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偫圣拱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如彼鸑鷟之彩。共集旃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
好爵縻我,视如埃尘。
既投其簪,亦壤其服。
戒日才佩,禅秀乃沐。
四十馀夏,振振盛名。
大江东南,为法长城。
宣尼既没,微言乃绝。
我师云亡,真乘亦辍。
灵隐峰上,春日秋天。
风生松柏,如师在焉。
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荀孟,道比文列。
宿习未尽,妄涕犹雪。
宿己忘真,如水如月。
古之君子,名书彝器。
大师不书,将坠于地。
纪功者铭,传心者灯。
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三高僧谚 唐 · 无名氏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道标,富阳人。姓黎氏,一作秦氏。年七岁,有大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选,即日得度居南天竺寺。尝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称西岭和尚。经营之外,尤练诗章。当时吴兴清昼[皎然]、会稽灵澈,相与酬唱。谚云[见下]。又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閒趣寂为道标。」长庆三年卒,年八十四。(《高僧传》参《西湖高僧事略》)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雍正《浙江通志》一九八《仙释传杭州府》)。
书与孙上将景祐 其一 明 · 朴祥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讷斋先生续集卷第二
忠州有三江。一出月岳山。一出五台山。一出俗离山。咸镜道置镇有六。孙公少从元戎。游遍六管。今退居三江。家养二鹤。余于野次。问其存亡出处。则答云。初有圻县人。捕得一双。取来家蓄之久矣。其一。食杏仁而死。其一独在。后一日。笼以杻笼。送诸州。遂赋唐律二首。谢焉。
射虎将军老北村,东吴破虏帝王孙。
三江习俗随乡社,六管风流梦塞垣。
李广常嗔遭醉尉,澹台实少入公门。
龙泉打铸为农器,付与长须但把尊(须。一本作须。)。
次赠三俊上人 其一 明 · 李睟光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芝峰先生集卷之三
上人。即五台山僧也。往岁随松云老师入日本。其还也。袖一轴名贤诗。走抵鹤城。求和于余。余靳而不许。则往而复来。如是者再。意亦勤矣。今又来访余于山南第。申请甚恳。坐而与之语。亹亹终夕。马岛,一岐之奇。金刚,五台之胜。无不了了。宛若身跨扶桑。足蹑方丈。与群仙游戏上下。何其快哉。遂赠四律。以塞其意云。
再度铁关远,知师情太勤。
一瓶淮北月,残衲岭东云。
锡向松枝挂,炉添桂子焚。
禅门元不二,何必倩吾文(鹤城在淮阳北。故曰淮北。)。
月身牟尼罗汉诗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五言排律 押歌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五十一
西域伽毗罗国月身牟尼罗汉者趺坐大航头夜行从宁波归遇甡暨从子远公并舟自称罗汉菩萨华音朗然时苦蒸郁罕风罗汉仰视言是当有风从东南向来已果来又言月爷将有阑已果有红阑阑月边且言伽毗罗国西竺国称大西天多罗汉菩萨结果者能驱山填海掣风雷雨骑狮象豺虎衣火蹈浪不食生熟物即食勿禁也其不为罗汉菩萨者为王为卿相士官民贾商其所居有金楼银阙铜铁瑶石诸宫台殿堂一由旬外望见金光明色耕畬六谷巨米颗硕具红黑黄白四覈稌黍荠菽无较量贾车渠玛瑙琳碧氆氇罽琐伏金刚刺蜜珊瑚琉璃诸物铅锡赭垩桑漆麻纻各等器仗珍怪鸟兽凤凰狮象翔行道路有芬花异果丹青普遍一山延外便闻香气且多李莲罗汉发愿进中土经历百馀国土凡一十万八千零里虎栖狼役踰罽宾葱岭经小西天回回哈密入伊吾庐度婆息足涉流沙界朝五台山屠去首发其未屠者绕华鬘顶有似黄云唐世呼菩萨鬘矣已屠罗汉结束肩胡孙藤扼臂镔铁两彄环金刚宝念珠子三匝于顶所衣名达磨衣今所衣绣偏袒则大都统爷所供矣悬一镂金瓢子挹水自诸王公卿贵人下皆有供养曾赐息椒园蒙赐金钱施与行路与牒勿受一丝一缕随地更易本国所居名雷音寺其进中土时日十五岁首矣朝华二室岱所谓朝四大名山者也岱华卑狭西域入天不可望矣今朝海不得渡缘禁海也都统以下军府遣兵士护渡江设菜果烝馍人各飨军府所斋耳指所坐航头曰国亦有之其道西洋浡泥者用此舟或询罗汉菩萨到天童见今国师耶不应罗汉菩萨何耶屈右足胝上指右手拄右颐立胝上作观世音像又屈右手从脊拽右耳环云罗汉像复大笑作梵语数千言皆不解甡曰甡请从罗汉菩萨游耳曰予识子子不识予矣再请笑曰汝不从襄阳灵炤女儿游耶终不解后撇然负藤去
佛国名天竺,胡僧号跋陀。
百年来内地,数岁见恒河。
钵有黄龙绕,经无白马驮。
偏衣装七宝,番语诵三摩。
坐向尼拘律,行为悉达多。
周天踰海谷,踏雪上岷峨。
挈履随云度,怀砖作镜磨。
但留狮守塔,那用鸟为窠。
妙羽思雕鹫,新花记曼罗。
赶将行地牯,送去听经鹅。
持咒能移物,安心便伏魔。
锡飞分瘴疠,杯渡偃鲛鼍。
入世三洲遍,还乡万劫过。
中原希德士,是处有檀那。
未示西来意,仍看东逝波。
神州吾欲往,负杖意如何。
赐五台山新贡天花恭纪 清 · 陈廷敬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午亭文编卷十二
闰三月(臣)廷敬同翰林院侍读(臣)士正直南书房盖是时(臣)谬掌翰林篆前后同内直诸臣率常寓直是日蒙赐手诏朕召卿等编缉适五台山新贡天花鲜馨罕有可称佳味特赐卿等使知名山风土也(臣)恭纪
珍蔬远贡自瑶岑,翰墨亲题赐禁林。
三殿恩颁天上蚤,九重封送御前深。
含风玉蒂香仍动,映日金茎露未沉。
退食和羹添味美,盐梅还欲效馀箴。
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
五台山为文殊师利道场梵语谓之曼殊师利山麓有寺曰殊像传是文殊示现处妙相端严瞻仰生敬辛巳春奉圣母幸五台祝釐瓣香顶礼默识其像以归既归摹勒诸石遂乃搆寺香山肖碑模而像设之颜曰宝相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搆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堂殿楼阁略仿台山亦名以殊像从其朔也夫佛法无分别见清凉五峰固文殊初地香山塞山非彼非此矧以竺乾视之固同为震旦中菩萨示现之境乎是则阐宗风延寿功德利益又皆一合相之推广平等者也工始于乾隆甲午夏逾年落成以诗代颂并志缘起如右
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曼殊师利梵帙读作平声其音近满珠故西藏达赖喇嘛等借丹书借称曼殊师利大皇帝今俗讹满珠为满洲非也)。
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佛经本出厄讷特诃克是为梵帙一译而为唐古特之番再译而为震旦之汉其蒙古经则康熙及乾隆年陆续译成者朕以当我朝全盛之时不可无国书之佛经因命开馆译定)。
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是寺之喇嘛皆令习清字经即□曼殊师利之义)。
虽然名实期相称(去声),师利应嗤谓是乎。
朝台 其一 现当代 · 罗元贞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七部
五台山有五峰,各高三四十里,海拔三千尺左右,俗称登峰为朝台。
莫问峰头几日还,工馀策杖任盘桓。
敢辞到处高低路,最爱迎人远近山。
遥望故园连大海,环瞻祖国拥雄关。
始知坐困书城里,不及舒眉云水间。
沉沉五首选一 现当代 · 罗元贞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一九四六年冬末,燕京发生“沈案”。其后,主角沈沉,杳无消息。不意十年后,忽邂逅于五台山尼寺中。
知在青溪何处边,水流花落一年年。
沉沉人海多奇事,今日山中似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