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浮丘公远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浮丘子,或曰即壶丘子
传说中远古神仙,一说黄帝时人。
一说周灵王时人。
王子晋好吹笙,游于伊洛之间,遇浮丘公,乃引王子晋嵩山道仙去。
申甫西周
简介
周代名臣申伯仲山甫的并称。
诗·大雅·崧高》:“维申及,维周之翰。”
东宫得臣春秋齐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
尝为齐大夫
后隐于嵩山
传年三百岁乃殁。
王子乔春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王乔
传为春秋周灵王太子名晋
又称王子晋
以直谏被废。
相传好吹笙作凤凰鸣。
浮丘生接嵩高山。
三十余年后,预言于七月七日见于缑氏山巅。
至期,晋乘白鹤至山头,举手以谢时人,数日而去。
王兴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颍川阳城人
居壶谷中,不知书,无学道意。
武帝嵩山,至夜,忽见仙人,言中岳石上菖蒲服之可长生。
闻而采服,遂得长生云。
刘根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颍川人
方士。
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就学道。
太守史祈以为妖妄,能召祈之亡父祖近亲数十人显形。
后不知在所。
竺法慧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
晋康帝建元初襄阳,止羊叔子寺,乞食自活。
征西将军庾翼襄阳,素不奉佛,深嫉而收杀之,时年五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关中人也。
性方刚。
以律自护。
师事嵩高山浮图密。
建元元年
襄阳羊叔子寺。
每行乞不受别请。
绳床自随。
至闲旷地。
即设以坐。
雨至以油帔覆上。
雨止或视之但见绳床。
失慧所在。
方惊异。
而慧处床上自若。
然亦莫察其如何也。
谓弟子法照曰。
若过去世折鸡一足殃至矣。
俄照为人误折其足。
又曰。
有可度一人。
新野
乃往见老父方耕。
从乞其牛。
老父不与。
慧前捉牛鼻。
老父惧施之。
慧行七步。
祝还其牛。
未几老父殁。
征西庾稚恭
襄阳
嫉慧惑众。
慧亦曰。
吾宿对至。
果为稚恭所害。
寿五十八。
临刑曰。
吾死三日有暴雨。
已而雨水深丈馀。
居民多死。
竺法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蜜为师。
晋康帝建元元年襄阳羊叔子寺。
不受别请每乞食。
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
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
雨止唯见绳床。
不知慧所在。
讯问未息慧已在床。
每语弟子法昭曰。
汝过去时折一鸡脚。
其殃寻至。
俄而昭为人所掷。
脚遂永疾。
后语弟子云。
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
吾欲度之。
仍行于畦畔之间。
果见一公将牛耕田。
慧从公乞牛。
公不与。
慧前自捉牛鼻。
公惧其异。
遂以施之。
慧牵牛咒愿。
七步而反以牛还公。
公少日而亡。
后征西庾稚恭襄阳
既素不奉法。
闻慧有非常之迹。
甚嫉之。
慧预告弟子曰。
吾宿对寻至。
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
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
春秋五十八矣。
临死语众人云。
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
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
居民渰没多有死者。
竺法慧
关中人
方直有戒行。
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
晋康帝建元元年
襄阳羊叔子寺。
不受别请。
每乞食辄赍绳床。
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
雨止唯见绳床。
不知慧所在。
讯问未息慧已在床。
每语弟子法照曰。
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
俄而照为人所掷。
脚遂永疾。
后语弟子云。
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
吾欲度之。
仍行于畦畔之间。
果见一公将牛耕田。
慧从公乞牛。
公不与。
慧前自捉牛鼻。
公惧其异遂以施之。
慧牵牛咒愿。
七步而反以牛还公。
公少日而亡。
后征西庾稚恭襄阳
既素不奉法。
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
慧预告弟子曰。
吾宿对寻至。
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
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
春秋五十八矣。
临死语众人云。
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
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
居民漂没多有死者。
时有范材者。
巴西阆中人
初为沙门卖卜于河东市。
徒跣弊衣冬夏一服。
言事亦颇时有验。
后遂退道染俗。
张陵之教云。
王元甫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沛人
霍山中学道。
受服青精石饭,得吞日丹景之法。
相传积三十四年,乃内见五脏。
后得道升天,为中岳真人。
寇谦之北魏 365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48 【介绍】: 北魏上谷昌平人字辅真
少好道术,尝遇成公兴,从游于嵩山华山
明元帝神瑞二年,自云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使清整道教。
除去五斗米道之法,废除收受信徒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废道官世袭制度,代以儒家唯贤是授原则,强调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建立新天师道(北天师道)。
崔浩重视,师事之,并上疏鼓吹。
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谦之上《录图真经》,宣扬符命之说。
太武帝为之改元,复至道场受道箓。
道教遂为北魏历代帝王所崇信。
(⊙》
释慧义南朝宋 37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
不知何许人也。
风骨秀整。
通贯经论。
晋义熙间
京师
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
临终谓弟子普严曰。
嵩高神云。
江东刘将军
应受天命。
吾以璧镇三十二。
金一饼。
为信。
高祖方居宋王邸。
闻之谓曰。
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
十三年七月
嵩岳祷以乞。
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
此石下是也。
义明日遍行山中。
识所梦处。
得璧与金。
果如其数。
以献。
永初元年
车骑范泰
建祗洹寺。
为指授仪。
元嘉二十一年
没于乌衣寺。
寿七十三。
释慧义
姓梁
北地人
少出家。
风格秀举志业强正。
初游学于彭宋之间。
备通经义。
后出京师
乃说云。
冀州有法称道人。
临终语弟子普严云。
嵩高灵神云。
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
遂彻宋王
宋王曰。
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
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
遂行。
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嵩高山。
寻觅未得。
便至心烧香行道。
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
拄杖将往璧处指示云。
是此石下。
义明便周行山中。
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
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
此瑞详之宋史。
后还京师
宋武加接尤重。
迄乎践祚礼遇弥深。
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
德为物宗固请经始。
清信之至。
因为指授仪则。
时人以义方身子比须达。
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或传译经典。
或训授禅法。
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
有不平之色。
尝肆言骂之。
羡等深憾。
闻者皆忧。
在不测。
亦虑及于祸。
乃问安身之术。
曰。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亲也。
何虑之足忧。
因劝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
以为幽冥之祐。
从之。
终享其福。
薨。
第三子晏谓
昔承厥父之险。
说求园地。
追以为憾。
遂夺而不与。
遗疏。
纷糺纭纭彰于视听。
乃移止乌衣。
慧睿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后少时而卒。
晏弟晔。
后染孔熙先谋逆。
厥宗同溃。
后祇洹寺又有释僧睿
善三论。
为宋文所重。
勒那漫提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西域人
时住洛阳永宁寺
所学不可测。
綦母怀文者。
巧思士也。
凡国家营宫室制器械。
皆参预其画。
尝出为信州刺史
至是诏脩所住寺。
因得与往来。
然心知有异术。
每馈饷祗承以冀开晓。
视之如常人。
怀文私恨之。
蠕蠕之盛。
使客至辄馆之玄武驿。
有一客殊善
亦于客厚甚。
乘马衣皮日相就。
以夷语问答。
无倦色。
怀文傍听。
莫能喻。
曰。
弟子素好佛法。
且工儒业。
而于世间伎艺稍复闲习。
比来尽敬望师降意。
而未尝小赐一言之益。
此北狄耳。
古所谓猃狁也。
人貌兽心。
杀生血食。
诚何足道。
而狎昵如此。
曰。
彼恶可慢哉。
中国虽读万卷书。
较其所能所知必弗相过。
怀文曰。
若然者愿以算术与之角。
而赌所乘马可乎。
维时七月
果实繁茂。
即指庭前枣树曰。
此其上所生之实子。
能知其数否。
怀文笑曰。
是岂算术哉。
吾不能知也。
曰。
蠕蠕则知之。
怀文终不信。
因与蠕蠕立赌马券而要之曰。
汝必知其实之几许熟。
几许未熟。
几许有核。
几许无核。
然后得所赌如券。
蠕蠕颔首应。
寻于腰间皮囊中。
出一器如权状。
贯五色缕。
缕复以白珠贯之。
用以量树上下四旁。
又周回。
延伫若计较者。
久之。
悉准怀文所要先书其数遣人尽扑之以验。
果不诬。
具亦略无所馀欠。
竟驱所赌马去。
一日叹曰。
我欲牵取嵩高少室二山。
枕之。
洛水庶几免于采伐者。
负戴之劳。
使家给薪槱。
户足樵苏。
而后放还。
此固在吾术为甚易。
然恐世之惑者妄以已證圣故不敢也。
一日就房寝。
弟子或从门隙见。
卧空中。
因相告聚窥之。
而有謦欬其间者。
觉床卧如故。
呼谓曰。
何不入来。
吾方以床热。
而移所卧处耳。
勿妄以为怪也。
未几卒。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
天情博识。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
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
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客。
曾与西域旧交。
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
二人相得言笑抵掌。
弥日不懈。
文旁见夷言。
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杀生血食。
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所知当与捔技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
无问望山临水。
县测高深。
围圌蹋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
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
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
必依钩股标候。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
计斯寔漫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其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几许成核。
几许烟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秤衡。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䀹眼。
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
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
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待人伐足。
乃还放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欲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户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相告同视。
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宁寺
善五明工道术。
信州刺史綦母怀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艺。
每国家营宫室器械无所不关。
利益公私一时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宁寺
有异术。
常送饷祇承。
冀有闻见。
视之平平初无叙接。
怀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馆有一蠕蠕(音软)客曾与西域旧交乘马衣皮。
时来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弥日不懈。
怀文旁见夷言不晓往复。
乃谓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来供承望师降意。
而全不赐一言。
此北狄耳。
兽心人面。
杀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对面遂成彼此。
曰。
尔勿轻他。
纵使读万卷书。
事用未必相过也。
怀文曰。
此有所知当与角伎赌马。
曰。
尔有何耶。
曰算术之能无问望山临水悬测高深围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笑而言曰此小儿戏耳。
庭前有一枣树极大子实繁满。
时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视树曰。
尔知其上可有几许子乎。
怀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钩股标准。
则天文地理亦可推测。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计期。
实谩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怀文愤气不信。
即立契赌马。
寺僧老宿咸来同看。
具立旁證。
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怀文复要云。
必能知者。
几许成核。
几许瘀死无核。
断许既了。
蠕蠕腰间皮袋里出一物。
似今称锤。
穿五色线。
线别贯白珠。
以此约树。
或上或下。
或旁或侧。
抽线睫眼周回良久。
撼头而笑述其数焉。
乃遣人扑子实下尽。
一一看阅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数成不。
卒无欠剩。
因获马而归。
每见洛下人远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如许地担负辛苦。
我欲暂牵取二山枕洛水头。
待人伐足。
乃还故去。
不以为难。
此但数术耳。
但无知者。
诬我为圣。
所以不敢。
临终语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处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怀眷恋。
便寝疾闭尸而卧。
弟子窃于门隙视之。
身不著床在虚仰卧。
相告同视一僧忽欬。
还床如旧。
遥谓曰。
门外是谁何不来入。
我以床热故取凉耳。
尔勿怪也。
是后数日便舍命矣。
释佛陀北魏
佛陀禅师
此云觉者。
天竺人
学务静摄志在观方。
结友六人相随业道。
五僧證果。
佛陀无获遂。
勤苦励节如救身衣。
进退惟谷莫知投厝。
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
非可斯须徒为虚死。
卿于震旦特是别缘。
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
因从之游历诸国。
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
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
凿石为龛结徒定念。
国家资供倍架馀部。
而徵应潜著。
皆异之非常人也。
安城内康家。
赀财百万。
崇重佛法。
佛陀造别院。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
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
惊告院主
合家总萃。
都无所见。
其通徵玄。
观斯例众也。
识者验以为得道矣。
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
复设静院敕以处之。
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
屡往嵩岳高谢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帝用居处。
四海息心之俦。
闻风响会者。
众恒数百。
笃课出要成济极焉。
时或告众曰。
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
一立已后终无事乏。
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
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
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
天门街井栏上。
反蹋蹀䤻。
一连五百。
众人諠竞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惟曰。
此小儿世戏有工。
道业亦应无昧。
意欲引度。
权以杖打头。
声响清彻。
既善声论。
知堪法器。
乃问。
能出家不。
曰。
固其本怀耳。
遂度之。
解冠终古。
具如别传。
又令弟子道房沙门僧稠
教其定业。
自化行东夏。
惟此两贤得道记之。
谅有深疑。
年渐迟暮不预僧伦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
躬移寺外别处零
感一善神常随影护。
亦令设食而祠飨之。
后报欲终。
门之壁手画神像。
于今尚存。
元弼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邕明
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孙。
以世嫡应袭先爵,为季父尚书仆射元丽夺授同母兄子诞,遂托疾还私第,入嵩山,以穴为室,布衣蔬食卒。
追谥文献
僧周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不知何许人。
有高行。
痛自韬晦。
嵩山石室。
魏道武之灭佛法也。
前知之。
与诸沙门
长安寒山。
后道武以疾寻悔。
即族崔浩𡨥谦之等。
而佛法复兴。
名。
遣使徵请。
固辞以老病。
而弟子僧亮代行。
既行。
于是夕入火光三昧而化。
塔其骨山中。
至都。
永昌王郊迎之。
为说法关中
脩完精舍。
广度沙门亮劝之也。
僧周
不知何人。
性高烈有奇志操。
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
常在嵩高山头陀坐禅。
魏虏将灭佛法。
周谓门人曰。
大难将至。
乃与眷属数十人共入寒山。
山在长安西南四百里。
溪谷险阻非军兵所至。
遂卜居焉。
俄而魏虏肆暴停者悉毙。
其后寻悔诛灭崔氏更兴佛法。
永昌王长安
奉旨将更修立访求沙门
时有说寒山有僧德业非凡。
王即遣使徵请。
辞以老疾。
令弟子僧亮应命出山。
周后将殂。
告弟子曰。
吾将去矣。
其夕见火从绳床后出烧身。
经三日方尽。
烟焰涨天而房不烬。
弟子收遗灰架以塼塔。
弟子僧亮
姓李
长安人
受业于僧周
永昌王请僧无敢应者。
咸以言佛法初兴疑有不测之虑。
曰。
像运寄人正在今日。
若被诛剪自身当之。
如其获全则道有更振之期。
僧周加劝。
于是随使至长安
未至之顷。
王及民人扫洒街巷比室候迎。
王亲自抂道接足致敬。
为陈诫祸福训示因果。
言约理诣和而且切。
听者悲憙各不自胜。
于是修复故寺延请沙门
关中大法更兴。
亮之力也。
释宝公南北朝
沙门宝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从林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闻钟声。
寻响而进。
岩岫重阻登陟而趋。
乃见一寺。
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
前至门所。
看额云灵隐之寺。
门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踊或卧。
回眸盻
怖将返。
须臾见胡僧外来。
唤不应。
亦不回。
顾直入门内犬亦随。
入良久见。
人渐次入。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
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
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东间有声。
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讫自相借问。
今日斋时何处食来。
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
无处不至。
动即千万馀里。
末后一僧从空而下。
诸人竞问。
来何太迟。
答曰。
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竖义。
有一后生聪俊难问。
词音锋起殊为可观。
不觉遂晚。
本事和尚
既闻此语望得参话。
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
宝和尚
诸僧直视
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
但独坐于柞木之下。
一无所见。
唯睹岩谷。
禽鸟翔集喧乱。
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
曰。
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
年岁久远贤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隐迁徙无定。
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高道悦北魏 ? — 4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 【介绍】: 北魏辽东新昌人字文欣
少为中书学生,久之转治书侍御史,加谏议大夫,为官正直,不惮强御。
孝文帝从水路幸邺,道悦表谏,以为造舟楫损耗殊倍,帝乃从陆路行。
太子中庶子
太和二十年秋,帝幸中岳,诏太子元恂入居金墉,而潜谋还代,忿道悦前后规谏,乃杀道悦于禁中。
元太兴北魏 ? — 4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8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
京兆王拓跋子推子。
袭爵。
长安镇大将,以贪黩削除官爵。
后除秘书监,还复前爵,拜统万镇将改封西河
后为夏州刺史
因病礼佛,舍王爵入道,请为僧,更名僧懿,居嵩山
全后魏文·卷五十九
僧懿本名太兴景穆太子晃之孙。
孝文时袭父爵京兆王,拜长子镇大将,入为秘书监改封西河王,转守卫尉卿,表请出家。
孝文太子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赐名僧懿
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
冯亮北魏 ? — 5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 【介绍】: 北魏南阳人字灵通
博览诸书,笃好佛理,隐居嵩山
宣武帝时,尝召为羽林监,领中书舍人,固辞不拜。
兼工营制,承诏造嵩山闲居佛寺,曲尽山居之妙。
卒于嵩山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方入水火定也。
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丐雨。
果沾洽。
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释法聪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风操逾厉。
净施厚利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
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部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
众集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处造灵泉寺
周朝改为静林。
隋又改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天宫寺迎以处之。
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见有碑记。
广叙徵异景空。
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徐摛就所住处。
灵泉寺
住禅堂。
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宣帝
亦同前敬。
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
裴衍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人字文舒裴粲弟。
阴平太守
宣武帝景明二年,授通直郎,未几辞官隐嵩山
宣武帝末,复出,以击南齐军功,除北道都督镇武城,又以平安乐王鉴之乱,除相州刺史进封临汝县公
征讨葛荣,军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