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拜平帝母卫姬中山孝王后诏元始元年六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中山孝王后深分明为人后之义,条陈故定陶傅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僭位号,徙定陶王信都,为共王立庙于京师,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圣人言,坏乱法度,居非其制,称非其号。
是以皇天震怒,火烧其殿,六年之间大命不遂,祸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馀灾,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绝废,精魂无所依归。
朕惟孝王后深说经义,明镜圣法,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畏天命,奉圣言,是乃久保一国,长获天禄,而令孝王永享无疆之祀,福祥之大者也。
朕甚嘉之。
夫褒义赏善,圣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户七千益中山后汤沐邑,加赐及中山王黄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汉书·外戚·中山卫姬传》)
奏徙毋将隆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隆前为冀州,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汉书·毋将隆传》: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
奏徙张由史立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由前诬告骨肉,陷人入大辟,为国家结怨于天下,以取秩迁,获爵邑。
幸蒙赦令,请免为庶人,徙合浦(《汉书·孝元冯昭仪传》:中郎谒者张由诬言:「中山冯太后祝诅上及太后」,案验无所得。中谒者史立责问冯太后冯太后自杀。由以先告赐爵关内侯迁中太仆哀帝崩,大司徒孔光奏。)
奏封事荐冯野王 西汉 · 王章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中山孝王琅邪太守冯野王,先帝时历二卿,忠信质直,知谋有馀。
野王以王舅出,以贤复入,明圣主乐进贤也(《汉书·元后传》:自凤之白罢商后遣定陶王也,上不能平,及闻章言,感寤,谓章曰:「君试为朕求可以自辅者。」于是章奏封事荐。案萧育冯野王封事,未三语与此同。)
冯参元延四年 西汉 · 汉成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八
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关内侯,归家,朕甚湣之。
其还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汉书·冯奉世附传》,又见《宣元六王传》)
定陶王欣为皇太嘴动绥和元年二月 西汉 · 汉成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八
朕承太祖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望者众,不蒙天佑,至今未有继嗣,天下无所系心。
观于往古近事之戒,祸乱之萌,皆繇斯焉。
定陶王欣,于朕为子,慈仁孝顺,可以承天序,继祭祀。
其立皇太子,封中山王谏大夫冯参宜乡侯,益中山国三万户,以慰其意。
赐诸侯王、列侯金,天下当为父后者爵,三老、孝弟力田帛,各有差(《汉书·成纪》)
对策 东汉 · 申屠刚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臣闻王事失则神祇怨怒,奸邪乱正,故阴阳谬错
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者也。
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数下诏书,张设重法,抑断诽谤,禁割论议,罪之重者,乃至腰斩,伤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锐,殆乖建进善之旌,县敢谏之鼓,辟四门之路,明四目之义也。
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
夫子母之性,天道至亲,今圣主幼小,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
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
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
今冯、卫无罪,久废不录,或处穷僻,不若民庶,诚非慈爱忠孝承上之意。
夫为人后者,自有正义,至尊至卑,其势不嫌,是以人无贤愚,莫不为怨,奸臣贼子,以之为便,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周公至圣,犹尚有累,何况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
周公先遣伯禽守封于鲁,以义割恩,宠不加后,故配天郊祀三十八世。
霍光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
方今师傅,皆以之位,据贤保之任,以此思化,则功何不至?
不思其危,则祸何不到?
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之戒,老氏所慎。
盖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
汉兴以来,诚未有也。
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
陛下宜遂圣明之德,昭然觉悟,远述帝王之迹,近遵孝文之业,差五品之属,纳至亲之序,亟遣使者中山太后,置之别宫,令时朝见。
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祸之端。
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后汉·申屠刚传》)
奏上尊号建武末年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
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
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
后拔邯郸北州弭定;
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
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后汉·光武纪》,「至中山,诸将复上奏」。)
桐柏淮源庙碑延熹六年正月 东汉 · 王延寿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八
六年正月八日乙酉南阳太守中凶卢奴
□君,𩂫正好礼,尊神敬祀。
以淮出平氏,始于大复,潜行地中,见于阳口,立庙桐柏,春秋宗奉,灾异告诉,水旱请求。
位比诸侯,圣汉所尊。
受圭上帝,大常定申。
郡守奉祀,示齐洁沈。
从郭君以业,廿馀年不复身至。
遣丞行事,简略不敬。
明神弗歆,灾害以生。
五岳四渎,与天合德。
仲尼慎祭,常若神在。
准则大圣,亲之桐柏。
奉见庙祠,崎岖逼狭
开┙神门,立阙四达。
增广坛场,饰治华盖。
高大殿宇,□齐传馆。
石兽表道,灵龟十四。
衢廷弘敞,宫庙嵩峻。
祇惧在祀,一年再至。
躬进三牲,执玉以沈。
为民祈福,灵报祐。
天地清和,嘉祥昭格。
禽兽硕茂,草木芬芳。
黎庶赖祉,民用作颂。
其辞曰:
泫泫淮源,圣禹所导。
汤汤其逝,惟海是造。
疏秽济远,柔顺其道。
弱而能强,仁而能武(缺二字。)
昼夜,明哲所取。
实为四渎,与河合矩。
烈烈明府,好古之则。
虔恭礼祀,不愆其德。
惟前废弛,匪躬匪力。
灾眚以兴,阴阳以忒。
陟彼高冈,臻兹庙侧。
肃肃其敬,灵祗降福。
雍雍其和,民用悦服。
穰穰其庆,年谷丰殖。
望君舆驾,扶老携息。
慕君尘轨,报走忘食。
怀君惠赐,思君罔极。
于胥乐兮,傅于万亿。
侍祠官五官掾章陵刘诉,功曹安众刘瑗,主薄蔡阳乐茂,户曹史宛任巽五官掾新□梁懿,功曹史郦周谦,主薄安众邓嶷,主记史宛赵旻,户曹史宛谢综(《隶释》二。案《古文苑》以此碑为王延寿撰。)
尊匽贵人为孝崇皇后和平元年 东汉 · 汉桓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博陵园匽贵人,覆高明之懿德,容美淑之嘉会,与天合灵,笃生朕躬。
欲报之德。
《诗》所感叹。
今以贵人为孝崇皇后(官辑本《东观汉记》)
太尉乔玄碑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七
公讳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也。
大鸿胪之曾孙,广川相之孙,东莱太守之元子也。
膺受纯性,诞有特表,岐嶷而超等,总角而逸群
至于初绅,高明卓异,为众桀雄。
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经艺传记,周览博涉,瑰琦在前,靡所不识。
当世是以服重器,归高名。
州郡交请,待以访断,历端首则义可行,处爪牙而威以布。
孝廉,除郎中洛阳左尉,以公事去。
辟司徒,举高第侍御史,直道而往,用免其任。
大将军西府表拜凉州刺史,迁齐相,以公事去。
诏书印授即家拜上谷太守,迁汉阳太守,徵拜议郎司徒长史巨鹿太守
被诏书为将作大菝,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即徵拜度辽将军,迁河南尹少府大鸿胪,遂陟司空司徒
托疴逊位。
起家拜尚书令,以疾笃称,拜光禄大夫
后拜太尉,久病自替
复为少府太中大夫
春秋七十五,光和七年五月甲寅薨。
公性质直,不惮强御,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
其拔贤如旋流,讨恶如霆击。
每所临向,清风先翔,远近豫震,慈可谓超越众庶、彰于远迩者已。
于是故吏司徒博陵顾烈、(《水经·雎水注》作「崔烈」。)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
乃共勒嘉石,永昭芳烈。
遂作颂曰:
赫矣乔父,秉文握武。
内为宗干,出为藩辅。
在宪弹枉,竟由厥矩。
允牧于凉,刈彼裔土。
爰能将度辽,亦用齐斧
敷教四畿,旋统京宇。
敦兹五服,众庶是与。
膺践七命,翼我哲圣
登空补衮,陟徒训敬。
清宸,熙帝之政。
终始为贞,典章以定。
遗爱在民,皇哀其命。
立石刊铭,莫逸斯听。
魂而有灵,万亿其盛(本义,《艺文类聚》四十六。案:《水经·雎水注》桥玄列数碑,其二即此碑也。)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利氏。
汉有利乾,为中山(同上)
册魏公九锡文建安十八年五月 东汉 · 潘勖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七、文选卷十九
制诏:使持节丞相冀州武平侯:朕以不德,少遭闵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
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群凶觊觎,分裂诸夏,一人尺土,朕无获焉。
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朕用夙兴假寐,震悼于厥心。
曰: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恤朕躬
乃诱天衷,诞育丞相
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
今将授君典礼,其敬听朕命: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失位,以谋王室。
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于本朝也。
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于平民。
君又讨之,剪除其迹,以宁东夏,此又君之功也。
韩暹杨奉,专用威命,又赖君勋,克黜其难。
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于是获乂,此又君之功也。
袁术僭逆,肆于淮南,慑惮君灵,用丕显谋蕲阳之役,桥蕤授首,棱威南厉,殒溃,此又君之功也。
回戈东指,吕布就戮,乘轩将反,张扬沮毙,眭固伏罪,张绣稽服,此又君之功也。
袁绍逆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
当此之时,王师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
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诸神策,致届官渡,大歼丑类,俾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
济师洪河,拓定四州,袁谭高干,咸枭其首。
海盗奔迸,黑山顺轨,此又君之功也。
乌丸三种,崇乱二世袁尚因之,逼据塞北,束马悬车,一征而灭,此又君之功也。
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
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城,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鲜卑丁令,重译而至,箄于白屋,请吏帅职,此又君之功也。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
吏无苛政,民不回慝,敦崇帝族,援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
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蕃卫王室,左右厥世也。
其在周成不靖,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
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鈇钺,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
故周室之不壤,繄二国是赖。
今君称丕显德,明保朕躬,奉荅天命,导扬弘烈,绥爰九域,罔不率俾,功高乎,而赏卑乎齐晋,朕甚恧焉。
朕以眇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
今以冀州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钜鹿常山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使使持节御史大夫虑,授君印绶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冢社
昔在周室,毕公毛公,入为卿佐,周邵师保,出为二伯,外内之任,君实宜之。
其以丞相冀州如故。
今更下传玺,肃将朕命,以允华夏,其上故传武平侯印绶。
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
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轨仪。
使安职业,无或迁志,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君劝分务本,啬民昏作,粟帛滞积,大业惟兴,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君敦尚谦让,俾民兴行,少长有礼,上下咸和,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翼宣风化,爰发四方,远人回面,华夏充实,是用锡君朱户以居。
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群善必举,是用锡君纳陛以登。
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
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
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掩讨逆节,折冲四海,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温恭为基,孝友为德,明允笃诚,感乎朕思,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魏国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王之制。
君往钦哉!
敬服朕命。
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九州论 其三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安平中山好栗,魏郡好杏,河内真定好黎,共汲好漆(《艺文类聚》八十六、八十七,《御览》七百六十六、九百六十九;《大观本草》二十二)
赵都赋 其一 曹魏 · 刘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且敝邑者,固灵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国。
南则有洪川巨渎,黄水浊河,发源积石,径拂太华(《初学记》卷六作「其南也,则有洪川巨渎,黄水浊河,发源积石,径拂太华」。),洒为九流,入于玄波;
东则有天浪水府,百川是钟(《文选‧海赋》注作「其东则有天浪水府,百川是理」。),包络坤维,连薄太蒙;
其北则有陶林玄坛,增冰冱寒;
其西则有灵丘平圃,邪接昆崙;
其近则有天井句注,飞壶太行,璀错磥硌,属阜连罔。
龙首嵯峨以𡶒郁,羊坂崙𡸙以𡵓嵣。
清漳发源,浊滏汨越,汤泉涫沸,洪波漂厉。
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
层楼疏阁,连栋结阶。
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
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
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
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
及至暮秋涉冬,则风烈寒猛,豺鸷攫(句有脱文。),鹰隼奋翰。
国乃讲武,狩于清源。
驾骛冥之骏驳,抗冲天之旌旃。
北连昭馀,南属呼池,西眄太陵,东结缭河。
然后溪子放机,戈矛乱发,决班鬐,破文頞,当手毙僵,应弦倒越。
尔乃进夫中山名倡,襄国妖女,狄鞮妙音,邯郸才舞(《初学记》卷十五作「乃进夫中山名倡,襄国妓女,狄鞮妙音,邯郸才舞。姿绝伦之逸态,实倬然而寡偶」。)
六八骈罗,递奏叠事举。
体凌浮云,声哀激楚。
姿绝伦之逸态,实倬然而寡偶。
其珍玩服物,则昆山美玉,玄珠曲环,轻绡启缯,织纩绨纨。
其器用良马,则六弓四驽,绿沈黄间,堂溪鱼肠,丁令角端(《初学记》卷二十二作「其用器则六弓四弩,绿沉黄间,堂溪鱼肠,丁令角端」,《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七作「其用器则六弓四弩,缘沉黄间,堂溪鱼肠,丁令角端」。)
飞兔奚斯,常骊紫燕(《文选‧赭白马赋》注作「良马则飞兔、奚斯、常骊、紫燕」。),丰鬒确颅,龙身鹄颈,目如黄金,兰筋参精,迅蹑飞浮,轶响追声。
若乃至季春元巳,辰火炽光,挺新赠往,祓于水阳。
朱幕蔽野,䌽帷连罔,妖冶呈饰,颜如春英(《艺文类聚》卷六十一。)
达庄论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五
伊单阏之辰,执徐之岁,万物权舆之时,季秋遥夜之月,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往遵乎赤水之上,来登乎隐坌之丘,临乎曲辕之道,顾乎泱漭之州,恍然而止,忽然而休,不识曩之所以行,今之所以留,怅然而无乐,愀然而归白素焉。
平昼闲居,隐几而弹琴。
于是缙绅好事之徒相与闻之,共议撰辞合句,启所常疑。
乃窥鉴整饰,嚼齿先引,推年蹑踵,相随俱进。
奕奕然步,月商月商然视,投迹蹈阶,趋而翔至。
差肩而坐,恭袖而检,犹豫相林(一作熙。)
莫肯先占。
有一人,是其中雄桀也。
乃怒目击势而大言曰:「吾生乎唐虞之后,长乎文武之裔,游乎之隆,盛乎今者之世,诵乎六经之教,习乎吾儒之迹,被沙衣、冠飞翮、垂曲裙、扬双鹢有日矣;
而未闻乎至道之要,有以异之于斯乎!
且大人称之,细人承之;
愿闻至教,以发其疑」。
先生曰:「何哉,子之所疑者」?
客曰:「天道贵生(《艺文类聚》三十七作「贵顺」。),地道贵贞,圣人修之,以建其名,吉凶有分,是非有经,务利高势,恶死重生,故天下安而大功成也。
庄周乃齐祸福而一死生,以大地为一物,以万类为一指,无乃徼惑以失真,而自以为诚者也」?
于是先生乃抚琴容与,慨然而叹,俯而微笑,仰而流眄,嘘噏精神,言其所见曰:「昔人有欲观于阆峰之上者,资端冕,服骅骝,至乎昆仑之下,没而不反。
端冕者,常服之饰;
骅骝者,凡乘之耳;
非所以矫腾增城之上,游玄圃之中也。
且烛龙之光,不照一堂之上;
镗山之口,不谈曲室之内。
今吾将堕崔巍之高,杜衍谩之流,言子之所由,几其寤而获及乎!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
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
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
当其无外,谁谓异乎?
当其有内,谁谓殊乎?
地流(《艺文类聚》作「地沈」。)其燥,天抗其湿。
月东出,日西入,随以相从,解而后合,升谓之阳,降谓之阴。
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
蒸谓之雨,散谓之风;
炎谓之火,凝谓之冰;
形谓之石,象谓之星;
朔谓之朝,晦谓之冥;
通谓之川,回谓之渊;
平谓之土,积谓之山。
男女同位,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水火不相薄。
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自然一体,则万物经其常。
入谓之幽,出谓之章,一气盛衰,变化而不伤。
是以重阴雷电,非异出也;
天地日月,非殊物也。
故曰: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
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
身者,阴阳之精气也;
性者,五行之正性也;
情者,游魂之变欲也;
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
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
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
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
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
殇子为寿,彭祖为夭;
秋豪为大,泰山为小;
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
别而言之,则须眉异名
合而说之,则体之一毛也。
彼六经之言,分处之教也;
庄周之云,致意之辞也。
大而临之,则至极无外;
小而理之,则物有其制。
夫守什五之数,审左右之名,一曲之说也;
循自然住(一作「性」。)天地者,寥廓之谈也。
凡耳目之名,分之施处,官不易司,举奉其身,非以绝手足、裂肢体也。
然后世之好异者不顾其本,各言我而己矣,何待于彼?
残生害性,还为雠敌,断割肢体,不以为痛;
目视色然而不顾耳之所闻,耳所听而不待心之所思,心奔欲而不适性之所安,故疾𤵜萌则生不尽,祸乱作则万物残矣。
夫至人者,恬于生而静于死。
生恬则情不惑,死静则神不离,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
生究其寿,死循其宜,心气平治,不消不亏(《艺文类聚》作「消息不亏」。)是以广成子处崆峒之山以入无穷之门,轩辕登昆仑之阜而遗玄殊之根,此则潜身者易以为活,而离本者难与永存也。
冯夷不遇海若,则不以己为小;
云将不失于其鸿蒙,则无以知其少。
由斯言之,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者有据,持其无者无执
月弦则满,日朝则袭,咸池不留阳谷之上,而悬车之后将入也。
故求得者丧,争明者失,无欲者自足,空虚者受实。
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
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
是以作智造巧者害于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修饰以显洁者惑于生,畏死而崇生者失(一作「乱」。)其贞。
故自然之理不得作,天地不泰而日月争随,朝夕失期而昼夜无分,竞逐趋利,舛倚横驰,父子不合,君臣乖离。
故复言以求信者,梁下之诚也;
克己为人者,郭外之仁也;
窃其雉经者(此句误。)
亡家之子也;
刳腹割肌者,乱国之臣也;
曜菁华、被沆瀣者,昏世之士也;
履霜露、蒙尘埃者,贪冒之民也;
洁己以尤世,修身以明污者,诽谤之属也;
繁称是非,背质追文者,迷罔之伦也;
(一作「成」。)非媚悦,以容求孚,故被珠玉以赴水火者,之终也;
含菽采薇,交饿而死,颜夷之穷也。
是以名利之涂开,则忠信之诚薄;
是非之辞著,则醇厚之情烁也。
故至道之极,混一不分,同为一体,得失无闻。
伏羲氏结绳,神农教耕,逆之者死,顺之者生。
又安知贪污之为罚,而贞白之为名乎!
使至德之要,无外而已。
大均淳固,不贰其纪,清静寂寞,空豁以俟,善恶莫之分,是非无所争,故万物反其所而得其情也。
儒墨之后,坚白并起,吉凶连物,得失在心,结徒聚党,辩说相侵。
昔大齐之雄,三晋之士,尝相与瞑目张胆,分别此矣,咸以为百年之生难致,而日月之蹉无常,皆盛仆马,修衣裳,美珠玉,饰帷墙,出媚君上,入欺父兄,矫厉才智,竞逐纵横,家以慧子残,国以才臣亡,故不终其天年,而大自割繁其于世俗也。
是以山中之木,本大而莫伤。
(或作「吹」。)万数窍(一作「物」。)相和,忽焉自已。
夫雁之不存,无其质而浊其文,死生无变,而龟之见宝,知吉凶也。
故至人清其质而浊其文,死生无变而未始有云。
夫别言者,怀道之谈也;
折辩者,毁德之端也;
气分者,一身之疾也;
二心者,万物之患也。
故夫装束马轼者,行以离支(一作「交」。)虑在成败者,坐而求敌;
逾阻攻险者,赵氏之人也;
举山填海者,燕楚之人也。
庄周见其若此,故述道德之妙,叙无为之本,寓言以广之,假物以延之,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
岂将以希咸阳之门而与稷下争辩也哉?
夫善接人者,导焉而已,无所逆之。
故公孟季子衣绣而见,墨子弗攻;
中山子牟魏阙,而詹子不距。
因其所以来,用其所以至,循而泰之,使自居之;
发而开之,使自舒之。
庄周之书何足道哉!
犹未闻夫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乎?
直能不害于物而形以生,物无所毁而神以清,形神在我而道德成,忠信不离而上下平。
兹容今谈而同古,齐说而意殊,是心能守其本,而口发不相须也。
于是二三子者,风摇波荡,相视膴脉,乱次而退,𨃠跌失迹。
随而望之耳(或作「其」。)后颇亦以是知其无实,丧气而惭愧于衰僻也(本集,又略见《艺文类聚》三十七)
追赠王沈司空泰始三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夫表扬往行,所以崇贤垂训,慎终纪远,厚德兴教也。
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蹈礼居正,执心清粹,经纶坟典,才识通洽
入历常伯纳言之位,出干监牧方岳之任,内著谋猷,外宣威略。
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
其赠司空公,以宠灵既往,使没而不朽。
又前以翼赞之勋,当受郡公之封,而固辞恳至,嘉其让德,不夺其志。
可以郡公官属送葬(《晋书·王沈传》)
优礼功臣(六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
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藩翼王室者也。
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隽,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
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书》不云乎:「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
其为寿光朗陵临淮博陵钜平国置郎中令,假夫人、世子印绶,食本秩三分之一,皆如郡公(《晋书·郑冲传》)
诏答有司六月丁丑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睦退静思愆,改修其德。
今有爵土,不但以赦。
江阳险远,其以高阳郡封之(《晋书·高阳王睦传》。封中山王咸宁中,贬封丹水县侯太康初,诏复爵,有司奏封江阳王。帝云云。)
中山王立始祖庙议 西晋 · 刘熹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三
《礼记·王制》,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是则立始祖之庙,谓嫡统承重一人得立耳。
令支弟并为诸侯,始封之君,不得立庙也。
今睦非为正统,若立祖庙中山,不得并也。
后世中山乃得为睦立庙,为后世子孙之始祖耳(《晋书·高阳王睦传》。封中山王,自表乞依六蓼祀皋陶鄫杞祀相立庙,事下太常依礼典平议。博士祭酒刘熹等议。又见《通典》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