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维基
官廉(1444年—1484年),字汝清,山东平度州(今平度市)人。官至户部郎中。官廉自幼聪慧,十二岁进学,天顺八年(1464年)年仅二十岁考中甲申科三甲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就因母丧丁忧返家。成化三年(1467年),官廉守丧结束,回京继续担任工部主事。后奉命到浙江“采办大木”,任务完成后改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成化十七年(1481年),前往景州、阜平查办皇庄侵夺百万亩农田的案件,过程中秉公执法,并上书革除皇庄欺压民众的积弊,获得批准。后升户部郎中,督理蓟东粮饷,任职三年,政绩卓著,病卒于任内。
维基
钱承德(1448年—?),字世恒,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应天府乡试第七十八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二百四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八十七名。知阜平县。擢广东道御史。弘治间官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蓟州兵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东平人,字维纲。弘治三年进士。授阜平知县,改滑县,召拜御史,巡按苏松等府,严惩私设水牢之豪家,一方肃然。累官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嘉靖六年为三边总制,御吉囊有功,为兵部尚书。会大同兵变,宪设计平定。在职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借内府供事规营操。前后历官四十余年,以年满七十乞休。卒年七十三。
维基
王宪(1467年—1537年),字维纲,号荆山,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山东乡试第十一名举人,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历任阜平县、滑县知县,九年六月选授江西道试御史,十年八月实授,十二年巡按陕西。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升任大理寺右寺丞,三年五月转左寺丞,十二月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改甘肃巡抚。五年入为太仆寺少卿,六月接替王彦奇任右副都御史、辽东巡抚,丁忧归。服阕,八年十一月改任抚治郧阳,九年八月关陕凶荒,饥民流徙,改驻汉中等处,以安抚流民。十一月调任大同巡抚,后因应州抵御战功,而荫子王汝成为锦衣卫世袭百户。十一年(1516年)十月以病乞致仕,不许,寻升为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十二年三月入为兵部左侍郎。十三年五月,兼左佥都御史、提督军务,与提督太监张忠、左都督朱泰率团营兵二千人,平定涿州至芦沟桥近畿盗乱。明武宗南巡时,命其督理军储。正德十六年正月代替王琼为兵部尚书、提督团营。明世宗即位,王宪被给事中史道弹劾后,自请去职。嘉靖四年(1525年)十二月,朝廷举荐邓璋及王宪为陕西三边总制兵部尚书,为言官所反对,世宗仍然坚持使用王宪。王宪为部将王宰、史经接连击败寇乱。此后他又率领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都指挥卜云等分据要害击退吉囊数万骑兵,加太子太保衔。因张孚敬、桂萼排挤,由王琼接任三边总制,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如故。当时朔州告急,十二月朝廷举荐其担任宣大总督,王宪严词拒绝,而被都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罢免归乡。嘉靖十年(1531年)十一月,世宗仍然追念其功,召为兵部尚书,并抵御蒙古入侵。十一年九月加柱国光禄大夫,提督团营,其负责京营操练,并裁减军功冒领者。大同发生兵变,王宪最初主张“首乱当诛,馀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王宪于是不敢坚持此前议论。但刘源清久攻不下,而北寇又内侵,于是请求令派大将抵御北方寇乱,而自己专以进攻大同。王宪批准其奏,因而招致大量言论反对。此时世宗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宜破坏,于是罢兵,叛乱遂平。刘源清得罪离去。几年后,王宪数次上疏请求致仕,嘉靖十四年三月被许,令驰驿归乡。嘉靖十六年卒于家,十月赐祭葬,赠少保,谥康毅。
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后也。七岁。父母值凶岁死。无敛具。荐席而已。师无依倚。为里中富人牧羊。十二出家。十八携钵至蒲坂。先是。山阴王。建文昌阁于郡之东山。延僧朗公居之。师至。日行乞于市。晚投宿于阁中。适王出游。见之问朗。朗告之故。王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遂留为弟子。会地大震。师被压不死。王闻奇之。谓师曰。子幸免大难。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遂入中条山。闭关习华严观。取刺棘贴四壁。不设床坐。日夜鹄立棘中。如此三年。稍有开发。乃作偈一首呈山阴。山阴叹曰。此子见处早如是。不折之。他日或狂。因取宫人敝屣。割其底洗净。封寄之。附一偈曰。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你。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师见之。即对佛作礼。以线系于顶上。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破关往见王。则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虽知自己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时介休山中。有法师讲楞严。促师往听。受具戒。作务而听。年二十七也。时王深敬三宝。居尝自恨不能瓢笠远游。一日谓师。为僧不游方。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宜往参。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师遂行。遍历丛席。至南京天界。于无极老人座下。作净头。打扫粪秽。洗涤筹杖。众怪其处洁净异尝。知净头有道者。莫知为谁。憨师。时为副讲。侦之累日始得之。与纳交。且期同行参访。不旬日觅之。已潜行矣。师归见王。王喜问所参何人。师具述之。师意在居山。复入中条最深处。诛茆吊影。辟谷饮水者三年。大有开悟。王日重三宝。南山建大梵刹成。强出师居之。且欲求北藏经。欲师亲往。师住山日久。发长未剪。乃俗扮入京。藏板贮大内。非奉旨不可得。且久闭不发。师得之如掇焉。时憨师。先已至都下。听忠法师讲法。师于马上识之。下马相劳苦笑。谓憨曰。视我何如。憨曰。本来面目自在。因拉憨随藏出京。曰。子之宿愿耳。遂入五台龙翻石。冰雪堆中。得老屋数椽。共栖之。师夜游五顶。遣昏散。日刺舌血。书华严经。经完起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于塔院寺。凡一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路踵相继。法筵之盛。前所未有也。两宫贤师德。温旨屡降。私念大名之下难久居。因入芦芽结庵。将终身焉。圣母求师得之。为建大华严寺于芦芽绝顶。命师居之。更造万佛铁塔七成。紫柏尊者。手书法华经一部。安奉其中。寻奉慈圣懿旨。送藏云鸡足山。道出峨眉。礼银色光。密矢铜殿之愿。人弗知也。自滇还山阴。请修万固寺大殿。殿高十三丈。阔九丈。渭河病涉。行者苦之。大中丞李公。请建桥其上。师住二年。修桥十三孔。复受请建宣府大河桥两重。重三十二孔。大河。自胡地入中国。水势汹涌。最难为力。师竟成之。有若神助焉。二桥与殿。所费数百万金。师寔空手无一文。信施云集雨合。莫知所从来。福缘成就。殆不可思议也。既还芦芽。开石窟于宁化所。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镌华严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巧细密。遂成一大道场。沈藩见而喜曰。胜因成就。好息心住山矣。师白峨眉未了之愿。王乃𢌿万金于师。取栈道入蜀。适王中丞象乾。总制其地。迎师问心要。因笑谓师曰。三大士兄弟行也。师于普贤如此。不虑观自在文殊。谓师不平等耶。师曰。贫道不过空拳。效奔走耳。若如所云。自有公等有力大人在。王曰。唯唯。师一言而三铜殿岿然矣。随殿各有渗金诸像。峨眉五台各一。普陀者不果行。安置南京之华山。两宫颁旨。为三山护持。复举七处九会道场。于台山永明寺。庆赞之。嗣后建太原之塔。修阜平之桥。又辟茶药庵于龙龙关。上亲书其额。又修滹沱河大桥。长五里。又修省城大塔寺。寻还台山。料理所建上下道场。立为十方丛林。不留法属一人。万历庚申八月。赐金佛绣冠千佛磨衲紫衣。并真来佛子之号。是冬十二月。示微疾。群鸟悲鸣。异光匝地。师乃集众开示毕。端坐而逝。年七十三。腊五十一。讣闻。两宫遣中尝侍致祭赐葬于永明之西冈。立塔焉。慈宫。别赐举葬之费。师貌不胜衣。语不出口。始以小王助道。终致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动费辄累钜万。悉听能事有实行者主之。师萧远自如。一衲之外无长物。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苟非深證唯心。遇缘即宗。其能尔耶。侍御苏云浦。尝问道于师。深有契于心。乃曰。人以妙师。为福田善知识。而实不知其超悟处也。大司马汪伯玉。尝谓憨师。方今无可为公师者。唯妙峰耳。故憨师。倾心服之严事之。亦无两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福登,字妙峰。姓续氏,平阳人,续鞠居之裔也。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怙恃,为里人牧羊。年十二祝发,携一瓢至蒲坡,行乞村市,夜栖文昌阁庑下,阁为山阴王所建。一日,王晨出游,值登裴回阶间,见而异之,谓阁僧曰:“是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造诣,殊未可量,曷善视之。”顷之,地大震,屋宇倾覆,登压于下,三日不死。王闻,益奇之,因修中条栖岩兰若,使居焉。登乃闭关习禅,取棘剌列四旁,以绝依倚,不设床坐,尽夜鹄立,三年心忽开悟。始至介休山,听讲《楞严》,遂受具戒。策杖南走,遍参知识,浮南海礼普陀而归。复于中条深处,诛茆辟谷,日饮勺水。又三年,大有会心,山阴王建梵宇于南山,延登居之。登每念二亲,幽灵未妥,卜吉迁葬。剌舌血书《华严经》一部,欲报劬劳,藉感人天。复下山设无遮大会,结文殊万圣缘。时明神宗御极,皇储久虚,遣官武当,祷祈请乞,礼视高媒。登闻之乃曰:“吾徒凡所为,皆为国报本,今宜专诚尽忠,为皇上祈子。”乃启会至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奔赴者,道路不辍。事毕,一钵飘然,结庵芦芽。期年,皇长子生。奉敕就芦芽建华严寺,造万佛铁塔于山巅,加赐金帛,命往秦晋中州饭僧已,忽念故山,往修万固寺,三载,塔殿楼阁,焕然一新。渭川河水病涉,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登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尝愿范金成三大士像,以铜为殿,送三名山,各就其显化之地祀焉。己亥春,杖锡潞安,谒藩王。王适造渗金普贤像,送峨嵋。登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登曰:“每座须万金。”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缁重,送登至荆州,听其监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广丈馀,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登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登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躬送至五台,议建台怀显通寺。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待太监陈儒,各赉帑金往视,卜地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列耸,规模壮丽,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竣,先事蛾嵋,继事南海。会倭夷搆难,海氛未靖,中途而止。乃三卜三吉,至得宝华山,诣京都奏请,特敕许之,赐予有加,慈圣太后更赐造寺金及藏经、佛像、幢幡之属。落成乃之五台,鸠工庀材。帝与太后复赐内帑建寺赐额,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所费悉出内帑。初五台山路崎岖,行者苦之,至是平铺石片,三百馀里,溪有津梁,道有亭院,以相接待,迄今利赖。造桥于阜平县,赐名曰“普济”。筑庵于龙关外,敕曰“惠济院”。渴饮病医,皇慈施舍,岁费帑金。御书著妙峰额之于院,随颁龙藏,起阁供之。更创七如来殿。又于阜平立长寿庄,为太后祈福,建殿阁七层,赐“慈佑圆明”额,以尊异之。他如修会城道路石桥,皆人力所不能,登一一成之,人服其神。忽以微疾还山。一日,鸟雀翻飞,绕檐喧噪,逐之不去。登曰:“百鸟哀鸣,吾将行矣。”即命治龛,众见红光接引,端然而逝,寿七十有三。帝闻,赐葬祭,建塔于永明之西,御书封号“真正佛子妙峰高僧之塔”。太后赐金千两,布五百匹,供葬事。登起于孤微,刻志苦修,终身胁不著席,一衲外无长物。足迹所至,屡有建立,动费亿万,天子圣母王侯卿相,皆乐助其成,岂偶然哉。
维基
林鸣璠,别号朋石,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官户部主事。《莆田县志》:王氏,户部主事林鸣璠继室,年十八夫亡,守节茹素,七十七年而殁。子林显祚,庠生,妻游氏,按察使游云鸿女。年二十八夫显祚亡,游氏矢志养姑,教子嘉楠,领己酉乡荐,知阜平县。恩诏封孺人,卒年七十。
维基
周伦(1463年—1542年),字伯明,号贞庵,南京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人。弘治己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谥康僖。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己未科三甲十二名进士。授直隶新安县知县,治理当地蝗灾大水有功,十七年选授山东道试监察御史,十八年五月实授,巡视居庸关、龙泉关等。刘瑾当权时,因得罪权贵归乡。刘瑾伏诛后复官,举荐谢迁、刘大夏等人。复除江西道御史,正德八年巡按山西,十一年(1516年)五月升南京大理寺右寺丞。明世宗即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升大理寺右少卿。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升左少卿,六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二年闰四月以母病乞归,不久母亲病故丁忧。四年十一月服阕,起任南京提督操江右佥都都御史,五月五月升本院右副都御史,六年四月升南京工部右侍郎,五月改任兵部右侍郎,十月佐理都察院事,七年(1528年)正月升本部左侍郎,十一月升南京刑部尚书,八年五月改任刑部尚书,九月复为南京刑部。嘉靖十二年(1532年)五月致仕辞归。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卒,赠太子少保,谥康僖。
慧定。字无尽。别号南泉。潞安邵氏子。貌奇伟。两眸如电。性倜傥。不喜俗务。剃发。理会本分事有省。诣台山礼大士。遂发愿饭僧十万八千。千日满愿。茎菜粒米。必躬亲之。人服其诚笃。师力艺绝人。能兼数十人执作。又言行质直无文。以故竞呼为莽会首。声震丛林。所至人遮留之。答曰。易处不住。住处不易。不顾行。至旧路岭。结茆聚众以居。时盗贼蟠聚山半。画地为界。号南北大王沟。官兵莫敢捕。过客瑟缩相戒。非聚百众鸣金持械。莫得前者。及师莅止。盗怯师名。而伺之甚密。一日师出。庵破。既归。残僧三四人持师泣。幸徙庵避之。师奋曰。不可。死生有命。贼何为者。寻且灭之。言已。贼大至。师手无兵器。乃碎水缸击贼。无所中。贼知师无兵器。乃敢相近。鎗中师左胁。师手接其鎗。踢贼仆地刺杀之。贼骇退。方入户检视伤处。洞三寸许。脂肠俱出。忍痛缚固。持鎗出户。厉声曰。正欲捕灭汝辈。今来送死耶。贼怯不敢前。但持乱石遥击师。中额颅。会龙泉关兵统郑某者。与师善。意师创盗。潜以兵护之。兵到盗散去。遍山觅师不得。逮晓。见深涧中僵卧一血人。细视之师也。郑号哭曰。天乎。奈何丧此英雄人耶。舁归。扪其胸尚温。喜曰。是不死。血迷心窍耳。抉其齿灌以药酒。久之乃苏。调治平复。即辞郑去。奋欲击贼。或难之。师曰。大丈夫欲除残暴。建立佛法。即九死岂敢辞。结同志得五十二人。俱英奇轻死之辈。诸边将。雅熟师名。至是遍谒之。假兵器募粮草。投牒师府督府。期一举灭尽。咸壮许之。盗渠率百馀曹。师悉知其姓名住处。卒以兵相临。数日间。无不就擒斩。巢穴遂空。时师二十八岁矣。从此安立丛林。供十方云水粥饭。以杂华为定课。兼行一切佛事。或修净业。或习禅观。或阅藏典。历五十馀年如一日。一日谓众曰。时节清平。吾将顺化。速请城上宗主师来。既至。付以住持事。将就化。众哀号。师曰。无劳悲恋。但念世界空花。苦乐梦幻。即见我已。慎勿作去来想。众复哀留绘像。师振威喝曰。咄竖子。此金刚不坏之体。堪充汝辈瞻仰。何用此幻妄为。遂端坐化去。时万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也。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瘗全身山之西峰。越两月。雷轰瘗处。杭僧止堂者。窃窥师相。须发已长寸许。颜色如生。
宗主。名某全。与莽师。同歼盗贼者也。习讲律。庭选为传戒宗师。住京师明因寺。既承付托。励精弘阐。从化者众。貌状略与莽师同。亦奇伟丈夫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新蔡人,字伯贞。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出守兖州,执法尚严,治绩号为天下第一。累迁副都御史,巡抚真定。会有边警,策马赴敌,大胜龙泉关下。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卒年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