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郇侯西周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郇伯,荀叔。
西周初人。
文王子。
封地当在今山西临猗境。
王蔚曹魏末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末西晋初河东猗氏人
王接父。
世修儒史之学。
魏中领军曹羲作《至公论》,善之,著《至机论》,辞义甚美。
官至夏阳侯相。
王接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河东猗氏人字祖游
少以孝名。
为郡主簿,转功曹史,惠帝永宁初,举秀才
是岁三王义举,杀赵王伦惠帝复位,补征虏将军司马。
年三十九卒。
博通众书,有《公羊春秋注》、《列女后传》,另有诗赋、碑颂、论议等,丧乱尽失。
全晋文
字祖游河东猗氏人
为郡主簿,转功曹史,永康初司隶从事,(《晋书》作出补都官从事,今从《通典》。
)永宁初秀才,不试,除中郎,补征虏司马,转临汾公相永安初徵为尚书殿中郎,未至而卒。
苻洪前秦 285 — 350
全晋文
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刘曜僭号,封率义侯,后降石虎,拜冠军将军,迁龙骧将军,封西平郡公死,遣使于晋来降。
永和六年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封广川郡公
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为麻秋所鸩死,苻健僭号,追谥曰惠武帝
王愆期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河东猗氏人
王接子。
成帝咸和三年督护,从温峤苏峻
五年江州刺史刘胤郭默所杀,愆期惧,逃庐山
庾亮所杀,愆期毛宝桓宣章山
八年陶侃疾笃将逊位,军资器杖等封丘仓库,自加管钥,以付愆期,然后登舟归长沙
咸康五年任司马,从庾亮北伐。
继父志,注《公羊》,集《列女后传》。
裴诜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河东闻喜人
太常卿
因晋乱,避地凉州
苻坚河西复东归,居解县
令狐仕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猗氏县人
父早亡,泣慕十载。
奉养其母,孝著乡里。
力田积粟,博施不已。
薛善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东汾阴人字仲良
薛和子。
少为司空参军事,转盐池都将
北魏孝武帝西迁,仕东魏河东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高欢败于沙苑,西魏宇文泰以为汾阴,干用强明,一郡称最。
寻征为行台郎中,以屯田功,赐爵龙门县
河东郡赐姓宇文氏
封博平县公
北周仪同齐轨与善私语,不满宇文护专政。
以告,轨被杀,善迁京兆尹隆州刺史少傅
卒年六十七。
乐逊北周 500 — 5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0—581 【介绍】: 北周河东猗氏人字遵贤
从硕儒徐遵明学,受诸经大义。
虽在战乱扰攘中,犹志道不倦。
北魏孝庄帝永安中释褐安西府长流参军
西魏废帝二年宇文泰教授诸子。
入周,闵帝,历秋官上士,转小师下大夫,以经术教授训导有方。
明帝武成元年陈时宜五十条,其“崇教方”、“省造作”、“选举”、“重战伐”、“禁奢侈”诸条颇切政要。
历官湖州刺史露门博士东扬州刺史
全后周文·卷五
字遵贤河东猗氏人神龟中为郡主簿永安中安西府长流参参军大统中除子都督,加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迁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历弼府西阁祭酒功曹咨议参军恭帝时太学助教
周受禅,除秋官上士、治太学专台小师氏、下大夫,历卫公直蒲州主簿,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保定中遂伯中大夫,授骠骑将军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中举贤良,授湖州刺史,封安邑县;还拜皇太子谏议宣政初进位上仪同大将军大象初进爵崇业郡公,又为露门博士,进开府,授东扬州刺史致仕,隋开皇元年卒,年八十二,赠蒲、陕二州刺史
荆可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东猗氏人
苦身勤力,供养其母。
母丧,庐墓,以孝行闻。
西魏文帝大统中,为大冢宰宇文护引见。
樊衡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末河东北猗氏人
性孝,丧父,亲自负土为坟,遍植柏树数十亩,朝夕号哭。
樊逊北齐 ? — 5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65 【介绍】: 北齐河东北猗氏人字孝谦
专心典籍。
时天下大乱,乃寓邺中,为县主簿
右仆射崔暹引为宾客
文宣帝天保中诏入秘府校定群书。
尝代杨愔作书,魏收润色,不能改一字。
武成帝河清初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
全北齐文·卷七
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为临漳小史,迁主簿
武定末梁州刺史刘杀鬼以为录事参军,随府迁颍川长史
齐受禅,本州举秀才,报罢,梁州重举秀才,对策第一,超除员外将军
武成即位,转授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
樊深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东猗氏人字文深
弱冠好学。
北魏孝庄帝永安中从军征讨,以功累迁中散大夫
孝武帝西迁,深父叔为东魏所杀,因易姓名,游学汾、晋之间,习天文与算历。
宇文泰河东西魏博士,教诸将子弟。
赐姓万纽于氏
北周武帝时,官至县伯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
建德元年辞官归。
朝廷有疑义,常召问之。
有《七经异同说》等。
僧昙延南北朝末隋初 51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
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
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
自此,佛教复兴。
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
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周。
世皆致贵显而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以方圆动静请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帝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帝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众寺。
以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众。
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栖岩寺
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帝谓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奏以事由一二。
帝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躬祈雨。
登御座。
南面授戒。
帝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帝悦。
赐帛三百匹。
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帝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体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周建德中年衔命入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又有功。
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京兆太守苏威
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法王御世偏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释智通隋 ? — 611年10月24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河东猗氏
程氏子也。
十岁出家。
诵经礼佛不少怠。
阅年五十。
虽当教门沦替之时。
方从俊律师延法师游。
以振所业。
隋运肇兴。
乃还蒲坂建寺。
赡济孤独羸老之穷无告者。
日以千计。
仁寿初
复脱屣岩栖以蹈旧规。
大业七年
遂𥨊疾。
即命侍者
称弥陀号。
祈生彼土。
既而维那击钟集众。
杵竟折。
识者知其不起。
时弟子顶盖侍侧。
谓曰。
今日厨中可作食。
盖诘以食将谁须。
曰有达官诸贵人至。
盖曰。
此生人道者所见之相。
和尚脩行宁至是。
逮晚正视不眴。
良久忽弹指。
唱不可思议者再三。
或从旁问其故。
则曰。
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
尔夜又顾问明珠所在。
且曰。
大然灯烛耶。
因为掩镫蔽弱犹咄。
以为光明转盛。
岂欺我。
盖曰。
室中方暗昧如此。
和尚所见必胜相也。
遽合掌曰。
吾生净土矣。
且而气绝。
十月二十四日也。
山地摇动。
门窗震裂。
林雉飞雊。
屡日寺僧道慧
适梦西岭上皆楼阁。
有乘空而西往者。
且盖母玉氏尤信向。
临终见赤莲华。
青莲华。
大如五斛瓮许。
遍布宅地。
佛与菩萨。
俱至接引。
顷之母瞑。
贞观十一年二月也。
释智通
姓程氏
河东猗氏人也。
生知信悫乐崇道慧
将习书计遂欲出家。
父母异而许之。
十岁已从剃落。
敦肃恭孝执履谦冲。
师长友朋接事无怠。
修持戒行歌咏法言昼夜不辍。
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馀章。
五十许年初无告倦。
自木德不竞。
立丧攸在。
释门沦废法侣无归。
方从俊律师延法师
服膺受业。
不以艰危涅志。
隋祖再兴奄还蒲坂
慈济所及。
乃立孤老寺于城治。
等心赈赡以时周给。
授戒说法乘机间起。
食椹怀音日有千计。
仁寿创塔缔构栖岩。
翻然脱屣就闲修业。
亲事香花躬运扫洒。
口恒称赞目常瞻睹。
善由己积道为含生。
财虽有属并充功德。
大业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以疾而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有四。
初未终前。
数日不悆。
维那鸣钟而杵自折。
识者以为不越振矣。
闻之。
侍者称弥陀佛名。
回心摄念愿生彼土。
有入室门人顶盖者。
夙夜祗奉。
忽问盖曰。
厨中作何食耶。
盖曰。
为何所须。
曰有达官诸贵来耳。
盖曰。
昔闻生人道者见诸贵胜。
师本修德所诣。
岂在人耶。
至晚乃开目正视。
良久不眴。
状有所睹。
旁侍加香。
寂然立敬。
炊顷方止。
乃弹指云。
不可思议也。
有问其故。
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
初夜又回首眄云。
始见明珠。
今何所在。
又云。
有何缘务大然灯烛。
遂奄灯令闇。
须臾复云。
火明何为转盛。
盖曰。
室今暗昧。
是师净相。
不可怪也。
乃合掌达旦。
曰吾生净土矣。
因而气静。
山地动摇门窗振裂。
群雉惊雊非恒所闻。
僧道慧
未晓假寐。
至是惊觉出倚廊下曰。
禅师若终必生净土。
何以知然。
向于眠中见西岭上并是楼阁殿堂乘空而去。
言毕方知通已终逝。
又盖母王氏。
久怀笃信。
读诵众经。
礼忏发心。
以往生为务。
贞观十一年二月
临将舍命弥加勤至。
目见床前有赤莲华。
大如五斛瓮许。
又见青莲华满宅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时俱到。
盖与侄薜大兴。
供亲闻所述。
而兴见有佛色形甚大并二菩萨。
久而自隐。
斯并近事。
故传实录。
沙门行友。
蒲晋名僧。
为之本传。
因著论曰。
夫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
如身实相观佛亦然。
因斯以谈。
则三界与一识冥归。
生死共涅槃同体。
又何容净秽彼此于其间哉。
然则凡夫学人。
妄情未尽。
不能齐彼我均苦乐遗欣厌亡是非。
故须回向愿求标心所诣然后往生耳。
其实则不然。
譬犹明镜现形空谷应声。
影响之来岂云远乎。
而惑者以暗识生疑。
谓净土越度三有超过九定。
绝域寥廓经途夐远。
自非三乘极位及十地圣人积行累功。
安能生彼。
何其谬欤。
观斯上人。
虽禀性温柔为人清洁。
其所修习。
则福德偏长。
定慧之功盖不足纪。
直以一生之散善临命之虚心。
遂能目睹光明亲见幢相。
动摇坤像梦感旁人。
是知九品之业有徵。
十念之功无爽。
凡我同志可不勖哉。
若夫寻近大乘。
修行正观。
察微尘之本际。
信一念之初源。
便可荆蕀播无常之音。
枭镜说甚深之法。
十方净国未必过此。
如其眷恋妻孥槃桓弊执营生未厌逐物已疲。
推有龄于仓卒之间。
毕一世于遑忙之际。
内无所措外无所恃。
则长劫冥没。
亦奚能自返悲夫。
李顺兴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京兆杜陵人
乍愚乍智,言未来事,时有中者,号为“李练”。
尝从周文帝乞温泉东骊山下二亩地,称“有用”。
未几,至温泉遇患,卒于其地。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蒲州猗氏人俗姓陈
初隐于太行山
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
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
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
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陈政隋末唐初 ? — 61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9 字弘道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隋太府卿陈茂之子。
倜傥有文武大略,善钟律,能弓马。
17岁仕太子千牛备身
炀帝时,授协律郎,迁通事谒者、兵曹承务郎
其时曾与蔡君知孔德绍等游。
宇文化及隋炀帝后,以为太常卿
后归唐,任梁州总管
高祖武德二年(619),为部下所杀。
事迹散见《隋书·陈茂》附传与《资治通鉴》卷一八七。
全唐诗》存诗1首,乃在隋时所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猗氏人字弘道
陈茂子。
娴弓马,善钟律,有才略。
少养于宫中,长为太子千牛备身
炀帝时协律郎
宇文化及乱,以为太常卿
归唐,终梁州总管
僧神迥隋末唐初 566 — 630年7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田
冯翊临晋人
弱龄舍俗问道四方。
虽广融三藏而以大论著名。
尤善辞章。
既序引注解群经。
且有文集四十馀卷。
行世。
每于春首放浪丘壑。
夏则结制京寺禁足不出。
殊怀简傲亦季世之僧杰也。
故时人为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回。
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义之际。
须英俊三五辈别难。
然后总领而通之。
隋大业十年
召住禅定寺
贞观初
诏入鸿胪以大论训诲三韩僧。
三年遂拥锡游蜀化偃风草。
四年七月一日迁神于法聚寺阇维于升仙桥南。
弟子玄察收其馀烬。
与同学玄究缮塔于终南山仙游寺究为文以铭究颇才藻未立而终。
释神迥
姓田氏
冯翊临晋人
弱龄挺悟。
辞恩出俗。
远怀匠硕备历艰虞。
问道海西包括幽奥。
博采三藏研寻百氏。
年未及冠郁为鸿彩。
虽广融经论。
而以大衍著名。
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经篇章铭论合四十馀卷。
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岩阿。
迄于夏首方还京邑
渔猎子史讽味名篇逸调横驰。
颇以此而怀简傲也。
兼以嘲谑豪杰辩调中外。
陵轹伦右誇尚矜庄。
京邑所推侯王揖仰。
又以旬暇馀隙游历省台。
预是文雄。
通名谒对。
或谈叙儒史。
或开悟玄宗。
优游自任。
亦季世纵达之高僧也。
故华壤英俊谓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论之时必令五三人别难后乃总领通之故。
怀斯目矣。
大业十年召入禅定。
寻又应诏请入鸿胪
为敷大论。
训开三韩诸方士也。
贞观三年
以正道所归通务为则。
遂拥锡庸蜀流化岷峨
道俗虔虔靡若风草。
法流亹亹所至汪濊。
四年七日一日迁神于法聚寺。
春秋六十五矣。
四众哀恸。
悲其为法来仪未几而终素怀莫展。
益州官庶士俗。
及以同舟列道。
争趋奔于葬所。
素幢竟野香烟蔽空。
万计哀号声动天地。
于升迁桥南焚之。
遵遗令也。
弟子玄察收其馀柩。
以约秦中与同学玄究等。
终南山仙游寺北。
而缮塔焉。
究为其文铭于塔所。
空情贞抱。
素志乐林泉。
颇工篇什。
时会精越学文。
惊其藻锐也。
未立而终。
哀伤才府。
裴寂隋末唐初 573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32 【介绍】: 蒲州桑泉人字玄真,一作真玄
隋末,为齐州司户参军,历侍御史、晋阳宫副监
雅与李渊厚善,李世民建大计,因以白渊,遂起兵。
以晋阳宫中所藏米粮、铠甲、彩帛等助之。
入唐,拜右仆射
赐与甚厚,贵震当世,帝呼为裴监而不名。
无武略,征讨数败,然待遇如初。
帝每出巡,必委以居守
左仆射,册拜司空
曾参与制定《唐律》五百条。
太宗贞观初,坐事贬静州
山羌叛,率家僮破之。
诏入朝,会卒。
字元真
蒲州桑泉人
隋大业中为晋阳宫副监
高祖留守太原
情契最密。
太宗刘文静建大计。
以白。
高祖既登极。
尚书右仆射
封魏国公
司空
贞观初卒。
年六十。
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