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净日元 1221 — 1308
净日
号东岩
俗居南康都昌
姓寥氏
幼绝荤。
蔬果自持。
十五祈亲。
祝发庐山之香林。
鲐背长身。
圆相杰耀。
访道仰山石霜
遂入浙。
叩痴绝。
越二夏不契。
径山
见无准。
准大许之。
后谒西岩惠于天童。
惠。
无准大弟子也。
其提示。
一秉于准。
危机敏锋。
迎拒莫睹。
风止水息。
涣然帖顺。
遂密契其旨。
卒服从之。
俾守藏室。
后开先无文璨
屈为第一座。
亦禅俊出者。
繇是誉闻益彰。
宋景定中
江东汪立信慎许可。
推以主圆通。
继领东林。
至元壬辰
迁育王。
未几。
归隐雪窦。
大德庚子
佥议主天童。
师之行。
峻洁以完。
语温气和。
众益得以亲。
纳其徒。
俾明彻复性。
不侈于言。
解其蔓惑。
处于世。
若无所施为。
遐迩向慕。
缘福无踵而至。
而于天童。
功最著。
久居东林。
他俗警众民。
争绘以祝。
故其兴天童。
庐山之民。
奉赀以助尤夥。
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至大元年戊申
年八十有八。
腊七十有一。
将示寂。
戒弟子。
书韵语以示。
曰。
天为盖兮地为函。
吾奚为乎塔与庵。
灰吾骨兮山河。
言已矢兮勿镵。
越二日沐浴。
端坐而逝。
就化。
齿根不坏。
藏于西岩之清风坞。
释能义
能义
字无言
别号损庵
四明象山高氏子。
颖悟聪敏。
年十三出家智门寺
精行业。
稍长。
复原报公径山
公默识之。
授以楞严。
讲诵通贯。
主藏于雪窦。
恍然有得。
作偈。
有扫空文字五千卷。
流出胸襟一盖天。
复原深嘉许之。
洪武中
馀杭普宁
岿刹竿而皈。
四众久而退席。
隐居径山蒙堂
永乐丙戌
太宗皇帝
命僧录司。
遴选精通楞严经旨者。
师应诏
师为说以进。
上览之。
心甚契合。
乙未
纂修永乐大典。
命师总释典之纲。
极承眷顾。
既而灵谷定岩戒公。
延师为上座。
模范后学。
定岩示寂。
灵谷席虚。
仁宗皇帝在青宫。
儗师补其处。
令入朝。
上见师道容
喜甚。
僧录左觉义
赐锦衣一袭貉裘煖帽靴袜。
并钞二百锭。
中官送回南京
钟山第一禅林。
举唱宗乘
缁素悦服。
未几复入朝。
升左讲经。
庆寿寺疾作。
上闻赐医药。
中使相望于道。
集众说偈曰。
已住阎浮七十年。
皇恩如海浩无边。
如今撒手西归也。
万里无云月正圆。
掷笔而逝。
上览偈为之感叹。
赐谕祭。
工部作龛。
茶毗于平则门外。
上有五色云现。
拾骨得舍利数十颗。
弟子请回钟山
仁宗践位。
复遣祭命。
以灵骨舍利归径山
建塔于寂炤祖垄之傍。
师梵貌清整。
人见而意消。
善韵语。
应制和御韵。
送大宝法王
有云有时论到无言处。
心融神会尧眉开。
颇为人传诵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能义字无言四明人
本世家子,素志清苦,不事华丽,旁无长物,以一钵自随。
钟山閒房,非行谊高洁者不与之接。
日惟禅定为事,暇则与学侣演说经藏要义。
成祖雅重之,召对无虚月,每入大内,即命讲说楞严大义。
居灵谷,授僧录,以奉诏北来,卒于庆寿僧舍。
释元聪南宋 1136 — 1209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
璘殁,从晦庵光学
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长芦,见瞎堂慧远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后住庐山云居九年。
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
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见《后乐》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
今录诗九首。
释全玼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馀杭人
法济大师
行化径山
即求以剃落。
后于衡岳草庵进道。
木食涧饮。
无所待于人。
耐寒暑。
以槲叶自蔽。
更伏腊未尝易。
客有赠诗者曰。
巢居过后更何人。
传得如来法印真。
昨日祝融上下见。
草衣便是雪山身。
释全玼
馀杭人也。
径山法济大师求剃染。
禀质强渥且耐饥寒。
诸所参寻略得周遍。
乃隐衡岳中立草庵木食涧饮。
结软草为衣。
伏腊不易。
有赠诗云。
窠居过后更何人。
传得如来法印真。
昨日祝融峰下见。
草衣便是雪山身。
太常孙渥旧相南迁有作。
事详南岳高僧传云。
系曰。
草衣在南岳炎方壮年。
即可未知。
衰老徙居幽朔。
耐否。
如能则上上根胜士也。
释净全南宋 1137 — 1207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
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
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
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
今录诗七首。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妙喜
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灵隐
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晦庵光
光嗣妙喜
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释通贤明末清初 1593 — 1667年七月二十五日
号浮石
平湖赵氏子。
受密老人付嘱。
报恩
腊八示云。
自舍皇宫入雪山。
六年冷坐绝追攀。
谁知今夜蒲团上。
绀目无端发眚斑。
山僧恁么告报。
祇要诸人拈却炙脂帽子。
脱下鹘臭布衫。
便见古释迦不先。
今弥勒非后。
一切时中。
不倚一物。
净裸裸上无攀仰。
赤洒洒下绝己躬。
千圣不能知。
万灵安可测。
一切坐断。
不漏丝毫。
新正解制示云。
才拴意马不多时。
顷刻隆冬又过之。
耳畔只闻锣鼓闹。
声声敲入𩬆成丝。
大众。
还有不随声色转变者么。
等閒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恁么地。
可谓知归。
若有人问从甚处来。
切莫道报恩来。
因甚如此。
不将平实对。
正要使他疑。
道泰不传天子令。
时清休唱太平歌。
复举世尊一日。
与阿难行次。
路见古塔。
世尊便作礼。
阿难云。
此何人塔。
世尊云。
过去诸佛塔。
阿难云。
是谁弟子。
世尊云。
是我弟子。
阿难云。
应当如是。
大众。
既是过去诸佛。
为何又是现在世尊弟子。
既是世尊弟子。
为何又作礼。
如是推求。
一一相反。
阿难为何又言。
应当如是。
能向这里。
明得
一切有为法当体即无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
生有奇秉,性厌薰惺。
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
稍自蓄发,貌为慰解。
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
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
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
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
”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曰:“付汝为众去。
”自是,当湖青莲开法。
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
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
丁酉,迁嘉禾栖真。
己亥,迁宜兴善权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白马涧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释了明
了明
秀州人
妙喜会中龙象。
丛林所谓明大禅也。
身长八尺。
腹大十围。
所至人必聚观之。
妙喜梅州
州县防送甚严。
或以为祸在不测。
师为荷枷。
以行间关。
辛苦未曾少怠。
既至贬所。
衲子追随。
道者
率不下二三百人。
妙喜
以斋粥不给。
且虑祸。
尝勉之令去。
师辄不肯。
以身任斋粥。
每肩栲栳行乞。
至晚即数十人为之米面薪疏。
食用之属。
成列以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师之力也。
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
继被旨往育王。
师尝在座下。
师为人豪迈。
机锋敏速。
妙喜室中。
许衲子下喝。
师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
下喝者罚一贯钱。
师见之。
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
先顿于地。
高声一喝便出。
如是者数矣。
妙喜无如之何。
再榜曰。
下喝者。
罚当日堂供一中。
师见之。
即骤步往库司语曰。
和尚要十两金。
主事者不疑。
即与之。
乃遣行者随往方丈。
师袖之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入室罢徐问知其然。
为之一笑。
每语师云。
你这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也未梦见在。
然念其勤劬之久。
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
先是。
投子诸庄。
牛遭疾疫。
死毙几尽。
比岁不登。
师以大愿力。
化二百只牛。
以实之。
连岁大稔倍尝。
颇有异迹。
迁住长芦
衲子辐凑。
丛林改观。
妙喜径山
师来供施。
及饭大众。
洎归长芦
妙喜送以偈云。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师子吼。
孰云无物赠君行。
喝下铁围山倒走。
后奉诏住径山
道望愈著。
先是。
和王
梦一异僧。
长大皤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觉而异之。
未言也。
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
门者呵。
不止。
以白。
和王出见之。
遥望师奇伟。
与梦中见者无异。
遽呼其眷属。
出观之。
眷属并炷香作礼。
茶罢。
师首言。
大王庄田至多。
可施苏州一庄。
以为径山供佛斋僧。
无穷之利。
和王未有可否。
因令一办斋。
师饭罢便出。
更无他语。
时内外閧然传言。
和王苏州庄。
径山长老
遂达孝宗
和王入朝。
上为言。
闻。
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
朕当为蠲免赋税。
和王谢恩归。
次日以书至径山
请师入城。
而二日前。
先已迁化矣。
自是和王
宴居寤寐之际。
或少倦交睫。
即见师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斯为究竟。
和王即以庄隶径山
此庄。
岁出十万。
犁牛舟车。
解库应用。
百事具足。
师于缁素。
有大因缘。
所在施供云委。
衲子臻萃。
佛事殊胜。
江浙两湖皆号之。
布袋和尚再出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苏州庄田。
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妙喜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
太原孚上座
太原孚上座
初在扬州光孝寺
讲涅槃经。
有禅者阻雪。
因往听讲。
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
广谈法身妙理。
禅者失笑。
师讲罢。
请禅者吃茶白曰。
某甲素志狭劣。
依文解义。
适蒙见笑。
且望见教。
禅者曰。
寔笑座主不识法身。
师曰。
如此解说。
何处不是。
曰。
座主更说一遍。
师曰。
法身之理。
犹若太虚。
竖穷三际。
横亘十方。
弥纶八极。
包括二仪。
随缘赴感。
靡不周遍。
曰。
不道座主说不是。
祇是说得法身量边事。
寔未识法身在。
师曰。
既如是。
禅德当为我说。
曰。
座主还信否。
师曰。
焉敢不信。
曰。
座主试辍讲旬日。
掩关端坐。
收心摄念。
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师。
一依所教。
从初夜至五更。
闻鼓角声。
忽然契悟。
便去叩门。
禅者曰。
谁。
师曰。
某甲。
禅者咄曰。
教汝传持大教。
代佛说法。
夜来为甚醉酒卧街。
师曰。
禅德。
自来讲经。
将生身父母鼻孔杻捏。
今已去更不敢如是。
禅者曰。
且去。
来日相见。
师遂罢讲。
遍历诸方。
名闻宇内。
尝游浙中。
径山法会。
一日于大佛殿前有僧问。
上座曾到五台否。
曰到。
见文殊否。
曰见。
甚处见。
曰。
径山佛殿前见。
其僧后适闽川
举似雪峰
峰曰。
何不令入岭来。
师闻。
趋装而往。
初至峰。
廨院憩锡。
因分柑子与僧。
长庆问甚处将来。
师曰。
自岭外。
曰远涉不易担负得来。
师曰。
柑子柑子。
次日上山。
雪峰闻乃集众。
师到法堂上。
顾视雪峰
便下看知事
明日却上礼拜曰。
某甲昨日触忤和尚
峰曰。
知是般事便休。
峰一日见师。
乃指日示之。
师摇手而出。
峰曰。
汝不肯我耶。
师曰。
和尚摇头。
某甲摆尾。
甚么处是不肯。
峰曰。
到处也须讳却。
一日众僧晚参。
峰在中庭卧。
师曰。
五州管内。
祇有这老和尚较些子。
峰便起去。
峰尝问师。
见说临济有三句是否。
师曰是。
曰作么生是第一句。
师举目视之。
峰曰。
此犹是第二句。
如何是第一句。
师叉手而退。
自是雪峰深器之。
室中印解。
师资道契
更不他游。
而掌浴焉。
一日玄沙上问讯雪峰
峰曰。
此间有个老鼠子。
今在浴室里。
沙曰。
待与和尚勘过。
言讫到浴室。
遇师打水。
沙曰。
相看上座。
师曰。
已相见了。
沙曰。
甚劫中相见。
师曰。
瞌睡作么。
沙却入方丈。
白峰曰。
已勘破了。
峰曰。
作么生勘伊。
沙举前话。
峰曰。
汝著贼也。
鼓山问师。
父母未生时。
鼻孔在甚么处。
师曰。
老兄先道。
山曰。
如今生也。
汝道在甚么处。
师不肯。
山却问作么生。
师曰。
手中扇子来。
山与扇子。
再徵前话。
师摇扇不对。
山罔测。
乃殴师一拳。
鼓山大王请。
雪峰门送。
同至法堂。
乃曰。
一只圣箭。
直射九重城里去也。
师曰。
是伊未在。
曰。
渠是彻底人。
师曰。
若不信。
待某甲去勘过。
遂趁至中路。
便问师兄甚处去。
山曰。
九重城里。
师曰。
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
山曰。
他家自有通霄路。
师曰。
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
山曰。
何处不称尊。
师拂袖便回。
峰问如何。
师曰。
好只圣箭。
中路折却了也。
遂举前话。
峰乃曰。
奴渠语在。
师曰。
这老冻脓。
犹有乡情在。
师在库前立。
有问。
如何是触目菩提。
师踢狗子作声走。
僧无对。
师曰。
小狗子不消一踢。
保福签瓜次。
师至福曰。
道得与汝瓜吃。
师曰。
把将来。
福度与一片。
师接得便去。
师不出世。
诸方目为太原孚上座
后归维扬
陈尚书留供养。
一日谓尚书曰。
来日讲一遍大涅槃经。
报答尚书
书至期致斋毕。
师遂升座。
良久挥尺一下曰。
如是我闻。
乃召尚书
书应诺。
师曰。
一时佛在。
便乃脱去。
释德洪北宋 1071 — 11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僧。
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
清凉寺为僧。
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
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
后释归。
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
工诗,善画
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庐山归宗寺,随真净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克文,又随克文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京师
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湘西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
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
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湘西
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林间录二卷。
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释思慧宋 1071 — 1145
全宋诗
释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号妙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俞
首见法云大通善本禅师,即与染削。
次竟真净,终归礼大通
出住霅川道场法席,继徒径山净慈寺
诏居京师智海寺,又移补显亲、黄蘖,终住福州雪峰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释慧林明 1482 — 1557
慧林
字万松
仁和人
生禀异质。
稍长耽玩佛书。
授以世典。
弃佛观。
父母察其志如是。
遂舍为法轮寺僧。
见诸僧所习卑鄙。
师不乐。
愀然叹曰。
此岂可了生死大事耶。
雅闻天目平舒老人道行。
往依之。
一日宴坐间。
闻猿鸟声。
豁然有悟。
是时。
伏牛空幻叟。
广德禅林。
乃诣叟。
陈所见
遂嗣空幻之门。
历游诸方。
归杭隐径山
绝迹于城府。
师持身约。
守律严。
素通三藏。
尤精于法华圆觉楞严等诸经。
善于开诱。
析义宣旨。
如慈父母之训其子。
必至领解而后已。
道日益崇。
修日益起。
而四方从学者。
日益以众。
嘉靖丁巳
忽谓众曰。
时至矣。
绝谷。
日啜涧水数杯者。
月馀而化。
得年七十有六。
僧真可明 ? — 16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 【介绍】: 僧。
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
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参。
五台,至京师,归吴重建楞严废寺。
后游大房石经,进僧净琬所藏佛舍利。
旋以狱词牵连论死,索浴说偈端坐而逝。
有《长松茹退集》。
(《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三四)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
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
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遂能言。
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
年十七,仗剑游塞上。
苏州,遇雨,宿虎丘。
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
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
还。
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
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
万历壬辰,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
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
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
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
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
叹曰:“法门无人矣。
”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
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
”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
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
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
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
”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
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句曲沈氏子。
十七剃发。
游方。
闻诵张拙偈。
至断除妄想重增病。
趋向真如亦是邪。
大疑。
一日斋次忽悟。
乃曰。
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
一掌便醒。
安用如何若何。
京师因神宗皇帝
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
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
师进偈曰。
御汗一滴。
万世津梁。
无穷法藏
从此放光。
帝大悦。
癸卯秋
忽妖书发。
帝见章奏甚怜之。
法不能免。
逮及拷讯。
时神色自如。
抵死不屈。
腊月五日入狱。
法司定罪论死。
师说偈曰。
一笑繇来别有
那知大块不容尘。
后兹收拾娘生足。
铁橛花开不待
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
幸谢江南诸护法。
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
累载经板至径山重刻书本。
转发楞严寺流通。
洵莫大之功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吴江大湖滩畔。
母梦异人授以桃实,枝叶相附,色鲜而大,寤而有娠。
生时香气盈室,人多奇之,虽在襁褓,貌若潜沈,五岁不语,父母忧之。
有异僧过门,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
真遂发语,不异成人。
先是庭中时见巨人迹,尔后不复见。
髫年嬉逐,性独雄猛,状貌魁杰,不喜见妇人,浴不许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亲戚妇女莫敢近。
稍长,志益壮,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姑苏闾门,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冒雨来,相顾遌间,壮其貌,因蔽之以盖,遂同归寺。
具夕餐驩甚,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悦之。
侵晨入觉室,解腰缠十馀金授觉,请剃度,因礼觉为师。
是夜,即兀坐达旦。
觉尝欲募铁十万两,造大钟,真曰:“吾助之。
”径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进食不为动,问:“何所为苦行乃尔?
”曰:“欲得铁十万两,造大钟。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载铁回虎邱,归即闭户读书,年馀不越阃,人多敬惮之。
年二十,从讲师受戒具。
尝至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诵良久,叹曰:“禅者不当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曰:“吾将行脚诸方,历参知识。
”遂仗策去。
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书二语于壁间,默思潜索,头面俱肿,偶尔举箸,忽焉而悟。
淩跞诸方,尝言:“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为。
”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进类此。
五台至峭壁空岩,见老宿孤坐,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
”宿竖一指。
又问:“既生后如何?
”宿展两手。
豁然领解,迹之失所在。
京师遍融,问荅之间机锋敏捷,融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复归虎邱省觉。
更至淞江掩关百日,寻至嘉兴太宰陆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风,往归之。
真知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
真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属开任其事,陆太宰云台为建禅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赀重脩之,盖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叹道法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
遂与太宰陆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成,开以病隐去。
桐城吴公用先仪曹郎,参道入室,从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
”真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脩复化城径山下院,藏贮经版,人以为真预谶云。
尝于于园书《法华经》,颜书经处曰“墨光亭”。
妙峰铁塔于芦芽,乃送经置塔中,且与计藏事。
复之都门访憨山东海,遂走海上至胶西泛涨,众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众,已及肩,真跃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
”众皆钦服。
及底都门,访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壤,正法澌灭,创刻石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
乃决策西游蛾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礼普贤。
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将伐之,有乞者怜而乞米赎之,树赖以存。
真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
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
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马祖庵,喜其超绝,属建梵刹。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湖口
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释元熙元 1238 — 1319
元熙
字晦机
豫章唐氏子。
世业儒。
西山明觉明公
乃师族叔父。
聚宗族子弟教世典。
师与兄元龄
俱习进士业。
元龄既登第。
师遂从明公祝发焉。
将游方。
其母私具白金为装。
师谓财足以丧志。
善言辞之。
不持一钱以行。
物初观禅师
阐化玉几。
往依之。
初与语惊异。
侍左右。
久之。
东叟颖于南屏
掌记
至元间
总统杨琏真珈。
奉旨。
取育王舍利。
亲诣师。
求记述舍利始末。
因招以俱。
师稚不欲行。
善言辞曰。
我有老母。
兵后存亡不可知。
遂归江西
则元龄。
先以临江通制。
文丞相起兵死。
独母在堂。
师奉之以孝闻。
元贞二年
始出世百丈。
居十二载。
法席振兴。
至大初
应净慈请入寺日。
行省官属。
俯伏致迎。
师发扬宗旨。
四方英衲。
一时辐辏。
结制日。
为众上堂。
以手作结布袋势云。
南山今日结布袋口了也。
汝等诸人。
各各于中。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忽有个冲开碧落。
撞倒须弥底。
莫道结子不坚密。
良久云。
缦天网子百千重。
说法脱略窠臼类如此。
居七载。
径山
已而杖策归南屏
百丈大仰之徒。
闻师退閒。
争来迎致。
师辞不获已。
遂返仰山
又三年而终。
寿八十二。
葬于金鸡石下。
其弟子在杭者。
分爪发塔于净慈西隐
师嗣物初
初嗣北涧。
涧则佛照之子。
法脉渊源有自故。
师身后之思。
在学人为益深也。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江通判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嗣法弟子也。
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尝与一山万行脚。
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上谒观公
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曰。
此老为谁。
对曰。
元熙同行某甲也。
素闻名。
故深爱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东叟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每示之。
诉不领。
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聱头否。
诉不语。
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悚然莫知所以。
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移绳床。
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释祥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祥迈字如意
姓延氏太原人
系出延赞,累世缨冕。
播迁代郡,因家焉。
九岁落绀,随师请业。
栖隐磐山,怡性林泉。
博通内外,尤善属文。
凡所撰述,辩才无碍,卫道功多。
至元中,全真道士丘处机李志常、史经、令狐璋等,并为鄙词,排毁正法。
时罽宾大师麻,总统少林。
福裕以其事闻,宪宗英敏,召集僧道二家,互相辩析,以胜负为断。
帝师辩的达拔合思八,与燕京圆福寺从超,奉福寺德亨药师院从伦法宝寺圆胤,资圣寺至温大明府明津,蓟州甘泉山本琏,上方道云,北京传教寺了询,大名法华寺庆规,龙门行育,大都延寿寺道寿仰山寺相睿,资福寺善朗,绛州祖圭,蜀川元一十馀人,抗声高论,义理坚卓,机辩警敏,卒使道者屈伏,如约行罚。
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
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二百三十七区,至是悉命归之。
盖道家经文传讹踵谬,有言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者,乃于廷对时,令道者张宗演祁志诚李德和、杜福四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
四人皆惶恐,自陈妄诞,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
于是始就大都悯忠寺,焚化伪经。
报恩寺林泉吉祥奉敕下火,翰林学士王磐等,为书其事之始末,刻之碑石。
祥迈證悟超群,推勘入细。
躬与廷诤,持论渊妙。
因奉敕撰《辩伪录》五卷。
其自叙略云:“嘉圣主之神聪,美少林之雅对。
聊凭正典,斥破狂谭。
塞妄说之根源,倒邪山之林薮。
且条数件,举一例馀。
俾金鍮别色,泾渭分流。
为暗室之夜光,作幽衢之晓镜。
如彼所说,良不诬也。
”同侣贵吉祥,亦为之序,称其所著《文赋注解》、《四经序》、《韩文别传》、《性海赋》诸篇,在世已传。
兹论五卷二百馀纸,穷释老之渊源,分邪正之优拙,尤为造理深奥,剖解精详云。
今其书当清顺治间,重刻于嘉兴楞严寺般若堂。
主其事者,径山彻微印开也。
石庵师琈
琈,字石庵杨姓
苏州昆山人
得法于径山费隐容禅师
随侍甚久。
出世石门福严。
复主海盐金粟
座下常及千众。
顶有肉髻,高寸许。
天下以石古佛称之。
塔在皋亭佛日之瑞初山。
有法语并诗偈行世。
释原妙宋末元初 1238 — 12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
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
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
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
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
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
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
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
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
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
十年,迁湖州双髻庵。
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
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
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
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原妙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禅师讳原妙
苏州吴江徐氏。
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
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
因以高峰自号。
关居三十载。
横拈倒施。
而令行吴越
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
而公生。
公生性迟重寡言。
笑行如瘦鹤。
望之似懦弱。
然其神气精悍夺人。
幼喜趺坐。
凡见髡流。
必合爪劳问成礼。
淳祐壬子
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
年十五。
备知大僧事。
及戒得满分。
于其律度。
开遮进止。
不期而咸合焉。
寻习教观于天台
其文句义。
学弗可难也。
公每忖达磨一宗。
不立文字。
为教外别传。
能了当人大事。
为之立地成佛。
岂徒然哉。
即出杭州
参访宗门知识。
湖南净慈净慈。
武林禅窟
伦断桥居焉。
公参僧堂。
立死限三载。
拟求妙悟。
竟无所发。
雪岩钦禅师寓北涧。
断桥指公往谒。
公谒雪岩
雪岩不许通谒。
公益心切。
乃告香通诚。
雪岩许见。
未作礼即连棒打出。
公垂涕回惶。
复入雪岩
便问。
阿谁拖你死尸来。
又以拳打出之。
于是疑团猛结。
无所攀仰。
乃拟避喧求静。
咬嚼话头。
径山禅堂及月。
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匊战胸次。
目不交睫者六昼夜。
忽睹演五祖真赞云。
百年三万六千朝。
反覆元来是者汉。
从前话头一并打。
失其年二十有四矣。
雪岩已赴南明
公即走觐。
才入雪岩
便问。
谁拖你死尸来。
公便喝。
雪岩拈棒。
公把住曰。
今日打原妙不得也。
曰。
为甚打不得。
公拂袖而出。
次日雪岩召公问曰。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对曰。
狗舐热油铛。
曰。
那里学者虚头来。
对曰。
正要和尚疑著。
雪岩休去。
公以为契玄旨。
自此随问即答。
久之雪岩谓公曰。
日间浩浩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睡梦中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
主在甚么处。
公不能对。
雪岩曰。
从今日去。
也不要你学佛学法。
也不要你穷古穷今。
但只饥来吃饭。
困来打眠才睡。
觉来却抖擞精神。
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
安身立命。
公遂别入龙须。
经五载。
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
大彻乃曰。
元来只是旧时人。
不改旧时行履处。
咸淳甲戌年
湖之双髻峰。
禅者登峰益众。
公即入西天目山狮子岩
岩绝跻攀。
其来决择之者。
又满百许人。
公乃别居岩西石洞。
石洞之险。
非梯莫升。
大书死关二字为额。
尽屏给侍。
日用一食。
以瓮为铛。
断缘撤梯。
岩中弟子罕见其面。
或垂语以验方来。
不契即拒关。
其垂语曰。
大彻底人。
本脱生死。
因甚命根。
不断佛祖公案。
只是一个道理。
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人。
本遵佛行。
因甚不守毗尼。
杲日当空。
无所不照。
因甚被片云遮却。
人人有个影子。
寸步不离。
因甚踏不著尽大地。
是个火坑。
得何三昧。
不被烧却。
元世祖丁亥年
雪岩遣白拂嘱公。
偈曰。
上大今已无人。
雪岩可知礼也。
虚名塞破乾坤。
分付原妙侍者
始升座开导。
其语恳切。
中古尊宿。
未之有也。
丛林谓之禅经。
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
一日民间讹谣。
官选童男女。
小师问曰。
忽有人来问和尚
讨童男女时如何。
公曰。
我但度篦子与他。
本大彻于言下。
或问。
诸弟子优劣。
公曰。
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
不道全无如义。
首座固是铁根老
其如七曲八曲。
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
它日成材。
未可量也。
元贞乙未季冬朔日。
命鼓告众曰。
西峰三十年。
妄谈般若。
罪犯弥天。
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
不敢累及平人。
自领去也。
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
良久云。
毫厘有差。
天地县隔。
复曰。
来不入死关。
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
撞倒须弥山。
跏趺泊然而寂。
七日容色益明润。
舍利结于爪𩬊。
越三七日
塔全身于死关。
坐四十三
历世五十有八。
仁宗戊午
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
古以滹沱机用。
如涂毒鼓。
闻者皆立死。
或先后于近远稍异。
迨密庵后。
几不横死矣。
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
师复涂而击之。
以立死中峰辈至今。
闻其馀响。
犹自胥丧。
吁何伟也。
非师玄要戈甲。
吴越正令。
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
出家净慈,参断桥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
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
雪岩钦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
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
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
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
原妙叩礼逾虔。
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
”蓦然骛破死尸之疑。
明日诣,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
”拂袖便出。
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
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僧智旭明末清初 1599 — 1655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55 【介绍】: 僧。
苏州府吴县人字素华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
晚称藕益老人别号八不道人
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
年十七,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攻佛。
二十四岁,慕曹溪德清,苦路远不能往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出家,入径山参修。
后见正法衰替,戒律不明,决意弘律。
曾遍阅律藏三次,讲说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释。
继迁九华,探究天台、贤首、慈恩之教。
晚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
与莲池、紫柏憨山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后世尊为净土第九祖。
有《教观纲宗》、《阿弥陀经要解》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释介谌北宋 1080 — 1148
全宋诗
释介谌(一○八○~一一四八)号无示俗姓张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六礼崇德慧微落发。
辞谒径山悟、佛鉴勤
晚依守卓,悉得其道。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住临安府显宁寺,未几,擢芦山、瑞岩、育王,道法大振。
高宗绍兴十八年卒,年六十九。
南岳下十五世,长灵守卓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释元志
元志字硕揆号借巢盐城人本姓孙
历主禅智、宝、轮、三峰、径山灵隐祖庭。
释亮南宋 1153 — 1242
全宋诗
释亮(一一五三~一二四二)号西山俗姓税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
少嗜佛经,礼本县文才僧普明为师。
受具毕,往成都大圣善寺,择三学名流北面师事之。
后往毗陵华藏,参礼涂毒策器之,与之偕移径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遁庵宗演决所疑。
宗演法藏与之偕。
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
晚住庆元府灵隐寺
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
南岳下十七世,遁庵宗演禅师法嗣。
有宋觉心等编《西山亮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本《语录》及所附居简撰《塔铭》。
今录诗二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