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慧旷陈朝末隋初 534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613 【介绍】: 南朝陈末至隋初时僧。
襄州襄阳人俗姓曹
年十二,出家于江陵宝光寺
通习经论,发明幽旨。
后住金陵,居律行寺,习大乘唯识等论。
归于郢二州宏法。
陈后主至德元年,归江陵,住遍觉道场,掌僧纲八载。
敕移居兴国寺,复改住丹阳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谯国曹氏。
今为襄阳人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年十二。
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出家。
俄而辞。
明帝渚宫
京师
居律行寺。
西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大乘唯识等论。
金鼓光明等经。
方将弘演
未得其人。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北面受焉。
三藏云亡俦侣斯逝。
复偕同学僧宗俱栖匡岫敷化。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师敬之。
后游湘郢间。
罔怠旧志。
陈至德初
言旋乡井。
居遍觉道场。
开皇三年也。
顷之诏徙兴国寺
屡赐香苏等物。
秦孝王建麾襄沔。
亲奉归戒。
炀帝即位
诏入京师次江阳
辞疾不行。
诏寓丹阳栖霞寺医养。
松筠泉石寔惬情素。
遂有终焉之志。
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
春秋八十。
顶煖指屈。
斯又上生得道之徵也。
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释慧旷
俗姓曹氏
谯国人也。
其后别派。
今为襄阳人焉。
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
父蔼直阁将军
秀气标于弱岁。
天然孝敬率性高廉。
十二出家。
江陵宝光寺澄法师
祗勤仪训肃奉帷筵。
发明幽旨颇超群辈。
后辞朋帝渚问道王圻。
居律行寺听彭城讲。
玄关斯辟大义已通。
将事随方转相弘教。
乃与宗恺准韵诸师。
俱值真谛
受摄大乘唯识等论金鼓光明等经。
俄而真谛涅槃法朋彫徙。
乃共同学僧宗俱栖匡岫。
分时敷说法化弥隆。
州宰鄱阳长沙二王。
俱敦师资之敬。
后于湘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
陈至德元年言旋旧邑。
隋开皇之三年也。
于遍学道场传经引化。
既律行严精义门综博。
道俗具瞻。
纲维是奇。
统掌八载摄是乌回。
后又奉敕移居兴国
寺任攸委。
丝纶再降。
香苏屡锡。
秦孝王帝子之尊。
建麾襄沔。
闻风伫德亲奉归戒。
炀帝纂历当符尊贤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辇毂。
道次江阳辞疾不见。
蒙敕丹阳栖霞山寺。
以事治养。
又素协性松筠辅神泉石。
赏狎既并缠痾用弭。
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论。
新闻旧学各谈胜解。
归善禅。
房本栖玄精舍。
竟陵文宣之馀迹。
禅师慧晓之遗风。
镜潭月树之奇。
云阁山堂之妙。
曾事游处。
遂有终焉之志。
后携子弟徙而憩之。
崖谷泯人世之心。
烟霞赏高蹈之域。
其有怀真慕义者。
复萃于斯矣。
大业九年五月十六日终于寺房。
春秋八十。
顶煖淹时。
手屈二指。
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其月二十日
窆于寺之西山
弟子等树碑纪德。
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僧慧超隋至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上党潞城人俗姓申屠
初于并州大兴国寺出家,以禅念为业。
隋文帝仁寿中,被召入,住禅定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仍返故寺。
卒年七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生申屠氏
上党潞人
自出家。
北居晋阳大兴国寺习禅业。
其道场之内。
盛列仪像幡华以严饰之。
且聚诸品异香。
每爇以致烟气盘郁。
则净服端坐入定。
辄获舍利充瓶。
随取随有。
较其元数。
初未尝减。
然莫测其所自来也。
仁寿中
诏居禅定寺
其行道感瑞如旧。
武德元年
复归兴国
七年冬
忽召寺众谓之曰。
同住多年。
凡情易隔。
或有相违。
希为恕略。
人道难生。
善缘莫遇。
当求自度。
勿误后身。
于是敛手寂然。
神色无少变。
苟非属纩。
观者终莫知其气绝也。
时年七十馀。
十二月就以绳床舆尸。
殓之龙阜山开化寺侧。
虽屡阅年所。
遗体愈益坚完。
而礼拜供养者。
至今不绝云。
释慧超
俗姓申屠
上党潞城人也。
体道怀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晋阳
大兴国寺
禅念为业。
虽略观名教备委邪正。
而偏据行途不沿言说。
乃别建道场盛罗仪象。
幡花交列众具清鲜。
又鸠集异香多陈品族。
每以烧香供养。
烟气相寻。
超恒躬处其中。
净衣端坐。
详其觉观拟其志业。
故有异香满室灵骨充瓶。
随用福流还填欠数。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寿中年
献后崩立禅定寺
名望徵入京师
严净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陈供无替由来。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旧坏怀信者多化道赴缘义难限约。
乃返还兴国道俗欣庆奉礼交并。
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无常。
合寺齐赴伫聆遗诀。
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众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脱有相恼希愿开怀。
然人道难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误后身。
言讫敛手在心。
不觉其绝。
见无接对谓其未终。
取纩属之乃知无气。
时年七十馀。
坐若神景色貌逾洁。
异香萦绕满室充庭。
音乐闻空莫知来处。
门人大众惊心骇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云。
阗塞寺院香花献积。
至十二月中
剋期将殡。
四远白黑列道争前。
从寺至山十有馀里。
人马辐凑事等市𮤗。
舆以绳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拥卒制难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众又填逼类等天崩。
便殓于龙阜之山开化寺侧。
作窟处焉。
经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礼香花无绝。
后遂塞其窟户。
置塔于上。
勒铭于右。
用旌厚德矣。
释智琚隋末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
新安寿昌人
父袆梁散骑员外郎
始听坦师释论。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年二十七。
即就敷杨辨才无碍。
众所知识。
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
声誉载隆。
玄素攸仰。
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
付嘱于汝。
再三握手忽然而终。
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
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僧昙伦隋末唐初 ?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 【介绍】: 隋唐时僧。
汴州浚仪人
俗姓孙
年十三出家。
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
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
卒年八十余。
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浚仪孙氏子。
年十三。
依脩福寺端禅师出家。
端习次第观。
尝诲之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定也。
曰。
若有散心。
则系鼻端。
心本不散。
则又何以系为。
自是每坐辄定。
后为师送钵上堂。
未至堂顷。
卓然跏趺入定。
而持钵自若。
师大加赏识。
异时谓曰。
去昏障譬犹剥葱。
要当重重去尽。
然后得净。
答以为本来无
又奚庸剥。
师独以其根器非常。
而阴敬之。
且不敢役使。
虽礼佛看经。
犹莫之务。
但扫一房终日闭户。
四威仪中。
离念而已。
偶命之直岁。
守护僧物。
每戒其下。
勿以僧粥食犬。
其下漫弗听。
犬则呕粥。
其下又以为偶然尔。
食犬粥如常时。
于是犬群呕粥僧前。
若有物使之者。
其下始大惧。
为神。
姿性憺怡。
平居不表襮。
或问以义理。
随问随答。
无底滞。
仁寿二年
造禅室。
追献后冥福。
诏处之。
至则扫房闭户如故。
时人目之卧
兴国粲法师
博学有才辨。
自号三国论魁
竟造语。
三日夜莫能测。
其述般若义。
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
本性清净。
如太虚空。
亟下拜。
以为不可及。
居京。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其馀请谒者
不啻鱼子。
武德之季。
卧疾于庄严寺
或问往生何处。
曰无尽世界。
又问舍报后如何。
曰籧篨裹而弃之尔。
又曰。
四大方斗。
已到屈膝。
主人翁只管看。
僧伽遽探其冷触。
退谓其人曰。
冷触果到膝矣。
四大分离应生苦趣。
遥知之曰。
苦趣亦空。
顷之问打五更钟未。
曰未。
及打钟。
视之已绝。
寿八十馀。
弟子承遗言。
舁尸露之南山中野。
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释昙伦
姓孙氏
汴州浚仪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然端学次第观。
便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可有剥削。
本来无何所剥也。
师曰。
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默不及之。
后又语令莫以僧粥与犬。
家人还妄答云。
不与。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时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
随言即遣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献后亡背。
兴造禅室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为卧也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
卧禅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赞叹。
心路无滞。
不思议乃如此也。
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
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
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
故此妙理罕得广流。
玄琬律师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
如此众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我主四大斗在已到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矣。
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鲍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爱乐禅观。
生不妻娶形无饰华。
承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
素承馀业五十馀。
年七十五矣。
姓孙
汴州俊仪人。
十三出家。
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端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
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
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
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
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
先净昏情。
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
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
可有剥削。
本来无
何所剥也。
师曰此大根大茎。
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
读经礼佛。
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
唯离念心。
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
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
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
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
献后亡。
兴造禅室。
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
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
为卧也。
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
无学不长。
卧禅。
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
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
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
空华𦦨水。
无衣无主不立正邪。
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
京师
善巧方便。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
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
四大分离。
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死后籧篨裹弃之。
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
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
诸门学等。
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释洪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太原人
氏族则未详也。
少入道。
并州大兴国寺
一室独处。
积五十年。
除饮食便利外。
其馀将迎足未尝踰阈。
然气貌都雅。
操履静退。
见者严惮之。
故其寺僧虽多。
莫不仰以为模楷焉。
武德间卒。
寿八十。
释洪林
未详氏族。
太原人也。
少履释门禀受清化
率志都雅言晤精穆。
并州大兴国寺
履操栖静退屏人物。
而住房连匝与众比居。
整畟贞严希言寡涉。
高众盛德皆敬而奉之。
游至房。
莫不捻履潜步啬然趣越也。
其为世重如此。
独居一室积五十年。
宾客送迎足不踰阈。
至于僧法制度道俗二食。
身先座首励力行奉。
不以道德用亏时众。
馀则端坐房中俨然卓立。
瓶衣什物周正方所。
故登其门者不觉毛竖。
有问其故则从容谈论。
词义审当。
而不测其心造也。
兴国大寺百有馀僧。
敬异崇仰有如天岸。
武德年中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