、蜀国公之曾孙,盖力学而知所养者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衮臣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