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元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灵武人
素以持诵明祝为业。
天宝末
玄宗幸蜀。
肃宗皇太子
收兵图复两京。
遂循物情即大位。
至德二年
驾指扶风
前发。
先是有美誉关陕间。
及上东反。
尤欲得与戒行僧俱。
于是官属应。
诏至凤翔。
择僧三七员。
开元寺
设药师道场。
然镫诵经。
六时行道。
忽于道场中。
丛生李树四十九枝。
事闻。
上大喜。
四月十八日
等表贺。
诏答曰。
李繁滋。
国之兴兆。
况在伽蓝之内。
足加觉树之荣。
感此殊祥。
与师同庆
内供奉
释元皎
灵武人也。
有志操与众。
不群。
以持明为己务天宝末玄宗幸蜀。
肃皇于灵武训兵。
计剋复京师
为物议攸同。
请帝即位。
改元至德
二年返辕指扶风
帝素凭释氏。
择清尚僧首途。
若祓除然。
北土西河所推。
应其选。
召入受敕旨。
随驾仗内赴京。
寻敕令向前发至于凤翔。
开元寺御药师道场。
更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然灯歌呗赞念持经。
无敢言疲。
精洁可量也。
忽于法会内生一丛李树
有四十九茎具事奏闻。
宣内使验实。
帝大惊喜曰。
此大。
瑞应。
四月十八日检校御药师道场念诵僧元皎等表贺。
答敕曰。
李繁滋国之兴兆。
生在伽蓝之内。
足知觉树之荣。
感此殊祥与师同庆
之持诵功能通感。
率多此类。
加署内供奉焉。
苻载中唐 760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蜀人字厚之
初隐庐山,不为章句学。
德宗贞元中李巽荐其材,辟西川掌书记,历协律郎监察御史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22以后 苻,《全唐诗》、《全唐文》讹作“符”,岑仲勉《跋唐摭言》已辨正
自称庐山山人字厚之
郡望武都(今属甘肃)凤翔(今属陕西)人,家于成都(今属四川)
代宗大历末,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于青城山德宗建中初又同隐于庐山,称“山中四友”。
贞元八年(792)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上书求修孟浩然墓
屡充幕职十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以协律郎监察御史节度支使
宪宗元和四年(809)荆南节度使赵宗儒记室
柳宗元称其“艺术志气,为时闻人”(《贺赵江陵宗儒符载启》)。
事迹散见苻载荆州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唐摭言》卷二等。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符载(760-822以后),字厚之
凤翔(今属陕西)人,郡望武都(今属甘肃)
大历末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于青城山建中初又同隐于庐山,称“山中四友”。
后屡充幕职
贞元十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以协律郎监察御史节度支使
元和四年荆南节度使赵宗儒记室
有集十四卷,《全唐诗》存诗二首。
字厚之
蜀人
隐居庐山
李巽观察江西
掌书记
太常寺协律郎
监察御史
作品评论
合淝李郎中群,始与杨衡符载等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
武都符载字厚之,本蜀人,有奇才。
始与杨衡宋济青城山以习业。
杨衡进士第
宋济先死,无成。
符公以王霸自许,耻于常调,怀会之望。
南康镇蜀,辟为支使,虽曰受知,尚多偃蹇。
韦公于二十四化设醮,请撰斋词。
于时陪饮于摩诃之池,符公离席盥漱,命使院小吏十二人捧砚,人分两题,绕步池滨,各授口占,其敏速如此。
僧灵祐唐 771 — 8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赵
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
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
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
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
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
冠年出家。
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
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
世称沩山和尚
卒谥大圆禅师
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
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灵祐俗姓赵氏
福州长溪人
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
天台寒山子
国清寺遇拾得。
元和末长沙
大沩山同庆寺
大中七年卒。
年八十三。
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天台国清寺
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得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得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司马头陀
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首座
典座来。
头陀首座不许。
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即华林。
典座也。
丈遂遣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云此是鹅王择乳。
睡次。
仰山问讯。
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转身云。
我适来得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云。
我适来得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来。
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释灵祐
俗姓赵
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
丱年戏于前庭。
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
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
衢巷谛观耆艾莫测。
俄有华巅之叟。
状类罽宾之人。
谓家老曰。
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当重光佛法。
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
执劳每倍于役。
冠年剃发三年具戒。
时有钱塘上士义宾
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寒山子于途中。
乃谓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赈恤诸子顺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诣泐潭谒大智师
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
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
与郡郭十舍而遥。
夐无人烟比为兽窟。
乃杂猿猱之间。
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
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
愿预良缘乃奏请门号同庆寺
相国裴公相亲道合。
为遭会昌之澄汰。
又遇相国崔公慎由
崇重加礼。
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
敷座瞑目而归灭焉。
享年八十三。
僧腊五十九。
迁葬于之右栀子园也。
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
求为碑。
李商隐题额焉。
僧玄琬隋末唐初 56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玄琬俗姓杨氏
宏农华阴人
昙延法师为师。
贞观初敕住普光寺
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年志学薙落。
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三月五月
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雍州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文钦重。
立寺处之。
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诸王等。
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
蔬素形终。
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僧昙晟中唐 782 — 8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
钟陵建昌人
俗姓王
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
后住澧阳云岩寺
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钟陵建昌之王氏。
昉临蓐。
胞衣缁色。
若右袒状。
父母。
已知其不可累。
以世事。
小学之岁。
遂令依石门薙染。
既登具品。
即执侍大智海禅师百丈山
历二十年。
续见药山俨禅师
一日药山问。
汝除在百丈。
更到什么处来。
云到广南来。
山云。
见说广州城东门外。
有一团石。
被州主移。
却是否。
云。
非但州主。
合国人移亦不动。
山又问。
闻汝解弄狮子。
是否。
云是。
山云。
弄得几出。
云六出。
山云。
我亦弄得。
云。
和尚弄得几出。
山云。
弄得一出。
云。
一即六六即一。
后到沩山
沩山问。
长老药山
弄狮子是否。
云是。
沩云。
长弄耶。
还有置时。
云。
要弄即弄。
要置即置。
沩云。
置时狮子在什么处。
云。
置也置也。
僧问从上诸圣。
什么处去。
良久云。
作么作么。
又问。
暂时不在。
如同死人。
如何。
云。
好埋却。
煎茶次。
道吾问。
煎茶与阿谁。
云。
有一人要。
吾曰。
何不教伊自煎。
云。
幸有某甲在。
住云岩后。
一日诸众曰。
有个人家儿子。
问著无有道不得底。
洞山云。
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
云。
一字也无
洞云。
争得恁么多知。
云。
日夜不曾眠。
道吾问。
大悲千手眼如何。
云。
如无灯时。
把得枕子。
作么生。
吾云。
我会也我会也。
云。
作么生会。
吾云。
通身是眼。
一日扫地次。
沩山云。
太区区生。
云。
须知有不区区者。
沩云。
恁么即有第二月也。
竖起扫帚云。
是第几月。
沩低头去。
问僧。
什么处来。
僧云。
石上语话来。
云。
石还点头否。
僧无对。
代云。
和尚未问时。
却点头。
洞山乞眼睛。
云。
汝底与阿谁去也。
洞云。
良价无。
云。
有汝向什么处著。
洞无语。
云。
乞眼睛底是眼否。
洞云。
非眼。
咄之。
大和三年。
己酉十月二十七日。
示灭。
谥无相
塔号净胜云。
释昙晟
俗姓王氏
钟陵建昌人也。
始生有自然胎衣。
右袒犹缁服焉。
遂请出家于石门
年满具法。
参见百丈山海禅师
二十年为侍者
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
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
化徒孔勤。
受益者众。
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
敕谥大师号无相
塔名净胜焉。
系曰。
商那和脩。
华言胎衣也。
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
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
出家成法服。
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
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
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
思过半矣。
何邪师去圣悬远。
和修佛灭百年。
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
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
不其难乎。
故曰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