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道遵唐 714 — 784年7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
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
年十二。
天竺义律师
受具戒。
始习毗尼开遮之指。
后传天台明静之宗。
于是广书法华。
辟经院。
置道场于支硎山
以招徕学者。
大历元年
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既惬真心。
愿专胜境。
相与表闻。
诏特署法华道场。
由是江东
总建道场。
一十七所。
皆自始。
天宝中
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
光明烛天。
身在光中。
莫分彼此。
异日以问荆溪然公。
公曰。
智慧光
从心流出。
盖子精志之所致也。
又尝于寺道场中。
觉身坐虚空。
廓然无碍。
识者知为垢尽之相。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卒于所居寺。
寿七十一。
腊四十六。
门人树塔旌德焉。
释道遵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也。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
荣曜不足关于心。
声尘未尝触其性。
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律师受具戒。
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
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
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厥功成焉。
居支硎之福地。
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竞诱真心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
自江以东总一十七所。
皆因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七人。
常持此经以报主恩。
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
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
复写天台教。
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
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徒盈石室之筹。
天宝中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
忽睹大明上烛于天。
我身正念俨在光中。
异日问荆溪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
入灭。
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
树塔旌德焉。
僧楚南唐 819 — 88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
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
逮冠岁乃薙落。
俄受具五台
而趋逍。
以究律部。
寻游京师
习净名经等。
因叹曰。
顿渐之指。
悬绝如此。
去依芙蓉山
无所契證。
寻谒运禅师黄檗
获记莂焉。
会昌间
诏废教。
即遁居林谷间。
大中初
诏复教。
裴公休相国出尹宛陵
邀致黄檗于府治。
以便询访。
侍檗左右惟谨。
未几。
辞入浙。
挂锡姑苏报恩寺
一室禅坐。
阅二十馀载。
足未尝踰阈。
乾符四年
太守周慎嗣承其风。
请说法宝林寺
俄徙支硎山
以其静僻。
而悦从之也。
五年杭州昌化徐正元。
紫溪镇饶京
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
处方丈中。
训徒之外。
但燕嘿而已。
然化被吴越
光启三年
元帅钱公镠
造山供施。
且表闻其德于上。
赐紫衣一领。
鹿胎衣五事。
文德六年二月
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入寺。
法堂梁折。
五月疾。
召众别。
床上稍垂足引臂。
如起行状。
遽寂。
世寿七十。
僧腊五十六。
塔全身于院西隅。
释楚南
闽人也。
俗姓张氏
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
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
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
执巾侍盥洒扫应对。
颇能谨愿。
迨乎冠岁乃落发焉。
五台登戒。
赵郡相部律。
上都学净名经。
一律一经略通宗旨。
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发。
谒黄檗山禅师
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倏值武宗废教。
遂深窜林谷。
大中兴教出遇升平。
裴公休出抚宛陵
黄檗出山。
随侍由此。
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
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
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
向风请住宝林院。
又请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县徐正元。
紫溪戍将饶京
同召住千顷慈云院。
训示禅徒之外。
唯俨然在定逾月。
或浃旬。
光启三年两浙武肃王钱氏。
请下山供施。
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
别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
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六。
迁塔于院西隅。
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
宣州孙儒钱唐之封略。
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