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章玮
全宋文·卷二五二五
章玮武都(今甘肃武都)人。
张九成海昌童儿塔记》(《横浦集》卷一七)称其为「邑人」,即盐官(今浙江盐官)人,盖尝由武都移居盐官
阎苑北宋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阎苑字东叟号风骚闲客,魏陵(今地不详)人。
奉使武都
学诗四十馀年,吟咏不辍,政和七年辑为《风骚闲客诗录》。
紫衣师宋初
全宋诗
紫衣师,生平事迹不详。
据《仇池笔记》,与王全斌同时,当为宋初人。
王全斌约卒于太祖开宝末年(见《宋史》卷二五五本传)。
曹友闻南宋 ? — 12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6 【介绍】: 同庆栗亭人字允叔
曹彬十二世孙。
少有大志。
理宗宝庆二年进士
绵竹,改辟天水军教授,与元兵战有功,檄知天水军
端平三年,特授眉州防御使,权知沔州,与元军大战于大安军阳平关,与弟曹万俱战死。
谥毅节
主要活动
  • 1226年,进士
  • 1234年-1236年,利州路沔州(略阳县),沔州知州,1236年九月战死
苏轼北宋 1036年12月19日 — 11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洵子。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再中制科。
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
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徙知、湖三州。
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侍读
龙图阁学士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
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
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
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
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寻病逝常州
谥文忠
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
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
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
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
四年通判杭州
历知密州徐州
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
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
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登州
寻召除起居舍人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
四年,知杭州
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
历知扬州定州
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
四年,再贬儋州
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
孝宗时谥文忠
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
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
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
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
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荆州作。
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苏洵长子。
有《东坡七集》、《东坡》。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历官杭州湖州等地。
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
卒谥文忠
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有《东坡全集》等。
曾作诗《李公择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
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洵次子。
嘉祐二年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
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
熙宁间王安石变法,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
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
徽宗立,遇赦北还。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
主要活动
  • 1057年,进士
  • 1061年-106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签书判官厅公事,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告下,追封母程氏为武阳县君
  • 1065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登闻鼓院,二月,苏轼还朝,除判登闻鼓院
  • 1065年-1068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直史馆,在开封。学士院试策,苏轼优诏直史馆。此乃以制科特旨命试。有谢启
  • 106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二月中,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
  • 1069年-1070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
  • 1070年-107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判官告院,在开封,判官告院。十二月,苏轼罢权开封府推官,依旧官告院;与堂兄不疑(子明)简,为言不欺(子正)授蓬州宜陇令,迎十六郎之妻及其子彭、寿居于一处。尝奏彭荫补
  • 107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太常博士,苏轼迁太常博士
  • 1071年-107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通判,苏轼乞外补。六月,除杭倅,即杭州通判
  • 1074年-1076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移知密州。吏民惜其去
  • 1076年-1077年,京东东路密州诸城(山东诸城),知府,在诸城。知河中府告下。周邠(开祖)寄《雁荡山图》并诗,苏轼次韵答之。与邠简,报十二月上旬离密
  • 1077年-1079年,京东西路郓州中都(山东汶上),知州,二月癸巳(十二日),苏轼改知徐州
  • 1079年-108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团练副使,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王诜、苏辙、王巩三人谪降,自张方平以下二十二人罚铜。初,轼下狱,除苏辙外,张方平、范镇等皆上书救之,不报。仁宗之后慈圣光献曹氏及王安礼、吴充尝言于神宗,宜释苏轼。章惇亦救之。至是得释
  • 1084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半山亭(江苏南京),知州,在江宁,赴汝州团练副使任途中。苏轼有《半山亭》诗
  • 1084年-1085年,江南东路江宁府江宁(江苏南京),团练副使,在江宁,赴汝州团练副使任途中。八月,苏轼有《与滕达道六十八首》(其三十八)
  • 1085年,两浙路常州武进(江苏常州),知州,六月,告下,苏轼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
  • 1085年,京东东路登州蓬莱(山东蓬莱),礼部郎中,十月二十日,苏轼以礼部郎中召还。轼进谢上表,作谢杜宿州启
  • 1085年-108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起居舍人,十二月戊寅(十八日),苏轼除起居舍人。面辞于蔡确(持正),不许
  • 108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中书舍人,在开封,任中书舍人。苏轼有《与杨元素十七首》(十四)
  • 108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起居舍人,在开封,任起居舍人。正月,苏轼作《枯骨观颂》
  • 1086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中书舍人,三月辛未(十四日),苏轼免试为中书舍人;仍赐金紫
  • 1086年-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九月丁卯(十二日),苏轼以试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正月,苏轼有《答杨礼先三首》(其一)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与李廌(方叔)简,言请外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撰《内中添盖诸帝后神御殿告迁御容权奉安于慈氏殿祝文》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三月甲寅(初二日),苏轼撰太皇太后于崇政殿受册手诏。诏改易诏词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苏轼有《答杨礼先三首》(其二)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三月二十五日,苏轼撰《集禧观开启祈雨道场青词》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撰《集禧观洪福殿罢散谢雨道场朱表》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三月二十六日,苏轼撰《赐太师文彦博乞致仕不许批答二首》(其二)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一日,兼侍读,苏轼上表
  • 1087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撰《神宗皇帝禫祭太皇太后亲行祝文》
  • 1087年-1089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在开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苏轼撰集英殿秋宴教坊词
  • 1089年-1091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在开封。三月丁亥(十六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除知杭州;上谢表并谢赐对衣金带马表;黄庭坚以为苏轼知杭为得其所
  • 1091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吏部尚书,正月丙戌(二十六日),熊本除知杭州,未行。同日,苏轼除吏部尚书
  • 1091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翰林学士承旨,二月癸巳(初四日),除苏轼翰林学士承旨
  • 1091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在钱塘。二月二十八日,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上辞免状乞郡。不许。林希为代,来启,答之
  • 1091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翰林学士承旨,在钱塘,或将回京赴翰林学士承旨任。二月,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苏轼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
  • 1091年,两浙路杭州钱塘(浙江杭州),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在钱塘,将回京赴翰林学士承旨任。三月,苏轼送钱勰(穆父)《临江仙》词
  • 1091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读,在宋城。五月庚辰(二十二日),苏轼除兼侍读,上辞免札子
  • 1091年-109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在开封。苏轼知颍州告下,并赐对衣金带马,有谢表
  • 1092年,淮南东路扬州江都(江苏扬州),兵部尚书,兵部尚书除命下,苏轼上辞免状乞外郡,不许
  • 1092年,京东西路应天府宋城(河南商丘),兵部尚书兼侍读,苏轼赴京师途中,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兼侍读除命下
  • 109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除苏轼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 109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兵部尚书兼侍读,在开封,任兵部尚书兼侍读。苏轼沐浴启圣僧舍,与赵令畤(德麟)邂逅,有诗
  • 1092年-109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在开封,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十二月,苏轼上《谢赐对衣金带马状》
  • 1093年-1094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河南开封),知州,元祐在朝时,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称“四学士”
  • 1094年,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安徽当涂),司马,苏轼至姑熟,得谪命,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乃命迨归阳羡从迈居。二十五日,书六赋赠迨,有跋。独挈过及朝云赴惠
  • 1094年,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江西吉安),节度副使,八月,至吉州,苏轼接诏命,改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
  • 1094年,广南东路广州清远(广东清远),团练副使,在清远,赴惠州途中。苏轼清远舟中寄贾收(耘老)诗
  • 1094年-1097年,广南东路广州清远(广东清远),节度副使,赴惠州途中。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有诗
  • 1097年-1100年,广南东路惠州归善(广东惠州),别驾,四月十七日,苏轼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告命。惠州守方子容携告命来
  • 1100年,广南西路廉州合浦(广西合浦),团练副使,在合浦。告命下,授苏轼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上谢表
  • 1100年-1101年,广南东路英州真阳(广东英德),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英州,苏轼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上谢表
李陶子北宋
全宋诗
李陶子,名不详。
神宗元丰初苏轼徐州时,其父李陶徐州通判(《仇池笔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