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龙池
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
受三皈戒。
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中书右丞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释明德元末明初 1294 — 1372年2月27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
舒頔元末明初 1304 — 1377
字道原绩溪人
父弘,字彦洪号白云先生
年十五六,与同郡朱允升郑子美程以文明经史之学。
比壮,受业姑孰李青山之门,陶子敬、潘元叔并为同舍生。
马中丞伯庸韩祭酒伯高皆器重之。
至元丁丑江东宪使燕只不花辟为池阳贵池教谕
秩满调丹徒校官,馆于平章秦元之之门。
至正庚寅,转台州学正,时艰不仕,奉亲携书,归遁山中。
岁丁酉卫国公定徽郡,交章礼聘,高卧北山之阳,以疾辞不出。
洪武丁巳,考终于家,年七十有四。
道原辞聘后,诛茅结庐为读书所,扁曰「贞素斋」。
自作《贞素先生传》,其略云:华阳山中有一老翁,年踰七十,皓发炯瞳。
斋前植数本,四时红白相继,环以湘竹。
良辰美景,亲朋叙谈,有酒酌数行,蔬肴随所有,陶陶然不计家之有无也。
风清昼閒,或篆隶数章,意与笔悟,则快然自得。
虽不逮斯繇,然时人亦莫予解,因自题所著曰《古澹华阳稿》、《贞素斋集》。
同里唐桂芳仲寔谓其诗盘桓苍古,不贵纤巧织纴之习。
字尤喜朴拙,识者曰宗汉隶,非八法也。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道原绩溪人
仕至台州学正华阳贞素斋集七卷
僧宝金明初 1306 — 1372
禅师
名宝金
乾州永寿人也。
号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无子。
有梵僧。
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生时。
红光盖室。
牛马皆鸣。
六岁亲殁。
往受净业于温法师
既久。
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禅者遇而惜之。
因谓曰。
观君谈论。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谒缙云真禅师
一源宁
同入室。
辄有省。
一日拮蔬园中。
定坐不还。
真公至。
背曰。
汝定耶。
起对曰。
动定不关。
曰。
谁是不关者(一本云。
动定不关。
是甚磨人)。
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奋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便喝。
曰。
尘劳暂息。
向上政未得在。
以拳筑而趋去。
已而隐峨嵋。
日咽
胁不沾席者三年。
闻伐木声大彻。
再参真公
于地画一圆相
以袖拂去之。
又画一圆相
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再画如前。
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复画如前。
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乃总变三十圆相
金一一俱答。
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先于定中。
见一山。
重楼杰阁。
碧烂绚。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谓曰。
五台秘魔岩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台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金问曰。
汝何之。
曰。
入山尔。
曰。
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喝之。
女子眴曰。
将谓是狮子儿。
言讫不见。
惊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缘乎。
就中结灵鹫庵居之。
声光日溢。
无远近。
负糇粮而献者。
缤纷也。
至正壬子
授师号寂照圆明。
燕京海印寺
寻称病辞。
还旧隐。
明高帝
即真
南京
于内殿。
佛法大意。
遂设普济会。
莅其事。
已而御制诗十二韵。
赐金。
是时开福之后。
龙池宁
好行古规。
时流讳之。
代州金陵
英才辐辏。
开福馀烈复振。
僧。
须弥纳于芥子。
且道。
阿修罗王。
向何处伸脚。
僧应诺。
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曰。
剑峡徒劳放木鹅。
僧。
台山路。
向甚么处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今日被驴子扑。
僧作嘘声。
曰。
消得龙王多少风。
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汝知之乎。
僧拟进语。
便脱去。
阇维。
得五色舍利。
牙齿数珠。
坚润宛然。
赞曰。
二禅师
以叔侄同时。
建大旗鼓。
于广漠之野。
岂不三贤胆战。
十地魂惊。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场败缺。
一曰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何敛锋垂手。
一至此哉。
然历考版图。
自大觉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无乃草满法堂。
不容不尔耶。
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
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
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
”未几,儿生,白光贯屋。
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
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
”遂弃所学,更习禅观。
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
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
海问曰:“子定耶?
曰:“定动不关。
”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
示之以筐,海非之。
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
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
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
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
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
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
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大悟十八,岂欺我哉。
”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
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
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
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
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赈之。
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
入城,大雨千里。
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
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
生而无闻,几如牛马。
生而有闻,可至圣贤。
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
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
”有明肇兴,祟尚佛旨。
洪武戊申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
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
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
智信请留一语,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
”怡然而逝。
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
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
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严德明初 ? — 13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7 【介绍】: 明开国时濠州人,一作太平人
朱元璋起兵,积功为海宁卫指挥
吴元年朱亮祖方国珍,在台州阵亡。
洪武二年追封为天水郡公
李穑元末明初 1328 — 1396
简介
李穑(이색,1328年—1396年),韩国人字颖叔号牧隐高丽王朝后期大臣、诗人,名儒李谷之子。
李穑本贯韩山(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韩山面),生于宁海(今韩国庆尚北道盈德郡宁海面)。
早年留学元朝国子监三年,深受程朱理学熏陶。
其后在高丽考中状元,又在元朝考中进士,曾供职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国,深受恭悯王器重,历任机要之职,同时负责重建成均馆,传播程朱理学,培养新兴士大夫,成为高丽末期的一代儒宗。
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学,进入中枢,后遭母丧,又受到恭悯王之死的打击,多年不出仕。
期间曾被恭悯王封为韩山君,在高丽祦王时再次出仕,进封韩山府院君
威化岛回军后扶植祦王之子高丽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团。
他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贺正,并请求国王亲朝并派明朝官员监国,但未能如愿,回国不久后辞职。
同年十一月李成桂昌王,立恭让王李穑随即遭到猛烈弹劾,先后流放长湍、咸清州、矜州、长兴等地。
朝鲜王朝国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台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李成桂召至汉阳封韩山伯
翌年赴骊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谥号“文靖”。
滕德懋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思勉
元末为浙江行省掾,从参政朵儿只班入海攻方国珍
国珍降元,德懋留抚台州
后归朱元璋,由中书省掾历官建昌同知潭州(长沙)知府
洪武三年,召拜兵部尚书,寻改户部
长于奏疏,一时招徕诏谕之文,多出其手。
坐事免官卒。
周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吉水人字仲方
洪武三年进士
中牟知县,迁台州同知,谪戍庐陵
士人李昌祺自陈有志经学,愿得为师。
因此得起为庐陵训导
尚书夏原吉苏松水利,受聘为幕僚
以经义治水,为吴人所称道。
工诗。
字仲方吉水人
洪武三年举人,官台州同知
谪戍庐陵,复起为训导
具生吉祥
具生吉祥大师
梵名板的达撒哈咱失里
中天竺迦维罗国人。
出刹帝利种。
初研大小乘藏。
寻知语言非究竟法。
弃而习定于雪山。
十二年得奢摩他證。
国初。
振锡而东。
信度
高昌
所经诸国。
王臣畏敬。
凡四越寒暑。
始达甘肃
五台寿安禅林。
恒山之人敬事之。
如古佛出世。
洪武七年
上闻之。
诏住蒋山
皈依者。
风雨骈集。
师道德深厚。
容止安详。
一见使人心化。
不待接迦陵之音。
虽檀施山积。
曾不一顾。
曰。
吾无庸是。
悉为悲敬二田。
上嘉叹。
赐以诗。
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
偶得足患。
艰于步趋。
上敕医治之。
终莫能愈。
忽一日奏还五台
上疑其妄。
故许之。
师白众曰。
今日五台之行。
有能从我者乎。
弟子曰。
某从之。
师翘患足曰。
汝无这一足。
安能从我。
至午。
盥沐更衣危坐。
弟子知其意。
哀号请垂训。
师举念珠示之。
弟子拭涕曰。
和尚教我念佛耶。
师掷念珠于地。
长吁而化。
茶毗烟所及处。
皆成舍利。
缀于松枝者。
若贯珠焉。
建塔藏于西林庵。
有示众语三卷。
并译八支戒本。
传于世。
释具生元末明初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具生者,本名具生吉祥,中天竺迦维卫国人,行二字略也,刹地利种。
三藏五明无不彻究,自谓言语非究竟法,乃入雪山习定十有二年,得奢摩他,求證于迦罗室利尊者尊者可之。
元末明初,浮海东来,求礼五顶。
所经信度高昌诸域,国王而下,莫不敬畏。
缁白承风,远道相从,四越寒暑,始达甘肃
明洪武二年,乃底(抵) 台山,卓锡寿安禅林,恒山之民翕然向化。
七年,帝嘉其行,诏住蒋山开化石城。
法侣云蒸,虽狠戾之夫,仰其慈相,善心油然而生,四方檀施填门塞路,祥视之漠然,悉举所有以济饥寒。
八年春,帝赐以诗,有“笑谈般若红莲”之句。
十四年,有足疾,不良于行,敕御医疗之,乃附奏欲归五台,莫解其意。
一日又白众曰:“今将为五台之行,有能从我者乎?
”弟子中有一人愿从,因举病足示之曰:“汝无此一足,安能从我?
”至午,命沐,跏趺而坐,弟子请最后垂训,乃举念珠示之,弟子曰:“教我念佛耶?
”因掷珠于地,长呼而化。
荼毗,烟焰所及,皆熏成舍利,缀于松枝若贯珠然。
门人建塔于西林庵,所著有《示众法语》三卷,并译《七枝戒本》传于世,蒲庵释见心复为之碑铭。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吊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到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有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禦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万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戴奎元末明初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祥台州人
洪武中齐河县主簿介轩
杜敩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山西壶关人字致道
元末举人,授台州学正
明太祖胡惟庸,罢中书省,建四辅官
户部尚书范敏荐为夏官
旋罢不设,乃归家教授
通《》、《》、《》三经,自号拙庵老人
有《四辅集》。
字致道壶关人
元末举河东乡试第一,除高平教谕,迁台州学正
洪武中徵为四辅官,以老病归。
有《拙庵集》十卷。
田按:《拙庵集明史艺文志》著录,而选家多不之及。
余从程之召《潞安诗抄》录数首。
明初山右之以诗鸣者,致道其开先矣。
致道尝荐宋西隐祭酒,称为得人。
常侍宴游,联句赋诗,太祖特幸其私第,亦可谓儒臣之荣遇矣。
范明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洪武初台州知府,有廉能声。
募民兵剿灭海盗,民赖以安。
齐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西五台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工诗文,以文学异等擢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
芮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宁国府宣城人字志文
洪武间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有政声。
因故谪戍边,父老泣送境外。
后起为建宁严州知府
喻仲衡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人,字平甫
少聪惠好学,博览群籍。
师事陶安得。
习程朱性理之学。
学业、品德日进。
洪武中以贤良荐,授台州知府
值岁荒旱,春耕缺种,请于朝以官廪谷贷给农民。
及秋成,民食足而仓廪亦充。
亦尽心学校事,民皆德之。
释道联元末明初 1346 — 1409年七月三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道联字祖芳晚号拙逸叟姓陆氏鄞人也。
幼而英敏,举止不凡,读书尤慧,过目成诵,父母钟爱之。
稍长即好内典,慕出世法。
年十四,往游西浙,礼昆山荐严、悦堂颜。
时玺书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赐,王公大臣函书问道,黑白奔走如市,随机接引,沾被殊多。
既栖止,遂亦得度。
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台寺,复还昆山,则荐严已更主席,物禅师,一见器之,遂留侍室。
方笃意禅学,兼穷止观,废寝忘飧,惟务明心见性。
用志精专,智藏为开,词源涌泻,辩若悬河,同侣无出其右者。
明洪武九年丙辰,随侍佛心住持灵谷,已名震京刹。
天界觉源昙,重其才识,延居记室,声誉益著。
一时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温、木庵聪,皆相与忘年,往复酬唱,激扬宗旨,莫不服其解脱。
始出世台之广孝,迁紫箨道场、景山、补陀、能仁,六徙名刹,而至净慈。
所主法席,策励后学,随机开示,各极归趣,缁素向化,道誉为禅林之冠。
洪武壬申,净慈又燬,力任恢复,不数年,殿宇堂室为之一新。
先是,兹寺困于赋役,白有司减去田税,蠲除徭役,众赖以安。
既而举任僧录,以疾固辞。
王闻而贤之,锡之衣盂。
永乐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为释教总裁,以其博通经典,文理缜密,恩宠方深,事毕还山。
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谪五台
礼部尚书赵羾名奏闻,驿召至,上加慰劳。
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国寺,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著有《拙逸语录》行世。
文宗为之嗟悼,敕工部备龛茶毗,归葬藕花居之阴建塔焉。
胡濙为作铭,刻于石。
释庄元末明初 1346 — 1403
呆庵庄禅师
台州人也。
住持径山
学者云合。
说法酬机。
迅若奔雷。
有呆庵语录。
湮没无传。
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
意深而远。
语宏以肆。
轰轰然。
诚宗门之伟人也。
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
昔宋儒晦翁曰。
释所谓心上做工夫。
本不是。
程子曰。
释氏之学。
于敬以直内。
则有之矣。
义以方外。
则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稿。
疏通者归于恣肆。
此佛教所以隘也。
吾儒则不然。
率性而已。
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
二翁之说何如。
曰。
不然。
教有内外不同。
故造理有浅深之异。
求之于内。
心性是也。
求之于外。
学解是也。
故心通则万法俱融。
着相则目前自昧。
呜呼外求之失。
斯为甚矣。
今儒学之弊。
浮华者。
固以辞章为事。
纯实者。
亦不过以文义为宗。
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
宋之真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
是当教本抑末。
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
可也。
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
何自为矛盾欤。
本既不是。
何谓却胜儒者乎。
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
于吾佛之道。
深自惑乱。
而不能取决也。
伊川之言。
亦然。
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
果能以道为本。
得本何忧于末哉。
继言枯稿恣肆。
又悯吾道之隘。
是未见其大者矣。
既曰。
佛有觉之理。
以直内。
复言要之亦不是。
皆反覆自惑之言耳。
岂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说。
亦不出吾心上工夫。
必取證于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
先儒不明本心之体。
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
谓有气而后有知。
乃推性命之源于气。
推性为气中之理。
以性循理为道。
故随事随物以明理
不知天地人物形气。
皆生于觉性之中。
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
已在思虑未发之时。
若有得于此。
即时中之义也。
失此不能少存于内。
徒追求于事物之末。
谓之义以方外。
岂有是哉。
取證于易者。
易言至神至圣。
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
则易所證。
固非外矣。
了悟之地。
非学解所能到。
则谓之内。
解则谓之外。
内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专用力于外。
凡知解所不及者。
不复穷究。
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处。
皆在思虑不起。
物欲净尽之时。
践履虽专。
终不入圣人之域矣。
盖因疑佛氏之迹。
为无父无君。
遂不究尽其说。
使孔圣之道不明。
乃成毁佛之过也。
惜哉。
师将化忽云。
难难。
二八娇娘上高山。
老僧扶不得。
言讫而寂。
僧智光明 1348 — 1435
智光
字无隐
山东武定州王氏子也。
父全。
母董氏。
幼而聪慧。
阅读辄不忘。
十五。
辞父母出家。
寻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
天竺声明记论之旨。
洪武己酉
以道广无涯。
未易津测。
繇是锐志参访。
五台
感文殊现相。
太祖高皇帝
闻其名。
召至钟山
命译其师板的达四众弟子菩萨戒。
词简理明。
众所推服。
丙辰
奉命访补陀。
江南诸名山。
踪迹殆遍。
甲子春。
与其徒惠辩等。
奉使西域
过独木绳桥。
至尼巴辣梵天竺国
宣传圣化。
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
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
礼地涌宝塔。
西国人敬之。
师凡两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
念其往返劳勤。
复与论三藏之说。
领会深奥。
大悦之。
乙酉
僧录右阐教。
明年
俾迎大宝法王
及还敷对多所毗赞。
赐图书舆服法供。
诏居西天寺
右善世
丁酉
召至北京
论义称旨。
俾居崇国寺
国师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锡封。
号曰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
赐金印冠服。
复锡孔雀销金伞盖幡幢。
及银镀金携炉。
盆罐供器。
法乐几案。
坐床舆马。
诸物悉备。
诰曰(云云)。
仍广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
内帑
北京旸台大觉寺
俾居之以佚其老。
并敕礼官
度僧百馀人为其徒。
恩德至厚。
无以加矣。
师。
乃出累朝所赐金帛。
及众信所施。
倩工累石。
为塔于寺侧。
期栖神于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
加封师号。
赐玉印。
宝冠。
金织袈裟。
禅衣。
时服。
棕舆鞍马。
法器之类。
诰曰(云云)。
前后遭遇列圣。
眷待之隆如此。
师性行纯简。
朝廷凡命修建大斋。
惟诚惟恪。
每入对。
惟以利济万有为说。
仁宗所赐仪仗。
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
遣中贵人问故。
对以平生但持经戒。
非有汗马之劳。
宠锡所临。
谨受藏之足矣。
用之岂不过耶。
上叹异之。
故制词极其褒重。
师于教义。
精达深奥。
所译显密经义。
及所传心经。
八支了义真寔名经。
仁王护国经。
大白伞盖经
并行于世。
弟子数千人。
各随其器。
而引掖之。
道望名世者。
数十人。
寿龄既高。
智益精敏。
有求而问之者。
即恳恳开说。
不厌不怠。
非养之有素。
讵能然耶。
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
示寂。
戒其徒。
各勉精进。
讣闻。
上悼叹之。
遣官赐祭。
仍敕有司。
具葬仪。
增广其塔并创寺。
赐名西竺
茶毗得舍利盈掬。
莹洁如珠。
既葬。
其徒桑渴巴辣
进其遗像。
上亲制赞词书之曰。
托生东齐。
习法西竺
立志坚刚。
秉戒专笃。
行熟毗尼。
悟彻般若。
證明自然。
恬憺萧洒。
事我祖宗。
越历四朝。
使车万里
有绩有劳。
摅沥精虔。
敷陈秘妙。
玉音褒扬。
日星垂曜。
寿康圆寂
智炳几先。
云消旷海。
月皎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