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慧主隋末唐初 541 — 6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
始州永归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诵遗教经。
一夕即能忆不忘。
顾以师所行。
多忤经旨。
因辞去。
姜律师
诵法华经。
寺诸房中。
或讲俗律。
才听。
若素习。
乃问十关。
时无知者。
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
从受菩萨戒。
黄安县七寺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受学于京之甘露寺
忽梦。
天地晦冥。
众生无眼。
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
觉而疑之。
及周废法。
距之复教。
仅阅百日。
其徵应也如此。
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
礼佛诵经不辍。
禽兽异类同集。
授幽显菩萨戒法。
感神馈茯苓香物。
会猕猴群共治路。
曰汝性躁扰。
作此何为。
猴忽人语曰。
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
适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闻开皇年焉。
寻出山。
以事闻。
诏与剃落。
大业中
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阳公皇子牧益将之任。
道过始州
偶憩寺中。
凡讲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马散放庑下。
屎尿盈溢。
从庄中还。
竟取三衣锡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
并掷弃行李沟中。
县吏大惧。
随以状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闻而喜。
遗之书曰。
弟子数病。
不逢害。
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䌷绫十段。
仰赠。
后还京日。
当受戒焉。
寺有明禅师者。
平昔同心之人。
贞观三年
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
吾与律师
建立此寺。
今所见如此。
律师不死。
则吾且死矣。
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
意以为寺中设会。
且而问之则否。
至午告逝。
寿八十九。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为州内律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释慧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
雍州人
生而勇悍。
靡所怯惮。
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
必勇往而破除之。
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
履道之志也。
仁寿间
诏置塔于泰山岱岳寺。
四年
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
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
具别传。
释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干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
净持戒地明解摄论。
履游名教清迥不群。
大兴善
博综机要荣达叙顾。
辩章言令写送有法。
仁寿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岱岳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续流照。
岳上白气三道下流。
至于基所。
岳神庙门无故自开。
如是者三。
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设斋。
忽有野鹿。
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讫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数丈青赤流集。
众人同见。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云覆塔。
雨金银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汎旋转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与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两塔双放光明。
朗照幽显至晓方灭。
同睹此瑞无数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银花。
变转非一。
还京室。
改革前度专修禅悔。
昼夜十有二时。
礼五十三佛。
馀则加坐正念。
毕世终业。
僧智勤隋至唐初 586 — 659年5月1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59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俗姓朱
隋文帝仁寿中,于邓州大兴国寺出家。
隋末丧乱,独守寺宇,得以无损。
唐初邓州,隐于北山十余年,有异迹,合州礼事之。
复出住大兴国寺,声闻吴蜀间。
高宗永徽初三载守房不出,读《一切经》两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世族邓之朱氏。
隋仁寿间
内出舍利。
诏天下名郡各置大兴善寺
以安葬焉。
仍度僧以领香火。
年小因以其恩获薙染。
隶兹寺。
然诚敏自将志之所在皆致瑞应。
初以母疾祷观音。
忽其家园树生佛像枝叶上。
母遂康泰无他。
隋季大业之乱。
凡寺院残破靡孑遗。
独其寺经像完具。
能以死捍禦也。
一日贼大至。
俗服避匿。
贼见欲杀之。
闻空中声曰。
可脱去俗服。
即脱去。
贼惊喜遽礼拜乞福。
且迎归其营。
共养。
久之入蜀听皓法师讲。
时众至三千。
法师则一委调护终其席无乖异。
后阐维摩三论。
乡里各二十馀过。
徙隐北山
昼夜行道。
困则倚立而已。
未尝睡眠。
偶行岩岭间。
睹栋宇靓深。
大寺
辄入瞻仰。
如是往来再三。
俄不复见。
又苦绝粮。
当其地之经行处。
旋觉坟起。
夕垦之且如故。
稍出赤色大粒谷。
深掘获谷二十馀石。
山居十馀年。
所感召类此。
既而郡以佛法陵替。
合道俗逼请。
出山住大兴国寺
且俾检校本郡僧尼。
王刺史就禀归戒。
永徽初
杜门阅藏。
每见神人旁立若听状。
初中后。
夜闻弹指謦欬声。
显庆四年
省符以慈恩寺
不屈。
其年五月命弟子。
悉治其寺之颓陀者。
十五日径树尽枯落。
十六日蚤作。
畴昔听经神人前拜。
勤止之曰。
莫拜。
侍者但闻其语。
殊莫知其有人也。
于是剃发著衣执香炉。
趺坐绳床上。
使弟子诵大品经讫往生品。
唱灭。
停数日颜色不少变。
香气馥然充一寺。
春秋七十四。
释智勤
俗姓朱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度。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
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
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
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后投于蜀。
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怗。
内外无事。
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
忽见一寺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
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
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
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
送至村中火方回灭。
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因出住大兴国
前后诸王刺史
并就寺顶礼。
请受归戒。
恒以僧尼之事委令检校
佛法光显。
吴蜀远闻。
又至永徽年初。
以见时事繁杂。
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
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终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
莫礼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难胜。
州县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释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
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
后投于蜀听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帖内外无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忽见一寺。
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送至村中。
方回灭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永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尝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五月
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礼拜。
语云莫礼。
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