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 唐 · 贞素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起馀者谓之应公矣。公作而习之,随师至浮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馀之(一作「亦」。)身期降物,负笈来宗霸叶。(望按:数句意难全解,姑作如此句读。)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恤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鸰原,鹡鸰之至,足痛乃心。(望疑前句有讹字。)此仙大师是我应公之师父也。妙理允(《群书类从》本作「先」。)契,示于元元。长庆二年,入宗五台。每以身厌青痴之器,不将心听白猿之啼。长庆五年,日本大王远赐百金,达至长安。小子转领金书,送到铁勤。仙大师领金讫,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部、造敕五通等属附小子,请到日本答谢国恩。小子便许。一诺之言,奚(一作「岂」。)惮万里重波,得遂钟元,(一作「旡」。)外缘期乎远大。临回之日,又谢(一作「附」。)百金。以大和二年四月七日,却到灵境寺求访,仙大师己(疑为亡字)来日久。位(疑为「泣」字)我之血,崩我之痛。便泛四重溟渤,视死若归,连五同行李。(望疑此句有脱字。)如食之顷(原作「项」,误。)者。则应公之原交所致焉。吾信始而复终,愿灵凡兮表悉(或疑作志。)空留涧水,呜咽千秋之声,仍以云松,惆怅万里之行。四月蓂落,如一首途望京之耳。(望疑此处必有脱讹。不可断句。)
不体(《类从》本作「航」。又《日本佛教全书》本作「那」。)尘心泪(《类从》本作「渡」。)自涓(望按:「此句原脱一字。」),情因法眼奄幽泉。
明朝傥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见《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八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三。)。
大唐润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 唐 · 姚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句曲之东。实曰崙峰。居峰之阳。厥生大泉。寺因泉而题焉。后刘宋升明二年。有邑令颜继祖。舍宅移寺。南去泉五里而遥。年代寖远。碑记埋没。粗所详者。乃颜氏十三代孙。今寺之惠诚也。太和初。监寺僧惠明与寺僧道琳等见三门破坏。乃言于众曰。此教东流。设象为法。牢落如是。瞻仰何依。乃请今寺主僧常谊昔旅于是者。戮力誓心。募缘祈化。如响斯应。人咸归之。远近趋走。投施香积。算财度费。功用果足。乃革旧制。恢新谋。延袤纵广。中阈无改。自太和庚戌至于癸丑。凡四年。厥功告成。崇轩峨峨。三阖其门。飞檐翼张。丹栱霞焕。矧兹寺以重冈叠岭。罙入崖谷。行树葱翠。烟萝蒙密。云收雾卷。宛若仙阙。俾得道者同指归于觉路。由径者讵深著于迷途。非我师之志诚。其孰能逮于此。今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灵圣踪迹。往往而在。如吾党之依于孔门也。谊本郑人。冠岁因往游焉。遂剃发于五台金阁寺。元和再岁。乃于渭州龙兴寺依年具戒。振锡经行。见色相之皆空。识衣珠之无价。又六年始到江南。初止于近寺兰若。其明春又之岭南。诣禅访道。酌水步云。心契如期。不远千里。十一年迁至兹寺。初寺每有僧俗大会。五十馀众。号曰龙华。常患锜釜之器。不周于用。物有所阙。人多告劳。谊乃发愿。铸一大镬。求布金之长者。得镕范之良工。归依一念之间。成就坚牢之质。濩落有用。硕大无朋。使天人毕会于龙花。香积普沾于法味。由此故也。寺众佥曰。谊实有力于寺者。非宿习德本。沾诸善缘。岂能诱掖偫心。终成喜舍。太和初岁。乃闻诸府邑。请隶名焉。繇是三门荐兴。功致一贯。则谊之行业前修。推可镜矣。人有语余于师为文者。谊因录所载。请识门焉。寺之备新记详矣。辞曰。
寺之兴。大泉是生。觱沸犹在。既温且灵。寺之移。颜氏之基。宋室旧邑。桑野离离。寺之终。谊实是工。大鼎渠渠。三门崇崇。烟霞栋梁。松桂香风。周匝岩壑。警迷其钟。文入于石。播之无穷。
送僧印东还钟离诗 元 · 王恽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秋涧集卷二十三
予寓居安贞里东行百举武有精舍曰文殊仆方谢事需命间一往焉与僧法印号无文晤言以适吾怀因知师系出濠之郭氏其先东平人祖班常为弋阳部将死王事遂葬于此父珍亦为州之机宜官师幼读儒书长习阴阳风角等术既而悟尘世虚幻遁入招信嘉山寻师学浮屠法清修苦行致价重一时为两淮朱制阃所尊敬特起华严禅院为栖息之所仍诵其品目追报母恩江淮平飞锡五台礼文殊光相遂抵京师参印丛林富观大乘其气象安心枯寂脱屣荣利飘飘然如孤云野鹤任其去来若不为形迹所累者因其东归赋诗以赠其词曰
钟离老衲印无文,燕蓟常游寄此身。
一片野云横碧落,半窗寒日弄游尘。
经龛入定依残供,帝里相逢有故人。
我亦天涯倦游客,几回归卜问通津。
送张学正 元末明初 · 陶安
押词韵第三部
国初徵用儒雅在位者举其所知故起自草泽拔居侍从林立相望共建太平之基逮元贞大德间布衣被荐犹得登翰监司儒台典郡教厥后限以资格受命者寡然四海髦俊云翕阙下思效能于时者益众或遇举主则又板㈠学官于行省亦可小试其才矣汉留侯苗裔曰源相者居信之龙虎山尝观光京师其所交游多大官名人言路条其行能交荐于台事闻中书传檄江浙行省署为学官历台州奉化学正调金陵源相尽董正之责其德刚而方其仪肃而安诸生望辄畏敬月有书季有考凡庙祀之脩庖膳之供与有力焉至于挺身特立抗论公道不为物所挠不为势所愓尤人难能今考满矣使其在国初或元贞大德时则受荐不止为卑官必能接武诸贤吾不得而高下之也于是赋诗为别其诗曰
天星执法环太微,选仙上界霜笺飞。
先生面带虬虎威,五色文燄腾燕畿。
使过先朝名必辉,共佐鸿业高巍巍。
旅游经年尘满鞿,辇路遥望交龙旗。
固宜从橐趍彤扉,不然玉堂依紫薇。
白云飘翩伤远违,捧檄又作江南归。
霞城凌空堆绀绯,当窗芹浪香菲菲。
秋宵官烛照棘围,对读词义无讹非。
甬东学舍垂绛帏,诵弦成风人具依。
贰教升泮忘轻肥,馆下弟子英而颀。
酒边掀髯笔屡挥,烂如银河云锦机。
屋头钟山郁烟霏,疏棂月色窥金徽。
功勤频绝竹简韦,坐令秦淮如泗沂。
柏垣群公鹰隼翚,谓此美绩前所稀。
卷中试艺观珠玑,一朝话别生歔欷。
自怜寸草承春晖,有禄及养犹庶几。
还家未容隐钓矶,骅骝云路行騑騑。
历身显秩荣亲闱,秉璋更舞斑斓衣(斑斓衣,即斑衣。斑同斑。)。
注:㈠板,委任也。南北朝时任官多用板字,如《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桂阳之役,太祖出顿新亭垒,板嶷为宁朔将军,领兵卫从”。
送陈公馀赴台州教授诗(有序二首) 其一 明 · 杨士奇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表侄陈公馀不相见十年比以枣阳教谕考满来北京留四阅月旦夕聚处得慰藉每用感念前十六七年公馀及其弟公延在南京以世姻故于予相聚甚乐而与公延聚尤久今公延墓木拱矣余未尝不思之而悲闻其孤异孱弱不立又未尝不自愧无能以振起之也间与公馀及此皆用欿然公馀今升教授将赴台州盖予又有感者始予至京师台之文学老成在词林学省者皆与予厚有相益之乐而沦谢尽矣每一追念怅然无已然闻其乡风流文雅故在也公馀得典教于此足以行志将人才日益有出而馀力亦必可以及异故因作诗赠公馀并记所感云
陈氏联双璧,京华旧合并。
蚤终悲令弟,久别见难兄。
受命辞丹阙,之官向赤城。
相逢已多嘅,相送更胜情。
环水亭记 其一 明 · 李堣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松斋续集卷之二
乃为县小而远于府。且介荣,奉之交。地尽而路穷。宾旅之行。非因事紧亟。则鲜到焉。故为府吏者。率不用于应待。馆宇湫隘。无异院宇之陋。况有楼台亭榭之可望乎。因循不举。为行客之病者久矣。凤城琴君致湛。选以吏能。佐治于府。与府使朴侯认。志同谋协。刬弊惟新之政。旁及于小县。将搆亭以奉使命。择地于县傍两水之间。得绝境而揆画焉。山近而水激。材易流也。俗淳而民悦。力便任也。亭小而制简。功不烦也。营度砻斲之功。不阅旬月。而清虚萧散之像。㔾孕为亭矣。水岐而流。环于四面。淙潺焉汩㶁焉。或为琴筑之铿锵。或为风雷之轰豗。蹈波溅沫。乱洒虚窗。虽畏景铄人。霖蒸郁胸。而如入藏冰之窾。储雪之窦。无能损其凉爽也。彷佛高人散仙之居。若语以官府之所。则人争骇矣。至于观望之远。则螺髻䰀鬐。脩眉横黛。起伏于西北者。小白山也。山分而南。𡾈窿磅礴。横截为脊者。竹岭也。云褰而见。烟羃而隐。隐见其天末者。鹤驾山也。龙岾峙于东。文殊压于北。挟两山而中据者。太白。盖刳割关东而南骛。当东南两道之冲而为镇者也。关东之山水。名于东方。是山直分其正脉。亭水发源于此。则环亭而为山水者。其清奇秀丽。无让于东。而将以独名于南也审矣。他日宾介之来。如有关东之胜而未见者。一登斯亭。则不翘一足而亦可以想像枫岳,五台之清高也。况予尝持节于东。其名山韵水。无不目经而足历。今欲一往登亭。以验山水之与关东同不。重慰前日在东之耳目。而病不能得。空增卧游之兴。良可叹也。噫。推山水之胜而知亭之好。推亭之好而知朴,琴二侯之政矣。既以是先之于右。兼寓余思关东山水之怀。而为亭之记。诗曰。
经来山水说关东,太白连南地势穷。
中有孤城当面目,晴波碧巘四边空。
送僧游五台 明 · 宗林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如来富贵文章,最宜披玩。菩萨清凉境界,正好游观。怀香同发一心,曳履各劳双足。对长亭而话别,说短偈以送行。勿惮路遥,且防春冷。杖挑明月,衲惹烟霞。只图行色光辉,不管担簦负重。聊供一笑,高挂五台歌,曰:
五台山,清凉境,文殊菩萨留踪影。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游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感应随机或相遇,百千万劫同消灾。
古庵院,多更变,敕建光明铜瓦殿。
睹兹恩典庆幸多,文殊更睹黄金面。
众沙门,思报恩,怀香远谒不动尊。
经讽华严解深意,普贤行愿堪同论。
心香妙,心灯照,文殊欢喜亦含笑。
芒鞋步步踏清凉,三育四恩同一报。
松风清,松月明,搜穷圣迹方还京。
心与文殊默相契,慈悲广度诸众生。
明年春,要来此,梦想五台心不死。
凭谁寄语老文殊,借我金毛小狮子。
狮子来,我便去,终身只在台山住。
东西南北游台人,莫道云深不知处。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五台山部
仰次朴近思斋(继贤)紫溪十六绝韵 其一 紫溪谷口 明 · 林芸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瞻慕堂先生文集卷之一
岁在己巳孟秋既望。携与金巨源。游紫玉山。历观双湫五台以及亭堂之胜。松竹萧森。水石玲龙。徘徊俯仰。殊不禁物是人非之叹。遂次近思斋韵。以寓意焉。○愚按紫玉。道德之名。窃有疑焉。近思以主峰为道德。南支为紫玉。无乃惑于俗僧之误传耶。考诸地志。只有紫玉。而无道德之□安可以主峰为道德而旁支为紫玉乎世有一山。而三名则盖有之矣。岂有以载志之名。属之旁支。而口传之号。归之主峰。如今之云乎。然非浅见所议。姑依近思所题而赋之。以俟知者云。
一带清溪玉洗尘,穿林呜咽感游人。
溯流定有幽楼在,意奈难承面目真。
送印上人归铜梁诗 明 · 王世贞
押侵韵
上人铜梁人也十九薙发从师求道寻入铁围山内观久之恍若有悟乃遍游丛林参访耆宿证其所得西登五台瞻礼文殊道场因附舟渡江栖止诸名刹一日别余曰吾且归铜梁矣余谓上人犹有铜梁在乎上人无答亡何所赍衣钵为一行者持去上人示悴色而语之余谓上人犹有衣钵在乎复无答已而又曰行矣必得子之一言而重余谓上人犹有不佞之一言在乎复无答余谓此世法也苟顺世而无挂碍归铜梁与不归俱可衣钵之存与失俱可得不佞之一言与不得俱可子之乡有崌崃先生者能顺世者也试以予问质之于是上人行而余为一古体以赠且用青莲句作起语
大师铜梁秀,托钵娄江浔。
向余忽西笑,笑指邛山深。
出既无定所,归应无住心。
吾闻梵天界,步步莲花金。
兹地且不恋,况乃思故林。
两足随世缘,耆宿有知音。
赠襄阳府使赵(纬韩) 其二 略纪岭东形胜 明 · 柳根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西坰诗集卷之三
五台。山名。三日。湖名。枫岳即金刚山。镜湖即镜浦台。绀殿指络山寺。独详于络山寺者。盖以寺在府地故也。
仙游宿昔画中行,马踏银沙步步鸣。
螺髻五台枫岳秀,琉璃三日镜湖明。
浮天绀殿临东极,翥海金鸦烛太清。
自笑送人频觅句,白头何意尚贪名。
朝雨仍留榆岾寺双彦呈诗次其韵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十枫岳录
踰中水岾岭。有一川自西南洞中出流。下于隐仙台之下。溯以上之则有百塔洞云。踰三水岾而下。有赤木亭。中火之所也。高城人及祥云驿人等。来候于内水岾之上。自赤木下七八里。由东北而入三里许。则有隐仙庵而颓废。庵之东南。有隐仙台。登台而东北望之。则有十二瀑层层而悬流。瀑布之上。由山麓而登之。则有寂灭庵南庵而皆废。又有开心庵,白云庵。白云则废。又有云栖窟,深寂庵而皆废。其上有九井峰。九井东北。乃所谓九龙渊也。自赤木亭行可十里馀。向西而登。则有上灵台,中灵台,下灵台。皆小庵而上灵废。又有灵隐庵。庵之西北。乃万景台也。登台则北望毗卢。西见白马。南眺五台。东俯瀛渤日出之处。自灵隐庵缘崖而西一里许。有九渊洞。真见性庵在焉。庵之西北踰一小岭。则有香炉,香积庵而俱废。由香积而北登。则有下内院,中内院,上内院三庵而上内院废。又有养真窟。自养真而下十里。有云水庵而无僧。自云水由小洞下则有船潭。潭上有小悬瀑。潭东有船庵。又有曹溪庵而俱废。西有青莲,寂照,明寂,白莲,正崙,兴德等庵。赤木亭去榆岾寺二十里馀。重重踰岭。岭上始见绵竹丛生。去榆岾一里许。有西山,自休,法坚,应祥,宝云等浮屠。祥师有碑。郑君斗卿所撰。吴尚书竣书之者也。夕到榆岾寺。处于西僧堂尘寂寮。襄阳府使郑君基丰,高城郡守朴君日省迎于路。寺之僧智什。则往迎于摩诃衍而从来。榆岾寺已向殿曰能仁宝殿。给事中周祚所书。废中宫时。以百金求于中朝而施舍云。古所谓梁武齐襄足为明镜者。岂虚语也哉。东有御室及罗汉殿,侍史房,十王殿,大权堂,禅堂,兴福寮,驼卧寮,海会堂,涅般堂,养老房,兴盛庵,内香积殿。殿后有乌啄井。所谓大权者。为卢偆也。有塑像。西有大藏殿,慈荫堂,寂默堂,寻剑堂,挂猿寮,金堂,尘静寮,择木寮,圆寂寮,云翠堂,外香积室。室中有大甑,大釜。南有山映楼,解脱门,回转门,泛钟楼,真如门。庭中有十二层青石塔。钟则世祖大王临幸时所命铸者也。金乖崖守温撰其铭。寺傍庵子东有种莲庵,逗云庵,下见圣,上见圣,大祖庵,兜率庵,隐神窟,栗岩,成佛庵,佛顶台,佛顶庵皆废。声闻洞下有松林窟,松林新庵,外圆通庵,安心庵,三圣庵。安心三圣亦皆废。西有内院洞。水石佳好。自山映楼东南行。有白云桥,三峡桥,明月桥,三印峰,丹枫桥,欢喜岭,獐顶,见岩,狗岭。自狗岭而下。有卢偆井,上台,中台,尼岩,下台,盘川石,龟岩,百川桥。百川去榆岾三十里。内水岾水与中内院洞水合流。由山映楼前而下五里许。与外水岾水合流入于南江。山映楼下。又有小涧之流。老僧双彦。来谒同宿。所谓百塔洞。余尝窃闻其胜绝。问诸双彦。彦能历历言之。由洞口溯流而上。踰一岭则百塔也。初入洞门。绝壁夹立。中有深潭。从潭上东南缘崖而上。缘崖西下。则白石平铺。川流其上。西与十王百川洞水合流。洞中有多宝塔,世尊塔。积石层层。自成塔形。故谓之塔。高可五六丈许。绝壁亦有积石如塔之状。沿川行可三四里。又有一长川自南流北。有一塔形。赘寄绝壁之上。两小金佛。立在石间。洞壑开豁。峰峦白而秀出。不可历数。诸峰之内。有香炉二峰皆白。比诸万瀑洞则如麒麟之于白鹿云。噫地之胜。常在于险。险则人不能至固也。今玆百塔之洞。如彼其绝胜。而危磴难攀。僧亦罕睹。盖天悭而地秘之。与人世隔绝者也。游赏之人。得而耳之者尚鲜。况得而目之乎。吾所以纪之者。将使后之人。知有此境。非欲其往见之。以犯夫万有一危之道也。二十七日。朝雨仍留。双彦呈诗。次其韵曰。
倚遍金刚寺寺楼,此生那得更来游。
青山亦有相离恨,一夜峰峦尽白头。
赠正华长老并序 清初 · 查慎行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还朝集
去睢州城北十里道旁梵宇俗呼铁佛寺持住长老吴人也自言苏州严墓李氏子少依巨德禅师记莂法名正华康熙庚申渡江北游将赴五台礼文殊瑞像一夕经此坐道旁卧钟下谛视则李正华姓名在焉恍然悟前生之为行脚僧也兹地旧有佛庐明季燬于兵火遂发愿募化铢积寸累经二十馀年乃薙草开林凡为殿四重庄严像设廊庑周遭僧寮及庖湢之所共六十馀间仍以馀金买常住田二顷饭南北往来缁众今寺成而年老矣余睹而异之为详记始末并赠以诗
曾为行脚此经行,聚铁依稀铸姓名。
重向荒村投一宿,忽从古佛證前生。
斧斯荆棘还初地,海涌楼台现化城。
用尽万金残债了,结跏依旧听钟声。
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
五台山为文殊师利道场梵语谓之曼殊师利山麓有寺曰殊像传是文殊示现处妙相端严瞻仰生敬辛巳春奉圣母幸五台祝釐瓣香顶礼默识其像以归既归摹勒诸石遂乃搆寺香山肖碑模而像设之颜曰宝相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搆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堂殿楼阁略仿台山亦名以殊像从其朔也夫佛法无分别见清凉五峰固文殊初地香山塞山非彼非此矧以竺乾视之固同为震旦中菩萨示现之境乎是则阐宗风延寿功德利益又皆一合相之推广平等者也工始于乾隆甲午夏逾年落成以诗代颂并志缘起如右
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曼殊师利梵帙读作平声其音近满珠故西藏达赖喇嘛等借丹书借称曼殊师利大皇帝今俗讹满珠为满洲非也)。
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佛经本出厄讷特诃克是为梵帙一译而为唐古特之番再译而为震旦之汉其蒙古经则康熙及乾隆年陆续译成者朕以当我朝全盛之时不可无国书之佛经因命开馆译定)。
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是寺之喇嘛皆令习清字经即□曼殊师利之义)。
虽然名实期相称(去声),师利应嗤谓是乎。
过卢沟桥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一
卢沟桥建自金明昌间历元迄明屡经整葺我皇祖于己酉年皇考于壬子年复加葺治长桥绵亘经涂荡平阅今又将六十年桥西二洞孔云有垂下似网兜又桥面及两陲亦有稍圮裂者大臣和珅等勘明重葺易甃新石并于桥东西两陲加长石道凡新旧百四十三丈发帑和雇以乙巳秋蠲吉兴工至丙午春工竣兹恭谒泰陵展礼五台跸路经临石梁巩峙万方归极九轨同亨此亦余知过论所云不可已者也因赋五言勒石以纪
谒陵因礼佛,启跸西南行。
长桥亘卢沟,路接拱极城。
往来之通衢,建金修元明。
康熙己酉年,雍正壬子并。
胥曾以时葺,行旅歌途亨。
今复六十岁,石版或圮倾。
发帑给雇值,曾弗力役征(明正统元年命工部侍郎李庸修葺庸请令宛平县自石径山至卢沟桥役民兴作又四年小屯厂西堤决发附近丁夫脩筑又弘治三年修筑卢沟桥其时并役用民力未有如我朝内外大小工程悉发帑和雇从不肯轻役一人也)。
轻舆过桥上,大工已告成。
知过论有言,不可已者仍(论语观过知仁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余向著知过论以不知过其失小过而不改又从而为之辞其失大继自今予惟视其不可已者仍酌行之其介于可已不可已之间者率已之而已耳兹卢沟桥为国门往来通衢发帑修葺又岂事之可已者乎)。
五字同碑记,以勒石之贞。
海音诗(一百首之七六) 清 · 刘家谋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出处:收于《海音诗》。此组诗又载于陈汉光《台湾诗录》。
七月普度,日夜演剧,有四、五台相连者。以鸡鸭作凤鸾状;以猪作山,布人物其上以供佛。
鸡似鸾凰彘似山,梨园子弟演分班。
怪来海外都随俗,声味全无佛亦艰(黄宪作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