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法安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之九陇精舍。
疏衣粝食。
治禅业。
将终其身。
开皇中
江都炀帝晋王在。
镇安。
上谒。
阍者。
以其形貌矬陋。
不为通。
日造门。
虽喻遣。
莫肯去。
王闻而召见之。
如旧识
即俾居慧日寺
凡所游往必与俱。
尝至泰山
遇渴乏。
四顾惟石岩。
势不可得水。
引刀刺石。
水崩注。
王大嗟赏。
因问此谁力耶。
曰。
殿下福德力也。
遂入碛。
达于泥海。
所遭变。
故皆赖得无所损。
将过神通寺始入谷。
先见一僧乘白驴至。
王问何人。
曰。
朗公也。
以殿下有意营造故。
来奉迎耳。
顷之一僧持缄请檀越。
为达之。
抵寺见一神人。
手凭讲堂鸱吻坐俯视群众来往。
王又问。
答曰。
太白山神从殿下者也。
他异不复具录。
大业初
尤务侈靡。
重安
于是使悉招诸隐逸。
如郭智辨释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
且辟宝扬道场于东都。
集道艺二千馀人。
于内。
以行道。
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竟无疾而终。
春秋九十八矣。
将终。
密以后来祸败事。
预告上。
故上临难能无所惧 当陈之季
有法济者。
方著名南国。
逮隋宠遇无比。
然精进寡欲。
侪类莫与抗。
屡宿禁中。
未尝或见堕容媚态。
文帝香台寺于长
炀帝造龙天道场于东都。
一以为济设也。
济于宫中。
尝乘所赐白马。
或以病告。
祝水饮之辄愈。
又能治鬼物。
言事之未然。
大业四年
忽诣上辞曰。
天命不常。
复须后世。
唯愿弘护荷负含生。
遂坐逝。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
顿长可半寸许。
上曰。
禅师入灭尽定耳。
何可葬也。
当为出之击大钟一月馀。
然后废朝。
素服葬之蒋州
随所至设斋。
费出所在官府。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
日斋百僧。
僧衬帛二十五疋。
通以七七之日计。
则所废十馀万。
呜呼盛哉。
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證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馀人。
四事供给资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䞋二十五段。
通计十馀万匹。
斯并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
释法安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
日到门首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顾唯岩无由致水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
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神通寺
僧来请檀越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
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手凭鸱吻下观人众。
王又问之。
答曰。
太白山神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至十一年春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
苏威隋末唐初 540 — 6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21 【介绍】: 京兆武功人字无畏
苏绰子。
北周时开府
历官纳言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与高颎同参掌朝政。
从征吐谷浑辽东
炀帝时,因谏阻修长城,除名为民。
隋亡后,先归宇文化及,为光禄大夫化及败,归李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后又归王世充
唐太宗王世充一再求见,不许,归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五
字无畏京兆武功人西魏度支尚书司农卿绰子。
开府
,历纳言封房公开府仪同三司
杨玄感隋 ?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弘农华阴人
杨素子。
以父军功位至柱国
父死袭爵,迁礼部尚书
爱重文学,四方知名士多趋其门。
在朝文武又多系其父故将旧吏,名重于世,帝甚忌之。
炀帝大业九年二次征辽之役,奉命督粮黎阳
时朝政日非,百姓苦于役,天下紊乱,乃于黎阳起兵谋废帝秦王杨浩,从之者十余万。
南下围攻东都,月余不克。
转向西图关中,至阌乡,追兵至,战败。
令弟杨积善抽刀砍杀之。
全隋文·卷二十五
玄感,素子。
开皇中,以父军功,授仪同,加上开府大将军
仁寿初,进柱国
出为郧州刺史,转宋州刺史
大业中,拜鸿胪卿,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辽东之役发兵反,败死。
段济隋 ?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武威姑臧人字德堪
少为东宫侍学。
北齐武成帝时,袭爵武德郡
后主时,累转武卫大将军,授上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开皇初,讨侵扰樊、邓之蛮人,擒其酋长。
、始二州刺史
炀帝大业初,历蔡二州刺史
官至东都留守,卒年六十余。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
徐州彭城人俗姓刘
年十二出家。
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隋炀帝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
大业中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唐初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僧智徽隋至唐初 560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63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泽州高平人
俗姓焦
年十三出家,住本州清化寺。
听涉经论,尤精习《大涅槃经》,洞其幽极。
隋炀帝大业七年,诏入东都内道场,礼异恒伦。
伪郑初,杖锡归乡。
唐初,法席颇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焦
泽州高平人也。
年十三出家。
依州之清化寺。
远法师
听学偏𨗉涅槃。
性勤恪。
昼供僧务。
夜读章疏。
受具后。
尤敦谨戒捡。
岁开涅槃十地地持维摩胜鬘以为常。
炀帝在御加礼焉。
大业七年
诏入东都内道场。
久之。
兵起杖策归乡里。
行檀尽捐积蓄。
弗靳。
获济者众。
怀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请受菩萨戒。
且阐涅槃经。
夏满席散。
亦告终。
贞观十二年。
三月二十日也。
春秋七十九。
极仁孝。
每升座有所部析。
辄曰。
大师意如是。
因涕泣数行下。
每谓其徒。
父母生吾肉身。
法师生吾法身。
思报此恩。
惟有弘教利物耳。
舍此莫可为也。
释智徽
俗姓焦
泽州高平人也。
年十三。
志乐出家不希世累。
住本州清化寺。
依随远法师听涉经论。
于大涅槃偏洞幽极。
故齿年学稔为诸沙弥之卓秀者也。
立性勤恪乐理僧务。
每有执役不惮形苦。
昼供养僧夜读章疏。
衣不解带研精无怠。
受具已后。
神思高正戒行明洁。
平恕俭约见者钦属。
歆慕弘道岁常讲涅槃十地地持维摩胜鬘。
用为恒业。
声务广被近追风。
提襆裹粮寻造非一。
隋炀御历珍敬弥隆。
大业七年
下诏延请入于东都内道场。
礼异恒伦日增荣供立操自昔一不受之。
盈尺之贮不附箱囊。
率性超然不妄倾涅。
但专讲诵宣导为先。
之初洛城恒闭。
以兵戈方始开悟未因。
乃杖锡出城思济乡壤。
于时守卫严防梗涩难通。
安行限阈守当不觉。
斯固善神之所送也。
既达高平道俗欣赴。
世接屯难饥馁相委。
乃遗以粮粒拯济寔多。
皂素赖之皆餐法味。
便即四时长讲屡有升堂。
外施衣帛悉供讲众。
频值俭岁米食不丰。
异客暴来两倍过旧。
以听侣不安。
为营别院。
方学士同萃其中。
财法两施无时宁舍。
怀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钦抱德教延讲说。
道俗屯赴。
又结河阳
乃请为菩萨戒师。
珍敬道风誓为善友。
讲涅槃。
解恣便讫。
觉少不悆。
众咸怪之。
还房静念俄顷便逝。
春秋七十九。
贞观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也。
怀州道俗哀若至亲。
送葬归于本邑。
自徽之在门也。
敬法尊人诚孝第一。
每登法席。
讲析幽通。
皆云。
大法师意如此。
因即声泪俱下。
常谓诸徒曰。
父母生吾肉身。
法师生吾法身。
恩报此恩何由可逮。
惟有弘教利物。
薄展馀怀耳。
所以每岁常讲不敢告劳。
以惟斯故也。
兼以课己行业无亏六时。
手执熏炉约数承礼。
夜不解衣一生恒尔。
清素寡欲不乐交游。
敷化之馀便营僧事。
故泽部长幼咏仰于今。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华原人俗姓张
七岁出家。
北周毁佛时返俗。
隋初投昙猛为师。
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
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
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
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
十三年,诏令巡方。
属世乱,复返南阳
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住大总持寺
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受戒。
不复知且引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近之矣。
僧辩相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史
初以业综经术,有声齐赵间。
后至洛下,住少林寺,习大小三藏,尤精《涅槃经》。
南投徐部,复专研《摄论》及律典。
隋文帝开皇七年,入长安净影寺
仁寿中,送舍利于越州
炀帝大业初,入东都内道场。
唐高祖武德中,归长安,住胜光寺。
后以疾病缠身,自缢于寺,年七十余。
释辩相
姓史
瀛州人也。
性爱虚静。
游听有声业综经术。
齐赵之方备闻芳绩。
后旋洛下涉诸法席。
又往少林依止远公
学于十地大小三藏。
遍窥其隩隅。
而于涅槃一部详覈有闻。
南投徐部。
更采摄论及以毗昙。
皆披尽精诣。
传名东壤。
光问师资众所归向。
开皇七年
入辅。
创住净影对讲弘通。
仁孝居心崇仰师辙。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
民庶欢跃欣见遗身。
未及出间光自涌现。
青黄赤白四色。
昭彰流溢于外。
七众嗟庆胜心屡动。
又于山侧获紫芝一枚。
长二尺三寸。
四支三盖。
光色鲜绮。
还返京都大弘法席。
常听学士一百馀人。
并得领袖当时。
亲承音诰。
大业之始召入东都
于内道场敷散如故。
为郑拥逼同固洛滨。
武德初年
蒙敕延劳还归京室。
重弘经论更启蒙心。
今上昔在弘义。
钦崇德延入宫中。
通宵法论亟动天顾。
䞋锡丰美。
乃令住胜光。
此寺即秦国之供养也。
故以居焉。
晚以素业所资慧门初辟。
追崇净影仍就讲说。
又舍所遗图形相。
常存敬礼用光先范。
贞观初年
因疾缠身无由取逝。
乃隐避侍人自缢而卒。
在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为人敦素。
形色鲜白眉目浓朗仪止闲泰。
商搉名理接顿词义有神采矣。
韦津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京兆杜陵人
韦孝宽子。
初仕,官陇州刺史
炀帝大业末,为民部侍郎
帝幸江都检校民部尚书留守洛阳
李密来攻,拒之,兵败被囚。
败,归东都,深为王世充委遇。
唐高祖武德初,诏征,授谏议大夫太仆少卿检校黄门侍郎封寿光县男
出为陵州刺史
杨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河间王杨弘子。
炀帝猜忌骨肉,宗亲放废者众。
庆善机变,因获全。
嗣父爵,累迁荥阳太守,颇有治绩。
炀帝大业末李密屡攻荥阳拒之。
粮尽,适被杀,乃降
改姓郭氏
后归东都越王杨侗,复姓杨氏。
宗正卿
王世充将废首先劝进。
世充败,归唐,为宜州刺史
释慧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兆人
住日严寺。
其为梵呗。
能却嚩弄响。
使声发喉中而唇舌不动。
与人并立。
非素所识者。
诚莫之推捡也。
文皇炀帝
虽法事之隆一致。
而呗学则有家风之异。
不相推许。
至于
则推心丧胆。
称善而已。
众有欲效之者。
率莫能及。
晚入东都
玄感之叛。
为主齐。
会玄感败走。
匿关陕间。
或谓其尝非斥国家。
诏捕得械送东都。
至莎栅。
客止之曰。
毋往且见戮。
谢曰。
宿债可逃邪。
竟就死。
年四十馀 又有道英神爽者。
道英喉颡伟壮。
词气雄远
若夫数万众中。
犹能以音吐高出。
兴善殿基阔十亩。
窗棂门扇。
高大厚重。
不易动摇。
引众绕旋。
馀响所至。
皆为震撼。
爽工游嚩。
联绵曲折。
奢促惬心。
并居兴善寺 贞观中
豫州照机寺昙宝禅师者。
辟谷练形。
戒行无玷。
年六十许。
讲观音经开导士俗。
而韵调欢亮。
特异凡伦。
每静夜。
于寺塔基上赞礼。
其语言文字周三十里。
闻者历历可辨。
释慧常
京兆人
以梵呗之工。
住日严寺。
尤能却啭哢响飞扬。
长引滔滔清流不竭。
然其声发喉中。
唇口不动。
与人并立推检莫知。
自非素识方明其作。
时隋文兴法。
炀帝倍隆。
四海辐凑同归室。
至于梵导赞叙各重家风闻一梵飒然倾耳。
皆推心丧胆。
如饥渴焉。
佥曰。
若此声梵。
有心闻之何得不善也。
众虽效学风骨时参。
至于用与牵挽。
皆不及矣。
晚入东都
枭感作乱。
斋梵总任咸共委
及平殄后复还关壤。
时有僣曰。
逆贼建福。
言涉国家并可收之。
因即募觅。
被固送。
行次[打-丁+册]。
逃贼留曰。
往必被戮。
可于此止。
曰。
债负久作。
终须偿了。
遂至东都
果如言焉。
年四十馀矣。
京师兴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声梵驰名。
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
大众一聚其数万馀声调棱棱高超众外。
大殿铺基十亩。
棂扇高大非卒摇鼓。
引众绕旋行次窗门。
声聒冲击皆为动振。
神爽唱梵弥工长引。
游啭联绵周流内外。
临机赊捉惬洽众心。
贞观年中。
豫州治下照机寺昙宝禅师者。
断谷练形戒行无点。
年六十许。
讲观音导引士俗。
而声调超挺特异人伦。
寺有塔基。
至于静夜于上赞礼。
声响飞冲周三十里。
四远所闻无不惊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