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黄损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字益之
少负大志,栖隐静福山,罕与俗接。
尤工诗赋,遇佳山水,留题殆遍。
后梁末帝龙德二年进士第
南汉高祖刘䶮即位献十策,逾年,授永州团练判官,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
因极谏致忤高祖,退居永州,诗酒自娱,病卒。
初,惟翰、宋齐丘友善,每论天下事,二人自以为不及。
又尝与郑谷僧齐己定近体诗诸格,为诗人所宗。
有《桂香集》、《射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益之连州(今属广东)人。
少隐连州静福山,又曾从匡庐处士陈沆学。
后梁初应进士举,遍投所著于公卿间。
龙德二年(922)进士第
会兵乱,遂家居。
后依南汉高祖幕府高祖颇亲任之,授永州团练判官
长兴初,进团练副使
累官至左仆射
后因谏忤高祖,又患足疾,遂退居永州北沧塘湖上,以诗酒自娱,寻病卒。
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二,《诗话总龟》卷一〇、卷一六,《十国春秋》、《南汉》本传。
工诗赋,遇山水胜景辄留题,颇有文声。
郑谷称其诗“殆夺真宰所有也”(《南汉》)。
曾与郑谷齐己厘定近体诗诸格,为湖海骚人所宗。
又曾著《三要》,《桂香集》等,今均佚。
全唐诗》存诗4首、断句10联,其中《书壁》一首,当为后人改贺知章诗而窜入者。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全粤诗·卷一九
黄损字益之
连州人
少时慷慨有大志,筑室静福山,颜曰“天衢”,读书吟啸其中,罕与浮俗接。
以淹通闻于时,尤善为诗。
自谓所学未广,乃扁舟溯洞庭匡庐诸胜,结交天下士
桑维翰宋齐丘交善,每执手论天下事,二人皆谢不如。
尝与郑谷释齐己定近体诗格,世多传之。
又著书三篇,类《阴符》、《鬼谷》,论修治之术,具有宏识,议者每期以公辅器。
为有司所荐,登后梁龙德二年(九二二)进士
寻假归广州
会四方兵乱,道梗不得通,遂与梁绝,不复作岭北游。
后仕南汉刘岩,累官尚书左仆射
有《桂香集》,今佚。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明黄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六二有传。
诗五首。
僧沧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时诗僧
世次不详。
曾住庐山西林寺(一作东林寺),后又往游嘉兴
事迹据其诗推知。
全唐诗》存诗1首,又作皎然之诗。
然此诗首见录于《又玄集》卷下,作沧浩诗。
僧无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长安人,一作范阳人
贾岛从弟。
青龙寺,一说居天仙寺
工诗,多五言,律调谨严,意在言外,诗名与齐。
马戴姚合厉玄多有酬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俗姓贾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贾岛从弟。
少年时出家,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
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
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金石萃编》卷六六《僧无可书幢》)。
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金州无可往访之。
又与张籍马戴厉玄喻凫等人友善。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唐才子传》卷六。
无可工诗,多五言,与贾岛、周驾齐名,张为诗人主客》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之入室。
无可善为象外句,“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冷斋夜话》),如“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微阳下乔木,远烧人秋山”。
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关中金石记》)《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又2句。
唐诗汇评
无可,生卒年不详,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或云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贾岛从弟。
元和中,居长安青龙寺,后又居长安先天寺及终南白阁寺。
又曾游吴越岭南江西等地。
会昌中,居华山树谷,自称树谷僧
会昌末大中初卒。
善书,工五言诗,与姚合朱庆馀贾岛、殷免藩、章孝标、顿非熊、马戴段成式雍陶厉玄等为诗友,唱和甚多。
有《无可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无可)工诗,多为五言。
初,贾岛弃俗,时同居青龙寺,呼为从兄。
马戴姚合厉玄多有酬唱,律调谨严,属兴清越,比物以意,谓之象外句。
如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又曰:“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凡此等新奇,当时翕然称尚,妙在言用而不失其名耳。
无可诗与兄岛同调,亦时出雄句,咄咄火攻。
唐释子以诗传者数十家,然自皎然外,应推无可清塞(按即周贺)、齐己贯休数人为最,以此数人诗无钵盂气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无可诗如秋涧流泉,虽波涛不兴,亦自清冷悦……但多与郎士元相杂,殊不能辨。
邵拙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宣城人
孤峭不挠,博通经史。
嗜酒,偶沉酗过度,遂戒饮。
南唐入宋,就应制科,未试而卒。
有《庐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拙之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南唐时人
性孤峭倔强,博通经史。
嗜酒,偶沉醉,遂断酒饮茶。
后归宋,应制科试,未放榜而卒。
生平事迹散见马令南唐书》卷二二、《诗话总龟》卷三三、《十国春秋》本传。
文学韩愈柳宗元
曾作诗300篇,名为《庐岳集》。
全唐诗》存断句1联。
全宋诗
邵拙字拙之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三)。
南唐入宋,就应制科,有司以闻,未诏而卒。
有诗三百篇,曰《庐岳集》,又有手钞史传文集三百卷,均佚。
事见《南唐书》卷二二、《十国春秋》卷二九。
僧若虚五代 ? — 9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诗僧
隐于庐山,数年持经,不出石室。
南唐国主累次徵召,皆不赴。
曾北游多年。
后汉隐帝乾祐中卒。
宋高僧》卷二五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隐居庐山
以诵经。
不出户室者。
累数年。
江南李氏慕仰之。
数徵聘。
终不起。
每曰。
老僧无德。
宁敢勤上命如此哉。
苟复频数不已。
则吾有遁之深山穷谷。
永与世辞而已尔。
自是朝庭不敢强。
或时以香茗衣物赐。
犹引却者不一。
则其清慎可知。
乾祐中。
盛夏坐亡。
身虽停久。
略无摧败之色。
秽恶之气。
噫异矣。
释若虚
隐于庐山
数年持经不出石室。
江南国主李氏钦尚其道。
累徵终不降就。
言老僧无能。
宁销王者归心。
若更相呼窜入深山矣。
或衣物则避让。
香则受之。
乾祐中盛夏坐终。
身不沮坏。
湓城人供养影相焉。
潭州释亡名
恒诵法华经口无他语。
长沙文昭王马氏。
特加礼重。
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养。
然其语事诡异堪惊。
一旦召知佛殿僧。
令急襞掠佛像。
各就两厢。
僧皆谓为狂发。
相目而笑。
举止极甚忽切。
须臾自入正殿内。
据佛座而坐奄然而化。
举州道俗争礼焚香。
汉乾祐中也。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释慧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太原人
其先有避地于九江者。
孙因家焉。
以幼岁。
庐山大林寺沙门智锴
出家亦有声当世。
尤慷慨精厉。
独异恒伦。
法门之务未尝不以大者远者介意。
而所居寺。
曾莫脩治。
达禅师方以道行。
为檀信所归向。
年二十有五矣。
誓往邀之。
以来赀币。
弗许。
以死请。
委身叩头。
颧颊破肿。
涕泗漫地五尺。
计且欲自溺。
以著见其志。
感动为起。
遽奔走险隘。
前告道俗。
使之迎候。
路逢群虎。
目不暇驻。
既抵山中。
有所施设。
必奉行。
无小忤。
尝驭舟溪谷间。
严冬冻冱。
砂石崩颓。
则脱衣挽缆腰胯而下。
凌凘砭骨。
流血凝结。
行三百馀里。
罔所辞惮。
隋季天下大乱。
士弘林氏。
起兵豫章
号楚。
秀才胡氏。
尚书
今寇鄱阳九江据之。
发心模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
有干材。
委监护。
顷之像脱炉韛。
而颈胁穿漏。
议将复铸。
会胡以谮见逮。
不果。
而有像色黄金馀百二十两在焉。
患𣀮劫。
以竹筒贮金。
并金诵铜珠一环为信。
寄胡所。
胡至宫亭覆舟。
失二物。
后复浮而至。
得于三十里外之远
胡且死。
又托金于其叔父晓禅师使遁。
俄唐兵破豫章
用币缊裹金负之。
以避难。
遇盗焉。
然盗亦不知其为金也。
委之而去。
于是得以成就其业。
当镕冶日。
五戒李氏先发愿然一臂。
以致祈铸。
及事之辨。
乃前于所卜之期。
李氏不知也。
像见梦曰。
汝愿然臂。
可诬邪。
李氏寤遽如所愿。
寺备经论。
而律部独未全。
时首律师
方阐化京师
重趼造诣。
诏住弘福寺
悉获采掇以归。
释慧云
姓王
太原人也。
远祖避地止于九江
弱年乐道。
匡山大林寺沙门智锴而出家焉。
亦标领当时。
有声出世。
慷慨时俗。
精厉归从。
故得独异恒伦不拘物累。
致有大节大务偏所留心。
时年二十有五。
达禅师者。
江淮内外所在兴造。
事力不遂咸来祈请。
为寺庙毁坏故致邀延。
不许之。
以来告不申便陈死请。
委身在地涕泗滂沱。
流迸涂漫满五尺许。
又以头叩地。
青肿覆眼。
加诸誓愿曰。
若不蒙赴。
亦投江。
见其意盛。
歘然回意。
即前告道俗。
所在迎候。
披草望山。
行不由径。
路值群虎。
不暇驻目。
至山。
须有经始。
溯流诸处检校功德。
时属严冬冰拥船路。
崩砂颓结屡阻舟人。
乃急系衣裳。
破冰挽缆腰胯以下凌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觉疲苦。
自此船行二百馀里。
方登所在。
其恳诚难继。
并例此也。
隋季末龄。
中表贼乱。
林士弘者。
结众豫章伪称楚帝
尚书令鄱阳胡秀才
亲领士众临据九江
因感发心。
欣写庐山东林文殊瑞像。
尽所镇境访监护者。
道俗佥议。
有出众之奇。
雅当此选。
炉锤既办便就镕范。
光仪乃具。
惟颈及胁两处有孔。
时众未之悟也。
其年秀才伪敕。
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两盛以竹筒。
以贼徒蜂起无方守护。
并用付才。
又以念诵铜珠一环。
遗才为信。
行至宫亭。
军士乞福。
才得便风举帆前引。
于江中路遭浪船没。
财物荡尽惟人岸。
才诸无所恨。
但失像色金。
烦冤江畔呼嗟不绝。
誓愿不成深为业也。
须臾金筒随浪逆流。
并遗铜珠。
前后相继。
汎隐向岸就才。
既获色金。
举众同叫欢欣无量。
计被没处至所出岸三十馀里。
重而能浮。
逆波相授。
军民通怪惊异灵感。
及才之遇害也刃开颈胁。
恰符像焉。
初才之欲击贼。
以金用委叔父晓禅师
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
晓用弊布裹金。
担以避难。
不免为贼所夺。
既失像金取求无计。
寻有贼中来者。
盗金投晓。
俱不知是金担也。
晓得本金。
委云成就。
光相超挺今在山阁。
初铸像时。
有李五戒者。
私发愿曰。
若镕金日誓然一臂。
为模样早成遂前期日。
李氏不知已铸。
乃梦像曰。
汝先愿然臂。
如何违信耶。
李氏梦寤。
因始知之。
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蜡布缠骨而烧焉。
又感徵应。
略其事也。
以江介威纡。
累逢草窃。
经论乃积。
而戒律未弘。
远趣京躬参学府
值首律师当阳开化
大适本志悲喜交并。
采掇行务有闻朝省。
下敕令住弘福
而形貌长伟。
骨面多髯。
言晤成章。
众所知识。
偏能读诵。
颇盛威容。
故斋福大集。
恒居坐首。
群公卿士侧席虚心。
一举五卷须臾寻了。
未闻𠲿噎莫不嘉尚
然其程器。
即目故略叙之。
释善道
善道法师
临淄人
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
乃专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观。
及住庐山远公遗躅。
豁然增思。
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
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
复往晋阳绰禅师授无量寿经。
入定七日。
绰请观所生处。
报曰。
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
自处深房此一罪也。
当于佛前忏。
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
当于四方僧前忏。
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
当于一切众生前忏。
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
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
师罪灭矣。
后有白光来照之时。
是往生相也。
行化京师归者如市。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
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释明远
明远法师者。
益州清城人也。
梵名振多提婆(唐云思天)幼履法训长而弥修。
容仪雅丽庠序清遒。
善中百议庄周
早游七泽之间。
后历三吴之表。
重学经论更习定门。
于是栖隐庐峰经于夏日。
既慨圣教陵迟。
遂乃振锡南游。
届于交阯
鼓舶鲸波到诃陵国。
次至师子洲
为君王礼敬乃潜形阁内密取佛牙。
望归本国以兴供养。
既得入手翻被夺将。
不遂所怀颇见陵辱。
向南印度传闻师子洲人云。
往大觉中方寂无消息。
应是在路而终。
莫委年几。
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
置高楼上几闭重关。
锁钥泥封五官共印。
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
每日供养香华遍覆。
至心祈请则牙出华上。
或现异光。
众皆共睹。
传云。
此洲若失佛牙并被罗刹之所吞食。
为防此患非常守护。
亦有传云。
当向支那矣。
斯乃圣力遐被有感便通。
岂由人事强申非分耳。
史虚白五代 895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字畏名
世居齐鲁
中原乱,与韩熙载南渡。
宋齐丘召与宴,使制书檄诗赋碑颂,虚白方半醉,命数人执纸,口占笔写,俄而众篇悉就,词采磊落,坐客惊服。
引见李昪喜其言而不能用,擢为校书郎,稍迁州从事
乃谢病去,往来庐山,绝意世事。
卒年六十八。
有《钓矶立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5?—961? 字畏名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初隐嵩山后唐清泰中,至金陵见李昪,与论进取之略,不为所采。
遂家于九江落星湾,常往来庐山间。
宋建隆二年(961)中主迁都洪州,至落星湾,复召见,赐以粟帛。
卒年67岁(一作68岁)。
宋时追号冲靖先生
生平江南野史》卷八、《南唐近事》、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十国春秋》本传。
虚白世习儒学,文思敏捷,为书启表章诗赋碑颂,随口而成。
郑文宝称“虽不精绝,然词彩磊落,旨趣流畅”(《南唐近事》)。
有《史虚白文集》,今佚。
全唐诗》存断句1联。
僧匡白五代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庐山东林寺僧。
让帝大和六年(934)作《江州德化东林寺氏文集记》,署“管内僧正讲论大德赐紫沙门”。
赐号文通大师
与诗人左偃为友。
事迹散见《庐山》卷四与卷五、《全唐文》卷九一九《氏文集记》、《全唐诗》卷七四〇左偃诗。
崇文总目》卷五载其诗集10卷,已佚。
庐山》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匡白
太和中沙门
李玄五代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道士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奉化节度使徐知證庐山东林寺,并作联句诗。
事迹及诗皆见《吉石庵丛书》本《庐山》卷四。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虔修五代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赐紫僧。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曾随奉化节度使徐知證庐山东林寺,并共作联句诗。
事迹及诗均见《吉石庵丛书》本《庐山》卷四,《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徐知證五代吴 896 — 9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或896—947 【介绍】: 五代时海州朐山人
徐温第五子。
历仕南唐
吴时累州刺史节度使
南唐封江王,改魏王
至李璟时犹见优礼,内宴辄用家人礼,起舞拜跪为寿。
知證亦以叔父自处,无所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
五代吴时丞相徐温第五子。
吴时历任刺史节度使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奉化节度使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封江王三年韩王
后又改魏王
元宗时卒,年43岁。
马令南唐书》卷八、陆游南唐书》卷八有传。
庐山》卷四收录徐知證江州幕僚同游庐山东林寺所作联句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入此诗。
知證
徐温第五子。
历州刺史节度使
南唐
封江王
改封魏王
钟敬伦五代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人
奉化节度使徐知證幕僚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徐知證同游庐山东林寺,并同作联句诗。
庐山》卷四载其事迹及联句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孟拱辰吴越至南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吴杨溥天祚间,在奉化节度使徐知證幕府,任司理参军掌表奏。
曾随知證庐山东林寺,并联句纪游。
南唐李升升元六年,书徐知證撰文,刻石江州
有《凤苑集》,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至南唐初年人。
奉化节度使徐知證幕僚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司理参军掌表奏,随徐知證庐山东林寺并联句为诗。
南唐烈祖升元六年(942),书徐知證撰文,刻石江州
有文集《凤苑集》3卷,已佚。
事迹散见《庐山》卷四、《宝刻类编》卷七、《崇文总目》卷五、《宋史·艺文志七》。
庐山》收其与徐知證等联句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孙晟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密州人
初名凤又名忌
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
少为道士,居庐山
尝画唐诗人贾岛像,晨夕事之。
后改儒服。
朱守殷汴州,辟为判官
守殷败死,乃奔吴。
李昪建国,遂仕南唐
中书舍人,累迁右仆射,至司空
后周世宗淮南李璟奉表请割地纳贡,遂留周。
世宗数召问江南虚实,不对。
李重进南唐书,语多不逊,世宗怒,遂被害。
临死,整其衣冠,南望金陵而拜曰:“臣惟以死谢。
”一说少举进士,又言系赐自尽。
本名凤
一名晟
高密人
少为道士
后唐庄宗镇州
秘书省著作佐郎
天成初
朱守殷叛。
忌为幕客。
赞成其事。
朱氏诛。
匿迹入淮。
吴人以伪官授之。
周显德三年署伪司空
奉贡行在。
以所言失实。
收下狱诛之。
僧缘德五代 898 — 9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
杭州临安人俗姓黄
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
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
后住洪州上蓝精舍。
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
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
卒谥道济禅师
禅师名缘德
杭州临安黄氏。
年十七。
师事东山老宿勤公。
剃发受具。
神观靖深。
中空外夷。
以精进为佛事。
年二十四遍游诸方。
烂熳丛席。
襄州清溪。
进禅师
栖迟不去久之。
江南李氏有国日。
混迹南昌上蓝寺
楚国宋公齐丘
至于经堂。
僧众趋迎。
阅经自若。
宋公傍立睨之。
不甚顾答。
宋公问。
上座看甚经。
德举示之。
宋公异焉。
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
无所事去留。
所至颓然默坐而已。
而学徒自成规矩。
平生著一衲裙。
以绳贯其褶处。
夜申其裙。
以当被。
后主闻其名。
致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留禁中。
又创寺以居之。
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
施钱建寺。
庐山之阴。
石耳峰之下。
开基日。
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
赐名圆通焉。
本朝遣使。
问罪江南后主
纳土矣。
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
大将军曹翰部曲。
渡江入寺。
禅者惊走。
淡坐如平日。
至不起不揖。
怒呵曰。
长老不闻。
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熟视曰。
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
大奇增敬。
而已曰。
禅者何为而散。
曰。
击鼓自集。
遣裨校击之。
禅无至者。
曰。
不至何也。
曰。
公有杀心故尔。
自起击之。
禅者乃集。
再拜。
问决胜之策。
曰。
非禅者所知也。
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
升堂曰。
脱离世缘。
乃在今日。
以衲衣并所著木屐。
留付山中。
使门人累青石为塔。
曰他日塔作红色。
吾再至也。
乃化。
阅世八十。
坐六十有三夏
谥曰道济禅师
释景超后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既持律范。
尤事参询。
庐峰
有终焉之志。
且日诵法华。
以自课。
俄字礼华严法华二经。
皆如其数者。
至于再。
然亦再爇手指以庆。
于是舍利出肤体。
或得之坐卧游历地。
极圆莹可爱。
天福中
卒于所住。
今其塔尚存。
释景超
不知何许人也。
素持戒范若护浮囊。
性惟矢直言不面从。
及乎游方役足选胜栖身。
至于庐峰便有息行之意。
惟诵法华鞠为恒务。
九江之人且多景仰。
尝礼华严经一字拜之。
计已二遍。
乃烧一指为灯供养。
庆礼经周矣。
次礼法华经同前。
身肤内隐隐出舍利。
磊落圆莹。
或有求者。
坐席行地拾之无算。
天福中卒于庵中。
今坟塔在乎庐阜
游者致礼嗟叹而已。
系曰。
言遗身者。
必委弃全躯如萨埵王子是欤。
今以指为灯以肱擎炷。
何预斯例。
莫过幸否。
通曰。
炼指断肱是遗身之加行也。
况复像末尤成难事。
其犹守少分之廉隅入循吏传同也。
国道者后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隐居庐山双溪院。
禅诵之暇。
独务灌园。
蔬则一听他人采掇。
不为禁。
或问其故。
曰我以无心种。
彼以无心取。
彼我皆无心。
而物之存于中者。
可既乎。
则天地吾园。
风霜雨露吾灌矣。
吾又何劳哉。
修睦僧正闻而韪之。
赠以诗曰。
入门空寂甚。
真果出家儿。
有行鬼不见。
无心人谓痴。
久之终。
葬山中。
国道者
未知何许人也。
器凝淳粹行敦高迈
块然独处翩翩在形器之上矣。
参学收广欲歇孤征。
庐山秀异。
誓隐沦以求其志。
考筑草舍灌园植蔬。
任山中居人揃取。
或问其故。
答曰。
贫道无心而种无心而舍也。
验此见知实达道之上流矣。
修睦僧正恒倾意奉重。
诗赠国公云。
入门空寂寂。
真个出家儿。
有行鬼不见。
无心人谓痴。
后终于院。
葬于双溪原。
有小浮图焉。
今以国字呼之。
为名邪姓邪。
未得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