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智璪隋至唐初 556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3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台州临海人俗姓张
年十七,双亲亡,遂投安静寺出家。
寻往天台国清寺,从智顗习禅定。
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从师往越州,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隋炀帝大业元年,奉师命至江都谒见炀帝
其后又曾七度谒见,多蒙厚给。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璪开皇中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清河张氏。
晋南渡。
遂居临海
元秀
父文怀。
皆梁陈显宦。
年十七失怙恃。
且染羸疾。
夜卧月中。
心念月光菩萨
愿被悲济。
久之梦。
人形色非常。
曰我从东方来。
为汝治病。
即吮其身。
如此三夜。
自尔稍瘳。
且知三宝可以依赖。
遽投安静寺慧凭法师出家。
寻依智者服膺受道。
乃行法华忏悔于山中。
二七之夜。
梦九头龙。
踊地升空。
旦问智者
智者曰。
此其谓以法华之指破无明。
法性空耶。
陈至德四年
永阳王智伯镇会稽
遣使迎智者
侍行。
于是复行法华三昧于宝林寺
夜若有撼户扇者。
问之则曰。
我来看灯耳。
寺有慧成禅师者。
其所居之房。
仅隔一壁。
具闻当时问答声。
谓其弟子曰。
此必鬼也。
其殆哉。
明日开户。
无恙。
叹异以为不可及。
次夜堂内六灯。
而灭其五。
其一仅存。
以照行道。
讫三七夜。
见一青衣者。
赞言善哉而隐。
且尝乞食于剡之孝行村。
主人误以毒蕈馔
去而主人之党。
皆呕泄垂死。
服良药乃止。
因亦以所服药。
远遗
无所觉。
笑谢而已。
隋大业元年
炀帝江都
慰喻赐赉优渥。
七年凡八觐。
其顾遇之礼不少衰。
贞观十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元秀梁仓部侍郎
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
次第吸𡂡。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搥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正方
还山。
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月光菩萨
唯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
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者云。
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
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
同赴会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问之。
汝是何人。
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尔。
频经数过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
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
留一行道。
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
言已不见。
又因事出往会稽路。
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蕈设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
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来济初唐 610 — 6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0—662 【介绍】: 扬州江都人
来护儿次子。
进士
太宗贞观中累擢通事舍人,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
高宗永徽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因谏高宗武后,为武后所恶,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徙庭州
突厥入寇,拒之,不介胄赴敌,殁于阵。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0—662 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幼逢家难,流离艰险,而笃志好学,有文词,善谈论,尤晓时务。
进士第
太宗贞观中累转通事舍人,迁考功员外郎
十八年(644),任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直学士
寻迁中书舍人,预修《晋书》。
高宗永徽二年(651),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
四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年,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显庆元年(656),兼太子宾客进爵南阳县侯
二年,兼太子詹事,出为台州刺史,后徙庭州刺史
龙朔二年(662),领兵抗突厥,没于阵。
楚州刺史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文,能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