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罗万象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
文学,明天文,尤精于《》,节操奇特。
以布衣游历天下,曾居王屋山
后往游罗浮山,结庵以居。
隐于紫逻山时,节度使李德裕召之,不应,更移入深山,依白云而居。
事迹见《续仙传》卷中、《舆地纪胜》卷八引晏殊《类要》。
严陵》卷二存其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以此诗为许宣平作。
释宝脩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
资州人
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
既入禅会。
蕲州忍大师法裔。
而决了所疑。
后游罗浮山爱之。
即石室燕默终日。
寻而檀越卒为筑辟。
郁成钜刹。
一日忽愀然不乐。
谓门人曰。
因缘相逼奈何。
众咸莫测其意。
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
与三藏问答。
并正所翻译。
因留居辇下三年。
竟终于京寺云。
黄励南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南汉
刘䶮大有末,官祯州刺史
见䶮淫刑峻法,遂弃官入罗浮山,筑书院于水帘洞左以居,自号黄野人
得获丹法,传修炼得道,时服黄衣,系皂绦,腰悬玉瓢,遇病者投以药,辄效。
张本正
全粤诗·卷一○六
张本正惠州人
明英宗正统间龙川所千户张广子。
事见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四五。
全粤诗·卷四九
张本正龙川所千户张广之子。
广无嗣,祷于霍山,梦第八位支伽罗汉降为己子,次年生本正
长,性敏,袭职。
既娶妻,生一子。
数月,本正即病卒。
留书家人,有诗云云。
事见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九。
诗一首。
单道开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敦煌人
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服药数丸,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
初自西平石虎佛图澄与语,不能屈,遂止邺城,后徙临漳昭德寺。
资给甚厚,皆以施人。
能疗目疾。
穆帝升平三年建康,后至南海,入罗浮山
百余岁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燉煌人也。
诵经四十万言。
辟谷食柏实
不常得食。
松脂亦不继。
食细石子。
一吞数枚。
数日一服。
或多或寡。
时复一啖
如此七年
不畏寒暑。
昼夜坐不卧。
山树诸神。
见异形。
开不惧也。
石季龙时从西平来。
一日行七百里。
其一沙弥
年十四。
行亦及之。
秦州表送到邺季龙使佛图澄与语相好。
止城西法綝祠中。
后徙临漳昭德寺于房中。
造重阁高八九丈许。
上编菅为禅室。
常坐其中。
季龙资给甚厚。
道开皆以施人。
人或来咨问仙。
道开不答。
乃说偈曰。
我矜一切苦。
出家为利世。
利世须学明。
学明能断恶。
山远粮粒难。
作斯断食计。
非是求仙侣。
幸勿相传说。
日服镇守药数丸。
大如梧子。
有松蜜茯苓之气。
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自云能疗目疾。
就疗者皆验。
视其行状若有神。
佛图澄曰。
道士观国兴衰。
若去当大乱。
季龙末。
道开南渡许昌
邺中大乱。
升平三年
京师后游南海罗浮山独处。
茅茨。
萧然物外。
年百馀岁。
卒于山舍。
敕弟子以户置石穴中。
弟子乃移入石空。
袁宏南海太守
与弟颖叔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
至石室见道开
骸形如生。
香火瓦器犹存。
曰。
法师行业殊群。
正当蝉蜕耳。
单道开
姓孟
燉煌人
少怀栖隐。
诵经四十馀万言
绝谷饵柏实
柏实难得复服松脂。
后服细石子。
一吞数枚数日一服。
或时多少啖姜
如此七年
后不畏寒暑冬温夏凉。
昼夜不卧。
与同学十人共契服食。
十年之外或死或退。
唯开全志。
阜陵太守遣马迎开。
开辞能步行三百里路。
一日早至山树。
神或现异形试之。
初无惧色。
石虎建武十二年西平来。
一日行七百里。
南安度一童子为沙弥
年十四。
禀受教法行能及开。
太史奏虎云。
有仙人星见。
当有高士入境。
虎普敕州郡。
有异人令启闻。
其年冬十一月
秦州刺史上表送开。
初止邺城西法綝祠中。
后徙临漳昭德寺。
于房内造重阁。
高八九尺许。
于上编菅为禅室。
如十斛箩大。
常坐其中。
虎资给甚厚。
开皆以惠施
时乐仙者多来咨问。
开都不答。
乃为说偈云。
我矜一切苦。
出家为利世。
利世须学明。
学明能断恶。
山远粮粒难。
作斯断食计。
非是求仙侣。
幸勿相传说。
开能救眼疾。
时秦公石韬就开治目。
著药小痛韬甚惮之。
而终得其效。
佛图澄曰。
道士观国兴衰。
若去者当有大灾。
至石虎太宁元年
开与弟子。
南度许昌
虎子侄相杀邺都大乱。
至晋升平三年
来之建业
俄而至南海
后入罗浮山
独处茅茨萧然物外。
春秋百馀岁卒于山舍。
敕弟子以尸置石穴中。
弟子乃移之石室。
康泓者。
昔在北间闻开弟子叙开昔在山中每有神仙去来。
乃遥心敬挹。
及后从役南海
亲与相见。
侧席钻仰。
禀闻备至。
乃为之传赞曰。
萧哉若人  飘然绝尘  外轨小乘 内畅空身  玄象晖曜  高步是臻 餐茹芝英  流浪岩津 晋兴宁元年陈郡袁宏南海太守
与弟颖叔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
至石室口。
见开形骸。
及香火瓦器犹存。
曰。
法师业行殊群正当如蝉蜕耳。
乃为赞曰。
物俊招奇  德不孤立  辽辽幽人 望岩凯入  飘飘灵仙  兹焉游集 遗屣在林  千载一袭 后沙门僧景道渐。
并欲登罗浮
竟不至顶。
邹师正
全宋文·卷七四六七
邹师正罗浮山(今广东增城东罗浮山)道士
能诗文。
尝主冲虚观
郡文学掾王胄修《罗浮图志》成,师正募缘刊行,白玉蟾作诗赠之。
见《罗浮志》卷五,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九。
罗从彦宋 1072 — 11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35 【介绍】: 南剑州剑浦人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
杨时学,又问学于程颐
高宗建炎四年,以特科授博罗主簿
后入罗浮山静坐,研习学问,绝意仕进,为朱熹所推尊。
卒谥文质
有《豫章文集》等。
全宋诗
罗从彦(一○七二~一一三五)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罗源(今属福建)人。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始从杨时学。
朱熹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著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以特科授惠州博罗主簿(一说县尉)。
五年,卒,年六十四。
有《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
事见本集所附年谱,《宋史》卷四八二传。
 罗从彦诗,以明刊蓝印本为底本,校以清光绪盱江谢甘棠刻本(简称光绪本)。
光绪本增补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
罗从彦(一○七二——一一三五)字仲素南剑州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
及长,坚苦刻励,笃意求道。
初从吴国华游,继学于杨时,与杨时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
又鬻田裹粮至洛阳程颐
建炎四年就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
绍兴五年卒于官,年六十四。
淳祐间谥文质世称豫章先生
著有《毛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中庸说》、《语孟解》、《议论要语》(存)、《圣宋遵尧录》(存)、《台衡录》等。
事迹详见《豫章先生事实》(《豫章先生文集》卷一四)及《宋史》卷四二八本传。
罗浮狂客南宋
全宋诗
罗浮狂客度宗咸淳时往来罗浮山中,佯狂避世。
事见《谷音》卷下。
僧小白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时诗僧
曾居南岳,又曾至罗浮山嵊县金庭观等地。
其与秀登为友。
罗浮志》卷一〇、嘉庆《浙江通志》卷二三一录存小白诗作3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丘浚明 1418 — 14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8—1495 【介绍】: 又作邱浚
琼州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
景泰五年进士
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
既长,博极群书,尤熟于国家典故。
翰林院编修,进侍讲,迁国子祭酒,累官至礼部尚书
弘治四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为尚书内阁者之始。
八年,卒于官。
太傅谥文庄
尝采群书补宋真德秀大学衍义》为《大学衍义补》,所载均可见之行事。
与修《英宗实录》,实书于谦之功。
又作传奇《五伦全备忠孝记》、《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四种(《罗囊记》今佚)。
亦工诗,有《琼台集》。
全粤诗·卷一○九
丘浚(一四二〇——一四九五),字仲深号琼台
琼山(今属海南省)人。
明英宗正统九年(一四四四)解元,明代宗景泰五年(一四五四)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入直文渊阁。
寻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卒谥“文庄”。
有《琼台会稿》。
明史》卷一八一有传。
丘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编琼台会稿》)为底本,校以明弘治本《琼台会稿》(简称弘治本),参校同治辛未年重刊《丘海二公合集》。
(简称同治本。)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深琼山人
景泰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入直文渊阁,进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庄
琼台会槁。
字仲深琼山人
景泰甲戌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侍讲侍讲学士,进翰林学士,改国子祭酒
礼部侍郎,进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加少保
卒赠太傅谥文庄
有《琼台会稿》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相业无可称,然记诵淹洽,冠绝一时,故其文章尔雅,终胜于游谈无根者流。
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诸作者之列焉。
篁墩集》:琼山丘公每谓作文必本于经,为学必见于用,考古必證于今,鄙意适然,遂舀知己。
其诗如仙翁剑客,随口所出,皆足惊人。
虽或兼雅俗、备正变,体裁不一,然谛视而微诵之,气机流触,天籁自鸣,格律精严,亦不失人间矩度。
《双槐岁钞》:琼州定安县南有五指山,即黎母山,琼崖之望也。
少保丘文庄公少时咏之,为人所传诵,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联,撑起炎洲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馀玉笋空中见,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识者知其异日必贵,后竟如其言。
蒋冕琼台诗话》:仲深先生翰林为名学士,在太学为名祭酒,名闻四海。
朝鲜国人见先生张中书使其国诗,用鱼鳖成桥事,叹曰:「自古诗人未有用此者!
」诗云:「玉节煌煌照海东,羡君去意拂晴虹。
凤麟瑞世人争睹,鱼鳖成桥道自通。
天入玄菟低没鹘,江浮鸭绿澹蜚鸿。
兹行喜从文章客,多少豪吟倡相同。
」又先生《送陈修撰使高丽》诗云:海上天风吹节旄,玉堂仙客锦宫袍。
诏颁龙阙恩偏渥,诗到鸡林价倍高。
万仞鳖金浮晓日,一江鸭绿涨秋涛。
远夷未识中原凤,争睹文章五色毛
」又《送淩尚宝使交南》云:「旭日初升万国明,银函玉劄下南溟。
符台自昔瞻卿月,远道于今望使星。
老树古香生桂蠹,乱山残雨带龙腥。
兹行万里真奇绝,好把新诗纪所经。
」 《升庵》:丘文庄公夫人自南海浮江而上,过鄱阳湖,夜梦达官呵拥入舟,曰:吾乃翰林编修戚澜也,昔兴丘先生同官,义不容绝,特报尔三日后有风涛之险,只帆片橹无存,可亟迁于岸。
」夫人惊觉,如其言移止寺中。
末几,江中果有风涛,众舟尽溺。
,夫人白其事于文庄公,公以闻于朝,遣官谕祭,文庄又为文祭之。
有诗纪事曰:「幽显殊途隔死生,九原犹有故人情。
曼卿真作芙蓉主,太白常留翰苑名。
念我冥冥来入梦,哀君恻恻每吞声。
朝回坐对黄封酒,怅叹鸡坛负旧盟。
」 田按: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右副都御史罗公亨信巡抚宣府,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时寇骑日薄城下,亨信卒与总兵杨洪得全孤城。
亨信卒,泰和王公直为作慕志,略不及此。
琼山丘公作《挽罗都御史》诗以补其阙云:「六飞北狩无消息,边城四望狼烟赤。
敌马长驱去复来,何人却建捐边策。
镇朔将军生入关,北门锁钥空馀钚。
强兵健马尽南走,黄尘蔽日天漫漫。
宪臣南海客,手持一剑当门立。
誓与孤城同死生,怒发冲冠气千尺。
车轮生角马驻蹄,居人不动行人归。
叱吒之间楼橹具,金城铁壁汤为池。
云州失守赤城破,健儿蹑足城边过。
老妻稚子尽登陴,公亦援抱雪中坐。
山前山后无数城,此城屹立如巨屏。
敌骑南来资扼塞,王师北出恃屯营。
屏蔽京师功卓伟,漫有长城长万里。
江淮果赖张真源,河朔仅馀颜御史
忧国劳边两宾霜,事成乞骨归故乡。
肘金腰玉者塞路,无人上书讼陈汤
一叶扁舟五湖水,瘴海边头万山里。
折简不通朝贵书,抱膝长吟聊尔尔。
罗浮山崩天坠星,乾坤一夜收英灵。
公兮生死已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明史》括此诗意为亨信立传。
诗之有关系如此。)
维基
丘浚(1421年—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山晚号海山老人广东琼山下田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晋江
正统甲子广东乡试解元,景泰甲戌传胪。
弘治年间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早年聪敏却丧父,其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因家贫无书,曾走数百里借书。
正统九年(1444年)广东乡试中举第一(解元),正统十二年(1447年)国子监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进士
庶吉士,授编修,参与《寰宇通志》的编纂
后进翰林院侍讲,参与编写《明英宗实录》,之后进侍讲学士
《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
明孝宗时期,其上书《大学衍义补》,后进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事。
参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
弘治四年(1491年)书成,加封太子太保,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弘治六年(1493年)因目疾免朝参。
因事被言官弹劾,孝宗不问。
历加少保
弘治八年(1495年)卒,享寿七十六岁。
太傅谥文庄
胡衍宋初
全宋诗
胡衍号云峰,其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生于后梁
宋初,行医至博罗(今属广东),遂家其地。
白玉蟾
事见《罗浮山志会编》卷五。
今录诗二首。
全粤诗·卷四三
胡衍号云峰
其先庐陵人,宋初行医至博罗,遂居焉。
自少仰慕仙道,性喜施与,炼药捣三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宝丹,治病疫,全活者众。
常居罗浮山水帘洞,师白玉蟾,行九九六六之法,得道行六世,称胡六真人,即玉蟾所称胎仙也。
雅能诗。
卒之日,举尸如空衣,火之,得舍利三十六颗,大如绿豆,色黄紫。
事载胡氏家谱。
清康熙五十六年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九有传。
诗三首。
殷彦卓南宋末
全宋诗
殷彦卓东莞(今属广东)人。
宋末进士通判惠州府
宋亡,隐于罗浮,结陶庵精舍。
元屡徵聘,不出。
事见《东莞诗录》卷一引《殷氏族谱》。
全粤诗·卷四八
殷彦卓号陶庵
原籍不详。
宋末进士,官惠州府通判
宋亡后,隐居罗浮山,结陶庵精舍于宝积寺
元朝徵聘不就。
后家于东莞
事见清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引《殷氏族谱》。
诗一首。
梁珍
全粤诗·卷八○一
梁珍顺德人
明神宗万历间罗浮山道士
轩辕弥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衡山道士
宪宗元和七年(812)长安,与刘师复侯喜作《石鼎联句》诗,造句奇警。
韩愈为之作序。
据云当时已90余岁,并能捕逐鬼神。
宋人或谓是韩愈托名,或以为即贾岛,但皆无确證。
事迹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太平广记》卷五五引《仙传拾遗》。
全唐诗》除收联句外,又存玄宗开元二年(714)《谒尧帝庙》诗1首。
清人沈钦韩怀疑该诗为宣宗时罗浮山道士轩辕集作。
张穆明末清初 1607 — 16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7—1688以后 【介绍】: 明末清初广东东莞人字穆之号铁桥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
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
后归隐罗浮山
所画山水有生气。
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
有《铁桥山人稿》。
全粤诗·卷六九四
张穆(一六〇七—一六八七),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
东莞人
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四),往岭北游,思立功边塞,不得用。
十七年唐王立,谒苏观生观生御史王化澄疏,叙靖江王党人,摈不录。
后又经举荐,着御营兵部试用,旋诏与张家玉募兵惠州潮州
汀州变,张穆见诸臣不以恢复为念,遂不复出,隐居东安,一日无病而卒。
著有《铁桥山人稿》。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
陈楠南宋 1169 — 12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9—1211 【介绍】: 道士
惠州博罗人字南木,号翠虚。
相传得太乙金丹诀,以捻土噀水为人治病,人称“陈泥丸”。
或云尝提举道录院
后归罗浮山,相传能驱狐鞭龙,浮笠济湍,显示诸种神异。
有《翠虚妙悟集》。
全宋诗
陈楠(?
~一二一三),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今属广东)人。
初以盘栊箍桶为业。
后从薛道光受金丹之道,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
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
罗浮山,以丹法授白玉蟾
宁宗嘉定六年入水而逝。
有《翠虚篇》一卷传世。
事见《静馀玄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陈楠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太玄部《翠虚篇》为底本。
参校《道藏精华录》第八集所收清董德宁辑本(简称《精华录》)。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粤诗·卷二六
陈楠(?
— 一二一三),一名朴字南木,号翠虚,博罗人
初以盘栊箍桶为业,后从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遇黎姥山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
尝以泥丸治病,人称陈泥丸
宋徽宗政和间,擢提举道录院事。
后归罗浮山,以道法行于世。
授丹法于白玉蟾
宋宁宗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赴潭州鹤会罢,在漳州梁山与一箍桶老儿犄角,入水而逝。
有《翠虚篇》一卷传世。
事见《静馀玄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一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子,家世为琼州(治今海南海口)人,一说惠州博罗(今广东博罗)人。
幼年师事毗陵禅师薛道光,受太乙火符之法。
丹道既成,复归桑梓,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
常撮土为丸,为人治病,故世称「陈泥丸」。
后隐于罗浮山
嘉定初黎母山,遇道人传以太乙雷法,以授之白玉蟾,遂行于世。
著有《翠虚篇》一卷(存)。
道教奉为南宗第四祖。
白玉蟾《翠虚真人得法记》(正统道藏《道法会元》卷一○八),又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崔羽南宋
全宋诗
崔羽号紫霞真人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人。
少录京师班直,后休官学道。
高宗绍兴初罗浮,时已老,居东莞上清观,一日坐化。
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四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二八
崔羽号紫霞
原籍唐州
少隶京师班直,休官学道。
宋高宗绍兴间罗浮,已老矣。
初不自言其年,朱颜方瞳,举止朴野,性喜酒,有具馔邀之,辄赴饮,饮必醉且歌,所言休咎皆验。
后居东莞,与黎如璧友善,逝于莞邑上清观。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明张二果曾起莘纂崇祯《东莞县志》卷八、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有传。
诗三首。
释道行中唐 739 — 83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氏子。
父为衙吏。
少知书。
卒以造秀贡天府
有僧。
分卫过其家。
与语。
妙得禅指。
遂辞父母。
学空法。
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
既游南岳
江西大寂之道。
又往依焉。
后居罗浮山石室中。
木精水怪。
往往变现。
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
容貌端肃。
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
曰。
我居是间。
仅二百载矣。
今乃获脱苦受乐。
皆师化力所及也。
宝历九载疾终。
寿九十五。
寻于别峰。
树塔以葬。
释道行
姓梅氏
会稽人也。
父为越州衙吏。
弱龄知书。
比成造秀。
有僧分卫。
接之谈道颇精禅观。
遂求出家。
四明山保寿院智幽所。
禀训进修。
拾薪汲水。
后游南岳江西大寂道化。
往亲附焉。
思养圣胎。
罗浮奇异。
高三千丈。
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长溪
仙人仙禽玉树朱草生于上半入海中。
居于石室默尔安禅。
然或精水怪往往惊鸣。
视之蔑如也。
有老人容貌端正衣冠华楚。
再拜稽颡云。
我居此中仅二百载。
今因师住冥感匪躬。
逍遥脱苦归人趣受乐矣。
其感物多此类也。
宝历九载疾终。
春秋九十五。
其年九月十八日入塔焉。
黄野人
全粤诗·卷二
黄野人葛洪弟子。
栖山炼丹,野人常随之。
既仙去,留丹于罗浮山柱石之间,野人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
后有人游罗浮,宿石岩间,中夜见一人,无衣,而绀毛覆体,意必仙也,乃再拜问道。
其人了不顾,但长笑数声,声振林木,复歌曰云云。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四、清宋广业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有传。
诗二首。
释今但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但字尘异
新安(今广东宝安县)人。
罗浮山华首台,为天然和尚第九法嗣。
事见清宣统东莞县志》卷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