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昙询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9 【介绍】: 僧。
河东人
俗姓杨
年二十二,于白鹿山北霖落泉寺出家。
受戒后,专修心学,习禅定。
后住怀州尖山寺,独处静院,十年不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弘农华阴杨氏。
后迁河东
年二十二。
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乐其静邃。
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
既受具。
习诵法华。
僧稠禅师
方领徒苍谷。
路极脩阻。
念欲展礼。
则抵冒荆棘。
披跨沙砾。
拔缘登陟。
不由蹊径。
直望其地。
以为行表。
往来质问。
志存正观。
虽困艰难。
不愆进业。
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若合道而穷耳。
俄复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
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肿痛垂死。
为治之。
获瘳。
尝独行值二虎斗。
以锡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
某赵人也。
顷因病死。
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
昙询禅师请命。
故尔放还。
且某于禅师
素昧平生。
而过蒙恩泽如此。
敢不拜谢。
尝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芜径秽。
鸟兽与俱。
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
杖策裹粮。
户屦满矣。
开皇间
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
致诚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尖山寺
寿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气之异。
有飞禽白颈赤身。
绕院哀唳。
渐近堂陛。
至于几席。
狎附人物无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转空虚。
投地而逝。
云昏雾惨。
林涧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殚记。
弟子静林等。
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维。
遗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述铭。
释昙询
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弱年乐道久滞樊笼。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昙准禅师而蒙剃发。
又经一载进受具戒。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而专志决烈。
同侣先之圆备戒律。
又诵法华。
初夏既登还师定业。
僧稠据于苍谷。
遂往问津。
定山郢匠前传所叙。
以声光所被。
遥相揖敬。
住既异林精融理极。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
栖幽既久性不狎尘。
来往质疑未由樵径。
直望苍谷以为行表。
荆棘砂砾披跨不难。
岩壑幽阻攀缘登陟。
志存正观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虽艰。
必直进以程业。
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合道不幸而穷耳。
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
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苏故蒙恩泽。
往见阎王诘问。
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
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委。
访寻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
杖策裹粮鳞归雾结。
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
仪同三司元寿
亲送玺书。
兼以香供。
开皇末年风疾忽增。
卒于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矣。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
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为文。
见于别集。
释昙询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师而蒙剃发。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鹿糜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时有盗来窃蔬菜将欲出园。
乃为群蜂所螫(音拭)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慇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复苏。
得见阎王诘问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特来礼谢。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为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态虎交诤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虎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白颈赤身。
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鸟住堂基。
自后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焉。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僧。
涿郡固安人俗姓张
年十五出家。
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法主
导悟诸徒,响誉河东
,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
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
著有多种经疏。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初顗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顗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顗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顗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顗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顗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顗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顗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文。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顗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顗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光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文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而顗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顗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顗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顗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脩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顗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顗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为著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顗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顗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顗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顗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顗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此固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脩行地位。
顗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顗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文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顗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著法华疏止观门脩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顗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顗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闻顗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顗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
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顗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顗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顗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忍。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顗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顗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忍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辔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顗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荣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顗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由顗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文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顗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暄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命。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文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命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顗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顗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经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顗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命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喜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忍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顗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顗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顗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帝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帝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僧信行南北朝末隋初 541 — 59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王氏
魏郡人
始其母无子。
祷于佛。
梦神人持送一儿。
即有孕。
及生姿性特异。
四岁路见牛车没泥中。
力引挽。
破领流血。
莫能前行。
因悲泪其旁。
要待其脱乃去。
八岁入庠校。
秀慧独发。
有书生问曰。
汝家何姓。
外家复何姓。
曰外家孙姓。
生偶戏之曰。
不姓饭而姓飧。
亦有说乎。
应声以为饭除饥。
而不除渴。
飧则饥渴兼除。
是以姓孙。
而不姓饭也。
其随机诡对。
皆此类。
每以恭敬精苦。
为轻慢懈怠。
诸病之药。
故凡塔像。
必周礼拜。
又于相州法藏寺舍戒。
执劳受役。
道俗造门诘问者。
皆随事直指。
莫不悉捐所业。
顶戴其言。
而师承之也。
开皇初奉诏入
仆射高颖。
别立院于真寂寺。
以延处之。
著对根起行三阶集录。
东山所制诸文。
合四十馀卷。
以传不朽。
置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五寺。
以裨赞大教。
未几疾笃。
犹请像入房正观。
而卒于化度寺
即十四年之正月四日也。
春秋五十有四。
越七日
火葬于终南山之鸱鸣阜。
收烬骨。
得两耳一穴中通之瑞。
建塔山麓。
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以铭其碑。
證本师出家于化度寺
当行无恙时所著。
皆證笔也。
亡而證反俗服。
生自制碑。
死乃镌勒。
至相寺北岩前。
三碑犹存。
释信行
姓王氏
魏郡人
其母久而无子。
就佛祈诚。
梦神擎儿告云。
我今持以相与。
寤已觉异常日。
因即有娠。
及行之生也性殊恒准。
至年四岁路见牛车没泥牵引。
因悲泣不止。
要转乃离。
或值犊母分离或有侵欺之事。
生知平分不憙爱憎。
八岁既临。
标据清敏懁慧奇拔。
尝有书生问曰。
尔今何姓。
外家何姓。
答曰。
此王彼孙。
生因调曰。
何不氏饭乃姓孙。
应声曰。
饭能除饥不除渴。
孙能饥渴两相除。
故氏孙而非饭也。
其随机谲对。
皆此之类。
乃履道弘謶。
识悟伦通。
博涉经论情理遐举。
以时勘教以病验人。
蕴独见之明。
显高蹈之迹。
先旧解义翻对不同。
未全声闻兼扬菩萨。
而履涉言教附为功。
且如据佛之宗。
敬无过习。
由见起慢怠即怀厌离。
便为边地下贱之因。
今虽闻真告心无奉敬。
自知药轻病重。
理加勤苦竭力治之。
所以随远近处。
凡有影塔。
皆周礼拜绕旋翘仰。
因为来世敬佛之习。
用斯一行通例馀业。
其克覈详据率如此也。
后于相州法藏寺
舍具足戒亲执劳役。
供诸悲敬礼通道俗。
单衣节食挺出时伦。
冬夏所拟偏过恒习。
故四远英达者皆造门而诘问之。
随事直陈曾无曲指。
诸闻信者莫不顶受其言。
通舍章疏从其化及。
禀为父师之礼也。
未拘之以法岁。
开皇之初被召入
仆射高颖。
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
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
合四十馀卷。
援引文据类叙显然。
前后望风翕成其聚。
又于京师置寺五所。
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是也。
自尔馀寺赞承其度焉。
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
虔慕洁诚如不及也。
末病甚。
勉力佛堂日别观像。
气渐衰弱请像入房。
卧视至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十四年正月四日也。
其月七日化度寺
送尸终南山鸱鸣之堆。
道俗号泣声动京邑
舍身收骨两耳通焉。
树塔立碑在于山足。
居士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
證本出家住于化度。
信行至止固又师之。
凡所著述皆委證笔。
末从俗服尚绝骄豪。
自结徒侣更立科网。
返道之宾同所击
生自制碑具陈己德。
死方镌勒树于塔所。
至相寺北岩之前三碑峙列是也。
信行勃兴异迹。
时成致讥。
通论所详未须甄别。
但奉行剋峭偏薄不伦。
至于佛宗亦万衢之一术耳。
所著集记并引正文。
然其表题立名无定准的。
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语事潜沦。
来哲傥详幸知有据。
开皇末岁敕断不行。
想同箴勖之也。
别有本传流世。
见费节三宝录。
僧童真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13 【介绍】: 僧。
河东蒲坂人俗姓李
少即有从道心,投昙延法师出家。
通明大小乘,尤善《涅槃》经疏。
文帝开皇中召往大兴善寺译经,又诏为涅槃众主,为众披解文义。
炀帝大业初禅定寺建成,敕召为道场主。
存抚上下,有声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陇西李氏后。
河东之蒲阪出家。
昙延法师学。
既受具。
先承律部复涉经论。
通明大小乘。
尤善涅槃。
而拥徒千数。
敷化不绝。
开皇十二年
诏于大兴善寺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为涅槃众主。
仁寿元年
诏率土之内建灵塔。
一百一十一所。
皆葬舍利。
其中而雍州
其祥瑞见别传。
大业元年
禅定寺成。
诏为之主。
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真度量尤莫涯涘。
始入禅定。
宰辅交参。
未尝将迎。
一日方会众食忽大堂正梁爆裂。
皆惊走无人迹。
自若。
释童真
姓李氏
远祖陇西寓居河东蒲坂焉。
少厌生死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归宗律句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议其词理。
恒处延兴敷化不绝。
听徒千数各标令望。
高誉继迹于师。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对翻梵本。
十六年
别诏以为涅槃众主。
披解文义允惬众心。
而性度方正善御大众。
不友非类唯德是钦。
仁寿元年
下敕率土之内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打刹劝课缮搆精妙。
德王当时。
下敕令住雍州创置灵塔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十月内从京至寺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掩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𧘂谷日夕风振。
自灵骨初临迄于藏瘗。
怗然恬静。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心冥感之所至也。
大业元年营大禅定下敕召为道场主。
辞让累载不免登之。
存抚上下有声僧网。
又以涅槃本务。
常事弘奖。
言令之设。
多附斯文。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寺住。
春秋七十有一。
抱操怀亮。
朋附高流厮下之徒。
性非倾徙。
寺既初立宰辅交参。
隆重居怀未始迎送。
情概天表卒难变节。
当正临食众将四百。
大堂正梁忽然爆裂声骇震霆。
一众惊散咸言摧破。
徒跣而出者非一。
端坐依常执匙而食。
容气不改若无所闻。
兼以偏悲贫病。
撤衣拯济躬事扶视。
时所共嘉。
刚柔兼美焉。
姓李
远祖陇西
寓居河东蒲坂
少厌生死。
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
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
归宗律句。
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
尤善涅槃。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以为涅槃众生。
仁寿元年
下敕。
率士之内。
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
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德王当时。
下敕令往雍州
创置灵塔。
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
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以十月内。
从京至寺。
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
淹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
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冲谷。
日夕风震。
自灵骨初临。
迄于藏瘗。
怡然恬尽。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
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
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
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
大业元年
营大禅定。
下敕召为道场主。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住寺。
释通幽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05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赵氏
河东蒲阪人。
幼龄遗世。
冠岁参。
玄周齐之际。
法门屯否。
乃南抵金陵
益进所业。
而毗尼之学。
尤所究心。
隋兴
乃归渭阴演唱。
晚居延兴寺。
适当创建。
而土木之劳无所惮。
仍开四大井。
各施漉具。
以护生。
其平居开经。
必盥手及腕。
虽处房室。
未尝唾涕。
便利洗净。
不用巾幞。
手则听其自乾。
冱寒重被三衣。
所谓绵纩。
无复识之。
每叹曰生不改善。
死不偿累。
足矣。
诫弟子曰。
吾后必以施禽兽。
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日坐逝。
春秋五十七。
释通幽
姓赵氏
河东蒲坂人
幼龄遗世早慕玄风。
弱冠加年遂沾僧仵。
而贞心苦节寒暑不𧇊。
寻师访道夷崄无变。
遇周齐淩乱远涉江皋。
业架金陵素气攸远。
及大隋开运。
还归渭阴。
法泰其生平。
操行分其容止。
至于弘宣示教。
则以毗尼唱首。
调御心神仍用三昧游适。
故戒定两藏总萃胸襟。
学门再敞远近斯赴。
晚贯籍延兴
时当草创。
土木瓦石工匠同举。
而事归天造形命未沦。
随所运为无非损丧。
戒约内结。
仁洽外弘。
立四大井各施漉具。
凡有施用躬自详观。
驰赴百工晓夜无厌。
皆将送虫豸得存性命。
延兴一寺独免刑残。
自馀缔构焉难复叙。
而洁己自励罕附斯伦。
每欲开经必盥手及腕齐肘已后犹从常净。
举经对目臂不下垂。
房宇覆处未尝澡漱。
涕唾反咽不弃寺中。
便利洗净乃终其报。
又自生常不用巾幞。
手湿则任其自乾。
三衣则重被其体。
自外道具仅支时要。
每自嗟曰。
生不功一片之善。
死不酬一毫之累。
虚负灵神。
何期误也。
遂诫弟子曰。
吾变常之后。
幸以残身遗诸禽兽。
傥蒙少福冀灭馀殃。
忽以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五十有七。
弟子等从其先志。
林葬于终南之山至相前峰。
火燎馀骸立塔存矣。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06年5月2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
河东虞乡人
年十四落发。
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
年十八。
即讲涅槃。
既受具戒。
专崇禅业。
隐于弘农之伏犊山。
周武悉毁仁祠。
乃入陈避之。
以故戒品无亏。
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
研穷其旨。
逮大隋御宇。
始践京邑
皇姊成安长公主
为建静法寺使居之。
门徒济济。
传美至今。
然性嗜燕嘿。
不事讲说。
直心道场于斯见矣。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
置塔。
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
其瑞应皆具别传。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卒于寺。
春秋五十七。
遗言薄葬。
弟子不敢违。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仲长子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字不曜
无室庐,无妻子,往来河东,佣人自给。
文帝开皇末,始结庵河渚以栖身,卖药为业,自称河渚先生
善卜筮,人有请者,惟书“老”、“易”二字。
独与王绩善,尝对酌甚欢。
弹琴饵药,以终其世。
王通以为虞仲、无逸。
释道密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密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密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密徙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屈突通隋末唐初 557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28 【介绍】: 隋唐间雍州长安人
隋炀帝大业中,累迁左骁卫大将军,授关内讨捕大使
唐高祖起兵,守河东,战败被擒,高祖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从秦王平薛仁杲,珍物如山,独无所取。
复从王世充,论功第一,拜右仆射,镇洛阳
太宗贞观元年左光禄大夫
卒谥忠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裴行俨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8 【介绍】: 河东人
裴仁基子。
骁勇善战,号万人敌
随父归李密
败,归王世充左辅大将军
世充惮其威名,颇加防范。
仁基父子不自安,谋归国。
事泄,与父同为世充所杀。
敬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弘俭
少以耿介知名。
初任州主簿
开皇初安陵令,有能名。
擢拜秦州司马,转豳州长史
炀帝时颍川郡,所在俱有异绩。
将擢太守,为宇文述所毁,不行。
大业末去官。
去官之日家无余财。
敬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蒲坂人字积善
文帝仁寿中繁畤,有能名。
汉王谅为乱,力战,城陷被执,送伪将乔钟葵处。
强以官,正色拒之。
会扬义臣军至,乔钟葵兵败,得免死。
终为朝邑
柳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字顾言
柳惔孙。
少聪敏,好读书,善属文,博览经史。
尝仕于梁。
,为晋王咨议参军
王招引才学之士以充学士,而为之冠。
又好内典,令撰《法华玄宗》二十卷以进。
炀帝即位,拜秘书监封汉南县公
每朝罢命入阁,言宴讽读,竟日而罢。
后从幸扬州,遇疾卒,年六十九。
谥康
有集《晋王北伐记》。
全隋文·卷十二
字顾言,本河东人,徙家襄阳
,为著作佐郎
岳阳王建号,以为侍中,领国子祭酒吏部尚书
梁国废,入,拜开府通直散骑常侍,迁内史侍郎,转晋王咨护参军
仁寿初,为东宫学士检校洗马
炀帝即位,拜秘书监封汉南县公
卒,赠大将军谥曰康
有《集》五卷。
张文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通习《》、《》、《》、《春秋》三传,尤精通三《》,好郑玄注,亦详究其他异说。
太学中诸名儒往往诣请质疑滞,必博引證据,辨说无穷,众人莫不推伏。
家贫,文帝仁寿中辟举,不应。
事母以孝闻。
时人比之闵子骞原宪
赵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字士倬
性质直刚毅。
初仕北周,迁至掌朝大夫
入隋拜大理丞执法平允,迁少卿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裤,文帝以为厌蛊,欲斩之。
据法以为不当死。
帝怒,将杀
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乃释之。
后进开府
文帝仁寿中卒,帝为流涕。
兰陵公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字阿五
文帝第五女。
性婉顺,好读书,为文帝钟爱。
初嫁仪同王奉孝
奉孝卒,再适河东柳述,颇遵妇道。
炀帝立,贬岭表,并令公主离绝。
公主以死自誓,上表请与同徙。
炀帝不许,公主忧愤卒,年三十二。
僧觉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河东人,住大兴善寺
明《四分律》及《大涅槃》。
文帝仁寿末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屡显异迹。
炀帝大业末任大禅定道场主,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河东人
体貌瑰杰。
见者属目。
素隶兴善寺
习四分律。
及大涅槃经。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绛州成觉寺。
所现瑞相。
具别录。
大业末
诏为大禅定道场主。
豪横妥靡 时有沙门海藏。
娄阐四分。
固律宗之翘楚者。
唐初置十大德。
藏其一也 又有法锵者。
自静法徙大和。
偃蹇岩壑。
养志自得。
殁后露骸山侧。
夜则远见炬火烂然。
迫之则失。
如是阅两月乃已。
释觉朗
俗姓未详。
河东人
大兴善寺
明四分律及大涅槃而气骨陵人形声动物。
游诸街巷罕不顾之。
仁寿四年
下敕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
初达治所出示道俗。
涌出金瓶分为七分。
光照彻外。
穿基二丈得粟半升。
又感黄雀一头。
飞迫于人全无怖惧。
驯扰佛堂久便自失。
又石函盖上。
见二菩萨踞坐宝座前有一尼敛手曲敬。
或见飞仙及三黄雀并及双树驎凤等象。
将下三日常放光明。
乃迷昼夜过灯耀。
有掩堂灭炬者。
而光色逾盛溢于幽障。
玄素通感荣庆相諠。
具表闻。
广如别传。
大业之末
有敕令知大禅定道场主。
镇压豪横怗然向风。
渐润道化。
颇怀钦重。
不久卒于所住。
时又有沙门海藏。
识信坚正宗仰律司。
屡讲四分少有传嗣。
唐运置十大德。
藏其一焉。
又有法锵律师
本住静法。
末厌烦梗南栖太和。
幽居养志不尘僧众。
孤行岩岫偃息松林
服饵守中赏心唯识。
亦搔索之开士也。
及终没后露骸山侧。
至夜有灯照之。
道俗往观。
失灯所在。
远望还见动经两月光照逾明。
陈孝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炀帝大业初鲁郡司法书佐,为太守苏威所识,获礼敬。
入朝任纳言,奏孝意侍御史
后居丧未终制,出为雁门郡
隋末,刘武周率众起事,引兵攻之。
孝意守孤城百余日。
粮尽,为校尉张纶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