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慧瓒北周至隋 536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607 【介绍】: 僧。
沧州人俗姓王
壮岁出家。
受戒后,居定州,专业律典。
北周毁佛时,避地南陈
隋文帝开皇初,归赵州封龙山,结徒授业,讲经律以戒为主,亦重心法。
秦王杨俊镇并部,召住太原开化寺
晚被召入,住终南山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沧州王氏子也。
壮年出家。
志慕高远。
受具后。
听毗尼于定州黉宇。
每讲至财利。
则法师欲以为难即制断。
闻而薄之。
时襆中有钱三百。
辄弃去。
自尔终身不言财利。
周氏之虐。
避地江南
开皇间北归。
赵州西封之龙山
引摄学徒。
以离著御心。
身服头陀。
行兰若法。
方来之士。
盈二千指。
而誉蔼河朔
秦王俊填并部。
开化寺
主寺任。
而治众一崇定业。
尤严于布萨。
弟子明胤禅师遵守罔或怠。
晚还邺受徒。
殊克自振。
京师禅定寺
以追度献后。
诏与名德数久之。
或邀居终南山龙池寺
请益者骈集。
俄卒于山舍。
春秋九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见别传。
释慧瓒
俗姓王氏
沧州人
壮室出家。
清贞自远。
承禀玄奥学慕纲纽。
受具已后偏业毗尼。
随方听略不存文句。
时在定州居于律席。
讲至宝戒。
法师曰。
此事即目卒难制断如何。
闻之私贱其说。
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诛剪避地南陈
流听群师咸加芟改。
开皇弘法返迹东川
赵州西封龙山
引摄学徒安居结业。
大小经律互谈文义。
宗重行科以戒为主。
心用所指法依为基。
道闻远流归向如市。
故其所开悟。
以离著为先。
身则依附头陀行兰若法。
心则思寻念慧。
识妄知诠。
徒侣相依数盈二百。
绳床道具齐肃有仪。
展转西游路经马邑
朔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秦王俊
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
太原蒙山置开化寺
承斯道行延请居之。
僧众熙声荣逸口。
至于黑白布萨。
要简行净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过则依方等。
轻罪约律治之。
必须以教验缘。
片缺则经律俱舍。
沙弥信行
重斯正业从受十戒。
不许之。
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
遵崇法。
晚还邺相方立部众。
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
下敕追召入京传化。
自并至雍千里钦风。
道次逢迎礼谒修敬。
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
见别传。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释真慧隋 569 — 615年10月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陈氏
北陕人
少为父母逼妻之。
非其志也。
年甫冠。
罹二亲忧。
因亦遣累。
入道于乡之大通寺清禅师所。
时则开皇十二年也。
既受具。
依静洪律师习毗尼。
再阅寒暑。
乃诣询禅师卫州林落泉。
究定学焉。
岁馀颀挹风槩。
询公授以分灯之记。
俾住山西陶研。
未至。
十八年
白鹿山百家岩坐夏。
或谓。
首山麻谷尤胜绝。
秋遂趋蒲坂
筑室以安四众。
赢粮蹑屩。
蔚成丛社。
十有八载
而获利益者。
不可殚纪。
然独杰昂二子为称首。
仁寿四年
诏住栖岩寺
大业元年
饵黄菁辟谷百日。
而貌愈敷腴。
其徒有窃效之者。
不能也。
徙居杯盘谷
虎为之避。
虽僻远无测景之器。
而起居饮食。
不失常节。
若有神物以相之。
大业十一年。
十月七日。
以疾卒于麻谷。
春秋四十七。
阇维塔舍利如法。
释真慧
陕州河北人
姓陈氏
河北陈代称冠族。
远称汉右相陈平
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
真早厌身城。
父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
玉洁之志涅而逾净。
开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
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陕州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
令往邺下洪律师所。
因循两载备探幽致。
又诣卫州淋落泉询禅师所。
朝授夕悟经历岁馀。
所得略贯终始。
禅侣三百嗟咏声驰。
摩其顶堪传灯法。
令往山西启诸未悟。
真以学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经两载。
一一呈示去取无疑。
开皇十八年承命西归。
路经白鹿百家岩
时号幽绝。
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
又为留连夏坐栖之。
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
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
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
栖岩杰昂最称深入。
仁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
其为人也谅直刚决。
俭退让安苦忍乐。
容止可观。
独处乐静不希华靡。
大业元年
饵黄精绝粒百日。
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
后觉肥充。
恐有学者便休服饵。
于闲田原北杯盘谷
夏坐虎窟。
虎为之移。
虎还返窟。
常有山神节度时分。
如有迟延必来警觉。
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终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净土。
莲花相候。
又闻异钟声幽净异香充蔚。
斯相既至潜然而绝。
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
起塔于麻谷。
僧道逊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张
早通子史,尤长于《涅槃》、《摄论》。
昙延法师为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化众。
隋时蕃王群僚,多迂驾展敬。
炀帝大业末,曾入
唐初仍归蒲州
太宗贞观中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