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梁化凤明末清初 ? — 16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1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长安人字翀天一字沣源
顺治三年武进士,授山西高山卫守备。
以从平姜镶副将
后任苏松总兵,援江宁,败郑成功兵。
官至江南提督
卒谥敏壮
独孤善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云中人字伏陀
独孤信子。
幼聪慧,骑射,以父勋封魏宁县公
进爵长城郡公
入周,除河州刺史,以父有谋逆之嫌,废于家。
武帝保定三年龙州刺史
后从帝东讨,以功除兖州刺史
政简而惠,民人安之。
于州
僧粲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3
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大业五年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通赡坐制勍敌重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有别传。
自光徽绩。
杜彦北周至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云中人
果毅,善骑射。
初仕北周,以战功拜大都督
,授丹州刺史,进爵为公。
突厥扰边,拜云州总管以镇之,屡斩其将,突厥畏惮,不敢犯塞。
未几以疾还,卒。
独孤罗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云中人字罗仁
独孤信子。
弃父母妻子入关,北齐高氏所囚。
宇文护所杀,罗方被释。
北齐亡,北周武帝功臣子,拜楚安太守
诸弟以虽长而贫贱,每轻侮之,不以兄礼事。
罗性忠厚,不与校长短,以是文献皇后敬重之。
,追赠赵国公,袭爵。
左卫将军
出为凉州总管
炀帝时封蜀国公
卒谥恭
僧法照中唐 ? — 777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四年夏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十三日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
无著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礼才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馀。
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
大历六年正月内。
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圣寺记云。
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识所变刹土也。
若然者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法照竹林圣寺见文殊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大历二年
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
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五十里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
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
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
还于钵中。
五色云内。
现其五台
诸寺尽是金地。
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
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
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
时有嘉延。
昙晖
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
一皆符合
四年夏
衡州湖东寺内。
有高楼台九旬。
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
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日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
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
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
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同志数人。
惠然前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
其夜四更
见一道光。
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问众云。
有何祥也。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
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
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
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
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
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
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
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
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
方圆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
充满其中。
入寺。
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
历历可听文殊左右。
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
问言。
末代凡夫。
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
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
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
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请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
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
时二大圣。
互说伽陀。
闻已。
欢喜踊跃。
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
次第巡礼。
授教已。
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
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
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
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
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
乃立石记。
孟彦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云内人
明法西北路招讨司知事
有疑狱当死者百余人,彦甫执不从,后三日得实,皆释之。
孟攀鳞金末元初 1204 — 12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4—1267 【介绍】: 金元间云内人字驾之
幼号奇童。
金哀宗正大七年进士,仕至招讨使
金亡,居平阳
蒙古陕西帅府详议官。
元世祖时翰林待制
条陈制礼乐、行科举等七十事。
卒谥文定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驾之云内人
初名璘
金正大七年进士第,归元授翰林待制同修国史卒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