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藏奂唐 790 — 866年8月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苏州华亭之朱氏。
方娠及产。
人闻异香气。
为儿时。
尝堕井中。
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
丱岁礼道旷禅师薙落。
弱冠诣嵩山受具。
母每想念。
辄涕泣。
因尔丧明。
迨归省。
即能视如故。
母丧哀毁。
庐墓致祯祥。
以孝名乡里。
灵默大师五泄山
获悟入。
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
守道自若。
洛阳再造长寿寺
诏居之。
手缉梵夹。
以完大藏。
尝谓人曰。
吾前身。
四明天童山昙粹也。
宿缘且至。
吾其归乎。
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建精舍。
因东还。
大中十二年
鄞檀越任景求愿。
悉捐其家。
奉三宝。
行义。
祈请为开山第一世。
众拥留不听往。
以棕拂遗之曰。
此在即我在尔。
尚何疑。
既说法。
玄侣云委。
且为筑一墩西北隅
植柏五根其上。
以表五百墩。
曰此水地吾以镇之。
俄剡𡨥裘甫犯鄞。
一日其徒二千人。
尽执兵突入。
瞑目宴坐堂上。
贼临以锋刃。
色不挠。
贼悸慑。
扣头谢罪去。
贼平。
州上其事。
诏赐寺额栖心。
以旌德。
而天童亦时所涖止也。
咸通七年秋
示微疾。
预戒弟子曰。
七日之后。
吾且逝矣。
可权窆天童岩。
更三年而阇维焉。
八月三日终。
寿七十七。
腊五十七。
十年八月三日
弟子遵遗命从事
获舍利数千粒。
色红翠可爱。
十三年
弟子价休。
诣阙请谥。
谥心镜
塔曰寿相。
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释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
为儿时尝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
及弱冠诣嵩岳受具。
母每思念涕泣。
因一目不视。
迨其归省即日而明。
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祥。
孝感如是。
由此显名。
寻游方访道。
复诣五泄山灵默大师
一言辨析旨趣符合
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会昌人中衰而复盛。
居之荧不能惑。
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
周洛再构长寿寺
敕度居焉。
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
手缉散落实为大藏。
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迎居之。
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瞑目宴坐色且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
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
以旌奂之德焉。
凡一动止禅者必集。
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学识泉涌指鉴岐分。
诘难排纵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永破沈惑。
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腊五十七。
预命香水剃发。
谓弟子曰。
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
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
今异香若此。
乃发塔视之。
俨若平生。
其年八月三日西域法焚之。
获舍利数千粒。
其色红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请谥。
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
塔曰寿相。
洛下长寿寺
谓众曰。
四明天童僧昙粹是吾前生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
初任生将迎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
至止果二十年矣。
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在此矣。
汝何疑焉。
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
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或曰。
力何可致。
曰。
不然作一墩植五株可也。
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
刺史崔琪撰塔碑。
金华县邵朗题额焉。
僧从谏唐 ? — 866
释从谏
姓张氏
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荣寄。
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