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释遵式北宋 964 — 10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僧。
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
投东掖山义全出家。
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
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
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
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
真宗赐号慈云大师
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
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
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宝云义通受业。
淳化初,居宝云讲席。
真宗咸平中,归天台
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
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
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
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事见《镡津》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
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
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
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
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
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
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
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
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
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师名遵式
字知白
台州宁海叶氏。
母梦咽明珠而生。
出家于东掖山。
天台教于宝云通师
未几。
继其席。
祥符八年。
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
寺久废。
师按其旧而新之。
王文穆出守。
重师之道。
奏复天竺名。
寻请赐慈云号。
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
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
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
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
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
师力行之。
感应非一。
凡为法祈祷必然指。
唯存三焉。
及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屡经兵火。
岿然独存。
愿力致也。
师诗文典雅。
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
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
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
师示寂。
谥法宝禅慧
淳祐八年
其徒明禋祷晴获应。
上御宸翰。
谥圣应
淳祐十一年
明禋祷晴复应。
上御宸翰。
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遵式
字知白
天台宁海叶氏子。
母王氏。
乞男于观音。
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
稍长。
潜往东山
依义全师出家。
受具戒。
律学
继入国清。
普贤像前。
烬一指誓弘教观。
雍熙元年
宝云北面受业。
未几智解秀出。
智者讳日。
然顶誓行四三昧。
宝云入寂。
师乃返天台
以苦学致疾。
至于呕血。
感异梦而愈。
既而顶高寸馀。
手垂过膝。
声若洪钟。
时年二十八也。
众请居宝云
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
至道二年
结缁素。
专修净业。
作誓生西方记。
咸平中
天台
主东掖。
以徒属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
率众修念佛三昧。
有白鹤庙。
居民甚神之。
师与神授戒。
改祭为斋。
祥符四年
讲止观于景德寺
道经黄岩
有豕奔伏于前。
推其来。
乃逸于屠肆者。
偿其直而豢之。
赤山寺濒海而高。
先是。
山颠有异光。
中现七层浮屠之形。
周山四十里。
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
或以语师。
师喜其有先兆。
遂建塔焉。
于是居人感化。
不复为渔。
东山结忏会。
天大旱。
师卓锡石缝。
泉即激涌。
七年
受杭昭庆请。
大弘法化。
从化者众。
自是居杭矣。
八年。
苏人以郡符
迓师于开元建讲。
缁素毕集。
不荤饮者。
倾匝邑。
屠酤不售。
官监有失课之言。
师辞其徒曰。
智者遗晋王书。
有言六恨。
其一谓。
以法集动众妨官。
为人所忌。
余今德薄。
安可久留。
遂幡然复杭。
刺史薛颜
始以灵山
命师居之。
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
天禧三年
王钦若抚杭。
师道契
奏锡天竺旧名。
复其寺为教。
又奏请西湖
放生池
赐号慈云
乾兴元年
章懿太后
以师熏修精进。
遣使赍白金。
命于山中。
为国行忏。
天台教文。
于是入藏矣。
天圣四年。
中秋月望之夕。
桂子降于殿庭。
师取其实。
播种林下。
乃作桂子之诗。
九年讲净名经。
忽谓其徒曰。
昔在东掖讲此经。
荆溪授我卷。
及出室视日已没。
今吾殆终此讲乎。
因与众诀。
作谢三缘诗。
谓谢徒属。
绝宾友。
焚笔砚也。
随徙东岭之草堂。
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医药。
惟说法勉众而逝。
寿六十九。
腊五十。
逝之夕。
山中人。
见大星殒于灵鹫峰
明年仲春四日
奉遐榻。
葬于寺东月桂峰下。
师始出家。
郡挍诸生
慕师才俊。
勉回业儒。
为诗答卢积。
中有真空是选场。
大觉为官位之句。
人多诵之。
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
于行道。
四隅置𨫼炽炭。
遇困倦。
则渍手于𨫼。
十指惟存其三。
崇宁三年
赐号法宝大师
绍兴中
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
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
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
”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
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
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
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
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
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
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
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
名彻上闻,召赐紫衣。
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
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住不退地。
徽称累旌,终古不坠。
”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
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
拾句书幽石,收踏乱云。
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
”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
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
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
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
”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周牧南宋
全宋诗
周牧字善叔宁德(今属福建)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
累官直徽猷阁广西经略使、知横州
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卷三。
今录诗二首。
王廷义唐末宋初 923 — 9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69 【介绍】: 莱州人
王景子。
宋初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
太祖乾德四年,率师护治滑州灵河新堤。
六年,督治京城
开宝二年加领横州团练使,从征太原,矢中脑而卒。
好夸诞,每言“我当代王景之子”,时人目为“王当代”。
释慧才北宋 993 — 1078年五月二十一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慧才姓王氏乐清人也。
髫龄离俗,师事白鹤山怡芳。
宋章圣御极封于泰山,覃恩得度,时年十三,进受具戒,从学四明
性质愚钝,常持《大悲咒》,愿学通祖道。
忽于梦中见梵僧,长数丈,脱袈裟披之,呼曰:“慧才,尽心记取。
”明日临讲,豁然开悟,前后所闻,一时洞晓。
未几,首众四座推服。
复谒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
宋治平初,杭守沈公请住法慧宝阁,二十年始终如一。
太尉卢公奏赐“广慈”之号,净石来请,勉徇众意,敷畅未久,翕然从化
已而退居雷峰塔下,每翘足诵《大悲咒》,必百八遍为课。
元丰元年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受菩萨大戒于雪峰
方羯磨时,观音像顶忽放光辉,初贯宝韬,渐散讲堂,镫炬日色,皆为映夺,净慈禅师守一为作《戒光记》,米南宫芾为之书焉。
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书偈赞佛,洎然而化。
塔于庵右,寿八十六,腊七十三。
继其业者,法宗、戒珠十人。
貌古,性恬,少言寡欲。
时教徒异论,谊动江浙,独循循诱诲,未尝有所藏否。
赵清献公交契最密,及镇越,犹寄以诗,有“浙江莫谓音书隔,一日潮声两度来”之句,深情如揭。
张俞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愈
益州郫县人,祖籍河东字少愚
游学四方,屡举不第。
仁宗康定初上书言边事,知州杨曮、安抚王拱辰交称其才。
试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显忠而自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号“白云先生”。
母丧,盐酪不入口。
六召不应,乐游山水。
闭门著书,未就而卒。
有《白云集》。
全宋诗
张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属四川)人。
屡试进士不第。
仁宗宝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书陈攻取十策,诏赴阙。
庆历元年(一○四一),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
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
有《白云集》,已佚。
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今录诗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张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
其先三世自河东徙,为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
少嗜书,好为诗,喜弈棋,隽伟有大志。
屡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宝元初西戎犯边,上书陈攻取十策,诏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请授其父显忠而隐于家。
文彦博治蜀,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处之。
凡七诏不起。
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
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嶷,买石载鹤以归。
有文集三十卷。
张俞《上蜀帅任密谏书》及《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传。
欧阳昌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江军新喻人字德升
欧阳元量弟。
钦宗靖康间太学,时张邦昌僭位,人劝其改名,以非国讳而不从,遂辞归。
后以恩科终永淳县
徐安国南宋
全宋诗
徐安国号春渚(《宋诗拾遗》卷一三),浙江富阳(今属浙江)人(清光绪富阳县志》卷四)。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咸淳临安》卷六一)。
历知华亭县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二)、横州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四四)。
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广南东路提举茶盐任遣人捕私盐于大奚山岛,激成岛民之变降官。
嘉泰二年(一二○二),改湖南提举,旋以前罪罢。
开禧元年(一二○五),复特追三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二、一二、一七)。
 徐安国诗,据《舆地纪胜》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九八九
徐安国字衡仲号春渚杭州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亦作上饶(今江西上饶)人。
幼育于龚氏,为龚氏后。
乾道二年进士第
年逾五十,乃奏复徐姓。
历知连山华亭二县,绍熙中横州
庆元中提举广东茶盐。
嘉泰二年,授湖南提举,放罢。
有《西窗集》。
张栻《一乐堂记》(《南轩文集》卷一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七四之一二,《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全宋词》第三册。
王均北宋 ? — 100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均 化顺 1000年正月—1000年十月
简介
王均(?
—1000年),北宋益州士兵起义领袖
原为益州神卫都虞候,乃该州钤辖符昭寿部属
公元1000年元旦益州戍兵赵延顺等因不堪忍受将领和官吏压迫,杀符昭寿,发动起义。
王均被拥为皇帝,号”大蜀“,改元”化顺“。
二月杨怀忠集嘉、眉(今乐山眉山)等七州守军攻益州
五月王均拒降。
九月益州城破,王均自杀。
赵不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太宗六世孙。
有武力。
靖康之变,与王明募义兵,与金人战,雄于河南、北。
高宗即位,补武翼郎,从岳飞杨幺起事。
死,秦桧夺其兵,遣守横州而卒。
杜杞北宋 1005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50 【介绍】: 常州无锡人,徙居开封字伟长
杜镐孙。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
仁宗庆历中,累迁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平区希范、蒙赶起事。
两浙转运使
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
有文集、奏议集。
全宋诗
杜杞(一○○五~一○五○)字伟长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一说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一三)。
仁宗宝元间通判真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庆历六年(一○四六),官两浙转运使七年,徙河北转运使
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马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皇祐二年卒,年四十六。
有文集十卷,已佚。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杞公墓志铭》,《宋史》卷三○○有传。
全宋文·卷六三八
杜杞(一○○五——一○五○)字伟长,世为金陵人,徙开封(今河南开封)
以祖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允大理评事,知建阳县
庆历中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改判真州,徙知解州
权发遣度支判官事,授京西转运、按察使
旋授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充广南西路转运、安抚使
平欧希范之乱,擢广西转运使提点刑狱,徙两浙路转运使,改河北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马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皇祐二年卒,年四十六。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杜公墓志铭》,《宋史》卷三○○本传。
范令闻南宋
全宋诗
范令闻,名不详,号遁庐绵州(今四川绵阳)人。
宁宗庆元前后官利州路转运使
事见《金石苑·富乐山范公王夷简庆元三年跋。
今录诗四首。
李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端州高要人字子厚
仁宗天圣中同学究出身。
象州司理参军,历横州白州钦州推官,所至以廉能称。
神宗熙宁中交人攻城,其一家十三人俱死于难。
安昌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昭州恭城人
仁宗皇祐初进士
永定县,弃官不仕。
纵游山水。
广州清远县峡山,游之久,不复返。
全宋诗
安昌期昭州恭城(今属广西)人。
仁宗皇祐间进士(《万姓统谱》卷二五)。
初为横州永定,以事罢,遂不复仕,放旷山林间。
嘉祐五年(一○六○),至惠州胡济游从。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居峡山广庆寺
事见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四。
全粤诗·卷二四
安昌期,原籍昭州恭城
清远峡山
青年时曾举进士
宋仁宗皇祐中,朝廷以侬智高之难,推恩三广进士,曾参与礼部试者,皆特试。
昌期因此得官,初为横州永定县,以事去官。
不复仕,独与一童来广州,放旷山水间
嘉祐五年(一〇六〇)至惠州,值同年曲江胡济海丰,游从甚久。
平日辄以道家小术示人以娱之。
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携童至中宿峡山偕隐。
尝游广庆寺,谓访和光洞,数日不返。
僧意其为虎豹所食,率仆夫求之不获,惟见石室间有诗云云,后题“前横州永定县安昌期笔”,然后知其得道。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明姚良弼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
诗一首。
谢用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永州祁阳人号云山野客
少负才气,尝读张栻晞颜录》而慕之,求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以“敬”告,自是守之不替。
以特奏名,任横州法曹
全宋诗
谢用宾号云山野客学者称白云先生(《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二一),祁阳(今属湖南)人。
师事张栻
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特奏名进士,为横州法曹
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一。
邓宁民
全宋文·卷六一一三
邓宁民全州灌阳(今广西灌阳)人。
淳熙进士,曾任横州司户参军
见雍正《广西通志》卷五一,民国《灌阳县志》卷三。
何先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桂阳人字民师
高宗建炎二年进士
绍兴中累官知横州,弭盗除奸,劝农训士,立孔子行教石于宁浦县学。
改知连州,治行尤著,为士民所拥戴。
全宋文·卷三九二三
何先觉字民师郴县(今湖南郴州)人。
建炎二年进士及第,历知横州,有政声。
累官朝奉郎、知连州
见万历《郴州志》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
释德普北宋 1025 — 1091年1月2日
禅师名德普
绵州蒲氏子。
少尚气节。
博观有卓识。
富乐山静禅。
师合爪作礼曰。
此吾师也。
静与语奇之。
携归山中。
阴察之。
其作止类老头陀。
静曰。
此子赋性豪纵。
不受控御。
而能折节。
杵臼炊爨间。
以事众为务。
是为希有。
年十八得度受具。
秀出讲席。
解唯识起信论。
两川无敢难诘者。
号义虎
圭峰疏义多臆识。
擿其失处。
诫学者不可信。
老师皆数之。
曰。
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
汝敢雌黄。
蚍蜉撼树之论。
汝今是矣。
叹曰。
学者以名位惑久矣。
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
奈何甘自退屈乎。
佛法其微矣。
此其兆也。
惟胜禅师还自江西
吕大防微仲
龙图阁直学士
出镇成都
执弟子礼。
日夕造谒(或室)。
衣禅者衣。
窃听其议终日。
一不能晓。
归卧看屋梁。
曰。
昔尝业讲有声。
吕公世所谓贤者。
相与詶酢。
敬信如此。
而吾乃不信。
可乎。
然所疑未解。
坐寡闻也。
乃出蜀。
荆州金銮。
夜与一衲。
偶忘其名。
衲见了山情庵主。
普闻其饱参。
问之曰。
经论何负禅宗。
长老多讥呵之耶。
衲曰。
以其是识情义理。
思想边量。
非能发圣得道。
脱有得道发圣者。
皆藉之以为缘耳。
傥不因自悟。
唯经论是仗。
则能读能知。
能见解者。
證圣成道去矣。
宁尚与仆辈。
俯仰耶。
唯以死语是所知障。
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
明祖师西来之意也)。
如经言。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汝信之乎。
对曰。
世尊之语。
岂敢不信。
衲曰。
既信矣。
则尚何区区远来乎。
对曰。
禅宗有别传法。
故来耳。
衲笑曰。
是则未信。
非能信也。
曰。
其病安在。
衲曰。
积翠南禅师出世久。
子见之。
不宜后。
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
即日遂行。
熙宁元年至黄龙。
问。
阿难问迦叶。
世尊付金襕外。
传何法。
迦叶呼阿难。
阿难应诺。
迦叶曰。
倒却门前刹竿著。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问曾挂搭否。
曰。
一夕便发。
南公曰。
智者道场。
关将军打供。
与结缘几时。
何妨。
默然良久。
理前问。
南公俛首。
趋出大惊曰。
两川义虎
不消此老一唾。
八年秋
螺川
待制刘公沆。
请住慧云禅院七年。
迁住禾山十有二年。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谓左右曰。
诸方尊宿死。
丛林必祭。
吾以为徒虚设。
吾若死。
汝曹当先祭。
乃令从今办祭。
众以其老。
又好戏语。
复曰。
和尚几时迁化。
曰。
汝辈祭绝即行。
于是帏寝堂。
其中。
置祭读
跪揖上食。
饮餐自如。
自门弟子。
下及庄力。
日次为之。
至明年元日祭绝。
曰。
明日雪晴乃行。
至时晴忽雪。
雪止安坐。
焚香而化。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九
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
初云庵自九峰庐山
诸方禅者毕集门下。
杂还多英俊。
而云庵尝敛眉曰。
法道乃今而后。
未可知也。
有问其意。
曰。
先师在黄檗
众不满百。
而明眼辈几半。
今虽三倍当时。
然才一两人耳。
余时年少。
心非其论。
元普禅师
南公晚子也。
而其行已卓绝。
且如此。
则云庵之言。
如百衲帔。
天寒岁晚。
乃见效哉。
贾成之南宋 ? — 1165
全宋诗
贾成之(?
~一一六五),宝文阁学士谠子。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横州通判任满,特令再任(《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三三)。
有吏材。
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七月卒。
事见《夷坚乙志》卷一九。
孟舜良
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孟舜良绍熙前尝知横州
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四○。
蔡光祖南宋
全宋文·卷六八七八
蔡光祖嘉定间横州
见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