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序
金齿安边定远楼 明 · 王景常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既平云南之明年,群蛮蠢动,同日煽乱,所在逐官守屠城郭,永昌受害为剧,既数月次第,复平之,致其酋帅于京师,天子以为教化,未加罪,不在蛮一,置之不问,且即其酋帅而任之重悯,永昌之惨于荡覆也。以元左丞李公忠,谨可属命佥云南指挥,事往抚之,公至,宣朝廷德意,招徕反侧,一年始定,乃城其故址建楼东南之冲,名曰安边定远。遵古制也,夫边远非一楼可安定也,而安定之功,楼与城或有助焉。且邑之有城,城之有楼,古先圣王所以限封守,固民心也然,非以为恃也,况永昌壤地与八百、缅、车里、犬牙相制,诸蕃人面兽心,窥伺我势,非威不畏,是非可植表限仁义化也。则城守楼橹之备,尤不可缓。昔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外,虏至必败于其下,是必有道矣。不然城费、城朔、城东何以并列于经哉。盖言城之不可无而备之,不可弛也。楼安得已乎。虽然封疆不足以界域,河山不足以险固。虽百楼何补,又必有道矣。曰:在得人前永昌文学,掾夏百通嘉,李公能恢前业,率其徒歌以美之,命临安寄客王景常序之,诗曰:
巨灵凿开混沌壳,洪濛肇分六鳌膊,翕乾簸坤奠光岳。
茫茫星野才一粟,缭以寰瀛函地角
化化生生天所鞠,圣神无为尚元朴
一视同仁乃于穆,力强众郡始相搏。
不周山摧地维缩,共工殄天天不剭。
女娲炼石真一谑,三五绳绳圣智凿。
神父启宇建城郭,斯民永康咸戬谷。
守国设险臣所告,夏王敷土声教渥。
五服相维翕联络,有商继世肇造亳。
姬旦营周始城洛,城东城朔壮前躅。
南仲召虎芳汗竹,汉关哀牢开沫若。
况有博望相驰逐,孟获七擒雍闿僇。
千载天威此徼福,宋闭河渡限南服。
不有圣君何以勖,我皇恩泽融渗漉。
拓开重关奠光轴,朱雀南飞象天宿。
西南万里一正朔,永昌旧是南诏督。
析壤已入犬羊腹,将军受诏作南牧。
安集诸蕃事耕稑,时和岁丰归乐育。
处士如云令行速,仡仡新城树戎幄。
宝刀在帐弓在箙,南楼翚飞与山矗。
雕甍粉署平陆,龙蛇大篆炫丹雘。
战格连云盱骇瞩,鼓角呜呜起寥廓。
北来雄藩森剑槊,南控风沙是天竺
皇恩远被闳以博,定远安边此其襮。
声流刁斗无亡镞,田野每每生意沃。
土毛被野蔼苍绿,雨风时若膏霢霂。
帕首雕题俨祗肃,举头一睹胆已落。
相顾嗢咿更错愕,讵知将军盛威略。
制治剸繁若龟卜,不战屈人功欻㸌。
何用长驱追卫霍,有时酾酒牲用犦。
鼓舞诸酋纵行乐,吴歈北绽杂胡乐。
高悬宝珠代明烛,酒酣渐离击鸣筑。
拍阑应节岸巾幅,要将忠义励士族。
丈夫功成愿方足,东瞻五云香扑扑。
阑干影转旄头纛,知是扶桑散清旭。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永昌府
将远游奉别诸同人(有序。) 其一 清 · 叶燮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已畦诗集卷之九
余生平好名山水,如同饥渴。岱宗嵩少匡庐黄山,曾陟焉而得其胜,独未登太华、峨眉为憾。今年已七十,倘复迁延不往,其不为终身疚乎!决于今春,奋然出门,以毕此愿。诸同人咸以为骇,且曰:「未闻年七十而远游者,不为身计耶?」余曰:「人之寿夭,固不可以年豫计。且余此行,原不决望生还。余回想七十年来,忧患险阻,无境不历。每诵孟夫子生忧死乐之言,信其理之必然。余一身之外,无毫发足系恋。倘获长逝于削成万仞、雪岭天半、丹崖翠壁、古刹名蓝之间,当便埋此,题一碣曰:『有吴横山山人叶子之墓。』斯愿长毕矣。定远之生入玉门,不敢必也;今威之鹤归华表,其庶几乎!」敬赋短章,奉别同志。
蕉鹿循环七十年,醉醒梦觉总茫然。
吴宫花草从无分,一担穷愁到处缘。
敬怀兄以新修阳山县志属校为题后二首以正旧志之误 其二 阳山故城丁卯 清 · 万光泰
 押职韵 出处:江船续集
阳山在汉为侯国,属桂阳郡。《汉书·王子侯表》有阳山节侯宗,初元元年三月长沙孝王子封。《后汉书》「桂阳郡」下无阳山应劭阴山阳山。师古辨其非,以为前汉自有阴山,不应云是阳山所改。至《晋书》,则始兴郡下有阳山县旧县志皆云东汉阳山,至晋复旧。予谓不然。汉之阳山当在岭北,吴之阳山始在岭南耳。《水经注》云:「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又云:「县故含洭县桃乡孙皓分立为县。」此岭南阳山也。又云:「洣水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又西北过攸县南,又西北过阴山县南。」注云:「县本阳山县,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王子宗之邑。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此岭北之阳山也。阳山既改为阴山,故孙氏复分桃乡阳山县。应氏之说未为无据。《宋书》亦曰「阳山旧县后汉改曰阴山」,惜言之不详,致后人论驳。若云「后汉阴山,以阳山阴山县」,则二县兴废尤觉明显。至于宋之阳山,仍非汉之侯国。其曰「旧县」,亦失考正。茶陵在今阳山北近千里,攸县又在茶陵西北阴山又在攸县西北。南北径庭,何啻霄壤!故以宋阳山为汉县旧名则可,谓为旧地则不可。《宋书》不知阳山即是孙皓时所立,而疑为晋后立。时代之未晰,其莫辨南北固宜。至《文献通考》,则云:「阳山县,晋重置在洭水南。」不言吴而言晋,误同《宋书》。然曰「重置在洭水南」,则前此固不在洭水南矣。今阳山地西接连州,东接英德,北界临武宜章乳源,南界怀集、清远,而自《水经》考之,则当上接四会、下达含洭。今之四会亦移而南,非《水经》之四会,而《广东舆图》犹以洭水入其境内,宜其纠纷凌杂、不可解也。至晋时阳山,亦是渐迁而东。郦氏注云:「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又南径县故城,又径阳山县南。」首云「阳山县」者,阳山界也;次曰「县故城」者,阳山故城也;末云「阳山县南」者,阳山治也。仪徵项絪新刻《水经注》,以「故城」为含洭故城,得无谬耶?若县治,自唐时已移水北,亦非、晋之旧,详见《元和郡县志》。
一山改阴阳,南北移墨食。
既定阳山南,阴山宜北
莫将吴后城,漫认汉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