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僧智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
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
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
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
拟从北印度归国。
后不详。
智弘律师者。
洛阳人也。
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
年才弱岁早狎冲虚。
志蔑轻肥情怀栖遁。
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
乐诵经典颇工文笔。
既而悟朝市之諠哗。
尚法门之澄寂。
遂背八水而去三吴。
舍素禔而擐缁服。
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
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
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
遂济湘川衡岭
桂林而托想。
遁幽泉以息心。
颇经年载。
寂禅师为依止。
睹山水之秀丽。
玩林薄之清虚。
挥翰写衷掣幽泉山
赋申远游之怀。
既览三吴之法匠。
颇尽芳筵。
九江之胜友。
几闲妙理。
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
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
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
合浦升舶长泛沧溟。
风便不通漂居上景。
覆向交州住经一夏。
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
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
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
大觉寺住经二载。
瞻仰尊容倾诚励想。
讽诵梵本月故日新。
闲声论能梵书。
学律仪习对法。
既解俱舍复善因明。
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
在信者道场。
乃专功小教。
复就名德重洗律仪。
恳恳勤勤无忘寸影。
德光律师所制律经。
随听随译实有功夫。
善护浮囊无亏片检。
常坐不卧知足清廉。
奉上谦下久而弥敬。
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
备申翘想东契幽心。
每掇衣钵之馀。
常怀供益之念。
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
中印度近有八年。
后向北天羯湿弥罗。
拟之乡国矣。
闻与琳公为伴。
不知今在何所。
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吕楠明 1479 — 15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9—1542 【介绍】: 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
正德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因忤太监刘瑾,引疾归。
死后,以荐复官。
嘉靖中因大礼议触帝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有政绩。
尚宝司卿南京礼部侍郎,署吏部事。
致仕归。
卒谥文简
薛敬之弟子,专守程、朱之说,以穷理实践为主。
南都时,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
著作甚富,有《泾野子内篇》、《泾野诗文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木高陵人
正德戊辰进士第一,累官南礼部侍郎尚书谥文简有泾野集
字仲木高陵人
正德戊辰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以议礼下韶狱,嫡解州判官
改南宗人府经历,就迁吏部郎中,历尚宾卿、太常少卿,韶拜国子祭酒,攉南礼部侍郎
隆庆初礼部尚书谥文简
有《泾野集》三十六卷。
田按:泾野及第后,以忤刘瑾引疾去。
厥后康封山以救李空同刘瑾牵连放斥,泾野封山浒西唱和,相得甚欢,能谅其心故也。
讲学舆阳明良知不合。
时阳明倡学东南,当路者嫉之。
癸未会试,主司发策有焚书禁学之议,泾野力辨而解救之,得不行。
此皆盛德事,可以愧讲学攻声者。
维基
吕楠(1479年—1542年)字大栋又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县人明代政治人物、学者。
正德戊辰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吕溥有隐德。
吕楠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陕西乡试第十。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据传本科原取杨慎为第一,但杨因试卷为火所焚而落第(不过杨慎三年后再试,仍抡元)。
任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师事薛敬之,与湛若水邹守益主讲三十馀年。
吕楠因居泾水之阳(水北曰阳),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
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邹师正
全宋文·卷七四六七
邹师正罗浮山(今广东增城东罗浮山)道士
能诗文。
尝主冲虚观
郡文学掾王胄修《罗浮图志》成,师正募缘刊行,白玉蟾作诗赠之。
见《罗浮志》卷五,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九。
竺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刘氏
又曰萨何。
并州西河人
以猎为业。
既而死。
历游地狱。
大怖。
有道人慰安之。
且为说法曰。
吾汝前世师也。
当速往丹阳会稽吴郡
阿育王塔像。
悔洗夙罪。
俄复生。
乃弃家为沙门
宁康中
京师
夜见长干寺刹尾有异色。
即诣再拜环绕之。
忽光迸刹下。
钁之得三石碑。
覆铁函一。
开之有银函。
又开之有金函。
藏舍利三颗。
爪甲一。
绀发一螺。
引之长数丈。
函旁有款识。
周宣王时
阿育王所造。
八万四千之一也。
简文帝先为三层之塔。
以奉安之。
太元十六年
孝武帝又加三层其上。
咸和中
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中。
得金像无趺。
有旁行书详之曰。
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车载而归。
至长干巷。
车不行。
因从牛所如即入寺。
遂留之。
又一年。
临海男子张系。
世渔于海口。
得铜莲华趺。
不敢藏。
以送县进之。
有诏安金像之足。
如钥合。
然有五梵僧。
曰。
昔得像于天竺
至邺遭乱埋河边。
已而寻之失所在。
比梦像出江东为君所获。
故来瞻礼耳。
与俱至长干。
像即放光。
五僧云。
其顶后尚有圆光相。
后当得之。
咸安元年
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
以为奇瑞。
表进之。
有诏安像之背。
如函盖焉。
凡四十馀年。
东西散失。
而复并一处。
非灵异乎。
供事久之。
遂东游。
吴郡拜瞻石像。
石像者。
建兴元年
有渔于松江者。
每夜见光。
疑为海神。
传之道俗。
居士朱应。
偕东灵寺帛尼。
沪渎口。
见二巨人浮而至。
视之石质也。
背有志。
一名维卫
二名迦叶。
迎置通玄寺。
留通玄三年
忏洗不懈。
又至会稽
拜瞻鄮岭山塔。
此塔亦阿育王所造。
有灵光发塔顶。
倾诚忏洗。
尽酬地狱道人之诫。
后不知所终。
竺慧达
姓刘
本名萨河
并州西河离石人
少好田猎。
年三十一忽如暂死。
经日还苏。
备见地狱苦报。
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师。
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阿育王塔像。
礼拜悔过以忏先罪。
既醒即出家学道。
改名慧达
精勤福业。
唯以礼忏为先。
晋宁康中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长干寺造三层塔。
塔成之后每夕放光。
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
便往拜敬晨夕恳到。
夜见刹下时有光出。
乃告人共掘。
掘入丈许得三石碑。
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
函中又有银函。
银函里金函。
金函里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发。
发申长数尺。
卷则成螺。
光色炫耀。
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
此其一也。
既道俗叹异。
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
施安舍利。
晋太元十六年
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无有光趺。
而制作甚工。
前有梵书云。
育王第四女所造。
载像还至长干巷口。
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
乃任牛所之。
径趣长干寺
尔后年许。
临海渔人张系世。
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
即取送县。
县表上上台。
敕使安像足下。
契然相应。
后有西域五僧诣云。
昔于天竺阿育王像。
至邺遭乱藏置河边。
王路既通寻觅失所。
近得梦云。
像已出江东高悝所得。
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
即引至长干。
五人见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
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光。
刺史表上。
晋简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悬同光色一重。
凡四十馀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
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
浮在吴松江沪渎口。
渔人疑为海神。
延巫祝以迎之。
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
时有奉黄老者。
谓是天师之神。
复共往接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
闻而叹曰。
将非大觉之垂应乎。
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
稽首尽虔歌呗至德。
即风潮调静。
遥见二人浮江而至。
乃是石像。
背有铭志一名惟卫
二名迦叶。
即接还安置通玄寺。
吴中士庶嗟其灵异。
归心者众矣。
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
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𨞆塔。
此塔亦是育王所造。
岁久荒芜示存基蹠。
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
因是修立龛砌。
群鸟无敢栖集。
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
道俗传感莫不移信。
郡守孟顗。
复加开拓。
东西觐礼屡表徵验。
精勤笃励终年无改。
后不知所之。
欧阳席
维基
欧阳席(1481年—?
年),字崇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治《易经》,行四,由国子生中式弘治十七年(1504年)江西乡试第五十名举人,年二十八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九十八名,第二甲第五十四名进士
初授南京工部主事,进郎中,分署真州
正德十年(1515年)考察,以才力不及降一级调外任,降澧州判官,迁夔州府同知,引疾自免。
不久,擢云南副使,征讨云南土舍安金有功,升辽东苑马寺卿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一月擢广东按察使
交趾有功,二十年(1541年)二月官至福建右布政使
萧公祖师五代
萧公祖师
蜀人
生于残唐。
雪峰存和尚
行头陀行。
久之。
得悟而发通。
于闽服。
大著神异。
人莫知其名。
因称萧公祖师
古田有白蛇肆害。
师驱之。
溪源有毒龙为雉。
师降之。
至于封山打洞。
无妖不剪。
无怪不除。
合四境之内。
地方千馀里。
魔氛不作。
月皎清光。
人无恶梦。
有偈曰。
剃发还留发。
居尘不染尘。
人称三教主
了义一归真。
又曰。
一相元无相。
如来如不来。
道全归四果。
显法救三灾。
观师偈意。
是盖大菩萨。
示迹度生。
非专羊鹿位中人也。
师至宋嘉熙间
始入灭。
住世三百馀岁。
火化于凤冠岩
祥光烛天。
异香普闻
火尽。
乡民刻木肖师形。
盛骨于内。
请有司立庵奉之。
锡胤弭灾。
随祷而应。
尤效于雨。
虔礼则霈焉随踵而至。
僧无行初唐 63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
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
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
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
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
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
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
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
译《阿笈摩经》,附归唐。
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
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无行
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衡岳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金华散金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菩提树也。
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阮谦之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合浦徐闻人
为郡功曹
累迁奋威将军
从兄弥之为交州刺史宋文帝元嘉八年,受诏征林邑国谦之为副,大败之。
振旅而还,子孙遂居遂溪。
林转亨
维基
林转亨字宏标号石冈福建泉州府南安人,赐特用进士出身
初为恩贡,博学通经。
崇祯十三年以廷试贡生赐特用,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以执法忤上级,谪长沙司理隆武元年廉州知府监视合浦、斥贡供额,赢以买补食谷,广民德之。
入清后挈家属隐居吴川县
董恭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冯翊云阳人
哀帝时因子董贤得宠故,征为霸陵,迁光禄大夫少府,赐爵关内侯,复徙为卫尉
哀帝死,王莽大司马,子败,亦免官爵,徙合浦
史立西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
哀帝时中谒者
张由诬告冯太后祝诅傅太后,使丞相长史大鸿胪丞杂治。
傅太后指使,又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等死者数十人,迁中太仆
哀帝死,为孔光劾奏,免为庶人。
合浦
寿寂之南朝宋 ? — 4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1 【介绍】: 南朝宋吴兴人
本侍前废帝左右,湘东王刘彧阮佃夫密结之,使杀废帝。
刘彧即位,任羽林监
历南泰太守
多纳货贿,有一不从,便切齿痛骂,常云利刀在手,何忧不办。
明帝泰始七年为有司所奏,徙越州
途中欲逃叛,见杀。
孙昙瓘南朝宋 ? — 4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 【介绍】: 南朝宋吴郡富阳人。
骁勇有力,以军功进。
官至宁朔将军越州刺史
袁粲据石头谋攻齐王萧道成,事发,被杀。
丁茂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合浦人字仲卢
少孤且贫,事母孝,母卒,负土筑坟于野,遍植松
后有白鹿驯游其下。
太守异之,察其行,举孝廉,不就。
释含光
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相见。
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梁武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拿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𠏉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𠏉。
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𠏉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𠏉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谢超宗南齐 ?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3 【介绍】: 南朝齐陈郡阳夏人
谢灵运孙。
宋文帝元嘉中,坐灵运事,随父谢凤徙岭南,元嘉末还。
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
起家奉朝请
新安王常侍
帝称其文“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宋明帝泰始中,为尚书殿中郎
入齐,为黄门郎
恃才使酒,坐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寻免官遭禁锢。
武帝即位,使掌国史
张敬儿女为子妇,敬儿诛,被迫自杀。
全齐文·卷十四
超宗陈郡阳夏人,宋临川内史灵运孙。
孝建初奉朝请,选补新安王子鸾常侍,转抚军参军泰始初建安王司徒参军尚书殿中郎,迁司徒主簿、丹杨丞、建安王司徒记室、正员郎,兼尚书左丞中郎,左迁通直常侍
高帝为领军,引为长史临淮太守,徙义兴太守升明中为骠骑咨议
齐受禅,转黄门郎,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以怨望免。
武帝即位,使掌国史,除竟陵王征北咨议参军永明元年越州,行至豫章,赐死。
綦毋俊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会稽上虞人
交阯刺史时,安帝元初三年合浦郡土著起事。
帝遣任逴讨之。
俊以所属苍梧郡合浦之旁,为防遭流劫,乃先设备于苍梧,然后出兵助逴。
事平,功当封赏。
上书让爵土之封,归功于逴。
人称美之
顾宪之南朝宋 436 — 5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509 【介绍】: 南朝吴郡吴人字士思
顾觊之孙。
建康执法严正。
入齐,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奏山阴民间疾苦,请勿增税。
后迁南中郎巴陵王长史典签南兖南豫二州事,阻止竟陵王萧子良封山占泽禁人樵采。
,以疾归,加太中大夫
家无积储,临终诫子薄葬。
著诗赋铭赞并《衡阳郡记》。
全梁文·卷四十
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宋镇军将军觊之孙。
孝建初秀才,历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
元徽中,为建康,迁车骑功曹晋熙王友。
齐高帝执政,以为骠骑录事参军太尉西曹掾、齐台中书侍郎
及受禅,除衡阳内史。
永明初,为太尉从事中郎,历随王中郎长史,行会稽太守,迁巴陵王中郎长史,行婺州事,历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出行南兖州事。
建武中,迁太子中庶子,出为晋陵太守
永元初,历豫章太守
中兴末,徵为扬州别驾从事,未拜,梁受禅,引疾归,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八年卒,年七十四。
张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张说子。
玄宗开元四年进士
天宝中累迁兵部侍郎刑部尚书
后贬建安太守,迁大理卿
安禄山伪命任中书令
肃宗立,论罪,免死长流合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张说长子。
玄宗开元四年(716)进士及第,历仕太原司录劝农判官吏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主爵郎中
十七年中书舍人
死,袭封燕国公
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移苏州刺史
天宝间累迁户部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大理卿、建安太守
安史乱起,受伪职中书令肃宗至德二载(757)论罪当死,免死,长流合浦郡
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张说》、《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张均集》20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7首。
唐诗汇评
张均,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张说长子。
开元中太子通事舍人累迁主爵郎中中书舍人、户、兵二部侍郎袭父爵燕国公
贬饶、苏二州刺史
天宝中,官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大理卿
自以才当为宰辅,意常郁郁。
禄山之乱,受伪署为中书令
肃宗返京,论罪当死,诏免,流合浦郡
有《张均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七首。
太师燕国公说子。
户部侍郎
兵部
开元二十六年坐累贬饶州刺史
寻徵为户部侍郎
九载迁刑部尚书
杨国忠用事。
引为大理卿
禄山伪命。
罪当大辟。
宗特恩免死。
长流合浦郡
建中初太子少傅
释宝亮南梁 444 — 5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避晋乱。
东莱惤县
年十二。
青州道明师为沙门
明义学。
高于世。
精勤有日新之功。
及受具。
欲留以报训育。
明谓曰。
沙门异俗。
以宣通为理。
岂可留滞爱网。
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京师
中兴寺
袁粲见而异之。
与明书。
其略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然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
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
宜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所得专也。
自是名益著。
亲亡。
路阻不能归。
因屏居却扫。
竟陵文宣王躬临。
不得已而应王请。
结菩萨四部因缘。
复移灵味寺。
讲学盛于京邑
弟子三十人。
英气逼人。
词锋错逸。
或有蔽于理者。
释之莫不涣然。
天监八年
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
上为之序。
十月卒于灵味寺。
寿六十六。
葬于钟山之南。
释宝亮
本姓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年十二出家。
青州道明法师
明亦义学之僧。
名高当世。
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观方弘化
每惟训育有本。
未能远绝缘累。
明谓曰。
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
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
袁粲一见而异之。
后与明书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
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
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
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请为法匠。
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
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
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实论十四遍。
胜鬘四十二遍。
维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
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
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
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
涣然忘其素蓄。
今上龙兴尊崇正道。
德居时望。
亟延谈说。
任率性直。
每言辄称贫道。
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初敕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
上为之序曰。
非言无以寄言。
言即无言之累。
累言则可以息言。
言息则诸见竞起。
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
现慈力以应化。
离文字以设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
制六师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归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
导求珠之心。
开观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
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
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辩。
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途。
佛性开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归极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义高万善。
事绝百非。
空空不能测其真际。
玄玄不能穷其妙门。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
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青州沙门释宝亮者。
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
少贞苦节。
长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齿不衰流通先觉。
孜孜如也。
后进晚生。
莫不依仰。
天监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撰大涅槃义疏。
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
赞扬正道。
连环既解。
疑网云除。
条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从容暇日。
将欲览焉。
聊书数行。
以为记莂云尔福德招感供施累积。
性不蓄金。
皆敬营福业。
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钟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
并为制文。
刻于两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内。
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高座寺僧成
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
宝又善三玄。
为贵游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