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释通贤明末清初 1593 — 1667年七月二十五日
号浮石
平湖赵氏子。
受密老人付嘱。
报恩
腊八示云。
自舍皇宫入雪山。
六年冷坐绝追攀。
谁知今夜蒲团上。
绀目无端发眚斑。
山僧恁么告报。
祇要诸人拈却炙脂帽子。
脱下鹘臭布衫。
便见古释迦不先。
今弥勒非后。
一切时中。
不倚一物。
净裸裸上无攀仰。
赤洒洒下绝己躬。
千圣不能知。
万灵安可测。
一切坐断。
不漏丝毫。
新正解制示云。
才拴意马不多时。
顷刻隆冬又过之。
耳畔只闻锣鼓闹。
声声敲入𩬆成丝。
大众。
还有不随声色转变者么。
等閒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恁么地。
可谓知归。
若有人问从甚处来。
切莫道报恩来。
因甚如此。
不将平实对。
正要使他疑。
道泰不传天子令。
时清休唱太平歌。
复举世尊一日。
与阿难行次。
路见古塔。
世尊便作礼。
阿难云。
此何人塔。
世尊云。
过去诸佛塔。
阿难云。
是谁弟子。
世尊云。
是我弟子。
阿难云。
应当如是。
大众。
既是过去诸佛。
为何又是现在世尊弟子。
既是世尊弟子。
为何又作礼。
如是推求。
一一相反。
阿难为何又言。
应当如是。
能向这里。
明得
一切有为法当体即无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
生有奇秉,性厌薰惺。
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
稍自蓄发,貌为慰解。
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
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
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
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
”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曰:“付汝为众去。
”自是,当湖青莲开法。
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
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
丁酉,迁嘉禾栖真。
己亥,迁宜兴善权
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白马涧
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石庵师琈
琈,字石庵杨姓
苏州昆山人
得法于径山费隐容禅师
随侍甚久。
出世石门福严。
复主海盐金粟
座下常及千众。
顶有肉髻,高寸许。
天下以石古佛称之。
塔在皋亭佛日之瑞初山。
有法语并诗偈行世。
僧智旭明末清初 1599 — 1655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55 【介绍】: 僧。
苏州府吴县人字素华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
晚称藕益老人别号八不道人
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
年十七,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攻佛。
二十四岁,慕曹溪德清,苦路远不能往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出家,入径山参修。
后见正法衰替,戒律不明,决意弘律。
曾遍阅律藏三次,讲说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释。
继迁九华,探究天台、贤首、慈恩之教。
晚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
与莲池、紫柏憨山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后世尊为净土第九祖。
有《教观纲宗》、《阿弥陀经要解》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释元志
元志字硕揆号借巢盐城人本姓孙
历主禅智、宝、轮、三峰、径山灵隐祖庭。
释弘礼明末清初 1600 — 1667年十月十九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弘礼字具德
姓张氏绍兴人
初为锻工,好与黄冠游。
有紫阳洞苏道者,教以息养方,本天台《小止观》与《首楞严》合,因读是经而发正信,投普陀宝华庵仲雅祝发。
既受具,乃参三峰汉月藏禅师,因承记莂,授以临济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运中微,汉月初从折竹洞悟,彻尽法渊,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终加护者,则在网宗。
网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临济则从一句中分宝主玄要照用,堂奥森严,使学者不滞鉴觉,洞抉佛祖心髓。
弘礼闻之,亟往参叩。
时汉开法安隐,以本来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窥镜见影,被同侣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进,服勤左右,历三峰、邓尉者,十有七载。
彻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殁,同参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礼赞助居多,书成而阐扬纲宗,三峰道法始晓然于天下。
虽当时辨难三峰者,持论不无异同,是书一出,淆讹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礼归隐云门,御史念台刘公请主广孝寺,陶鍊学人,名动诸方。
迁安隐、显宁,复应江北请,说法泰兴庆云,秦邮之地藏,维扬之天宁,嗣居佛日、灵隐会稽、华严、径山
先后十坐道场,开大法门,雷震海内。
在天宁日,湖海归,衲侣奔奏,所谓五千衲子扬州者,纪其实也。
灵隐方兴巨工,事同开创,大殿火,重新之。
坌集,购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涨,浮涌毕达,缺一石础,感神示梦,因之募得。
故功成钜丽,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广孝、安隐、法相、灵峰诸寺。
径山频以兴复请,乃以灵隐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径山
将兴法席,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宁。
临行机语,皆似息机投老
既至七日,刻晷为筵,热香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时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寿六十八,僧腊四十七,塔于灵隐慧日轩。
吴梅村祭酒伟业为之铭。
著有《弘宗说》、《正讹说》二书。
德容明末清初
德容号费隐闽人
少孤出家,得法于密老和尚
开堂黄檗,历迁莲峰法通
崇祯戊寅,主席海盐金粟
复退居黄鹤峰,颜曰直指。
国朝顺治初木陈石奇二和尚请继席天童。
时拥众千馀。
参叩激扬,宗风大振。
杨廷鉴贻诗,有“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之句。
后居超果径山维摩尧峰
十八年示寂。
严年六十九。
著有《语录》及《渔樵挂瓢》等集。
僧通容
通容字费隐福清人本姓何
杭州径山寺僧。
号费隐
姓何
福清人
年十四。
依镇东慧山祝发。
初参寿昌
博山
及云门后闻密云
吼山
遂往谒。
被打从前伎俩知见一切冰释。
云始问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汝作么生会。
师云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云便休去。
既而云主金粟
命职西堂。
明年随赴黄檗
以源流衣拂付焉。
大明崇祯丙子岁
师自黄檗金粟
丙戌迁天童。
又迁超果。
又迁福严。
大清顺治庚寅
师受镇将
邑侯。
诸乡绅。
请上径山
钳锤衲子
寒暑弗懈。
赐昌治杖偈云。
觌体现前描画不得。
妙运超方
了无群惑。
指点人间。
通正脉。
如天童示云。
且道历代祖师。
安身立命。
在甚么处。
莫是在天上人间么且喜没交涉莫是在魔宫佛界么。
且喜没交涉。
莫是有佛处不得住。
无佛处急走过么。
且喜没交涉。
若向者里分晓得谛当。
分明铁馒头。
一任横咬竖嚼。
不妨大家有分。
又超果示云。
穷究参看。
是什么意旨。
看到无。
可看。
参到。
无可参。
逼拶到结角罗文处。
忽然突出眼睛来。
㘞。
元来教外别传直指之道。
得恁么近。
本分事得恁么现成。
妙明心得恁么灵通。
真如性得恁么不变。
如来藏得恁么含藏。
公案得恁么无私。
大道得恁么广大。
十方无畔岸。
八面绝其遮拦。
纵目所观。
纵手所指。
高低普应。
左右逢原。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事事归宗。
头头合辄。
大用现前。
不存轨则。
岂不为最圆顿之法门。
径山偶题云。
五峰开似五莲花
梵宇幽居胜足誇。
龙象继踪那有亿。
祖灯续焰自无涯。
苍松夹道飞空入。
翠竹藏天压日斜。
法座我登将甚说。
万山围绕笑趺跏。
一片婆心。
孳孳矻矻。
不知老之将至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容字费隐姓何氏福清人
幼孤,叔父送之镇东卫慧山出家。
年已十四矣,初参学寿昌经有省,后参博山来、显圣澄,俱以法器目之。
依澄最久,常命代座说法。
自谓吾斯未信,痛念大事因缘,不觉流涕,阅《密云禅师语录》,倾心向慕,往谒于越之吼山寓次,横机不让,密唯痛棒,头脑几裂,一时知见,猛然顿释。
自是,随侍通玄黄檗,益入阃奥。
受属后随住黄檗旋之金粟
未几,又迁天童,清理南山塔院,恢复东谷,赎还侵田三百馀亩。
方容之初入院也,遍谒祖塔,扶杖过东谷,见塔宇刋落,影堂沦墟,荒碑残碣偃卧阶戺间,皆先师铭词,香积田数,纪载详尽,文旨斐然。
尝有居民拟操巨斧,击仆宋周益公碑铭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创死,衋然伤之。
未几,得孙观察子秀张大将军杰、吴参戎岱为之计匡复,辟荆榛,摧井灶,草薙而禽猕之,并按碑问诸侵蚀法产者。
于是,太白之阴、宝藏之林、兴璿之、七十二祖之灵,无复卷娄之垢藏,瓯寠之曼声。
至今论继述功,于称最。
后主径山,投老石门之福严。
清顺治辛丑二月十九日示寂,逾数载始化,获舍利无算,分供诸方。
著有语录二十卷,弟子彻纲从石剑常分得舍利子一,大如菽,归蜀昭觉起窣堵波于圆悟之左,破山之右,今犹鼎峙云。
释广福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广福字永寿阜城人也。
生性质鲁,习俗难移。
独厌尘浊,怀出家志。
因礼天齐庙明天祝发,日持半偈。
复事田畴,勤苦自甘,异于惰食。
乾隆四十八年,禀尸罗于潭柘静海,复愿习劳,执役爨下,朝汲夕薪,忻然无倦。
供佛养僧,必精必洁,寺众翕然。
然不懈真修,虽当浙粒淘砂,运斤采樵,而六时念佛,在心在口,故十方啧啧,谓之菩萨再来。
一日行礼五台,中途遇一老僧,扶杖翛然,向之诘所自来。
具以答,老僧曰:“天色将瞑,荒庵一宿,何如?
欣然从之。
底一山寺,茅屋数椽,亦甚清洁,相对宴语。
老僧因谓之曰:“观师相,光明温润。
当有大因缘至,为期不远,即在中山,莫外求,徒费草屩也,宜急返锡。
”瞬息别去,重寻旧路,行不数武,寺僧皆失所在。
惊叹不已,及复还寺,执役如故。
未几,住持日朗寂,依次应阇黎继席,以目疾未痊,逊之
教授又以才德未备,莫振祖风。
彼此相让,一寺无主。
傍有一僧,挺然出曰:“二师不居,此宜位选贤者,傥权宜不达,固执成规,则提倡无人,焚修奚赖。
厨典作再来人也,才虽未裕,德实有馀,足以仰继前型,俯开后学,何不请證尊位,以为山门主?
”众从其论,于是备香花,鸣钟鼓,齐集灶下,请之继位。
方惊愕,不知所以,众以情告。
默念老僧所言,因缘至矣,乃允所请。
盖行门之下,内秘外显,不至其时,则人不知。
曹溪负舂,雪峰司饭,沩山典食,径山洗筹,百丈不作不食,寿昌终身力耕,往哲遗徽,《传镫》备载。
学者习焉不察,遂以执役服劳为分外事,岂不悖哉。
莅寺事,佛心为心,不以善知识自居。
居恒日中一食,戒行清净,皎若冰雪。
依期弘戒,随时念佛,引诱诸子,盖二十馀年如一日。
忽染微疴,自知时至,端坐握珠,默然而化。
阇维后,取舍利多粒,弟子奉灵骨塔于兹山
释行敬明末清初 1613 — 1672年八月三十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行敬字独冠姓杨氏,云梦人也。
生有静性,不乐尘嚣。
年十三,从县中空如落绀。
一夕,梦大士持刀剖解,为之换骨,至齿牙间负痛而觉。
尔后,唯耽禅寂,杜绝外缘,偶检《天奇语录》,读之有得。
荷笠南游,首谒密云大白山中,以“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大事不明当何所求”为问,密云轩然一棒,还叩所求,因自惟曰:“可教直下承当,乃恳恳勤勤看斯一棒。
”三秋靡间,殊鲜真际,忽动他山之想,遂过云门。
虽得轻安,终未洞明。
再上天童,复见密云,追随数载,偕上天台,方冀通玄发明此事。
未几云寂,放声大哭,以为从此失望,无复了时。
金粟费隐闻丧而至,隐固得天童髓者,尝造请,乞其指示,即指其掌,竟尔豁然,日臻阃奥。
隐后历超果、福严而至径山皆荷橐相从。
清顺治癸巳,隐以信拂授之,传临济法焉。
乙未主席吴兴灵山丁酉汉阳栖贤更隆礼聘,念乡关久别,云树依依,欣然就道,至则弘炉大冶,跃金同范。
俄而,兴阳使符来迎,慨祖席荒颓,黾勉效命,而破屋残僧,苍凉满目。
适严公玉提督豫章,假道汉上,晤于栖贤,宛如夙好,以兴复事从言之,提督竟尔檀施。
由是,殿宇摩云,楼阁碍日,片言之契,万金无吝,信有自来也。
未几,云杜之纂峰、沔阳广长鄂渚之岩头,相继以请。
为居纂匝月,止广长期,而岩头则往来至焉。
荆门玉泉、澧浦夹山且郤而不应,乃诣衡山一展祖塔。
主栖贤二十馀年,六坐道场,津梁不倦。
康熙壬子八月晦日示寂,书偈有“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脱荷衣归去来”之语。
寿六十,僧夏四十五,塔于兴阳东麓。
门人如水鉴佛顶,皆唱道诸方。
释道瑞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又知止道瑞者,广安王氏子,亦参密云而有悟者也。
年十六时,依邑中奉圣寺惟远得度,尝赴讲席闻《楞严》七处微心之旨,顿起疑情,发志参方,数礼名德,谒语风于径山,叩密云于天童,时密年已七十矣。
龙象威仪,棒喝如雨。
一日于众中出,问曰:“何如是木人看花鸟?
密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因之有省。
退而游普陀诸胜,复归奉圣掩关三年。
时闻象崖演法五龙,乃出而往叩,象曰:“闻道汝南方去来?
道瑞曰:“江山虽有别,古镜甚分明。
”象曰:“带得何物来?
道瑞展两手相示,象诺之。
后付法源,有一镫分点百千镫之嘱。
遂于诸方开导,弘布宗乘
顺治癸巳,至滇居曲靖东山报恩寺,禅声懋鬯,道骨凛然。
后于迤东及会城兴古刹十馀所。
至康熙壬戌六月十日,乃举拂说偈曰:“临末稍头一句子,十方诸佛口难宣。
老僧露个真消息,凡圣从兹识本
”语毕,掷拂泊然而化。
舁归交水龙华寺,荼毗,阴云四合,雨似倾盆,俄而八表开霁,送者数千人,悦泽而归。
塔于寺右,其上火光夜明,旬日方息。
释原志清 1628 — 1697年七月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原志字硕揆姓孙氏盐城人也。
七岁闻塾师讲《大学》致知格物义,乃曰:“此曾子教人诚意方法,不明则疑,疑则诚意,去疑得明,非诚意不能。
”塾师大惊。
顺治丁亥,其父玉庭为人所害,卒手刃父仇,告祭于墓。
庚寅通州佛陀寺祝发,师事元玺。
未几,投灵隐得戒于具公,尝万法归一无梦无想语。
七日,闻具答傍僧“威音王劫前如何是学人自己?
”有“初三十一,中秋赏月”之言,豁然有省。
因呈偈曰:“夜来消息枕中传,报道火烧水底天。
丧尽毒龙哮石虎,爪牙突在万人前。
”具深肯之。
己亥,命居座首,倡明三峰之学,勘辨方来,电激雷奔,当者震慄。
康熙壬寅,具手书付属,谓:“首提三峰为滹沱正宗,别开生面,杨岐正脉,斯得人矣。
”是岁,主扬州上方。
癸卯,移泰兴庆云,所至香花倾城,万指环绕。
一时兴坠起废,不假思议,遏山水为妙声,化竹树为宝网。
东南法席,莫与比盛。
丁未,具寂,为造塔径山
壬子,迁三峰,以重兴为己任。
至则责负如山,催征似火,墙不岁苫,库无宿积。
乃不数月,遐迩向风,裸粮输挽
寺众既赡,更以其羡为兴造资,虽规模草刱,而气象一新。
己未,赴镇江五州之请。
庚申,居扬州善庆
辛酉,更主灵隐,院宇严饰,革其颓坏。
丁卯和硕康亲王奉衣钵请志说戒,徒众累千,抚军听法,焚香塞路。
具公五千衲子扬州足方之。
是时,年已六十矣。
己巳圣祖南巡,二月既望,幸灵隐,御书云林二字赐之,因易寺额,更锡金百镒,以为法门幸,未敢自炫也。
灵隐十二年,始辞去。
缁素攀留,而三峰之众已迎之境上。
癸卯,再主三峰,盖其去此已十四年,昔所修葺,今 已圯壤,乃告于介众,背负柝杵,夏雨冬霜,剥肤灌顶,皆所不避,于是旧者新之,阙者补之,卒底于成。
康熙丁丑七月十五日示寂,临终偈曰:“昨欲行时月不圆,今迟一日月婵娟
从今要见三峰面,劈破乾坤作两边。
”寿七十,腊四十九,塔灵隐
有《八会语录》、杂著、尺牍、诗偈若干卷,皆梓行。
诗曰《借巢集》,自吐胸臆,论者谓在寒山、栯堂间。
释慧海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慧海字水鉴别号沙翁
姓谢氏兴国人也。
少无俗氛,常怀逸志。
年二十,始披缁进具。
后精严戒律,遨游洛北,讲肄经论,究穷妙旨,颇能敷说。
然以生死事重,语言文字终非上乘,遂看本来面目,探入幽窅,苦莫能得,沈闷无聊。
一朝饭后,划然廓悟,乃谒径山容,复有增长。
金粟琇、禹门微、虎岩忞,互相发明。
后于吴兴灵山敬,遂禀法焉。
顺治戊戌,飞锡荆南,尝叹像教陵夷,古刹湮灭,慨然以兴废自期。
偶因通志载有天王寺,不知其误也,略致访求,御路旁有天王社者,慧海以为即古天王寺旧址,百计经营,尅日鼎新
其实荆但有天皇,志载天王者,即皇之伪也。
天王为古代有天下之号,犹天子也,内典称曰帝释。
慧海以为天王者,即四大天王之义乎。
而《正名录》且辩之甚晰,兹不具也。
康熙壬寅,受仪徵地藏寺请,至则重建殿堂,轮美奂美。
复历主荆门之铁佛,鄂渚之黄龙,汉阳之栖贤。
二十年中,六坐道场。
后寂于天王
著有《语录》四卷,《寺志》二卷,尤工诗词唱和,多名流而无传集。
释超方清 1643 — 1710年十二月八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方字独超姓沈氏武进人
母氏徐,怀素履絜,义训惟谨,故超方生而岐凝,举止端详,居恒跌坐,不异老僧
年二十,从大莲克闲芟染,圆具华山见月。
后入资福参灵机,愤志大事,胸次了然,犹以未尽阃奥,继往径山坐枯木禅三年
时,天笠在镇江竹林以书招之,笠有大名,慎许可,独见超方合水乳,便受付属为临济三十三世,出主金坛东禅、武陵南涧、临安东天目山阴宝寿。
康熙三十八年,诏住京都柏林,逾年辞归,赐金经衣钵。
世宗在藩邸,分府城东,企其清妙,尝与往还谭论法要,甚相契合。
后六年,以康熙庚寅嘉平月八日示寂,寿六十八,腊四十八,宪庙闻之,不胜嗟悼。
明年辛卯,遣官建塔,且镌铭焉,篆额书丹皆出宸翰,文具《山志》,骨藏于山阴寿山
超方高颡深目,虎视鹤行,平居寡言笑,钳锤森严,不以辞色假人,诸方老宿见者莫不悚慄。
历数大刹,四方衲子云蒸辐辏。
所著《语录》一卷,宪庙为之序,其略曰:“原夫道昉鹫山法开鹿野
伽林书贝,义学于是敷条,师座拈花,禅宗为之发颖。
然而,自周及汉,大乘仅显夫新头,由魏迄梁,妙谛未传于震旦。
海州遥洎,嵩室,揭净体之光明,示无心之元寂
于是智镫续耀,朗月连辉。
法信六传,至临济而门庭益广,派流千别,惟滹沱之瓶钵堪珍。
自唐以来,于今转盛。
独超方禅师者,幼钟福慧,长涉文华
厌世网之沈迷,慷慨别父,缘夙因之深厚,勇决寻师。
珠毓难生,席设何尝著胁,墙遮慧可,雪来都至埋腰。
恒因苦以悟空,遂离尘而證
高提祖印明湖之草木增荣,远振宗风,赤县之人天引领。
共迎宿,来主柏林
暮鼓朝钟,数百众之军持翕集;擎拳竖拂,三千界之道信争来。
变定水于迷津,回岐途为觉路。
成公案,录自支那。
现教外之圆通,脱人间之撰迷。
精求弁简,愿属制文。
余忝列藩维,沃叨宸眷。
坦以北陌,适若为南邻。
数以诗礼之馀间,来与菩提之胜会。
恒河比貌,警语频承。
吾岫闻经,梵音罕谱。
潜符冥冥,颇量测以靡涯,崇委殷殷,欲迁言而不得。
懵个中之宾主,赘门外之言诠。
玉带镇山,何妨一笑,金栖在望,伫喻三禅。
”又著《净土格言》一卷,并行于世。
释方志清初 ? — 1650年七月二十六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方志字观如姓马氏海陵人
少持素,抵洛伽,回参上竺,夙缘有待,因于竺之雨山居,投历庵为之薙染。
万历庚子,竹亭、无尘、雨山、伴云率合寺,请历庵建禅堂。
勠力勷事,尝持银十六两,走龙游,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又乞榷关免税。
舁归,畚筑担负,与众不殊。
往听云栖似空讲《楞严》,历庵促归,志念大事未明,辞游南都五台,遍悉禅讲。
乙巳回竺,听明宗讲《法华》于宋园,而历庵以禅堂付僧自然,亦为之辅。
明年台山澄方大师同内监张然,送御藏至昭庆,与晤,深相契合,比于函盖。
戊申得古心律师大戒,即请澄师,自《华严》而下,所流通法宝,于竺遍演。
福田事,咸力主之。
阅藏斋僧,尤为恒课。
送澄师北上,返于枫岭之阴,造中印庵以供地藏。
甲寅冬,碧海昭阳李公请说《金刚》、《法华》于慧照寺,泰州梁垛诸处,四期讲香相接,道化盛矣。
丁巳,澄师登皇坛,阿阇黎,受神宗赐紫,又受光宗赐紫,大小衣服十一袭。
天启乙丑,说皇戒,再受慈圣赐紫及金冠,密旨弘经。
崇祯庚辰,回竺注《法华正旨》竟,即受径山请,主席三载。
甲申冬,至泰州,修西山寺
清顺治戊子,应抚院陈公,讲《华严》全部,逾年而毕。
己丑冬,就杭之慧林说《法华正旨》。
庚寅夏,还竺,复讲是经,期终,疾作,归中印庵。
顺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别众偈曰:七十八年幻梦中,奔驰南北走西东 。
还归天竺灵山国,统照元来色即空。
得法弟子野、松门、恒观、野管、玄闻、隐生、清白、石田、道灯、见明、朗生十一人。
荼毗,塔于中印山麓。
吴焯清 1676 — 17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6—1733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尺凫号绣谷
工诗词。
喜藏书,多宋椠元钞。
被聘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
有《药园诗稿》、《渚陆鸿飞集》、《玲珑帘词》等。
吴焯字尺凫号绣谷钱塘人
有《药园诗稿》。
词学图录
吴焯(1676--1733) 字尺凫号绣谷晚号绣谷老人,室名瓶花斋。
钱塘人(一说安徽歙县人)。
以家有古,花垂如璎珞,遂构亭名"绣谷"。
杭州府志·文苑》:"吴焯九岁能诗,毛奇龄执手称畏友,康熙四十四年南巡献赋,召试。
五十六年奏进所著书。
所居瓶花斋聚书万卷,莳花种竹,足不越户外而车辄常满。
流连文酒,自抒所学,撰述十余种。
"与同郡小山堂赵昱友好,每得一书,彼此抄存。
校勘
洪亮吉曾把瓶花斋与宁波天一阁、江苏昆山传是楼等并提。
有《径山游草》、《南宋杂事诗》(与厉鹗赵昱合写)、《药园诗稿》、《渚陆飞鸿集》、《玲珑帘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