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林须南宋
简介
景定二年(1261)惠州知州
王度明初 1356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6—1402 【介绍】: 广东归善人字子中
洪武中荐授监察御史
建文时燕王朱棣起兵,方孝孺书,誓死社稷,悉心赞划防御。
成祖即位,坐方孝孺党,谪戍贺州,又坐语不逊族诛。
全粤诗·卷五六
王度(一三五五———四〇二),字马中
归善(今惠州)人。
明初,部使者明经儒学荐,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任山道监察御史
明惠帝建文元年(一三九九)靖难之役中,多所策画。
秋七月,坐党祸,谪戍贺县千户所,出语得罪,被杀。
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五有传。
詹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崇安人字器之
哲宗绍圣间惠州,从苏轼游。
钦宗靖康间官于京师
张邦昌迫以伪命,不受,逃归行在。
高宗即位,召对,奏兵事甚详,擢太常丞,迁祠部员外郎
僧澄楚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
俗姓宗
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
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
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
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
其乡里。
则未之闻也。
世守儒素。
母赵亦斋洁。
产楚之夕。
光烂一室。
邻落惊讶。
七岁偶入寺见佛像。
辄作礼。
归问其父曰。
夫以黄金色相。
坐莲华上。
岂佛独然。
馀者亦能如此否。
父曰。
蠢动含灵皆可得佛。
而况人哉。
梵欣然愿出家。
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
体貌岐嶷。
异群童。
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
既受具。
究习新章。
毗尼之奥。
独能深入。
时辈莫之敌。
因号律虎
王公大人。
日造门请益。
周天福间。
诏入内道场。
赐紫伽梨。
仍署号真法大师
充新章宗主。
凡妃主之入道者
皆为授戒。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
首北面西。
无疾而终。
寿七十一。
夏五十。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曹魏时三藏游于许洛。
魏土僧无律范。
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南山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正法久住耳。
姓宗
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
洎七岁。
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
辄嗟叹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
馀者如何。
父曰蠢动皆佛。
何况于人。
曰。
儿愿学佛。
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许之。
至十岁。
相国寺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
汝何好嬉戏耶。
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
习新章律部。
辄入毗耶窟穴。
其击难酬答。
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
赐紫袈裟。
号真法大师
自此皇宫妃主。
有慕法者。
落发度戒。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师明律。
时号宗主者何。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
人有人法。
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
光洁静虑是也。
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
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
在乎毗尼。
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
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
何莫由斯。
自此而推。
从言索理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
三世诸佛。
咸同制也。
横之界说。
十方净刹。
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
咸以戒律嘱累之。
文应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吉州庐陵人
文天祥从孙。
理宗景定中,随天祥文璧惠州,因耻文璧以城降元,携二子遁于东莞之东渚。
后为当地名族。
赵炳元初 1222 — 12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2—1280 【介绍】: 惠州滦阳人字彦明
赵弘曾为征行兵马都元帅
以世家子弟,事忽必烈于藩府。
旋被任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
刑部侍郎,迁辽东提刑按察使,豪猾屏迹。
至元九年,授京兆路总管府尹
安西王府吏卒不敢为非。
十四年,迁安西王相。
后为运使郭琮等假嗣王旨下狱毒死。
黄励南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南汉
刘䶮大有末,官祯州刺史
见䶮淫刑峻法,遂弃官入罗浮山,筑书院于水帘洞左以居,自号黄野人
得获丹法,传修炼得道,时服黄衣,系皂绦,腰悬玉瓢,遇病者投以药,辄效。
张孝贲南宋
简介
乾道八年(1172)任判登闻院
淳熙元年(1174)惠州知州
淳熙九年(1182)常州知州
唐光
全粤诗·卷二二四
唐光字汝晦
归善人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举人,官城步
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唐勋明 1479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归善人,字汝立。
正德三年进士
靖江知县,平赋息讼,弭盗兴学,政声颇著。
改知休宁正德八年,农民军逼休宁率众抵御,阻其东进之势。
官终陕西道御史
全粤诗·卷二一二
唐勋,字汝立。
归善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一五〇八)进士,授靖江知县
历官休宁知县河南道监察御史、陜西道监案御史
素多病,乞归。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〇有传。
维基
唐勋(1479年—?
),字汝立,广东惠州府归善县人,民籍。
弘治十七年(1504年)广东乡试第四十五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二百六十六名,三甲第一百七十五名进士
靖江县知县,改知休宁县八年(1513年)饶州贼寇逼城,唐勋出死力防御,贼寇既散复聚,而唐勋已任满报政去,闻之急还休宁,率壮士与贼战于黄茅,奋战歼灭之,纪功使上奏其事,徵为河南道御史
巡视苏松盐屯,屡疏留都仓场屯田,及宦戚赐予差遣诸弊,明武宗多采用。
唐勋素多病,乞归而卒。
王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祁人
王焘弟。
累迁左台侍御史
擅威权,捕卢崇道及其亲党极为楚毒,四海冤之。
为吏严苛,与李嵩、李全交号为京师“三豹”。
赃私累巨万,贬龙川,愤恚而卒。
周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华阳人,后久留荆楚自称楚人
字忘机
少为僧,弱冠游京师,以诗画知名。
王采最为亲近,败,坐累编管惠州
后以善画得释。
水师李思训,衣冠师顾恺之,佛像师李公麟,又能作花鸟、、牛马等,变态多端,落笔便成。
唐庚北宋 1071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1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子西
哲宗绍圣间进士
徽宗时,为宗子博士
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安置。
遇赦还,复官承议郎,归蜀道卒。
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
有《三国杂事》、《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
全宋诗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
历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
徽宗大观中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
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
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
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为集,卷数不详,已佚。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
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
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绍圣元年进士,释褐为利州治狱掾
元符末阆中崇宁间移官绵州
凤州教授宗子博士,以张商英荐,提举京畿常平,坐累贬惠州
政和五年牵复,为承议郎
请祠归蜀,道卒于凤翔。
著有《唐先生文集》。
强行父唐子西文录》,唐文若《书先集后》,《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黄维贵
全粤诗·卷四二○
黄维贵字周士一字怀龙
顺德人
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举人,任浙江乐清知县,升温州府同知
寻以病致仕归,筑室溪上,暇时惟与山癯野叟临流觞咏,以相娱乐。
尝从学归善杨起元,高谈性命之学,深诣远到。
兰溪徐鲁源时以宪使倡道粤中,维贵复与之参订异同,娓娓不倦。
有《敦仁堂稿》。
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八有传。
翟彦荣
全粤诗·卷八七
翟彦荣字达道号了玄先生
归善人
明成祖永乐二年(一四零四)进士,授江西宜黄,擢两浙直指使
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刘尚志明 1542 — 1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庆府怀宁人字士行
隆庆五年进士
归善知县,寻入为给事中
万历间张居正柄权,绳下严厉,尚志上缓刑疏谏之。
历浙江按察副使,选将练兵,为防倭计。
福建按察使,官至山东左布政使
维基
刘尚志(1542年—1623年),字汝立,号景梦直隶安庆府潜山县人安庆府怀宁县民籍。
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应天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一百二十四名,三甲第五十九名进士
初授广东归善知县丁母忧归。
起补山阴,再丁父忧
服阕,万历十一年召入为刑科给事中十四年右给事中,升浙江按察副使十七年十月江西右参政二十年七月福建按察使二十一年七月升浙江右布政使,以连失当事者意,免官归,时年五十四。
三十一年以荐起复为山东右布政使兵备登莱,三十三年十月左布政使三十四年十二月考察以不及免归。
天启三年(1623年)卒,年八十二。
苏过北宋 1072 — 11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24 【介绍】: 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
苏轼子。
以荫任右承务郎
定武、谪岭南,唯随行奉侍。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葬汝州郏城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
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
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
有《斜川集》。
全宋诗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第三子。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
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
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
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
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
五年,知郾城
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
有《斜川集》二十卷(此据《宋史》本传,他书著录均为十卷),已佚。
清乾隆时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釐为六卷,其中诗三卷。
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过诗,以《知不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氏刊本(简称赵本),清旧抄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全宋文·卷三一○○
苏过(一○七二——一一二三)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少子。
元祐七年,以父荫为右承务郎
绍圣元年惠州,后再迁海南,独侍行。
徽宗即位北还,途染疾卒于常州葬之汝州郏县,即依叔父辙卜居颍昌
后尝监税太原,知郾城
权通判中山府
宣和五年卒,年五十二。
能诗文,善书画,时称「小坡」。
有《斜川集》传世。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有附传。
林畔南宋
简介
景定二年(1261)惠州知州
咸淳八年(1272)福建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
释义庄唐末宋初 901 — 9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滑台人。
童子从乡州开元寺
习经业。
逮登戒。
即负笈听法华义于洛邑
操履厌物。
识见过人。
众请居九曜寺。
建隆初
左散常侍申公为奏。
赐紫衣。
太平兴国三年
八月终世。
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
迁灵舆塔于龙门菩提寺西。
释义庄
姓张氏
滑台人也。
当免怀之日及就傅之秋。
神彩克明尘机顿去。
乃于本府开元寺归善财之列。
从升戒德因乐游方。
始于洛邑采听法华。
见识过人阐扬训物。
众请居九曜院焉。
匪亏法食用济往来。
慈以利生始末无间。
建隆初左散骑常侍申公赐紫衣。
禀学僧尼三十馀员。
性敦勤。
进讲外兢兢五十年间二时礼忏。
至老不替。
太平兴国戊寅年八月奄终。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迁塔于龙门菩提寺西焉。
吴裒南宋
简介
淳熙五年(1178)惠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