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唐选皋
维基
唐选皋字直夫贵州贵阳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三甲十六名,后授工部主事,改四川荣县名山县知县
胡从简晚清 1844 — 1895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
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
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昌州大足荣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荣县东川书院教授
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
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这两支也迁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
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
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
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
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
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
试毕,胡从简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
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
”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
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运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校长)。
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
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
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等流行著作。
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
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
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
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
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
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
胡从简终成清代学大师
清史资料《清代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
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
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
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
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
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均才40两白银。
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
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
清史资料《清代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
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
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
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
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
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
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
清代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
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
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
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
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人。
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
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是出现在《清代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
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
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
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
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
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
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
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
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徐致靖清末 1844 — 19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4—1918 【介绍】: 江苏宜兴人字子静
光绪二年进士
编修
胶州湾事件后上疏请定国是以变法图强。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百日维新间擢礼部侍郎
政变后夺职监禁。
二十六年出狱,赴杭定居,别字仅叟
维基
徐致靖(1844年—1918年)字子静号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
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
徐致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徐家杰之子。
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年),官拜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
戊戌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上书《请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正式启动。
变法开始后,上《密保人才摺》,向光绪帝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等人。
在变法中多次上书,主张废八股,开书局,裁冗官,上摺保举袁世凯等。
变法失败后,在上斜街寓所被捕。
徐家认为他必死无疑,备好棺材。
后经李鸿章(与徐父为同年故交)疏通,荣禄力保,被判绞监候(死缓)。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
八国联军入刑部大牢无人职守,请徐致靖回家。
慈禧回京后,下诏赦免。
后归隐杭州姚园寺巷直至病逝。
他被称为“六君子”之外的七君子,参与变法最早最深,逃生后曾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复辟。
著有《上虞县志》、《奏议》、《仅叟诗文》若干卷,《论语解》(未完稿)。
林俊清 1731 — 1805
简介
字西厓江苏人顺天大兴籍。
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岳父,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
二十六年(1761)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
乾隆三十一年(1760)四川内江知县
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
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
三十五年(1770),以丁忧离任,远近城乡前来吊者,日以千计,无不共深去后之思。
易顺鼎清末民国初 1858年9月5日 — 1920
易顺鼎字实甫一字中实龙阳人
光绪乙亥举人历官广东钦廉道
有《琴志楼集》。
全台诗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又字中硕自号眉伽哭庵
湖南龙阳(今湖南汉寿)人。
1875(光绪元年举人张之洞曾聘他担任两湖书院经史讲习。
光绪21年(189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易氏曾两次上书都察院条陈时务,力陈不可割地赔款。
割台议定后,更自动请命于光21年5月7月间两度携军饷赴台湾,协助刘永福、黎景嵩抗拒日军之接收。
其著作《魂南记》是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光21年5月1日请命赴台,至9月刘永福内渡福建为止的抗日经过,〈魂南集〉则是当时经各地吟咏所作。
  易氏在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其后历任广西云南广东道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居上海,后赴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有交情,袁氏称帝,被任为代理印铸局局长,帝制失败,易氏益纵情歌楼妓馆。
  易氏平生诗作近万首,结集成册者有20馀种,其中《四魂集》共分卷,含〈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魂南记〉等。
今台湾银行发行的「台湾文献丛刊」将〈魂南记〉、〈魂南集〉合并为一册发行。
(廖振富撰)
词学图录
易顺鼎(1858-1920) 字仲硕,一作中实中硕又字实甫号眉伽,又号哭庵。
湖南龙阳(今汉寿)人。
光绪元年(1875)举人
入资为刑部郎中
同知候补河南
寻补道员
湖广总督张之洞延主两湖书院讲席。
民国,任印铸局长
少称神童。
诗与樊增祥齐名称"樊易",体格屡变,风流自赏。
古体务为恣肆,近体工于裁对。
亦工词。
有《琴志楼丛书》。
词集有《鬘天影事谱》、《楚颂亭词》等。
哭庵词
1858-1920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
光绪元年举人
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
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
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
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
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
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
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
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琴台梦语词·序
琴台梦语词二卷,吾友易子中实游艺江南之所作也。
中实渊闻赡学,年少多通,以诗人绪余,乐府新律,纂绣骚雅,雕镂情文,倚声而歈,引节弥韵,华缛丰艳,自其天才。
而跌宕风尘,驱染烟墨,江山之胜,抑有助焉。
当夫子美去蜀,季野张翰相知,伯喈流寓,欢缔吟社,豪张酒军。
会苏家之旧亭,访钱氏之故馆。
金阊晓而春丽,锦泾暮以秋凄,此一境也。
古梦无痕,游悰式写,废苑独往,灵岩遂攀,鞭影辟疆之园,剑气要离之墓。
廊沈屧响,寺阁钟声,驻舄鲈乡,题襟虎阜,邓尉之梅花似雪,苏台杨柳如烟,此又一境也。
登山曰归,临流斯畅,虹桥小泛,鹤涧幽探,打桨莲泾之湾,攲篷荷荡之曲,横塘渺渺,香水盈盈,此又一境也。
尔乃峭帆半偃,侧帽孤征,睇虞仲之岩栖,迹焦先之谷隐,揽飞楼于北固,问故土于南朝建业之镇荒凉,秦淮之流呜咽,即遗宅而谢安不作,觅新亭王导无人,销沈钟阜之灵,悽怆台城之乱,俯仰百代,低徊万端,此又一境也。
若夫闲怀宛,宛,影事依依,眷同心之旧盟,订促膝之新侣,玉箫倚袖,金筝侑觞,白门暄而雾晴,青泾涨而波阔,缆莫愁之芳树,采元武之瘦菱,写照荷华,销魂桃叶,夜夜奈何之月,朝朝恁处之云,写丝陶,金悽粉怨,此又一境也。
其或独寐无那,端居不憀,花菲菲而勒寒,雨萧萧而作暝,莺朝倦赏,雁晚枯吟,蝶衣午慵,螀笛宵冷,数抵金之漏刻,耽软玉之华年,含酲未醒,抚景谁语,此又一境也。
中实于此纵横两戒,规模万族,飞行南斗之表,抗声北宋而还,江管牙雕,涛笺手擘,敲唾壶而欲碎,洒墨花其若飞,至于读画分题,裁筒答和,愁侬欢坠,感物情来,王宽寄妇之篇,鲍照与妹之作,莫不翘思绮烂,触绪丝萦,作之者按谱传歌,读之者回肠荡气,可谓深美闳约,恻隐盱愉,采不浮缛,神不虚艳者矣。
若乃尚论昔贤,窃比高唱,则流水孤村之萧远,晓风残月之凄清,金戈铁马之雄深,宝函钿雀之瑰丽,静窈若暗香疏影,缠绵若浅醉闲眠,温柔若香冷猊金,幽秀若梦回鸡塞,夫固奄有众妙,不名一家,谅哉赏音,弗予河汉。
岁在丁亥仲冬朔日。
长沙张百熙拜序于京师宣武坊南之寓斋。
琴台梦语词·自序
杨子云曰,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人生三十曰壮,正余今日之谓矣。
子云所称雕虫篆刻者,指赋而言也。
况于词又下赋一等者乎。
虽然,余鄙人也,少充国宝,长未尝有当世之务。
其所与游处又皆江湖山泽穷愁枯槁之民。
语曰吾绋讴所生,必于斥苦,此非空言也。
夫以穷愁枯槁之民而欲其为铿訇炳丽发皇之辞,以惊世而震俗,固已难矣。
太史公曰,诗三百篇,大抵皆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太史公可谓知言矣。
夫人孰能无情,情孰能无所寄,寄之于今则实事生焉,寄之于古则空言出焉,寄之于实事则功名富贵生焉,寄之于空言则忧患贫贱出焉。
虽所寄不同,而其不能无所寄一也。
使余与诸子或膺尺一之组,劳形于簿书,或持丈二之殳,效命于沙漠,此虽欲强以雕虫之事而有所不能矣,岂非天哉。
光绪丁亥,余三十之年也。
是年在姑苏,尝与数友登灵岩琴台,悲歌吊古,意气甚壮,九月之望,骊驹入燕,曾几何时而旧游已如梦幻,仅存此数十篇之词,亦如梦中语耳。
余又何能无槩耶。
且余固尝悔词,悔之而不废者何也,哀乐难忘而聚散可感也。
不知我者以为雕虫篆刻之事,而知我者必以为穷愁枯槁所为也。
虽然,屈灵均有言曰,老冉冉其将至,惧修名之不立,行年三十而犹不免为子云所笑,亦余之过也夫,亦余之过也夫。
十一月庚申易顺鼎自叙。
鬘天影事谱·自序
余年十三四即学为词,篇成,虽友人称善,未能自慊也。
曩岁游京师,始获读宋名家词如吴君特周公瑾其人者,寻声按谱,时一效颦,抱瑟空弹,背灯独语。
盖自春明下第,万感无聊,而于此道乃稍稍进矣。
余性疏慵,脱稿后每不置副本,久多散佚。
爰检录近作自丙子春仲丁丑春孟,得词百首,分篇四卷于左。
今夫凄虫警,如泣如诉,不自知其声也。
繁葩绚,如睇如笑,不自知其色也。
余之于词,岂故为是曼音纤态以求悦夫时辈之听睹哉。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藉此陶写哀乐,消磨岁时,词之为功与丝竹等。
而况佛子秋波,可参妙悟,美人香草,终属寓言。
则举连篇累牍之梦蝶惊鸿,皆一例空中语耳。
又安能索纸上之真真而呼之欲出耶。
虽然,离忧{斁/皿}性,多感靡骨。
矧雕虫小技,壮夫不为,锓而存之,聊志吾过。
纨情易感,尚传秋士之悲;绮念将离,庶启冬郎之悔云尔。
光绪丁丑二月易顺鼎眉伽甫识于忏绮斋
黄英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黄英(1867—1928)字叔权四川荣县人
弱冠举于乡,一九0三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甘肃省宁厅同知
入民,任兰山观察使
一九一四年弃官回乡,入军阀幕府
一九二六年,邓锡侯出资为刻《扫苔馆诗抄》。
赵熙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别号香宋四川荣县人
清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官监察禦史,有直声。
民国后,退居荣县,修志讲学外,唯以读书吟咏为事。
诗词书法,俱为海内所重,有《赵熙集》传世。
词学图录
赵熙(1867-1948) 原名熹字尧阶改名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
光绪进士,授编修,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抗直敢言,著称清季。
辛亥后回籍。
多才艺,善诗词书画。
书以颜鲁公参董美人墓志,川人以得墨迹为荣,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
一生作诗3000余首,解放初郭沫若自任部分印费刊其集。
素不填词,壬子自沪归里后,于六百日中,成《香宋词》三卷刊于成都,自后绝不复作。
有《香宋诗》、《香宋词》等。
香宋词叙
余于词,诚所谓不知而作之者。
顾尝读史矣,读《党锢传》、《王莽传》、《褚渊冯道传》、《义儿传》,讫朱温之世,天道人事,茫乎未晰。
余心毋宁,以詹詹者自外于德人,其言盖昏荒者流也,然不能自惩其失。
诗曰:“蟋蟀在堂”,彼自鸣其秋尔,以亡国之音当之,则哀以思矣。
于是贸然裒录,不敢掩其不善,六百日中,凡如千篇。
香宋者,汉许君有言,宋居也,《离骚草本疏》中“其芳菲菲,树之维宜”,而余今实无一椽之庇。
噫,自欺而已。
赵熙
龙鸣剑清末 1877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7—1911 【介绍】: 清末四川荣县人字雪嵋一字骨珊
成都优级师范学堂肄业。
光绪三十三年游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次年回国。
宣统二年初回四川,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在成都创办法政学堂。
三年夏,保路风潮起,与王天杰等率同志军攻成都,未果,改攻叙府。
旋病卒于行军途中。
丁厚扶清末 1882 — 19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2—1909 【介绍】: 清末四川荣县人光绪二十九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
三十一年入同盟会,同年,被推为留学生代表,参加反对日本《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
后归国鼓动川军各部起义,奔走各地,事泄,同志谢奉琦被捕杀,因忧愤而死。
刘宗贤
黄鹄山志
字次颐江夏人
雍正丙午举人庚戌进士,官四川荣县知县国子监博士
谢奉琦晚清 1884 — 19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4—1910 【介绍】: 四川富顺荣县人字能久号玮頫
留学日本成城学校及早稻田大学,在日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一年回国。
三十三年拟于叙州泸州一带起义,未成。
宣统二年因奸人告密被捕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