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昙延南北朝末隋初 51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
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
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
自此,佛教复兴。
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
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周。
世皆致贵显而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以方圆动静请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帝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帝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众寺。
以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众。
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栖岩寺
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帝谓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奏以事由一二。
帝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躬祈雨。
登御座。
南面授戒。
帝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帝悦。
赐帛三百匹。
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帝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体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周建德中年衔命入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又有功。
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京兆太守苏威
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法王御世偏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赵芬隋 ? — 5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0 【介绍】: 名或作棻
天水人字士茂
有辩才,仕北周有政绩,拜少御正
以明习故事,朝廷每有疑议,辄为评断。
杨坚为相时,尉迟迥司马消难阴谋往来,密白之,由是被信用。
,拜尚书右仆射内史
后老病,拜蒲州刺史,乞归卒。
杨尚希南北朝末隋初 534 — 5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90 【介绍】: 弘农人
少孤,入太学,勤学不倦。
年十八,北周文帝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奇之。
赐姓普六茹氏,擢国子博士
入隋拜度支尚书,为朝廷所重。
出为蒲州刺史,在州有惠政。
尝引水筑堤溉田数千顷。
卒于官。
谥平
全隋文·卷九
尚希弘农人
文帝赐姓普六如氏,擢为国子博士,转舍人
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赐爵高都县东京司宪中大夫
大定中,授司会中大夫
隋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银青光禄大夫,出为瀛州刺史
未之官,除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授上仪同,出为蒲州刺史
开皇十年卒,谥曰平
杨处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
文帝族叔。
北周时曾以军功拜上仪同
隋文帝即位后,赠其父杨钟葵柱国尚书令义城县,以处纲袭之。
太子宗卫率、左监门郎将右领军将军蒲州刺史,进位大将军,迁秦州总管
性质直,为时所称。
卒谥恭
僧童真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13 【介绍】: 僧。
河东蒲坂人俗姓李
少即有从道心,投昙延法师出家。
通明大小乘,尤善《涅槃》经疏。
文帝开皇中召往大兴善寺译经,又诏为涅槃众主,为众披解文义。
炀帝大业初禅定寺建成,敕召为道场主。
存抚上下,有声僧纲
释童真
姓李氏
远祖陇西寓居河东蒲坂焉。
少厌生死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归宗律句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议其词理。
恒处延兴敷化不绝。
听徒千数各标令望。
高誉继迹于师。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对翻梵本。
十六年
别诏以为涅槃众主。
披解文义允惬众心。
而性度方正善御大众。
不友非类唯德是钦。
仁寿元年
下敕率土之内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打刹劝课缮搆精妙。
德王当时。
下敕令住雍州创置灵塔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十月内从京至寺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掩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𧘂谷日夕风振。
自灵骨初临迄于藏瘗。
怗然恬静。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心冥感之所至也。
大业元年营大禅定下敕召为道场主。
辞让累载不免登之。
存抚上下有声僧网。
又以涅槃本务。
常事弘奖。
言令之设。
多附斯文。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寺住。
春秋七十有一。
抱操怀亮。
朋附高流厮下之徒。
性非倾徙。
寺既初立宰辅交参。
隆重居怀未始迎送。
情概天表卒难变节。
当正临食众将四百。
大堂正梁忽然爆裂声骇震霆。
一众惊散咸言摧破。
徒跣而出者非一。
端坐依常执匙而食。
容气不改若无所闻。
兼以偏悲贫病。
撤衣拯济躬事扶视。
时所共嘉。
刚柔兼美焉。
姓李
远祖陇西
寓居河东蒲坂
少厌生死。
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
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
归宗律句。
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
尤善涅槃。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以为涅槃众生。
仁寿元年
下敕。
率士之内。
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
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德王当时。
下敕令往雍州
创置灵塔。
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
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以十月内。
从京至寺。
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
淹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
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冲谷。
日夕风震。
自灵骨初临。
迄于藏瘗。
怡然恬尽。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
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
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
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
大业元年
营大禅定。
下敕召为道场主。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住寺。
杨弘北周至隋 ?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宗室字辟恶
文帝从祖弟。
有文武才。
北周,累迁开府仪同三司
杨坚为相,委以心腹。
入隋封河间王右卫大将军
出为宁州总管,转蒲州刺史
在官十余年,风教大化。
炀帝即位,征拜太子太保
旋卒。
释通幽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05年1月15日
释通幽
姓赵氏
河东蒲坂人
幼龄遗世早慕玄风。
弱冠加年遂沾僧仵。
而贞心苦节寒暑不𧇊。
寻师访道夷崄无变。
遇周齐淩乱远涉江皋。
业架金陵素气攸远。
及大隋开运。
还归渭阴。
法泰其生平。
操行分其容止。
至于弘宣示教。
则以毗尼唱首。
调御心神仍用三昧游适。
故戒定两藏总萃胸襟。
学门再敞远近斯赴。
晚贯籍延兴
时当草创。
土木瓦石工匠同举。
而事归天造形命未沦。
随所运为无非损丧。
戒约内结。
仁洽外弘。
立四大井各施漉具。
凡有施用躬自详观。
驰赴百工晓夜无厌。
皆将送虫豸得存性命。
延兴一寺独免刑残。
自馀缔构焉难复叙。
而洁己自励罕附斯伦。
每欲开经必盥手及腕齐肘已后犹从常净。
举经对目臂不下垂。
房宇覆处未尝澡漱。
涕唾反咽不弃寺中。
便利洗净乃终其报。
又自生常不用巾幞。
手湿则任其自乾。
三衣则重被其体。
自外道具仅支时要。
每自嗟曰。
生不功一片之善。
死不酬一毫之累。
虚负灵神。
何期误也。
遂诫弟子曰。
吾变常之后。
幸以残身遗诸禽兽。
傥蒙少福冀灭馀殃。
忽以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五十有七。
弟子等从其先志。
林葬于终南之山至相前峰。
火燎馀骸立塔存矣。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06年5月2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
河东虞乡人
年十四落发。
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
年十八。
即讲涅槃。
既受具戒。
专崇禅业。
隐于弘农之伏犊山。
周武悉毁仁祠。
乃入陈避之。
以故戒品无亏。
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
研穷其旨。
逮大隋御宇。
始践京邑
皇姊成安长公主
为建静法寺使居之。
门徒济济。
传美至今。
然性嗜燕嘿。
不事讲说。
直心道场于斯见矣。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
置塔。
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
其瑞应皆具别传。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卒于寺。
春秋五十七。
遗言薄葬。
弟子不敢违。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释智通隋 ? — 611年10月24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河东猗氏
程氏子也。
十岁出家。
诵经礼佛不少怠。
阅年五十。
虽当教门沦替之时。
方从俊律师延法师游。
以振所业。
隋运肇兴。
乃还蒲坂建寺。
赡济孤独羸老之穷无告者。
日以千计。
仁寿初
复脱屣岩栖以蹈旧规。
大业七年
遂𥨊疾。
即命侍者
称弥陀号。
祈生彼土。
既而维那击钟集众。
杵竟折。
识者知其不起。
时弟子顶盖侍侧。
谓曰。
今日厨中可作食。
盖诘以食将谁须。
曰有达官诸贵人至。
盖曰。
此生人道者所见之相。
和尚脩行宁至是。
逮晚正视不眴。
良久忽弹指。
唱不可思议者再三。
或从旁问其故。
则曰。
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
尔夜又顾问明珠所在。
且曰。
大然灯烛耶。
因为掩镫蔽弱犹咄。
以为光明转盛。
岂欺我。
盖曰。
室中方暗昧如此。
和尚所见必胜相也。
遽合掌曰。
吾生净土矣。
且而气绝。
十月二十四日也。
山地摇动。
门窗震裂。
林雉飞雊。
屡日寺僧道慧
适梦西岭上皆楼阁。
有乘空而西往者。
且盖母玉氏尤信向。
临终见赤莲华。
青莲华。
大如五斛瓮许。
遍布宅地。
佛与菩萨。
俱至接引。
顷之母瞑。
贞观十一年二月也。
释智通
姓程氏
河东猗氏人也。
生知信悫乐崇道慧
将习书计遂欲出家。
父母异而许之。
十岁已从剃落。
敦肃恭孝执履谦冲。
师长友朋接事无怠。
修持戒行歌咏法言昼夜不辍。
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馀章。
五十许年初无告倦。
自木德不竞。
立丧攸在。
释门沦废法侣无归。
方从俊律师延法师
服膺受业。
不以艰危涅志。
隋祖再兴奄还蒲坂
慈济所及。
乃立孤老寺于城治。
等心赈赡以时周给。
授戒说法乘机间起。
食椹怀音日有千计。
仁寿创塔缔构栖岩。
翻然脱屣就闲修业。
亲事香花躬运扫洒。
口恒称赞目常瞻睹。
善由己积道为含生。
财虽有属并充功德。
大业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以疾而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有四。
初未终前。
数日不悆。
维那鸣钟而杵自折。
识者以为不越振矣。
闻之。
侍者称弥陀佛名。
回心摄念愿生彼土。
有入室门人顶盖者。
夙夜祗奉。
忽问盖曰。
厨中作何食耶。
盖曰。
为何所须。
曰有达官诸贵来耳。
盖曰。
昔闻生人道者见诸贵胜。
师本修德所诣。
岂在人耶。
至晚乃开目正视。
良久不眴。
状有所睹。
旁侍加香。
寂然立敬。
炊顷方止。
乃弹指云。
不可思议也。
有问其故。
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
初夜又回首眄云。
始见明珠。
今何所在。
又云。
有何缘务大然灯烛。
遂奄灯令闇。
须臾复云。
火明何为转盛。
盖曰。
室今暗昧。
是师净相。
不可怪也。
乃合掌达旦。
曰吾生净土矣。
因而气静。
山地动摇门窗振裂。
群雉惊雊非恒所闻。
僧道慧
未晓假寐。
至是惊觉出倚廊下曰。
禅师若终必生净土。
何以知然。
向于眠中见西岭上并是楼阁殿堂乘空而去。
言毕方知通已终逝。
又盖母王氏。
久怀笃信。
读诵众经。
礼忏发心。
以往生为务。
贞观十一年二月
临将舍命弥加勤至。
目见床前有赤莲华。
大如五斛瓮许。
又见青莲华满宅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时俱到。
盖与侄薜大兴。
供亲闻所述。
而兴见有佛色形甚大并二菩萨。
久而自隐。
斯并近事。
故传实录。
沙门行友。
蒲晋名僧。
为之本传。
因著论曰。
夫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
如身实相观佛亦然。
因斯以谈。
则三界与一识冥归。
生死共涅槃同体。
又何容净秽彼此于其间哉。
然则凡夫学人。
妄情未尽。
不能齐彼我均苦乐遗欣厌亡是非。
故须回向愿求标心所诣然后往生耳。
其实则不然。
譬犹明镜现形空谷应声。
影响之来岂云远乎。
而惑者以暗识生疑。
谓净土越度三有超过九定。
绝域寥廓经途夐远。
自非三乘极位及十地圣人积行累功。
安能生彼。
何其谬欤。
观斯上人。
虽禀性温柔为人清洁。
其所修习。
则福德偏长。
定慧之功盖不足纪。
直以一生之散善临命之虚心。
遂能目睹光明亲见幢相。
动摇坤像梦感旁人。
是知九品之业有徵。
十念之功无爽。
凡我同志可不勖哉。
若夫寻近大乘。
修行正观。
察微尘之本际。
信一念之初源。
便可荆蕀播无常之音。
枭镜说甚深之法。
十方净国未必过此。
如其眷恋妻孥槃桓弊执营生未厌逐物已疲。
推有龄于仓卒之间。
毕一世于遑忙之际。
内无所措外无所恃。
则长劫冥没。
亦奚能自返悲夫。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帝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帝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以帝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密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密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密徙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36 【介绍】: 隋唐时僧。
蒲州猗氏人俗姓陈
初隐于太行山
后至龙台泽,观游鱼爱之,解衣入深渊,七日而出。
又曾于冬日爱岩冰晶莹透澈,乃卧冰上,信宿才起。
行止诡异,人莫测其妙。
晚年居蒲州普济寺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敬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弘俭
少以耿介知名。
初任州主簿
开皇初安陵令,有能名。
擢拜秦州司马,转豳州长史
炀帝时颍川郡,所在俱有异绩。
将擢太守,为宇文述所毁,不行。
大业末去官。
去官之日家无余财。
敬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积善
文帝仁寿中繁畤,有能名。
汉王谅为乱,力战,城陷被执,送伪将乔钟葵处。
强以官,正色拒之。
会扬义臣军至,乔钟葵兵败,得免死。
终为朝邑
僧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洛州之张氏。
小年辞俗。
慨佛法之未具也。
于是结友西行。
以求之。
仅达领。
路沮而旋。
然梵言音字并通。
戾止京辇
远播声闻。
开皇十年
诏翻译。
大兴善寺
未几。
诏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栖岩即古之云居也。
山名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焉
后又诏送殷州智度寺。
皆获瑞应。
具别记。
大业初卒。
时有慧重者。
雍州之郭氏子。
善摄论十地。
亦奉诏于泰州岱岳寺置塔。
然岳庙之门。
常扃鐍不开。
至是。
自开者三。
僧昙
姓张
洺州
少小出家。
通诸经论。
慨佛法未具。
发愤求之。
高齐之季结友西行。
前达葱山
会诸梗涩路既不通。
乃旋京辇
梵言音字并通诂训。
开皇十年
敕召翻译。
事如别传。
大兴善
后敕送舍利于蒲州栖岩寺
即古云居寺也。
山曰中朝。
西临河涘。
世称形胜莫尚于斯
初送达州治。
而栖岩佛殿内有钟鼓之音响振一寺。
迫而就检一无所见。
灵舆至寺。
是夜于浮图上放大光明。
流照堂内通朗无翳。
如是前后频放神光。
或似香炉乘空而上。
或飞紫焰如花如叶乍散乍聚。
或如佛象光趺宛具。
或如虹气环绕塔帐。
累日连宵昱光难准。
又州治仁寿寺僧。
夜望栖岩。
光如楼阙照于山谷。
又去山寺八十里。
住者见光如火。
皆谓野火烧寺。
及来寻觅乃知灵相。
其祥瑞之感如此也。
至仁寿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
初至州治。
见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内。
迄至入函常不变异。
又地生罗文。
屋上见青莲华及菩萨像。
大众同睹。
又见龙盘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迹及牛马鸟狩等迹。
又置塔处有小蛇二枚。
停住不去。
因即构基。
入地四尺飞泉上涌厉疾已下六根坏人。
服者通损。
既值斯缘。
乃移北置以避于泉。
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
昙以传译之美继业终寺。
大业初年矣。
时有慧重沙门
姓郭
雍州人
练道少年综寻内外。
志力方梗不惮威侮。
摄论十地户牖由开敕请造塔于秦州岱岳寺。
初停公馆。
舍利金瓶自然开现放光流外。
道俗咸睹。
送至寺塔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晁耀人目。
岳表白气三道下流直向塔基。
良久乃歇。
又岳神庙户由来封闭。
舍利止至三度自开。
识者以神来敬礼故耳。
后不委其终。
释真慧隋 569 — 615年10月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陈氏
北陕人
少为父母逼妻之。
非其志也。
年甫冠。
罹二亲忧。
因亦遣累。
入道于乡之大通寺清禅师所。
时则开皇十二年也。
既受具。
依静洪律师习毗尼。
再阅寒暑。
乃诣询禅师卫州林落泉。
究定学焉。
岁馀颀挹风槩。
询公授以分灯之记。
俾住山西陶研。
未至。
十八年
白鹿山百家岩坐夏。
或谓。
首山麻谷尤胜绝。
秋遂趋蒲坂
筑室以安四众。
赢粮蹑屩。
蔚成丛社。
十有八载
而获利益者。
不可殚纪。
然独杰昂二子为称首。
仁寿四年
诏住栖岩寺
大业元年
饵黄菁辟谷百日。
而貌愈敷腴。
其徒有窃效之者。
不能也。
徙居杯盘谷
虎为之避。
虽僻远无测景之器。
而起居饮食。
不失常节。
若有神物以相之。
大业十一年。
十月七日。
以疾卒于麻谷。
春秋四十七。
阇维塔舍利如法。
释真慧
陕州河北人
姓陈氏
河北陈代称冠族。
远称汉右相陈平
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
真早厌身城。
父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
玉洁之志涅而逾净。
开皇十二年
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
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
真往陕州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
令往邺下洪律师所。
因循两载备探幽致。
又诣卫州淋落泉询禅师所。
朝授夕悟经历岁馀。
所得略贯终始。
禅侣三百嗟咏声驰。
摩其顶堪传灯法。
令往山西启诸未悟。
真以学日既少。
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经两载。
一一呈示去取无疑。
开皇十八年承命西归。
路经白鹿百家岩
时号幽绝。
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
又为留连夏坐栖之。
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
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
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
栖岩杰昂最称深入。
仁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
其为人也谅直刚决。
俭退让安苦忍乐。
容止可观。
独处乐静不希华靡。
大业元年
饵黄精绝粒百日。
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
后觉肥充。
恐有学者便休服饵。
于闲田原北杯盘谷
夏坐虎窟。
虎为之移。
虎还返窟。
常有山神节度时分。
如有迟延必来警觉。
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
因疾卒麻谷禅坊。
春秋四十有七。
初将终夕神彩若常。
曰吾将生净土。
莲花相候。
又闻异钟声幽净异香充蔚。
斯相既至潜然而绝。
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
起塔于麻谷。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僧昙献隋末唐初 ? — 6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京兆始平之张氏。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
胜业有闻。
静林寺
周武坏法。
昌虽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阙。
隋兴诞弘吾教。
首复百二十僧。
而昌与其选。
诏得各度沙弥一人。
侍者
在焉。
大兴善寺
后昌归里。
掘像构宇。
起废静林。
功未毕而逝。
檀信悲之。
乃复以仁寿致
而嗣其业。
故两寺壮丽。
并足称道。
俄而迁任柏梯职。
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
十五日
早作欲往静林。
众挽止之。
至卯时
云雾暗天。
遂卒于柏梯寺。
是夕光景如华。
自柏梯东南山上。
遍照近远。
三夕
尸棺潜为静林所窃。
而柏梯之人不知也。
既而光景亦随。
以出于静林南山顶。
于是柏梯始知之。
而讼于官。
竟葬静林。
弟子勒铭。
识其事。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预其位。
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僧智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比丘尼
蒲坂刘氏女。
少出家,有戒行。
传能预言成败吉凶,皆验。
杨坚初生于冯翊般若寺,尼自河东来,言非常儿,将舍别馆,躬自抚养。
年十三始还家。
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尼隐家,内著法衣,戒行不改。
称帝,尼卒,称之为神尼,散其舍利于诸州,建塔百有余,皆图其像于塔下。
吕子臧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蒲州河东人
南阳郡
唐高祖京师,遣马元规抚慰山南,独子臧坚守。
隋亡,归唐,就拜邓州刺史
武德初朱粲围城急,会霖雨城坏,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
僧道逊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张
早通子史,尤长于《涅槃》、《摄论》。
昙延法师为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化众。
隋时蕃王群僚,多迂驾展敬。
炀帝大业末,曾入
唐初仍归蒲州
太宗贞观中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