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隋朝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释道辩
释道辩
齐人。
泰山灵岩寺
居无常所。
游行为任。
经史洞达偏解数术。
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
年过七十。
又与同邑僧神
相随杖策。
登临眺望山水。
多所表诣如曾闻见。
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
此寺达者所营。
极尽山势。
众侣繁盛清肃有馀。
如何后锐于前起阁。
寺僧非唯寡少。
更增諠诤。
相接曾未经涉。
恰如其言。
于是盘游诸寺。
备陈胜负。
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
又至诸墓亦陈休咎。
有士俗忘姓名。
去者请为图其坟茔。
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
此中安墓足食丰财。
入地三尺获一升。
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
斯曰财缘。
依言掘凿果获石。
遂行卜葬。
至今殷有。
襄州袁山松者。
博览经诰。
时号儒宗。
学广故来寻造。
杨子太玄王弼易道。
用相探瞋。
曰。
杨王道术未足研寻。
可赐愚徒无闻智者。
勃然变色。
抑扬。
曰。
公学未周。
信其前述。
可除我固。
当为指归。
便引太玄经云。
又于玄象偏所留心。
曾不寝卧夜便露视。
审宿度之所次。
察孛彗之光景。
便告人云。
吾昔于裕法师所。
学观七曜。
告余云。
晋朝道安
妙于此术。
人虽化往遗文在焉。
其所注素女之经。
最为要举。
恨失其本。
何得之
时有一僧偶然获本。
请为披决。
得欣然。
即为销摘。
此僧茫味情犹梦海。
遂以惠之。
曰。
目弥天。
诚非虚称。
学统弥纶数术穷尽。
此虽四纸文综无遗。
要约包富灵台所尽。
于时月临井宿。
便云。
事在西楚
可告道俗。
营水备。
不盈两夕汉江大涨。
汛溢襄邑城隍将没。
预见之明其类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寿。
人告来盗不可行之。
便云。
盗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术。
常以月朔加气。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义宁年。
与神南游岭表。
不知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