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当代
张月宇现当代 1914 —
简介
张月宇号深南湖南桃花江人
右《岭南》《安归》二集,都计四百余首,爰竭数日之劳,粗加校阅,略缀数语于后。
昔在髫稚,即从伯父习诗,得闻叔祖父、姑祖母故事,朝熏暮染,手追心摹,日以推敲诵咏为乐。
今去此又三十年矣,岁月不居,诸亲零落,略附小传,以叙家学。
叔祖父张心宇,又名亚贤振华叔明民国三年生,益阳龙州师范毕业。
民国二十七年,考入南京张才速记讲习所,后供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任上尉速记员。
民国三十年,西迁重庆,由军政部兵役署国民兵司,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八期四组,加入三青团国民党,后赴上海一绥靖区政治部主任,上校军衔。
一九五三年入狱,病逝于兰州定远农场,享年五十七岁,骨殖焚化归葬于上海滨海陵园,所作诗词联书画均散佚。
姑祖母张照,自幼聪颖,稍识诗书,即通音韵,从乡贤詹巨学诗,备受推许,及长参加革命,旋改教育工作,至告老归田,七十余年酬酢不息,虽命途多舛,仍秉性不改,所作《梅香集》一卷,赖伯父呵护而存。
伯父张会恩,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章学研究副会长,著有《文章学史论》《文章学初论》《文心雕龙诠释》《现代用礼仪写作》《文章学教程》《中国古代写作学》《作文学》《写作学基础》《文章学概论》《写作学高级教程》《晚香庐诗文集》,又有学术论文百余篇、序跋数百件,总计文字逾六百万。
噫,非以此矜夸,但叙本末耳。
余昔客鹏城,复客星城,年将知命,回首生平,百感丛杂,论诗之渐减,归乡之念愈增,辑此一册,俾慰至亲,兼志鸿爪而已。
但仲廉现当代 1917 — 2016
简介
四川合江人
西南师范学院毕业,长期执教重庆中学师资班、成都老年大学诗词班。
有《但仲廉诗钞》《但仲廉诗文集》《赤子丹心录》。
罗义淮现当代 1918年1月3日 — 1978年11月18日
百度百科
罗义淮1918年1月3日出生,四川省(今重庆市荣昌县西北复兴场人
曾用名罗济罗定涛、罗海滨。
1935年开始在四川省万县师范学校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活动,1937年底与七名(罗义淮李新王方名、李成之、胡其谦、陈寄宇、周极明)爱国学生步行奔赴延安1938年3月10日到达,入陕北公学学习。
3月30日入党,6月30日转正,同年12月参军,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初随抗大一分校挺进敌后,历任抗大指导员,抗大一分校三支校宣传股长、教导员,山东军区五师宣传科长,华东野战军九纵(27军)宣传部副部长、部长,27军81师政治部代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部长、高干团政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军事 学院(院长刘伯承)文化外语教授会主任、兼训练部政治处主任、兼基本系二期副主任、军事学院秘书长、战史系政委,军事科学院政工条令编写组组长,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秘书长昆明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罗义淮被誉为军中“大秀才”,曾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军事学院先进工作者一等奖,胡志明金质奖章。
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
1978年11月18日病故于北京,被授予烈士称号。
童明伦当代
简介
重庆人,童伯乔子,曾师从邵祖平
胡惠溥现当代 1915 — 1993
简介
胡惠溥(1915—1993)字希渊别署倚天长剑楼,晚署半亩园,四川泸州人
少时与其父胡嘉鹤立群同为泸州名彦李赦虎先生门生,年方弱冠即撰考据专著《非章炳麟诸子学说略》,又著《文字声义浅说》阐释《说文解字》,为前清耆老宿儒首肯。
年三十,受知于章士钊行严先生,邀赴重庆入饮河诗社,与高二适叶圣陶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吴宓等游。
三年后返泸州二中任教。
后数年,逢教育界“拔白旗”,以“厚古薄今”及“穿长衫”之罪被逐,遂失生计。
时值独女夭亡、贤妻病故,藏书数千卷及诗词著述手稿悉被洗劫,不久又失住所,不得已栖止阴暗污浊之桥洞,于此撰《读〈甲申三百年祭〉与郭沫若先生之商榷》,复默忆录出部分早年的诗词骈文等。
晚年虽落实政策生计无忧,可惜年耋多病矣。
著有《半亩园诗钞》《素绚词》等。
半亩园诗钞·自序
余不知诗,此戋戋者,特五七字有韵之文耳。
顾余十一二时,即好之成癖,今老矣不忍遂弃。
窃念乙巳丙午之间,藏书六七千卷,多海内孤本及拙著诗古文辞考据之稿,悉为乡里无赖小儿辈攫去。
是戋戋者,大半从默忆中录出。
此当是不可避免之翰墨孽缘,因遂以年排比而辑存之。
清夜明灯,把酒展卷,独恨无寒山寺之钟声也。
而数十年往事,一一重涌现眼帘前,时而欣然以喜,时而凄然以悲,于幻境中几或忘此身之为蝶为周也。
此转轮之车,此邯郸之枕也。
于此辑,初以年谱等视之,年谱不足侔也。
至不用西元纪年者,以非天主教徒耳。
寰球用之者,以天主教流布至广遍,西瀛国主多是教徒,条约签署,以及非教徒国而凡涉及西瀛者,自必用之,庶臻划一,免差忒也。
奈何国内亦群然不问时地而皆用之。
是既非殖民之区域,乃自捐其独立之国格也。
初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书“建国元年”,前于此者曰“建国前若干年”,然以中枢之无明文也,遂止。
继思炎黄之胄,用轩黄甲子纪年,或庶乎可,故遂用之。
七十二岁,乃辑存此集,以为甲编,此后续有云云,则编为乙编。
十一二岁至七十岁,皆在蹉跎困厄中,四十五岁以后皆哀王孙者而赐之食耳。
不意七十一岁国家哀矜之,赐之休退,近两年来,头目既清,衰病亦减,政当珍惜晚晴,发为强烈之辉光,为昭代谱郅治之歌,作五云之颂。
此甲编者,盖发其凡焉。
  时丁卯冬十一月十六日,即太阳历一九八八年一月五号,胡惠溥希渊
素绚词·自序
余不能词,亦不解词,亦不解其数十年来何以好之而不厌,且数十年来未尝或已,则涂鸦者盖亦多矣,然皆易安居士所谓不葺之诗也。
久欲拉杂摧烧之,惟敝帚自珍,窃又有所不忍。
因援余辑余诗之例,亦辑而存之。
此后如续有所作,则编为乙编。
当与余诗同发耄年晚晴之辉光焉。
至于纪年用甲子说已见拙著《半亩园诗钞》序言中,兹不赘。
  丁卯冬十一月十八日,即太阳历一九八八年一月七号,胡惠溥希渊题于拜行轩,时年七十有二
姜军当代
人物简介
姜军网名莫大,生于七十年代,重庆人,留社社员。
莫大诗集·序
尝闻造化之无尽藏,取用其无穷也。
顾吾生天壤间,负一壳躯,饮江海而食山原,声风雷而色日月。
或患其涸且竭,或虑其厉而暍,是人之自心日营,而世网遂日加密也。
世有与造化同涵而无涯涘者,其惟云心不竞者乎?
所谓“小楼此夜寒风里,大地山河到眼前”者,吾见之于莫大也。
  莫大成名甚早,而吾识莫大也晚,观其行止,如循鲸鲵之迹于七海,如辨明星之耀于河汉。
观其诗,则如仰凤翥乎九霄之上,决眦不可得瞻,惟闻清嘹划空而已。
噫!
吾枪榆枋之学鸠也,愿从之绝云气、负青天,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也,其可得乎?
甲午大暑海陵军持秦鸿序于台州旅居
蔡淑萍当代 1946 —
萍影词·序·彩毫偏与庶黎亲
作者:张结 蔡淑萍词家把其新编定的《萍影词》校样寄我,要我提意见并写一篇序言。
我是从来没有也不敢为别人的作品写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见未必对,写成引导读者欣赏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谈未必恰当或甚至有误,那就变成误导了,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
但作者说,近几年她常以新作见示,我也陆陆续续地在信中写过一些意见,有一些还是对的,鼓励我写出自己的想法。
情不可却,只好勉强一试。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读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见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却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应聘到《中华诗词》杂志,主持日常的编务,而我担负部分刊物的终审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编出的稿件,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很多问题就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2003年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对稿件决定取舍和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中间还到不少地方采风和参加多次大赛的评奖,合作得一直很好。
以后她回故乡成都定居时,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与斯民苦乐同”的诗句送她,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所想。
她返乡后时常以新作见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见,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时反更频繁一些,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读初中时,就出现了虽在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以前、但已远远不是青萍之末的强风。
由于她父亲的问题,作者也被视为“另类”,只是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勉强念到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回乡务农,一家人连最起码的衣食也无法保证。
到“文革”初期,她又为谋生远赴新疆,却连一个“农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属队”,过的是“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风雪牧归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来”的日子。
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亲得到平反,她才被批准为农工并“以工代教”当上中学教师,后来也才有机会学习写词。
她的第一首词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诗友们的称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从此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在这首词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虽然也写到自己艰苦的生活、复杂的情绪,但更多地是把它升华到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对同样生存艰辛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上。
像她的《八声甘州 冬夜又一年逝水叹如斯,灯下漫销凝。
纵窗前月淡,瓶中好,无奈凄清。
一个钟儿小小,恨嘀嗒声声,只管催人老,不管伤情。
怅对素笺难写,是如烟旧事,如梦生平。
便而今细数,碌碌事何成!
想佳人、犹依修竹,待何时、共赏万山青?
搴帘处、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阕写凄冷的心情,感情细腻婉转,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
下片则从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应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是理想中的自我。
作者写这种虽身处逆境或曾经遭受的苦难、却着眼于未来的例子还很多,如《蝶恋花 己巳中秋中面对“黯淡云如叠”的如磐夜色,却相信也终于迎来了“天意应知怜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泻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温泉》中,面对“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的一片狼藉,仍宣言“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等等,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
而正是这种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下去。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着力去写,却对同样遭际厄运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弱者怀着深切和强烈的同情。
《浣溪沙 悼少年刘永中,作者为一个因饥饿难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殴打并最终被赶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发出了“此其人世乎?
”的责问,并写下“底事群氓人作兽,无端江水碧成殷。
深悲巨愤泪汍澜”的有异于她的其他词作风格的词句。
这使我想起杜甫《又呈郎》,对因难耐饥饿来打子充饥的邻家老妇,杜甫想到的是“不为困穷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劝郎不要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篱笆,最后发出了“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浩叹。
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悼少年刘永时有没有想到杜甫的诗,但这种深切的悲悯情怀和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亮点而绝不是暗点。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遥望故乡,写出了“月明千万里,乡思无穷已。
不敢问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萨蛮 中秋)那样魂牵梦绕、情思悱恻的词句,而在她离开新疆之后 ,却又视那片粗砺广袤的土地为第二故乡,充满“问缘何、乡愁难泯,待归时、塞上又情牵?
斟酒,向东风祝,春满天山”(《八声甘州 读〈军垦颂〉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
她的亲情、友情以至遣怀寄兴、登临咏唱诸作也都情重于辞,读来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觉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积起来的,从而为读者所喜爱。
在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实和细节上也要求真实(尽管作为文学创作,进行集中、想象和夸张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真心所感,再从中撷取带有典型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如实写出,往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
我很喜欢她的《江城子 故乡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妇园中正种瓜。
小娇娃,坐爬沙。
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
”“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 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门的农村少妇,她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对刚购置了“解放”牌汽车因跑运输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实喜的感情,都跃然纸上。
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却写了这样一首《长亭怨慢》: 问何事、真关情处?
记得家山,惠风初度。
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
笔端词赋。
祈父老、从今富。
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
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
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
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
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词生动地写出了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下的一些农村的情景,眼前田间的“七旬翁妪”和空荡荡的学校,使作者对“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的故乡农村,产生了现实并不是那种“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叹。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是一个新的也是复杂的问题,无可讳言,它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级政府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强烈要求说出的话,则不仅反映了真貌,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忧思,也会有利于读者对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她当时的所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对作者的词风,有不少读者喜爱其婉约清新的一面,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早年生活的磨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她具有坚强甚至执著的性格,使我觉得她的作品总非婉约二字所能概括。
《水龙吟 梅花的下片: 写尽暗香疏影,也难描,风流情味。
桥边驿外,芳馨如故,岂为尘被?
院华堂,凡风吹上,自成清气。
纵愚顽弄巧,斫残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闲适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虽曾饱经忧患却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
至于“满目芳菲花共,谁护春光,不许阴霾骤?
万里长江排远岫,涛声欲作风雷吼”(《蝶恋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长江黄河水,洗神州大地无污垢”(《金缕曲 吊无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满了胸怀祖国的大气,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内心,并没有给人以不自然或不协调之感。
这次出版的《萍影词》,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修改、增补的结果,虽沿袭了十多年前的原书名,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是对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审订,而这一部分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词作;第三,是作为附录编入了作者的诗。
关于前二者,读者会从审订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对其旧作近于苛刻的要求,从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断探索追求的努力。
对于第三点即她的诗,也许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经看过,觉得还有一些想法要说。
作者写作诗的时间要晚一些,从她编定作品的时间看,是始于1996年,但从那时起,作者对诗的写作就付出不下于词的精力,本书所收的在几乎同一时期所写的诗甚至稍多于词,便是证明。
在作者早期的诗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如其中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荧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
筑室坚牢竟未能!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它可以说是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自然流露。
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迹面前,诗人会从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则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来可以减轻和今后应考虑如何避免的损失,首先是人的损失。
这和作者“也为曾经多郁结,爱他豪放喊山声”(《晨登宜宾翠屏山)中追求个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态,如听松间涧上风”(《灵芝湖听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四川苍溪游览时,作者还写了“惜我今来欲尽,一湾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诗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发怀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着对眼前“一湾瘦水”的沉思和忧虑。
这一切,我们在作者的词中似乎都曾经看到,不过表现在词中更低回宛转,表现在诗中更明快切罢了。
因之作者的诗在本书中虽然只是作为附录刊出,我想无论对喜爱作者作品还是希望了解其整体创作的读者来说,都是有机的一部分。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开始时写到的担心。
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作为“序言”,我想读者会在读后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以纠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错误。
最后,拟以两首写读时所感的小词为此文作结: 浣溪沙 读《萍影词》有感 其一 廿载尘沙杂鬓丝,身何坎坷意何痴,倚声自学小山词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时。
情怀天下几人知?
其二 边雁衔秋入远云,沙原绿野斗诗新,当时赞誉自纷纷。
四纪悲欢成旧梦,一编珠玉记前痕。
彩毫偏与庶黎亲。
己丑冬日北京
萍影词·后记
这本诗词集终于付梓了,心里很有些感慨。
我生在贫困山乡并不富裕的农家,比较正规的学校学习,只到高中,而就这样,还是家族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第一人,所以,所谓家学渊源,名校深造,在我是没有概念的。
人到中年以后,有机会念函授,挣了两个专科文凭,一个本科文凭,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因为特别喜爱,而是荒废近二十年后,别的学科自觉已经捡不起来。
但是,念函授和上全日制大学是有区别的,那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余进行的,所以,考试通过了,书读了多少呢,真的很难说啊。
正如拙作中所记叙的,我学习作词和作诗,都很偶然。
回顾自己学诗的经过,确实对很多人心存感激。
我退休前的十几年,工作在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有幸接触到不少盟内前辈和同志,他们也许并不写诗词,但他们给予我思想上的营养,却是重要而丰富的;我最先参加的诗词组织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学会的领导和师友,对我的创作给与了很多关怀、教导、勉励,使我学诗的路子基本上是对的;我以诗词为“主业”,是到《中华诗词》杂志社作编辑,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由于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仁,给了我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觉得自己在这几年中也有相当的进步;但我毕竟基础差,尤其在诗词语言的把握运用上,常感力不从心,不少诗友曾提出过具体字句的修改意见,让我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在此,谨向所有指导、帮助、欣赏、鼓励我的前辈师长、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华诗词》主编张结先生慨允赐序,使本书增色,并命题为“彩毫偏与庶黎亲”,令我感动而惭愧,这个题目,是张老对我以往作品鼓励性的评价,也是对我以后写作的期望;十四年前,我印过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小册子《萍影词》,承蒙著名书法家、盟内前辈徐文彬先生题写书名,这次出书,仍沿用了徐题写的原书名;四川诗词学会李维会长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滕伟明杨启宇赵洪银、刘静诸君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学诗近三十年,一直有一个追求目标,就是用“浅近”的语言,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想,风格上最好能够稍微接近前人标榜的“语浅情深”、 “言近旨远”,内容上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即在拙作《踏莎行 到澄江》一词中说的,“非关一己闲愁怨”),以期引起读者的一点共鸣。
想是这样想啊,也这样努力了,但那目标却还在遥远的前方,看着眼前薄薄的一叠书稿,真是心有遗憾。
无论如何,这本小书,就要送到师长、朋友、读者的手中了,希望有读者有耐心读它,希望有读者喜欢它,希望有读者指出它的不足,帮助我进一步提高。
谢谢!
蔡淑萍 2009年12月成都
陈仁德当代 1952 —
陈仁德诗词钞
陈仁德重庆市忠县人一九五二年生,少小失学,在社会底层当过农民、工人、业务员等,后来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任《重庆商报》《重庆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编等,喜文学,发表各类作品百万字以上,有专著《吾乡吾土》《白居易忠州》《陈仁德诗词钞》《云气轩吟稿》等数种,现为中镇诗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重庆诗词》执行主编、《巴渝诗词》主编。
陈仁德诗词钞·序
作者:熊盛元 忠州陈兄仁德,世家子也。
其曾祖虔安公学究天人,笔参造化,所为之诗,骨格坚苍,如“太息中原万派波,星霜驰逐易蹉跎。
田间夥计骞鸿鹄,马上雄威喷鬼魔。
沧海横流鱼鳖祸,绿林随处虎狼多。
吾生不幸膺时变,痛哭乾坤唤奈何” (庚申和李峙青感世八首》之一),至今读之,犹令人感叹歔欷。
其祖父德甫公熟谙地方文献,抗战期间,曾撰忠县志》,凡九十万言,乡人奉为宝典。
其先考懋智公亦耽文史,著述等身。
仁德兄幼承家学,于书无所不窥,尤爱诗词,虽食不果腹,衣难蔽肘,而家中犹弦歌不绝。
《忆昔》诗云:“忆昔少年时,终岁愁衣食。
果腹一何难,节俭到颗粒。
穷骨已伶仃,况乃血统黑。
屈辱如影随,忧患皆遍历。
所幸一家亲,风雨共朝夕。
虽云岁月艰,阖家有喜色。
阿父弄长箫,如诉复如泣。
阿母时一歌,悠悠吐胸臆。
馀韵绕屋梁,温馨生蓬壁。
暂忘天地间,滔滔正博弈。
此中有至情,他人恐未必。
百年指一弹,光阴去无迹。
吾父归道山,吾亦老境逼。
中夜忆当年,能不起叹息。
”盥诵再四,叹息不已。
转觉虔安公“吾生不幸膺时变,痛哭乾坤唤奈何”之句,似为谶语,盖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幸耶不幸,吾难遽断,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中夜忆当年,能不起叹息”,仁德兄此句虽从曹子建“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点化而来,而实蕴阮嗣宗“月明星稀,天高气寒。
啸歌伤怀,独寐寤言。
临觞拊膺,对食忘餐。
世无萱草,令我哀叹”之悲慨。
明人谭友夏曰:“夫叹之于诗,亦不远矣,何难即兴而为诗乎?
尝有一言数语,真笃凄婉,如猿之必啸而后已者,非仅系乎才也。
”(《秋闺梦戍诗序》)允哉斯语!
窃以为,仁德兄诗词亦大抵因“叹”而成者也。
“布衣莫起风尘叹,不信雄鸡久不鸣”(《梦回》), 此少时梦回欹枕而叹也;“投笔种瓜种豆,燃天火,焚尽文章。
仰天叹,茫茫百感,前路细思量”(《满庭芳 重到水坪》),此历经磨劫,瞻念前途之叹也;“茫茫千古同一叹,黄钟为贱瓦釜骄”(《醉歌》),此中岁怀才不遇之叹也;“近日几家叹失盗,有时一夜数惊魂”(《黄昏得句》),此老来感伤忧惧之叹也……尤可贵者,仁德兄非仅为个人身世而叹,且深受白乐天“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影响,心系苍生,为国而忧也。
白傅曾任忠州刺史,而仁德兄又曾著白居易忠州一书,对香山之诗烂熟于胸也。
《世态杂咏十三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四首》《乞女行》《古风四首》重庆大轰炸》《文革四十年祭》汶川大地震歌》等篇什,皆得白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精髓,不惟关乎国运,裨补时阙,且格高境远,响切声沉,允称佳构。
余最赏其《与成都自贡诸诗友茗饮重庆叙旧茶楼,楼即陪都空军俱乐部旧址,凭窗俯看当日珊瑚坝机场,已荒草丛生矣,启宇兄诗先成,谨赓原韵》一律: 陪都事往逐波流,江畔空馀旧阁楼。
春梦金陵成痛史,夕阳字水动新愁。
偶分险韵歌三叠,且对高朋醉一瓯。
说与路人浑不识,当时冠盖满渝州
此诗兴象高远,悲慨无端,“春梦”一联,融今昔于一体,较乐天“强来便住无禁老,暗去难留不奈春”叹惋尤深。
“偶分”二句,转写诗友逸兴遄飞,笔致扬起,令人忧愁尽去,鄙吝都销。
尾联则情绪忽跌,欲吐还吞,咽难状之情于喉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反观颈联,能无香山“莫辞数数醉东楼,除醉无因破得愁”之叹乎?
如此高咏,堪称神妙,乐天所谓“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刘白唱和集解》)是也。
“老来渐与世无争,一片诗心见性情。
留得琴书随梦在,缀成章句让人评。
可能隔代论功罪,应许他年定浊清。
又是空山新雨后,桂香月影入帘轻”,此仁德兄秋夜之吟也,其真情高抱,信念操守,悉见于斯。
忆客岁初夏,尝与仁德兄同游康巴,涧底寻幽,品林泉之趣;吟边抵掌,论今古之诗。
谈及时风之颓,诵定盦“颓波难挽挽颓心”之句,不禁拊膺太息。
当此郁闷之时,嫂夫人小丽女史引吭高歌,同游诸子无不侧耳倾听,恍觉身置混茫之前,浑忘今世何世也!
岁月不居,倏已经年,俊游情景,萦梦牵怀。
仁德兄不弃,嘱为其《诗词钞》作序,遂草草书此,以酬高谊。
仁德诗云:“古谊常如陈酒品,好书须作美人看”,真于我心有戚戚焉。
料天下读此书者,亦必心同此感也。
是为序。
二0一0年元月三十日岁次己丑嘉平盛元草于洪州青山湖
陈仁德诗词钞·跋
作者:马斗全 予不擅诗而雅好之,尤喜与诗人游。
忠县仁德先生,先闻其名而寻读其诗,数载后方得识其人。
一见而爱之如故者,人如其诗也。
仁德美风姿而多才,善为文,诗擅律、绝、古风,词长短调俱能,所谓各体俱备。
所作多佳,颇见气势与功力。
观其诗、其句、其典,知多读古人书,非时下一般文人可比者。
予尤爱其中绝句与小令,以其形制短小而最能见诗家之才气也。
盖诗为人世间最美好之物,以故素有“风雅”、“雅声”之称,而最能医俗。
自古诗为心声,最具真实与真情,故得感人。
惜千载相传之风习,不幸而遇美好与真实皆遭颠覆之今世。
无病呻吟与矫情假话之作,充斥诗坛。
着意雕琢、了无真情者,亦时时可见,可不叹哉!
此皆忘诗道乃至不知诗为何物者也。
事实而情真乃诗道与人品所必须,于今尤应珍重之。
此道喜存于仁德诗中。
仁德性情中人,血性男儿,善饮,可见其豪。
诗多忧国忧民之作,慷慨激昂,正所谓沉郁浑厚,而胜雕章绘句者多矣。
如此之诗人,能不令人爱乎?
如此之诗,能不感人乎?
最感人者,是其情怀。
故其纪事抒感之作尤可珍视。
诗能如此,方为真诗人,亦可证国家不幸诗家幸。
诸多曾见之好诗,集中未钞,殊令人惜。
虽如此,集中之真情高妙之作,亦足以感慰爱诗者心目矣。
白乐天处诗风最盛之唐时,尚云“人间要好诗”,则今日于好诗之期待,更何其迫切也。
要好诗,则先须颇具才气与真性情之诗人,仁德乃其一也。
马斗全庚寅春分日于并门
邵祖平现当代 1898 — 1969年2月5日
词学图录
邵祖平(1898-1969) 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
南昌人
章太炎高足。
执教东南、之江、浙江四川金陵女子、华西、西北、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
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学院教授
有《文字学概论》、《国学导读》、《词心笺评》、《乐府诗选》、《七绝诗论七绝诗话合编》、《培风楼诗存》、《峨眉游草》、《关中游草》。
人物简介
邵祖平 1898-1969.2.5。
字潭秋别号钟陵老隐培风老人,室名无尽藏斋、培风楼,江西南昌人
早年肄业于江西高等学堂,为章太炎高足。
1922年后历任《学衡》杂志编辑,东南、之江、浙江大学教授,章氏国学会讲席,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书,朝阳法学院、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教授
有重辑本《培风楼诗》行世。
培风楼诗·江东云史杨圻序
余避乱天南半载矣。
山居岁晚,幽寂寡欢。
邵子潭秋投书见枉,录诗示我,数日辄相过谈诗文,所见契合若符节,于是益相得。
潭秋尝尽读《全唐诗》,辑《全唐诗选》。
又以绝句实先于律诗,其体直接乐府,曾著《绝句通论》二卷,分类辨体,论析精微,以饷学者,而后知潭秋诗学之闳且精也。
记曰「不学诗,无以言」,则学诗尚矣。
虽然,诗有正轨焉,有化境焉,有至情焉,执此以求其工,盖亦难言矣。
夫清真丽则,准古开今,正轨也。
文必己出,言无不宜,化境也。
诚中形外,啼笑皆真,至情也。
循正轨,臻化境,秉至情,而后其人之志气事业,行藏穷达,与夫时代隆污,家国治乱,莫不见于其诗,后之人亦于诗求而得之。
故曰诗以言志,故曰诵其诗而后论其世。
准是以论,盖代不数人也。
潭秋具湛深博通之学,抱雄俊特达之才,于诗神而明之,致力甚深。
无唐宋门户之见,博览而精守。
于李、杜、韩愈少伯长卿五家,尤所寝馈。
故所为诗,闳肆健举而气骨清峻,不染时尚后山、遗山之病。
七古刚健浑厚,五古高秀,近体清真而婉约。
其尤足多者,气厚而骨实,刚中健外,言皆有物。
盖所蓄者富,而所发者茂也。
虽然,此言潭秋今日之诗,而非潭秋之至也。
潭秋今方壮岁,功业未就,经历未老,他日所成就,其必与时进益,随境变化。
使其由是而之也,十年,我不知其所至也,二十年,我莫测其所止也。
是可得而推之者也。
我于是乎厚望潭秋矣。
且我既诵潭秋之诗,潭秋亦尽观余诗,虽阿誉在口,而能匡我所短,检我之失。
曰某篇宜删,某注宜削,曰某章招尽言之过,某句非寡尤之道。
其于我葆身淑子孙者,盖再三致意焉。
余则憬然惧,翻然喜,尽从其言而删削之,是潭秋真知我且真爱我者矣。
嗟乎!
今天下誉我者亦夥矣,而能规我箴我者,未之闻也。
有之,其惟潭秋
潭秋不独我之诗友,抑亦我之诤友。
我性喜闻己过,其欣感为何如哉!
潭秋今将入川,且刊其诗。
告曰:请为序之。
我交潭秋至暂,而获益良多。
乃论其续存之今诗,及其论我之诗,书之以识邂逅,而勉潭秋异日之成就,且以为券。
己卯元旦江东云史杨圻序于九龙之山楼。
培风楼诗·罗浮汪兆镛序
南昌邵君潭秋,曩游广州,出示诗卷,余深叹为当代翘秀,低回者久之。
续稿三百,潜气内转,真力外腓,戛戛独造,不坠凡响,其精到处,有振衣千刃之概。
年光荏苒,潭秋纵浪江海,其诗益工,时贤将无与抗手矣。
散原老人潭秋乡先生,称其艰崛奥衍,意敛力横,将张西江派之帜,犹未及见潭秋今日所存之续稿也。
潭秋之诗,岂可以西江一派限之哉?
世人标尚西江派者,类以山谷为宗,推衍于后山、简斋
道光以来,诗学靡滑之习,诚非此不足以箴膏肓而起废疾。
然窃谓犹未尽也。
渊明寻阳柴桑人,其诗匪特为山谷、后山、简斋之鼻祖,直足以笼罩少陵昌黎,寓沈挚于闲澹之中,振奇于渊邃之内,其诣未易猝测也。
西江派之昆崙、星宿海,终当推之,非仅仅以乡土地方论定也。
潭秋年富劬学,喜为深湛窈眇之思。
续稿中如书怀诗,于渊明之为人,颇有所窥。
今游湘,饱览佳山水,又将入,异时淬精撷英,由奇峍奥衍而归于渊穆静邃,其究极诗境,宁可以涯涘测哉?
仆老矣,遭际亘古未有之劫,窜身穷海,未知尚须受几许折磨以死,潭秋贤者,深明择木之义,惟望其善自爱而已。
己卯初春罗浮病夫汪兆镛书于澳门
培风楼诗·自序一
余幼多疾病,志学之年,不获以群籍自策,日惟取唐宋以来诗人之作讽咏而已。
诵之期年,精神启沃,体中转佳,中间志气之抗坠,性情之通滞,几前后相径庭。
每自惊喜而叹曰:夫诗之所以为诗者,效盖至是乎!
年二十,始稍稍出里闬,理行役。
寻阳出入路所由,而匡庐在焉。
匡庐,天下之雄秀处也,其崖峦所磅礴,云物之郁滃,长松飞瀑,朝夕异态,尝攀临不能有所发,然致思所得,固已私之箧中矣。
自是历岁有作,篇什稍夥。
游学金陵,吟咏尤密。
窃维诗者,穷达所交倚,哀乐之节文,若裘葛之于冬夏,俾人以不至大苦者也。
祁寒酷暑,人鲜不病,然而御裘葛者,虽病或加轻矣。
极贵至贱,穷哀过乐,生死旦暮之所环伺,其危殆至不可口谕。
使真知诗者过之,吾知其或免矣。
且人之生也,游不能侣鹿豕,居不能友木石。
以感焉,以触焉,能无戚戚于中,惘惘于外乎?
戚戚者无以声之,惘惘者无以状之,此天之僇人,人类之大苦也,乌足责之?
紃察往昔,温厚若三百,蕴藉若汉魏,奇放若太白,雄骜若东野昌黎之莽苍,次山之朴拙,玉溪之工丽,圣俞之平婉,山谷、后山之精严,香山放翁之爽垲,其受才虽不同,其于声,其穷达哀乐之情,则一也。
知其意者,旦暮遇之。
故一人之词,众贤皆备而不为泰,众贤同去而不为约。
不知其意,虽旦摹其体,夕肖其声,无益也。
鲁男子曰:我将以我之不可,柳下惠之可。
庄子曰: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斯二语尽之矣。
余受性梼昧,惰成习,至于心知古人之意,自顾不后人,年已三十过一,未有寸成,而忽遘先君子之丧,万绪悲凉,生人之苦,未有逾是。
旧日所嗜唐宋诸家诗,举莫予解,而三十以前所为诗四百馀首,随予南北行者仅七八年,尽刊之则多疵累,去之又良不忍,遂取而痛删之,得二百十馀首,都为一集。
嗟乎,余方富于春秋,固当亟究群书,通世变,以蕲益人益己而免于弃物。
志诸总总,日不暇给,又何为有刻诗之举?
其亦存志念之起伏,备行役之踪迹,因而防极贵至贱、穷哀过乐之或至而求倖免乎?
则余亦不能自知矣。
诗存写定后,抵书陈散原先生求序,不十日而序来,感其言微有不类余者,因自叙其学诗原委于此,且以质散原云尔。
民国辛未邵祖平自识于杭州国立浙江大学
培风楼诗·自序二
论诗于变风变雅之后,陶渊明杜子美其嗣响矣。
阮嗣宗刘越石谢康乐陈子昂始各以其神理气骨,才情风格,陵跨一时,然犹古之诗也。
中唐以韵味胜,晚唐以组练胜,宋人以意趣胜,诗始极其变态。
时至元祐,诗之流派已尽,勉力拓之,仅得一元遗山而止。
元遗山以后,可谓无诗,此诗视时代为隆污之说也。
顾诗之所以为诗者,系乎人心,人心之邈忽远阔,至不一律也。
追怪物,出宇宙,超泰山,析毫芒,高翥远游,退藏于密,岂可尽量?
则如屈原之《离骚》,孔明之《梁甫吟》,元次山之《水乐》,家康节之《击壤》,心声布,似诗非诗,又岂可随时代为升降乎?
覈而论之,太白之七言歌行,王、孟之五律,东野之五古,昌黎之琴操,玉川之杂言,乐天之新乐府,鲁望之吴体诗,东坡之议论诗,文山之《指南录》,皋羽之《晞发吟》,林林总总,将为异中之同,又复为同中之异,似天壤间不可无此等文字者。
则豪杰之士,不受时代约束,虽欲为之画野,不能也。
现代之诗,有学于泰西,归而为话自由诗者,既无所成,而同光诸人为宋诗者,又复凋零殆尽。
近十年来,有某报附刊某录,以采风为名,号称荟萃天下吟篇,而从未登载民生疾苦、匍匐告哀之咏。
脩禊登高,视为常课,揖让周旋,惟在冠带,予心窃异之。
四年前,曾刊布《诗厄篇》一文于《制言》杂志,痛陈二厄十二异之说。
(全文附见本序之后。
)哓音瘠口,不蒙人察,反以贾怨召闹。
卢沟桥变起,天崩地坼,国步再移,寇氛匝地,衍淫江海。
所谓某录之诗人,有从贼伏诛者,有身膺伪职者,有坐沐鹰犬之豢养者,有远丐雁鹜之残粒者,蒲稗因依,菉薋缭,狼贪奴拜,相习从风,诗教不幸,罹此膻辱。
嗟我诗人,日引商刻羽,嚼宫含徵,自许吐纳骚雅,激扬清浊者,今乃秽贱卑屈,曾匹夫匹妇齐民之不如。
吾固为吾《诗厄篇》不幸言中而悲,然几亦疑心声之诗,真不可恃,而颂诗知人之义,殆果不可通于今日矣。
盖尝推论之,古之所谓诗人者,心期存于道术,忧愉周乎天人,不以穷达异节,不因治乱改操。
世则有在野登进之殊,遗逸阨穷之怨,貌似闲澹,内实躁狭,言皆硕美,中乃螫毒。
潘岳王融宋之问储光羲郑虔王维,以至曾觌舒亶赵孟頫方回危素严嵩阮大铖诸人,所历世愈纷乱,而所为诗愈整暇,开卷绎之,几不省其为何代人。
彼辈上者固有托二氏以自掩,假山水以自泽者,下者则公然殉利啖名,沈湎爵禄,媕然媚当涂而晞世,庸讵知诗之所以为诗乎?
心精销亡,百事舛谬,老佛为之逋逃,林受其污嬻,猿鹤既惭,且羞卉木。
虽曰其才足以登诸坛坫,其声足以被之管弦,吾独哀斯辈之不幸而识字读书,曾不若负耒灌园引车卖浆者之尚足葆其白也
祖平不敏,早年泛览古者圣哲书传,中岁敬受名师良友檠括,自世之亟变,恒惊立身一亏,负师友而辱先人。
值兹大浸稽天,人欲横流之际,要当竞慎于取与辞让出处动静之微,冀可作一遭乱尚堪读书之人。
偶然作诗,奚当厕乎今之作者之林哉?
顾受性善感,不能无作无存,十年前有《培风楼诗存》一册,谬与世相见,今后续存其稿四百馀篇,纪岁月,述行旅,悯战乱,悼穷黎,颇有峭拔沈厉之姿,无与温柔敦厚之选。
既不足为遗山之遗,更不足拟古哲遭乱所赋之变风变雅,然自审其心,尚非浮侈荡佚忘所归者,差足邮传当今大人君子之前,归而焚诸先人之墓,庶几无所愧而已。
稿既写定,谬当付锓,爰牵连书述近十年来诗学之蕃变,以及一己于诗之仞识于此。
民国辛巳邵祖平自识于成都
培风楼诗·自序三
予自民国辛酉习为诗歌,甲子始稍稍存稿,辛未间实刊《培风楼诗》,存于杭州
当时自拟每历十稔,辄刻一稿以自娱。
至辛巳年,果续刻《培风楼续存》于成都茹古书局,凡二册。
合初存诗,逾七百首矣。
东倭祸作,予挈室随国步西移,崎岖巴蜀间,忧世念乱,感慨万端。
近诗又盈三百,固将续续为之,如骨鲠在喉之求吐,寒疾婴体之求汗也。
然吾孔圣有言,良农善稼,不必善穑。
刘协文心雕龙》亦云,才覈者善删。
则吾诗虽满千,其亦有泛应率作,呺然漮虚,徒为貌存者乎?
壬午春,旅渝州,都讲大庠,有馀隙,因取而芟薙之,敛诸箧衍,得六百首,不分卷,将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以贻同好。
盖平居之所观感,遭乱之所发愤,亦庶足存其真于万一矣。
来渝后,溢其兴为诗馀,得七十五阕,亦附卷后。
至于自序所以为诗之旨,已分见辛未辛巳两自序中,仍厕列卷端,不复赘陈。
世之知言者,庶并匡教之焉。
民国壬午三月邵祖平自序其诗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第六教授宿舍。
培风楼诗·自序四
《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曰:「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论诗之正变,千古尽此数语。
后世说诗不得其道,则有支离疑误漫衍而无所归心者矣。
宋人诗话云,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此支离之说也。
夫诗以理性情,性情者,人人所具,圣凡所齐同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仁为五常之一,恻隐之心,犹言恻隐之情也。
人能扩而充之,则恻隐之情,可合于五常之仁。
舜得八元八恺以为相,虞书不言其才,所可知者,元为善之长,恺悌君子见于诗,必有仁德者也。
子产之当国,民不能欺,列国不敢加兵于,其才可知。
而传称为古之遗爱,亦可谓为仁之一族。
是才者,未尝不在仁之中,而亦未尝出于性情之外者也。
千古圣贤,教人为仁者也。
今之后生,学圣人为仁者也。
温柔敦厚,诗之教,亦仁之教也。
今曰诗有别才非关学,则是先王之泽可忽,礼义之懿德不可好乎?
孔子明言:「小子何莫学乎诗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盖本有粲然之理矣。
至过武城而笑弦歌,与点而同乎风雩浴沂,此圣人天趣之洋溢,非不衷于理也。
孔子教人以兴观群怨之理,而亦同情于弦歌风浴之趣致,是趣者,未尝不在理之中,而同归于诗教者也。
而必曰有别趣非关理,是支离之说也。
宋自庆历以后,天下治韵语者皆宗杜甫,而有为之颂说者,曰老杜外,大有事在。
夫言事者,如志虑忠纯,殷忧黎元,奔走不忘行在,是可贵也。
而必曰在于外,是以与事为二本也。
周公,千古之人也。
尹吉甫,亦千古之人也。
有其发于中,自亦可有其事业验于外,特事业之见与不见,则有幸有不幸耳。
盖古之所谓人者,温柔敦厚,达于权变,根柢情性,感召人群,止乎礼义,怀其旧俗,岂有不能办天下之大事者乎?
今人见稷契无诗传于后,以为以民饥溺为怀者,决不当作,遂谓杜甫自比稷契为妄,而为之宽假者则曰老杜外大有事在,疑误后学,莫此为甚。
不知根于道而不根于艺,稷契不害其无诗,周公尹吉甫不害其有诗,杜甫不害其自比稷契。
今必分事于诗外,是其志亦不广矣。
宋儒朱熹尝有「荒于诗」之戒,而惑者味道之深,遂曰,口中之不必有,胸中之不可无。
黠者张之,以为吾道矣,吾胸中有诗矣,三百首皆如吾诗之存于天壤间,阮陶李杜,特文人不知道而徒为者尔。
则予圣自居,以矇瞽之献箴诵诗者待人,温柔敦厚之道何存?
呜呼!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则其人殆亦纵横诡辩之不入道者耳,其言亦漫衍而无所归心矣。
予治诗已二十馀年,无所进。
原知诗之所以为,自谓贤于昔者。
挽近说,更有援泰西篇以绳吾华韵语者。
故喻其体,必曰以旧瓶贮新酒,自序所诣,则但丁、莎士比亚、弥儿敦之名字满纸,其惑与上述之事正同。
盖中国自有中国之国民性,衷乎才性,发乎情理,自可发皇光大中国之国
乌在学步邯郸,失其国能,断鹤续凫,自取其悲忧乎?
民国癸未十二月,商务印书馆初刊予《培风楼》,当重版,因益以近二年之作二百四十馀首埤附其后,属当自序其原委,因成诗说一首以代自序,庶海内知言之君子,共諟正其失焉。
民国乙酉五月邵祖平自识于成都国四川大学
唐圭璋现当代 1901 — 1990
词学图录
唐圭璋(1901—1990) 字季特
满族。
先世驻防江宁,遂寄籍。
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弟子。
毕生致力词学,教授院校。
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
编纂《全宋词》、《全金元》、《词话丛编》,著《唐宋词简释》、《宋词三百首笺注》、《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学论丛》、《梦桐》。
梦桐词·自序
余幼年失父母,中年丧偶,晚复悼长女,自念平生忧患,独我何多!
外敌窥宁,万户奔亡。
我亦孤身飘泊成渝,备尝艰辛,想念家国梧桐,更觉凄零,破国亡家之痛,时寄于词。
全国解放,薄海欢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余以体弱,既未能游览祖国壮丽山河,亦不克参观各地之伟大建设成就。
时贤偶命为词,辄于中夜枕上成之,极知轻俗,特以酬知好之高情,颂承平于万一云耳。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江宁 唐圭璋
维基百科
唐圭璋(1901年1月23日—1990年11月30日)字季特,中国江苏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生于南京秦淮区大石坝街,1913年南京立奇望街小学,第一名毕业,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0年毕业后,在六合县西门平民小学任教两年。
1922年夏,考进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从师学习词曲,撰写的一篇论文《诗三百篇的修辞》,与任中敏卢前,合称“吴门三杰”。
1928年大学毕业,先任教于江苏省第一女子中学,转任中央军校国文教官
历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晚年体弱,辞去多项职务,仍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1990年,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著作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话丛编》、《南唐二主汇笺》、《宋词记事》、《辛弃疾》、《元人小令格律》、《唐宋词简释》、《学论丛》、《梦桐》、《宋词四考》、《宋词三百首笺注》等。
王博当代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二届联作选粹
王博,男,重庆市沙坪坝区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
热爱传统文化,尤喜楹联。
赵永杰当代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二届联作选粹
赵永杰甘肃文县人,现工作于重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白敦仁现当代 1918年1月 — 2004年5月21日
水明楼诗词集
1918.1-2004.5.21字梅庵,室名水明楼四川成都人,祖籍河北通州
曾就读于四川大学,毕业于华西大学中文系,与屈守元、王文才、王仲镛等并为近世中学者綦江庞石帚先生高弟。
古典文学研究家。
1942年起历任成都县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华西大学中文系助教,成华大学中文系讲师,波兰华沙大学东方语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成都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白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学会顾问等。
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晚清文学,于陈与义研究用力尤勤,精校雠考证之学,擅诗词。
有《水明楼诗词集》。
著有《陈与义年谱》、《宋诗略论》,笺注有《陈与义集校笺》、《巢经巢诗钞笺注》、《彊村语业笺注》,主编有《周邦彦词赏析集》,整理辑印有《养晴室遗集》等。
聂荣臻现当代 1899年12月29日 — 1992年5月14日
简介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杨尚昆现当代 1907 — 1998
杨尚昆(1907—1998) 革命家、政治家。
号诚五
四川潼南人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20世纪50年代,杨尚昆曾多次陪同毛泽东武汉并游览黄鹤楼(当时实为奥略楼),1995年9月30日再次到黄鹤楼游览。
马识途现当代 1915年1月 —
人物简介
马识途 1915.1-,原名马千木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人。
刘伯承清末至现当代 1892年12.4月 — 1986年10.7月
百度百科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龙潜现当代 1910 — 1979年1.22月
百度百科
龙潜(1910年—1979年1月22日)四川省云阳县人
1930年参加革命。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斗争。
1933年2月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79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王知人当代
人物简介
王知人直隶沧州(今河北沧州)人,拔贡。
康熙初任分巡川东兵备道康熙二十一年(1682)夔州府同知(知府副职),颇有诗才。
龚飞当代 1985 —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二届联作选粹
龚飞1985年出生,重庆市酉阳县人,现居成都,供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喜欢读书,对楹联学习和写作感兴趣,曾经参加过一些征联赛事,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