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薄知”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从学。
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因便预从。
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有功焉。
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远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休涉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又休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绩。
僧明解初唐 ? — 661
释明解者。
姓姚
京师普光寺
有神明薄知才学。
琴诗书画京邑有声。
然调情敞恍。
颇以知解自傲。
于诸长少无重敬心。
至于饮啖不异恒俗。
龙朔之中
徵诸三教有能观国者策第宾王
因此际往赴东都策第及之。
行次将仕乃脱袈裟。
吾今脱此驴皮。
预在人矣。
遂置酒集诸士俗。
赋诗曰。
一乘本非有。
三空何所归云云。
不久病卒。
与友僧梦曰。
以不信。
故今生恶道甚患饥渴。
如何不以故情致一食耶。
及觉遂列食于野祭之。
又梦极惭愧云云。
又下梦于画工先来同役者曰。
我以不信敬生处极恶。
思得功德无由可办。
卿旧与相知。
何为不能书一两卷经耶。
又遗其诗曰。
握手不能别。
抚膺聊自伤。
痛矣时阴短。
悲哉泉路长。
野风惊晚吹。
荒隧落寒霜。
留情何所赠。
惟斯内典章。
画工不识书。
令诵十八遍已便去。
遂觉向诸僧俗说之。
嗟乎明解可惜一生妄存耶。
我自陷千载。
斯谓徒生徒死。
大圣岂虚言哉。
贞观中
洺州宋尚礼者。
薄学有神明。
好为谲诡诗赋。
罢县还贫无食。
好乞贷至邺戒德寺贷
数与不还。
又从重贷不与之。
因发愤造悭伽斗赋。
可有十纸许。
加饰庄严悭态时俗。
常诵以为口实。
见僧辄弄。
亦为黄巾所笑。
及礼将死。
谤毁自当。
两目圆赤。
见者咸畏。
吁嗟扰攘。
少时而绝。
苾刍道宏
苾刍道宏者。
梵名佛陀提婆(唐云觉天)汴州雍丘人也。
俗姓靳
其父早因商侣移步南游。
远历三江遐登五岭
遂过韶部后届峡山
睹岩谷之清虚。
玩川源之澄寂。
逢善知识披缁释素。
于时道宏其年尚小。
任业风而萍转。
随父师而游涉。
桂林以翘想。
步幽泉而叠息。
父名大感禅师
遂于寂禅师处学秘心关。
颇经年载薄知要义。
还之峡谷。
道宏随父亦复出家。
年满二十此焉进具。
往来广府出入山门。
虽可年望未高。
而颇怀节概。
既闻净至走赴庄严。
询访所居云停制旨。
一申礼事。
即有契于行心。
再想生津。
实无论于性命。
闻说滔天之浪。
蔑若小池
观横海之鲸。
意同鯂鳝。
寻即重之清远言别山庭。
贞固师同归府下。
于是乎毕志南海共赴金洲。
拟写三藏德被千秋。
识悟聪敏叶性温柔。
颇功草隶复玩庄周
体齐物之篇虚诞。
知指马之说悠悠。
不凭河而徒涉。
能临惧而善筹。
虽功未厕于移照。
终有庆于英猷。
英猷何陈求法轻身。
不计乐而为乐。
不将亲而作亲。
欲希等生灵于己体。
岂若媲刍狗而行仁。
既至佛逝敦心律藏。
随译随写传灯是望。
重莹戒珠极所钦尚。
求寂灭之圆成。
弃迷津之重障。
毕我大业由斯小匠。
庆尔拔擢于有流。
庶福资于无量。
年二十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