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廖大亨
维基
廖大亨字大奇号四虚
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文震孟进士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川巡抚邵捷春因与流寇作战失利,被素为不和的阁部杨嗣昌弹劾下狱,朝廷命监军廖大亨参军事」,代替邵捷春巡抚人称廖参军
张献忠戏称:「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讽刺巡抚邵捷春参军廖大亨、阁部杨嗣昌等官员无能。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川彭县因为官吏逼税太急,发生民变,民众起兵攻杀当地官吏、衙役、土豪、孝廉、士绅之类,号称「打五蠹」,廖被免职,以陈士奇接替,陈为之叹息。
杨云鹤明末
维基
杨云鹤号砚涟,四川成都府彭县江西临川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四川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进士
兵部观政,授无锡县知县六年调繁吴县九年丁忧十一年以军功奉旨加级,十二年降职为金华府照磨
刘士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彭县人字伯儒
正德六年进士,官御史巡按畿辅。
十三年,谏武宗欲在古北口招朵颜卫花当、把儿孙等燕劳事,为嬖幸所谮,受笞几死,下诏狱,谪麟山驿丞
世宗立,复故官,历湖广副使
嘉靖九年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
十一年劾免。
维基
刘士元字伯儒四川成都府彭县人
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三甲154名进士
监察御史巡按京畿等地。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古北口行猎,讲招朵颜卫花当、把儿孙等设宴,刘士元上疏劝阻。
武宗抵达河西务指挥黄勋假意供奉而行扰民,刘士元负责按察。
黄勋恐惧,于是逃到皇帝行在处,通过太监等关系向武宗诋毁刘士元,称其听闻皇帝驾到,而命民间尽嫁其女,藏匿妇人。
武宗听后大怒,命其裸背捆绑面讯。
当时在野外没有廷杖,所以取生束痛笞四十下,几乎死去,放置于槛车驰入,并一同逮捕知县曹俊等十馀人,一同下诏狱。
都御史王璟及科道陈沾牛天麟等交章论救,不予批报。
随后贬为麟山驿丞
明世宗继位后,恢复官职,出任浙江湖州府知府,迁湖广副使
在任期间,他修荒政,积粟至百万馀石。
嘉靖九年(1530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
三年后被罢免。
米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彭县人
贡士
勤学业,有德行。
事继母尽孝。
分产时让产于异母弟。
有司表其里闾曰“独行之士”以褒之。
龚完敬明末清初 1618 — 1645
维基
龚完敬(1618年4月8日—1645年)字潜石四川成都府彭县人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中式四川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崇祯十年丁丑科会试书一房,中式第二百七十四名,殿试二甲一百三十四名,通政司观政崇祯十一年戊寅临安府推官崇祯十五年壬午本省同考,降张献忠,为兵部尚书,以不敬献贼,被剥皮,族灭。
李凤毛
维基
李凤毛字于翔四川成都府彭县人,民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顺天府乡试第六十三名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十三名进士
李宗泗明 1449 — 15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云南昆明人字希贤
成化十七年进士
有智略。
累官御史
整顿马政,清除积弊。
江西按察副使
会农民军攻郡邑,宗泗出奇设伏,屡以捷闻。
劳瘁得疾,卒官。
维基
李宗泗(1449年—1508年)字希颜四川成都府彭县人,民籍。
四川乡试第五十七名举人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进士
曾官江西兵备副使
杨汝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扬州府人
自幼苦修全真之道。
后得异人传,入四川彭县
蜀献王朱椿敬礼之。
享年百二十一岁。
郑须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莆田人字存修
万历举人
彭县
能诗,有《绿野堂稿》。
胡子祺元末明初 1333 — 13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3—1378 【介绍】: 江西吉水人名寿昌,以字行。
朱元璋兵再克吉安,欲杀被胁从陈友谅者,子祺谒帅说之,始免。
洪武三年文学选为御史,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官至延平知府
子祺名寿昌,以字行,吉水人
洪武初文学举,授监察御史
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迁延平知府
僧永慈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
世业儒,出家破山寺
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
三十年不过湖。
虚白旵公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
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
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
有《颂古诗》行世。
禅师
名永慈(讹作普慈)。
法号海舟
明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生于成都余氏(讹作常熟钱氏)。
弱龄。
闻说生死事大。
即蕴于膺。
经旬不就寝。
决志趋彭县大隋山(讹作破山)景德寺
礼独炤月禅师
坚求法要。
喜其端厚慎重。
可为法门梁栋。
遂度之。
永乐癸巳
殁。
师竟入西山
庵隐八载。
形影偶偕。
忽觉相应。
弃庵出谒大初和尚
时年二十有八矣。
初受师半展。
遽问曰。
向父母未生前。
速道将来。
师从东过西。
初曰。
未在更道。
师曰。
两眼相对。
初正色瞬师。
师趋去之。
复至东浦访无际。
抵灵谷见雪峰
雪峰以师悟处谛当。
延师为灵谷第一座。
师竟自许。
常与同辈蹴踏。
峰窃骇之。
然师无留意。
解制拂衣至安溪
投机于虚白旵公。
公以临济正脉。
师保任。
师乃辞去。
复陆沉牛首诸山。
正统丁巳
师年四十四。
始领东山翼善禅寺
师晦养既久。
弘大化。
四方宿艾。
虚怀而仰风裁。
然师虎视来机。
故踵息未舒。
而神气先萎者多矣。
正统五年庚申六月
旵公化去。
东南学众。
惟归东山
王公贵人。
虚己以礼致师。
师未常以一言开凿智窦。
故一时虽尽爱敬。
莫得而亲疏焉。
缁素为师预建身后之域。
有范作头者。
失斧伤足。
痛甚索酒。
师谓之曰。
范作头。
伤足犹可。
假若斫去头时。
有千石酒。
与作头。
作头能吃否。
范于言下知归。
即求为僧。
师录之。
乃充火头。
刻意究竟。
不觉被火燎面。
如刀刈。
取镜炤之欣舞。
以偈呈师。
师为肯可。
当是时。
出入东山
皆称俊杰。
不无有望于师。
师惟目送而已。
至有已据高座。
而声驰国中者。
求入筹室。
师弗顾。
或谓。
东山网。
漏于吞舟之鱼。
师哂之。
间有古溪澄禅师
常过东山
师与盘桓。
喜其见处稳实。
叹曰。
真断桥之后也。
乃举以住高座寺
初出世。
衲子不甚知名。
师以法语。
缄达诸山。
诸山始归重。
兼仰师有卫法至公之德云。
天顺五年辛巳
师升座说法毕。
一喝而逝。
逝之日。
白虹横贯。
异鸟悲鸣。
古溪澄
哭之恸。
挽之以诗。
吊之以文。
其略曰。
道扬湖海。
德播神州。
慈济隆乎品汇。
声名动乎王侯。
来西蜀而全堤正令。
东山大阐玄猷
续高峰七世之灯。
烁群昏而独炤。
绍旵祖百年之踵。
吞众派以周流。
将入涅槃现衰相。
白虹贯日
既归圆寂殓法身。
夜壑藏舟
自后不上堂。
亦趺坐迁化于香岩。
香岩之众悽然。
徐展目曰。
不须如是。
复宴然长往。
师之门人智瑄(作明瑄讹也)。
开法金陵
天奇本瑞
瑞之法嗣大振。
即范作头也。
赞曰。
邓尉至东山
历传四世。
孑孑乔松。
其本孤矣。
自宝峰燎破面门。
而得天奇瑞公
枝秀云峦。
叶荫寰中。
或疑其先净而后滥。
殊不知我此世界大。
贤劫中小劫二十。
当有千佛出兴。
迄今劫过有九矣。
自拘留孙至我释迦本师。
才出四佛。
弥勒师子后。
仍有九百九十馀尊。
第十五小劫中。
一齐出现。
惟馀楼至。
设以盛衰净滥。
而较之可乎。
否耶。
边维垣明 1526 — 15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彭县人字师甫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历官福州知府湖广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
万历二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官至南京工部侍郎
维基
边维垣(1526年—1596年)字师甫号少微四川成都府彭县人,军籍。
丙午(1546年)四川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
户部观政,授南京工部主事四十二年河南钧州同知四十三年山西平阳府通判四十四年南京工部主事隆庆元年郎中,升官福州府知府五年三月广西按察司副使,历浙江右参政万历三年(1576年)三月乞回籍终养
十五年(1587年)云南临安兵备按察使,调本司按察使十七年正月江西右布政使六月左布政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理军务
二十一年六月南京工部右侍郎二十二年三月改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九月右都御史总督仓场二十四年七月被劾,不久去世,闰八月赐祭葬。
张文郁
维基
张文郁字从周号太素浙江台州府天台县军籍,八都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浙江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
初授工部主事,督工三殿,告成,六年十月太仆寺少卿
七年八月工部尚书薛凤翔题叙殿工,加升三级,荫一子入监读书,赏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
吏部随覆大工加恩,加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暂添注工部右侍郎
怀宗继位,督修德庆二陵,崇祯元年三月,以阉党被削籍。
归乡念邑人苦夫马,力言当事,立三差法,彭邑今欲更之,讦闻于朝,几至不测不恤也。
丙戌(1646年)方兵遁过台,文郁倾家犒士,多方调度,全活邑民数万。
邑令以政猛激民变,总戎闻变振旅,合城惊遁,适督鹾王、郡守陈游石梁文郁力请至县,陈激变故,飞檄止兵,一邑帖然。
善事难以枚举,台人德甚。
有中德录具呈巡府建祠,批县举行,力辞乃止。
负经济材,谦和制间,忠孝训后,从不以私于当道。
著有《度予亭集》。
陆清源明末清初 1604 — 1645
维基
陆清源(1604年—1645年)字嗣白号岫青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
陕西提学副使陆光祚曾孙。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进士,授广东增城县知县,邻邑从化龙门山菁险恶,剧寇啸聚盘古洞,三省合兵剿之不克,制府张镜心属吏问计,清原独曰:「寇据山谷,兵聚则散,兵散则聚,不若抚之,宜可解。
巡按李云鸿是其议,委摄从化龙门东莞诸篆,耑任抚字,清原先揭示祸福,一日单骑抵贼巢,贼出不意,皆震慑请命。
许以不杀,按籍散遣,境内获安。
十五年壬午(1642年)召对,陈时政十事,上嘉纳之。
云南道御史,浙西白粮北运累民,疏请官解,著为令。
巡按福建,道经淮安,疏言史可法兵单,根本重地恐不支,今援师云集,宜悉留淮上,听可法调用。
不报。
张献忠已陷湖广,波及江西福建江西接壤,贼寇蜂起,行部至漳州,贼梁良众万余攻城,清原计擒内奸辛泗等斩之,简骁勇七百人,从间道击之,擒其副帅李寅,贼乃退。
十七年甲申京师不守,清原捐俸备甲仗,募兵三千勤王,请身讨贼,疏上,为马士英所格。
乙酉赴命,在途闻金陵陷,恸曰:「某不获从倪(元璐)、范(景文)诸臣殉先帝者,以奉简书在外也。
今已矣,天下事无可为!
清原故闽吏,当还求死所耳!
」乃间道入,从唐王朱聿键都御史,上疏言闽越唇齿,宜亟饷越。
即命清原渡岭犒师。
马士英拥兵窜越闽,以其失君丧国,褫其名。
士英遂激众劫饷,投敕印于江,麾其将赵体元刃及清原,五指俱断,幽禁舟中。
清军渡钱塘马士英先一日遁逃,兵马大溃,营弁沈起龙、毛有备强迫清原带领逃亡,清原曰:「浙江失,福建必不能守,去将安之?
」遂投江死,年四十有二。
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节
李天植《挽岫青诗》:「御史真人杰,艰危洵备尝。
酬知惟血性,嫉恶有刚肠。
不惧李希烈,宁殊张睢阳
英魂告知己,千载识遗芳。」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
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
朱元璋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
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
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
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
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
谥“文宪”。
有《宋学士集》。
字景濂金华人
洪武时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
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道士
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
正德中追谥文宪
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