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杨慎明 1488 — 1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59 【介绍】: 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号升庵
杨廷和子。
正德六年进士
翰林修撰
嘉靖初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
大礼议起,上疏力谏,并与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复苏,遣戍云南永昌卫
卒于戍所。
投荒三十余年,博览群书。
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
但援据博而不免有误,又不免窜改古人,假托旧籍,英雄欺人,亦时有之。
所撰诗、词、散曲等甚多,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
但因僻处云南,故不能如李梦阳何景明为文坛领袖
另撰各种杂著一百余种。
有《升庵全集》。
词学图录
杨慎(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
四川新都人
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
谥文宪
博洽冠一时,著述甚富。
其诗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门户。
工词,涉笔瑰丽富赡,有沐兰浴芳、吐云含雪之妙。
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乐府》、《廿一史弹词》。
编有《百琲明珠》、《词林全选》。
词集名《升庵长短句》。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
字用修号升庵
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
受业于李东阳门下。
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
世宗时,因触帝怒谪戍云南永昌卫
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
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当世第一,有《升庵全集》。
正德十年(1516)冬末,经江夏(今武昌)赴京时游览黄鹤楼,作七律《登黄鹤楼》,借登高揽胜表达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
还曾在其《升庵诗话》中多次对与黄鹤楼有关的历代诗作予以评论推介。
字升庵成都人
正德状元,官修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师廷和子。
正德辛未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谪戍云南永昌卫天启初追谥文宪有升庵集
字用修新都人大学士廷和子。
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以议礼杖谪永昌
天启初追谥文宁
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
(四库总目,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薛宁《考功》:升奄诗穹极词章之绮靡,可以见其卓绝之才;牢笼载籍之青华,可以见其宏博之学。
唐四杰不能过也。
升奄集:陆贾《南中行纪》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丝穿花心绕髻为饰。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云:「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用陆贾语,贯花绕髻之饰,至今犹然,。
予尝有诗云:「金碧佳人堕马桩,鹧鸪林里采秋芳。
穿花贯缕盘香雪,曾把风流恼陆郎。
」姜孟宾笑谓予曰:「不谓陆贾风流之案,千年而始发耶?
」 《艺苑卮言》:杨用修诗如暴富儿郎,铜山金埒,不晓吃饭著衣。
用修谪滇中,有东山之癖。
诸夷酋欲得其诗翰不可,乃以精白绫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间乞书。
杨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裾袖。
酋重赏伎女,购归装潢成卷。
杨后亦知之,便以为快。
用修在沪州,赏醉,胡粉传面,作双丫髻插花。
门生异之,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为怍。
人谓此君故自污,非也。
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壮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国雅》:杨修撰诗如锦城雪栈,险怪高峻
诗薮》:杨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绮缛,独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
如题七言律云:「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远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风流蕴藉,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
滇中作《春兴》八首,语亦多工。
焦竑《玉堂丛话》:正德丁丑岁武庙阅《文献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张。
问饮天监,不知为何星也。
内使下问翰林院,同馆相视愕然。
杨公曰:「注张,柳星也。
周礼》以注鸣者谝注咮也。
《史记律书》:南方诸为七宿,为鸟之咮也。
史记律书》:西至于注张。
《汉书天文志》:为鸟喙。
」内使以复。
同馆戏曰:「子言诚辩且博矣。
不干私习天文之禁乎?
嘉靖初给事中张翀疏有「矞宇嵬琐」四字。
上令问内阁,不知也。
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复。
梁文康钦曰:用修之强记,何必减稣颂乎?
」 《续玉笥诗谈》:升奄《题唐僖宗行宫柱础》云:「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连几度换春苔。
军容再向蚕丛狩,王气遥丛骆谷来。
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
始知蜀道蒙尘驾,不及胡僧度海杯。
」楚今故在。
游太初为予言,寺僧令匠凿而丹之。
乃知李文饶方竹未尝无对。
《明诗选》:宋辕文曰:「用修病在贪博,故使事处往往求巧得拙。
要其天才本是奇丽,如百宝流稣。
陈卧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时见新警。
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风翠,金碧之中,时见灵霞之润。
王士禛《皇华记闻》:杨用修在滇,制小肩兴,如升之形,仅可容膝。
张愈光含题一联其上云:「人到东京须气节。
地当西晋且风流。
」所谓升奄者以此。
香祖笔记:明诗至杨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学者。
其诗如《咏》「垂杨垂柳绾芳年」一篇,世共知之。
又《古意》「淩波洛浦陈王」、《鹧鸪词》「秦时明月玉弓悬」、《关山月》「迢迢贱妾隔湘川」、《出关拟唐人》「狼弧芒角正鸾环」、《塞下曲》「长榆塞上接龟沙」诸篇,工妙天成,不减前作。
又《青蛉行寄内绝句》亦绝妙。
大抵皆自古乐府出。
益都王遵坦太平论明诗,独推新都为性之者,亦自有见。
《明诗别裁》: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
于李、何诸子外,拔戟自成一队。
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
田按:奄诗,早岁醉心六朝,艳情丽曲,可谓绝世才华。
晚乃渐入老苍,有少陵、谪仙格调,亦间入东波、涪翁一派。
前后七子执盟骚坛,海内附和,翕翕成风。
馀采奄、苏门、君采稚钦鸿山、萝山、子安少玄数君子诗,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别为一集,以见豪杰能自树立者,数不随风会为转移也。)
维基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
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
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
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
杨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
杨慎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
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
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
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
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
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后,杨慎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释普雨明 1515 — 1565
文定王后。
颇尚佛事。
僧普雨者。
能文。
解佛经。
夤缘宫禁。
广设道场。
其费万计。
文定升遐。
台谏与太学生
连章请诛。
命流于济州府
使边协因事杖杀之。
林快之。
先是用普雨
设两宗禅科。
至是并罢之(芝峰类说)。
明宗朝。
僧普雨
久作报恩寺住持。
欲移中庙陵寝于寺侧。
以固其寺之势。
乃诳惑文定王后。
谓宣陵近处有吉兆。
请迁中庙山陵于其地。
文定信之
元衡逢迎慈旨。
胁持诸大臣安玹等依阿不敢违。
遂成迁陵之计。
于文定百岁后。
使得同兆。
而地势卑下。
每年江水涨入。
文定之丧。
不得已更卜他处。
物议皆欲迁陵
而以再迁为难而止(石潭日记)。
中庙初葬高阳
与禧陵同茔。
壬戌元衡力赞文定
迁于汉滨卑湫之地。
人莫敢言。
世传。
陵时哭声自圹中出。
役者无不闻。
翌年顺怀世子卒。
二年
文定升遐。
二年
明庙升遐。
人谓迁陵之咎。
至壬辰
靖陵被倭发掘。
臣民之至痛。
尚忍道哉(芝峰类说)。
释景隆明 1393年7月12日 — ?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宗厥旨。
是转迷成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活。
死了烧了。
何处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沩山曰。
有句无句。
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坐待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
聊为庶几。
岂可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是如是之处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处。
汝学他用心。
晦堂和尚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师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
月潭居士
母金氏。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为童时不茹荤。
趺坐若禅定。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虽家居。
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
庚子出家虎丘
宣德二年杭州昭庆受戒。
遂依师住灵隐七年
天目礼祖塔。
憩锡一载。
刻苦参究。
忽有省。
因造懒云剖露。
云印可之。
懒云
临济下二十四世也。
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心宗洞达。
机辨峻拔。
儒释通贯。
事理交融。
大理卿吴公志之。
师存年五十二时。
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
院名正传。
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汪玉明 1481 — 1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1—1529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汝成号雷峰一号嘿休
正德三年进士
刑部主事,转员外郎,升湖广按察司佥事,摄辰沅兵备
防御宁王朱宸濠有功,擢郴桂兵备副使
辞归后,筑书院,聚生徒讲学。
有《四书粹义》、《书经存疑》、《杂录记》、《敝箧留稿》。
字汝成,世居大雷山下,故号雷峰
少沈毅重厚,髫龀如成人。
年十六七,读五经、诸儒家言,潜思嘿发,忾然以古圣贤自期,人望之称为龙驹凤雏。
年二十一,举于乡。
太学时,章枫山先生祭酒罗整庵先生司业,深相器重,召语必移时,录其文为学中诸生法。
进士,授刑部主事,稍迁员外郎善执法,出为湖广按察佥事,再摄辰沅兵备
永顺宣慰司故骁悍,数侵保靖地相控,又以重贿纳权贵,多为其左右。
公独力持之,卒正其罪。
初,永顺以黄金器数百来献,尚未入,公闻之,立命捕其使,使者轶去。
至是更使刺客伺公。
公起居常岸然,客望公手颤不能举,因叹曰:汪公神人也,竟不能害。
在沅再期,力锄奸祛弊,渐无事。
乃起书院于明山之麓,日聚诸生说经。
御史周公广以言事谪沅之驿丞,公延登讲席,率诸生北面听之。
巳迁巡武昌黄州
会逆濠反,陷九江,地与黄蕲接壤,吏民豕骇,分守者称病不敢出。
公遽沿流入,宣示大义,立修城埤,兵为禦贼计。
时有万馀石在黄梅,距贼仅一水,俱谓罥虎牙间。
公使别将载入城,吏民为益定。
事平,御史毛伯温荐公才,擢副使,治郴、兵。
大盗王廷鉴为患,公率兵捣其窠窟,尽歼之,不以捷闻。
当事亦无白其功者。
以卓异,再迁山东按察使
八月,即擢佥都御史,抚顺天
公见西北边凋耗已极,俱坐将吏掊克,使士气日衰。
公至,申明约束,严赏罚奏,黜诸将中尤不法者;二人,边境𢥠震,壁垒为一新。
公性俭,常衣羊裘;诸将或以貂裘进,公亦不却。
至次春,返之曰:已藉禦寒矣,然未尝一日服也。
畿内贼杨恭作乱,公授参将郝通方略,斩其首。
京军后至,即冒为已功,公亦勿之辨也。
竟以积瘁成疾,乞骸骨,不许。
卒于官,得年四十九。
少才高气刚,岸然独立,为学务造其实,身或有过,虽纤,毫不自蔽。
议论人物,则必极其心术邪正,见柔佞人疾之,痛于仇敌。
与里中太宰闻庄简公渊张文定公邦奇余南湖先生本相友善,各励名节,时称为甬上四君子
复与王阳明先生交,至其论学,意不能尽同,阳明曲相辩折,终不答。
其自信若此。
所著书藏于家。
维基
汪玉(1481年—1529年)字汝成号雷锋一号默休浙江鄞县人
明朝儒学家、政治人物。
治《易经》,弘治十四年(1501年)国子生中式辛酉浙江乡试第十七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第二甲第七十五名进士
历任刑部主事、署员外郎九年(1514年)二月湖广按察佥事,摄辰沅兵备
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攻陷九江城
汪玉因防御叛兵有功,十四年(1519年)八月湖广桂兵备副使
曾剿灭剿灭香炉山盗贼。
丁忧归,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服阕起补山东副使六年正月升本省按察使七年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
八年九月被劾去职,不久卒于遵化行院,年四十九。
为官闲暇研习儒学。
致仕回乡后,开办书院,授徒讲学。
王信明 ? — 14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6 【介绍】: 陕西南郑人字君实
正统中宽河卫千户。
也先攻京师,拒战西直门外,因功擢官。
成化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守备荆襄,镇压刘千斤起义。
湖广,平息永顺保靖土司仇杀事,又劝谕靖州武冈苗勿滋事。
累迁都督同知总督漕运
性沈毅简直,不营私产。
彭显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保靖人
保靖宣慰使
成化间率土兵镇压广西贵州少数民族起事,诏给诰命。
七年,以老致仕。
彭明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永顺人,土家族。
彭世麒子。
袭父职为永顺宣慰使
正德间镇压农民军有功。
嘉靖间致仕。
三十四年率土兵与彭翼南会合松江备倭。
联合保靖土兵,在石塘湾、王江泾大败倭寇。
四十二年,以献大木。
都指挥使
彭翼南明 ? — 1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8 【介绍】: 湖广永顺人字晋卿
土家族。
永顺宣慰使
嘉靖三十四年应调率永顺土兵赴苏、
王江泾之战,与保靖土兵协力大败倭寇,号东南战功第一。
昭毅将军,升右参政管宣慰事。
四十二年擢为右布政使
彭荩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保靖人土官
嘉靖中保靖宣慰使
三十三年,奉调率部赴苏、剿倭。
次年,大败倭寇于石塘湾、王江泾等处。
录功授昭毅将军,加右参政管宣慰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