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李虚己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建安人字公受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
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称。
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擢右谏议大夫
权御史中丞给事中,知河中府洪州
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
喜为诗,与曾致尧晏殊唱和,精于格律。
卒年六十九。
有《雅正集》。
全宋诗
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
累迁殿中丞,知遂州
入为龙图阁待制,历判大理寺,迁右谏议大夫、出知河中府
权御史中丞,后进给事中
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
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
有《雅正集》十卷,已佚。
宋史》卷三○○有传。
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历沈丘县,知城固县,知遂州
通判洪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徙淮南转运副使
兵部郎中,为龙图阁待制判大理寺
特迁右谏议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权御史中丞
给事中、知洪州
尚书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
喜作诗,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
宋史》卷三○○有传。
主要活动
  • 977年,进士
  • 995年-996年,梓州路遂州(遂宁),遂州知州,3月任命
  • 1009年-1010年,荆湖南路潭州(湖南省长沙市),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09年-1010年,荆湖南路衡州(衡阳市),衡州知州,1010年4月召
  • 1010年-1012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 1014年-1015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17年-101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大理寺
  • 1017年-1020年,永兴军路河中府(河东),河中府知府
  • 1020年-102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御史中丞
  • 1020年-1023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23年-1025年,江南东路池州(池州),池州知州,1025年卒
蔡延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昌南城人
高宗建炎时建昌军兵马监押
金兵猝至,延世城固守,斩其使,复率众击退之,以功领军事。
全宋文·卷三九一四
蔡延世字永叔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太学诸生建炎中以文武全才举为建昌兵马监押
三年,金人陷抚州建昌守倅俱遁,众推延世以守。
金兵临城,延世击却之。
遂进三官为閤门祗候权主管本军公事。
寻又以守城功,易文资为承务郎权通判建昌军事。
绍兴中镇江签判太平州通判、知濠州、浙西淮东沿海制置使参议官
所在有声。
奉祠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九、三一、三七、四七、五○、五三、一○六,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五五。
主要活动
  • 1129年-1130年,江南西路建昌军(南城),建昌军知军
吴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绍兴府新昌人字叔大
曾为稽山书院山长,与邑人陈非熊皆业儒而有气节。
兵入临安,掳恭帝北去,非熊协谋奉宗室赵节,使图恢复,集义勇兵千余,缮城固守,力战而死。
主要活动
  • 1243年-1244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释文准北宋 1061 — 1115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
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
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
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
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上座从来此。
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云居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
灵骨舍利塔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陈著南宋 1214 — 12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4—1297 【介绍】: 宋庆元鄞县人字子微号本堂
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贾似道讽其及门,不应。
后知嵊县
嵊为戚畹所居,有司不得行政十七年,独持风裁,威令肃然。
迁官,嵊民祖帐塞路,达城固岭上,因改名“陈公岭”。
宋亡,隐居四明山,自号“嵩溪遗耄”。
有《本堂》。
全宋诗
陈著(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
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
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四年,除著作郎
以忤贾似道,出知嘉兴县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县
七年,迁通判扬州,寻改临安府签判运判,擢太学博士
十年,以监察御史知台(樊传作合)州。
宋亡,隐居四明山中。
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
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其中诗缺二卷。
事见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见清光绪本卷首),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二三有传。
 陈著诗,以清光绪四明陈氏据樊氏家藏抄本校刻《本堂先生文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堂集》(简称四库本)。
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八○九四
陈著(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子微号本堂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宝祐四年进士
初监饶州商税,调光州教授
景定元年鹭洲书院山长。
贾似道当国,讽其及门,不可。
四年贾似道买公田,著作郎,上疏劾之,似道怒,斥知嘉兴
咸淳四年改知嵊县
任上独持风裁,威令肃然。
七年通判扬州,寻改临安签判,转通判,擢太学博士
后以监察御史台州
宋亡,隐居四明山自号嵩溪遗耄,以甲子纪年,隐寓不臣之义。
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
有《本堂》(存)、《历代纪统》。
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宋史翼》卷二五。
主要活动
  • 1256年,进士
  • 1261年,两浙西路嘉兴府(嘉兴),嘉兴府知府
  • 1274年-127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监察御史
  • 1275年,两浙东路台州(临海),台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