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赵文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高祖武德二年都水监封新兴郡公
时经大乱,中州少马,诏令文恪并州边境市牛马以资国用。
刘武周部将太原文恪李仲文浩州,及太原陷,文恪弃城遁去,诏下狱卒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僧伽初唐 628 — 710
僧伽者。
葱岭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蓝。
遂穴土获古碑。
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又乾元中州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回。
因见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御名。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西域言为名。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显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常建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
阳色薰两厓,不改青松寒。
”此东野意趣也。
“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辘轳青丝索。
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
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
”置之长吉集,奚辨乎?
二子之生,尚在数十年后,此实唐风之始变也。
吾读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独常盱眙如去大梁、楚而人黔、,触目举足,皆危崖深箐,其间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阴森之气逼人。
释道晤
释道晤者。
不知何许人也。
高趣放荡识量难赀。
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
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
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
于此进修靡怠。
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
身肉无沮如入三昧。
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
状若传香。
州官民庶异之。
以事奏。
赐紫袈裟。
谥曰实相大师
至今塔中州民祈祷幡华填委焉。
系曰。
凡诸入灭举其指者。
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
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
言已證二果欤。
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
捋之还屈。
之伸指岂不同诸。
张又新
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
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科
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外郎
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
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
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
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黄滔晚唐 840 — ?
作品评论
《闽书》
中州名士避地于闽者,若李绚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传懿辈,悉主于
有《泉山秀句集》及文集行世。
洪迈文瞻蔚典则,策扶教化;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郁郁有贞元长庆风。
释从彦北宋初 ? — 96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米氏
蓟门人
年十五辞父母。
出家于并州慧觉寺
既受具历游教苑。
乃叹曰。
文字之学。
徒足劳神。
又岂可以解粘去缚哉。
遂杖策南询。
见遁公于龙牙山中。
为决所疑。
唐清泰间
中州宁谧。
北还。
驻锡嵩少。
顷之檀信响趋。
明徒影附。
堂殿坛场。
由以落成。
历晋汉周三朝。
宠令备至。
开宝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终。
刘著北宋末金初
全宋诗
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北)人。
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故乡之意。
徽宗宣政末进士,北方土地沦陷后入金,历知州县。
年六十馀始为翰林院修撰,未几出知遂武,官终忻州刺史
事见《中州》卷二。
今录诗二十四首。
滕茂实南宋 ? — 1128
全宋诗
滕茂实(?
~一一二八),字秀颖临安(今属浙江)人,一说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中州》卷一○)。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工部员外郎工部侍郎路允迪使金,为金人所留,居代州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闻被俘之钦宗将至金,即自作哀词并篆“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字,裹以奉使黄幡,授友人董诜,属以后事。
钦宗至,具衣冠郊迎,金人迫命易服,力拒不从。
请随钦宗行,金人不许。
次年因忧愤卒。
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事闻,赠龙图阁直学士
咸淳临安》卷六六、《宋史》卷四四九有传。
今录诗八首。
张孝纯南宋
全宋诗
张孝纯字永锡滕县(今山东滕县)人。
哲宗元祐间进士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通判滨州(《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二九)。
政和四年(一一一四)河北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崇儒二之二五),移永兴军路
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八《圣母庙谢雨文》),金兵陷太原时被俘。
金人扶立刘豫,任为丞相
致仕,卒谥安简
事见《中州》卷九、《南宋书》卷一三。
今录诗三首。
何宏中宋 1097 — 1159
全宋诗
何宏中(一○九七~一一五九)字定远自号通理先生
先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后移居忻州(今山西忻县),遂为忻州人
家世从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殿试策中第,调滑州韦城
金兵围东京,附近州县均失守,独韦城不下,以功擢武节大夫河东河北两路统制接应使。
后孤守银冶,粮尽被俘,囚居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始终不屈。
晚年为道士,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年六十三。
著有《成真集》、《通理集》,已佚。
事见《中州》卷一○。
姚孝锡宋 1097 — 1179
全宋诗
姚孝锡(一○九七~一一七九)字仲纯号醉轩丰县(今属江苏)人。
徽宗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进士(《齐东野语》卷一一误作宣和六年),调代州兵曹参军
金兵陷代州,被命为五台主簿
五台即称病,遂放浪五台山水间,诗酒自娱,卒年八十三。
著有《鸡肋集》,已佚。
事见《中州》卷一○。
 姚孝锡诗,据元至大三年曹氏进德斋递修本《中州》所录,编为一卷。
白君举
君举号寓斋隩州人
金泰和词赋进士第,北渡后卜筑于滹阳,与元遗山齐名,称
案:全金诗作「君举」,失其名。
元诗癸集作「白贲君举」。
君举元遗山友善,而中州白贲下不云字君举也。
元好问金末元初 1190年7月8日 — 1257年9月4日
词学图录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荣山西忻县)人。
有《遗山》,编《中州》、《中州乐府》,金人诗词多赖以传。
释福登明 1548 — 1620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
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
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
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
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
一日,王晨出游,值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
”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压于下,三日不死。
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
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
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
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
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
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
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
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
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
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
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
”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
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
期年,皇长子生。
奉敕就芦芽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
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
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尝愿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
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
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
铜殿事,王问:“费几何?
曰:“每座须万金。
”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
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
殿成,送至峨嵋。
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
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
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华山,奏圣母赐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
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殿安奉。
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
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
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
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
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寺赐额,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
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
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
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
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
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
更创七如来殿。
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
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
忽以微疾还山。
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
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
”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帝闻,赐葬祭,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
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
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
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张起云清 ? — 1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1 【介绍】: 山西大宁人
由行伍补把总
雍正间累擢署南澳总兵,防治海盗,每于陆地将发之时,即行缉获。
官至署广东提督
卢焯清 1693 — 1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3—1767 【介绍】: 山东益都人,隶汉军镶黄旗字光植号汉亭
初入资为直隶武邑知县雍正间累迁福建巡抚
乾隆间浙江,坐事从军
起授鸿胪寺少卿,累官湖北巡抚,复坐事夺官,戍巴里坤
有《观津录》、《牧亳政略》、《秉臬中州录》、《抚闽略》、《抚浙略》。
刘大观清 1753 — 1834
怀州集·自序
怀庆之为郡也,《禹贡》曰“覃怀”,商周曰“畿内”,春秋曰“晋南”。
其后为“三川”,为“河内”,为“野王城”,为“王屋郡”。
金、元,为“怀州”;在明及今,为“怀庆”。
太行北峙,沁水东流,南接成星,西联伊洛。
舟车所会,人称“陆海”。
郡之周围,琅玕多如桑麻。
城之内外,芙蕖胜于黍稷,盖得中州之正气。
而风味,则近于江南也。
观解组后,祖籍斥邱,有屋三十余楹,田一百余亩,长兄雪浦先生居而食之。
失林之鸟,无所栖托。
适妇兄牧村太守握符怀庆,姑作萍梗之游,徐图燕巢之寄,时嘉庆辛未(十六年,1811年)夏五月中旬也。
入郡十余日,得西域人买氏故宅区,在郡城西北,高台寺下。
其宅有青梧六株,璎珞株,刺株,石榴海棠椿三十余株。
野鸟依人,突逢新雨,虚堂坐月,如遇夙交,不谓余生得此佳地。
观既不敢复作出山之想,闭门省咎,以读书为事。
稍暇,则叠石为山,疏畦种菜,以为娱乐。
同年贾约园大令,来让予曰:“无令人俗,君所居有花有木,有山有石,而无箨龙以摇秋风。
美哉犹有憾。
”于是,移百余竿,种书室之后,额书室曰:“小琅玕馆”,是为仆得兴吟诗处也。
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年)甲戌(嘉庆十九年,1814年),得古今体若干首,名之曰《怀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