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惠秀
释惠秀
俗姓李氏
东京陈留人也。
出离尘垢慕尚逍遥。
初以戒律饰躬。
后以禅定为务。
于荆郢之地参问祖师。
既了安然。
回依洛邑天宫寺也。
属则天频幸神都。
道声闻于后听。
屡诏入礼重。
其于悬记未然事合同符契。
长安中往资圣寺
唱道化人翕然归向。
忽诫禅院弟子令灭灯烛。
有白秀曰。
长明灯可留。
亦令灭之。
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云尝有寺家不备火烛。
佛殿被焚。
又有一寺钟楼遭爇。
又有一寺经藏煨烬。
殊可痛惜。
时众不喻其旨。
至夜遗火佛殿钟楼经藏三所悉成灰炭。
方知预知垂警。
玄宗在潞邸时。
曾与诸王俱诣问法。
从容留施一笛。
玄宗出去。
召弟子曰。
谨掌此笛。
后有要时当献上也。
及受睿宗传禅。
弟子达磨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进。
帝悦先知回赐丰厚。
偶示微疾。
告诫门人。
奄然归寂
享年一百岁。
燕国公张说素所归心送瘗龙门山
道俗数千人奔会悲悼焉。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
京兆长安人
宗室后裔。
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
昭宗石门,曾往迎驾。
遇乱,负母退居华山
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
天祐间赐紫
后唐庄宗时广智大师
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
出帝开运中左街僧录
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
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
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郑老莱
老莱
洛邑人
遂州刺史叔则父。
僧静泰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洛阳人
有才辩,善嘲谑。
高宗显庆五年,奉诏于洛阳宫中与道士李荣辩论。
龙朔三年,诏住洛阳大敬爱寺。
麟德元年,奉敕编次经论。
撰成《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初僧。
有才辩,能诗,善嘲谑。
高宗显庆五年(660)奉诏于洛阳宫中与道士李荣辩论。
后诏住洛阳大敬爱寺。
麟德元年(664)后,著《众经目录》5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静泰显庆间洛邑僧。
诗一首。
(《全唐诗》无静泰诗)
王宗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少从王建,被录为假子。
起家兴州刺史
前蜀王建永平四年,兼北路制置指挥使,攻阶州固镇,连破细砂等十一寨。
次年,拔阶州
得秦、、阶三州之地,实赖宗铎之功。
孙思观唐 655 — 7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9 【介绍】: 河南洛阳人
武周长寿初,以武艺超伦擢第,授翊卫校尉
圣历三年,累加宁远将军
中宗景龙元年,累加忠武将军
睿宗景云元年,除胜州长史
玄宗开元三年,拜武州刺史
卒于官。
姚彝初唐 677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16 【介绍】: 陕州硖石人
姚崇子。
释褐为太子通事舍人,改都水使者
出为延州司马,改陇州长史,封虢县
邓州刺史,兼掌商州漕运,仁威并行,阖境肃然。
朝廷嘉之,征拜光禄少卿,卒。
释法如唐 723 — 81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
慈州人
少商贾逐什一利。
忽自悔。
汴京相国寺思法师出家。
登具后。
访道嵩少。
神会禅师洛下
疑情顿释。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
褚墩戍将王文信。
唱众构宇。
以说法匡徒。
刺史李亚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报龄八十九。
三月迁舆于塔。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褚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华原人俗姓张
七岁出家。
北周毁佛时返俗。
隋初投昙猛为师。
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
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
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
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
十三年,诏令巡方。
属世乱,复返南阳
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住大总持寺
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受戒。
不复知且引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近之矣。
释转明隋末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或云姓鹿氏。
其所生禀则未知也。
形服仪貌。
如庸众。
大业八年
忽于雒邑告有贼起。
官司覆检。
茫无宗绪。
上以为疑。
而未之加罪也。
诏絷拘以待。
明年六月扬玄感反。
屠戮之酷。
东都尤甚。
于是其言始验。
诏释之。
会上幸江都
偃师狱吏方虑囚得死罪五十人。
将刑于市。
知驾道偃师
乃伪为饷囚者。
入狱谓诸囚曰。
日驾过此。
汝等必再三大呼有贼。
要使上闻之而后已。
上苟诘其言之所从来者。
则曰从阇梨
如是则庶几可以免死矣。
日驾过。
诸囚既如教。
上果尽释诸囚。
而复逮絷拘之。
忻然无所忧惧。
越王皇泰初
诏听自便。
然犹阴遣三卫防守。
而军国谋猷乃获与闻。
及世充僭号郑。
倍加信奉。
而使士卒防守。
愈益严谨。
围之五重。
动见徵逐。
武德三年
高祖武皇帝京师
亦莫能察其所从至也。
诏住化度寺
是岁八月竟隐去。
不复见。
身历三姓四朝。
交接贵贱。
一遵平等。
人有问其所学者。
答曰平等一法。
吾志所在也。
其泛语则涉因果。
某法师以谤大乘。
故报无择狱。
某法师以精进故。
从羊中来。
尝游总持寺
顾谓众僧曰。
不久此寺当流血矣。
汝等宜共慎之。
众怪其谩。
后以法谚累多被诛。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既以道艺应诏
居慧日。
而朝东莫西
略无定所。
虽官供亦未尝临赴而请给也。
所服裙帔而已。
惊叫狂走。
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帛裹额而趋。
久之枭感反。
其党之军容如之。
感围东都。
有以子明事白之者。
以为神。
召问通塞。
子明遂骂曰。
贼害天下如此。
而欲得国。
岂理哉。
时驾幸涿鹿
闻其说大悦。
遣召而劳之。
寻以箕当风簸土而去。
十年卒于洛。
释转明
俗姓鹿氏
未详何许人。
形服僧仪貌非弘伟。
容止淡然色无喜愠
隋大业八年
无何而来居住雒邑
告有贼起。
及至覆检。
宗绪莫从。
帝时惑之。
未能加罪。
权令收禁。
初不测其然也。
至明年六月
果逢枭感作逆。
驱逼凶丑充。
斥东都。
诛戮极甚。
方委其言有据。
下敕放之。
虽被拘散。
情计如常。
与诸言议曾无所及会帝往江都行达偃师
时狱中死囚数有五十。
剋时斩决。
日吾当放此死厄。
即往狱所假为饷遗面见诸囚告曰。
日车驾当从此过。
尔等一时大呼云有贼至。
若问所由云吾所委。
当免死矣及至期会便如所告。
敕乃总放诸囚。
入禁。
便大笑而受之。
都无忧惧。
于斯时也四方草窃人不聊生。
语矣。
大业末岁犹被拘絷。
越王践祚方蒙释放。
虽往还自在。
而恒居乾阳门内。
别院供拟恐其潜逸。
密遣三卫私防护之。
及皇泰建议军国谋猷。
恒预帷幄筹计利害。
伪郑世充。
倍加信奉。
守卫严设又兼恒度。
至开明二年
唐武德三年也。
从洛宫安然而出。
周围五重初不见迹。
审伪都之将败也西达京师
太武皇帝夙奉音问深知神异。
隆礼敬之。
敕住化度寺
数引禁中。
具陈徵应。
及后事会咸同合契。
其年八月忽然不见。
衣资什物俨在房中。
寻下追徵合国周访了无所获。
在道行涉冥祥。
有问学者。
乃云。
常以平等一法。
志而奉之。
顾其游步四朝。
贵贱通属。
道冠幽极。
皆往师之。
而情一荣枯寔遵平等。
而言调谲诡不伦和韵。
或云。
某法师者见谤大乘生报无择。
某法师者从羊中来。
如此授记其例不一。
行至总持顾僧众曰。
不久此等当流血矣。
宜共慎之。
时以为卓异。
共怪轻诞。
及遭法该等事寻被簿录戮之都市。
方悔前失。
隋末有鲍子明者。
未详何人。
炀帝远召艺僧遂沾慧日。
而历游寺院不止房堂。
随夜即宿略无定所。
既请官供曾不临赴。
不著三衣而服裙帔。
或惊叫漫走言无准度。
大业九年
以绯裹额唱贼而走。
时人以为徵兆也。
及枭起逆。
诸军并著屯项袹頞。
如其相焉。
咸围东都。
召问通塞。
遂恶骂曰。
贼害天下何有国乎。
时在涿郡
闻之大悦。
召而劳遣。
又以箕盛土。
当风扬之后覆。
枭感逆党。
并被诛剪长夏门外。
日别几千。
远应斯举。
大业十年
无故卒于雒邑
僧从谏唐 ? — 8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
邓州南阳人,徙居扬州俗姓张
及壮,忽信佛理,舍妻儿出家。
登戒后,颇了禅旨。
寻住洛阳广爱寺
武宗会昌中被迫归俗。
宣宗初,仍归旧寺。
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广陵
性倜傥。
为乡里所畏服。
有善相者。
谓曰。
子身八尺。
眉目秀朗。
他日必荣寄。
曰。
素不愿仕进。
未知所以荣寄也。
曰非独以仕进为荣寄。
方壮岁。
忽谢遣妻子。
求薙染。
甫登戒品。
因悟心宗。
寻挂锡于洛下广孝寺
慕道之宾。
纷然参访。
民间尤敬事之。
设食必位对宾头卢尊者曰。
固生罗汉也。
会昌沙汰。
乌帽麻袍。
皇甫氏温泉之别业匿焉。
夏尝入定于后冈乔木下。
一日雷电。
风雨大作。
他在者皆惊走。
跏趺坐自若。
徐向空叱曰。
恶畜生敢尔。
大中初
洛下
广陵所生之子长矣。
偶来觐。
于院门不识也。
乃从问所在处。
诡指之曰。
东南。
子去。
因阖户不复出。
咸通七年。
丙戌夏。
遍诣檀越辞别。
且戒诸弟子玄章等。
秋七月朔
旦起盥手焚香。
称慈氏如来。
右胁卧而逝。
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
施诸鸟兽。
三日视之。
肌貌如生。
卒无侵毁者。
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
收合馀烬。
白塔于道旁。
释从谏
姓张氏
南阳人也。
徙居广陵生于淮甸焉。
为性倜傥器宇崇峙。
于闾里间为时畏服。
遇相工曰。
子身长八尺眉目秀朗。
他日必荣寄。
曰。
心不愿仕于荣寄何有。
相工曰。
所寄不可测也。
越壮室之年。
忽深信佛理。
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
甫登戒地颇护心珠。
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
一一指订俾其开觉。
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
禅客鳞集。
如孝子之事父母焉。
洛中有请设食。
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
其为人之钦奉皆此类矣。
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沙门复桑梓。
亦例澄汰。
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
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夏中常就此入定。
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
凡在此者惊奔恐慑。
唯欣然加趺而坐。
若无所闻者。
或问曰。
恶畜生何尔。
大中初宣皇诏兴释氏。
还归洛邑旧居。
其子一日自广陵来觐。
适与遇于院门。
威貌严庄不复可识。
乃问曰。
从谏大德所居。
指之东南可寻。
其子既去。
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若此也。
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
忽出诣檀越家。
辞别曰。
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闻耳。
至秋七月朔旦
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已。
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诫之曰。
人身难得而易失。
急急于物无心无为流转。
无生灭法一切现存。
今乃生也有涯。
暂与尔别。
是日无疾而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
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
一无近者。
遂以饼饵覆之。
经宿有狐狼迹。
唯啖所覆身且俨如。
乃议用外国法焚之。
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人尤归信香火不绝焉。
次有杭州径山释鉴宗
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
礼部侍郎徽之孙
父晟有疾。
割股肉馈啖之绐云。
他畜之肉。
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
乃求出家。
时州开元寺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
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
甚高华望
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
遂常讲习。
闲公亦示其笔法。
渐得凤毛焉。
倏往谒盐官悟空大师
随众参请顿彻心源。
却复故乡劝人营福。
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径山焉。
道俗归心恢扬法教。
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启。
敕赐紫衣。
背山行满皆分枝化物。
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表请。
追谥大师曰无上
祖门传号为径山第二祖
吴兴沈修者。
自号白牙先生
述德为赞记焉。
释从谏
姓张氏
南阳人
徙居广陵为土著姓。
身长八尺眉目魁奇。
越壮室之年忽顿悟真理。
遂舍妻子从披削焉。
于是研精禅观心境明白。
不逾十载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
及来洛师遂止敬爱寺。
既年德并成缁黄所宗。
每赴供皆与宾头卢尊者对食。
其为人天钦奉若此。
唐武宗嗣历改元会昌
爱驭凤骖鹤之仪。
薄点黑降龙之教。
乃下郡国毁庙塔令沙门复。
谏公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枚之温泉别业。
后冈上乔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
或补毳事。
忽一日颓云驶雨。
霆击石傍。
诸兄走往林中。
谏公恬然跏坐若无所闻者。
诸兄致问。
徐曰。
恶畜生而已。
至大中宣宗复兴内教
谏公东都故居。
其子自广陵来觐。
适与遇于院门。
威貌崇严不复可识。
乃拜而问从谏所居。
谏公指曰。
近东头。
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
其割裂爱网又如此。
咸通丙戌岁夏五月
忽遍诣所向信家。
皆谓曰。
建福业。
贫道秋初当远行。
故相别耳。
至秋七月朔
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来。
遂右胁而卧。
呼门人玄章等诫曰。
人生难得。
恶道易沦。
唯有归命释尊励精梵行。
龙华会上当复相逢。
生也有涯与尔少别。
是日无疾奄化。
行年八十馀矣。
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
三日复视之。
饥貌如生无物敢近。
遂覆以饼饵。
经宿有狼狐迹。
唯啖饼饵而丰肤宛然。
乃依天竺法阇维讫。
收馀烬起白塔于道傍。
春秋奉香火之荐焉普闻
释法普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潘氏子。
史不载出家落发之始。
元和中
游蕲之黄国。
爱其峰峦奇秀。
石坛平坦。
乃挂锡焉。
久之附树蓬茨以容身。
忽有人。
援藤萝披草莱以至。
迟回不忍去。
惊问曰。
何知而至。
曰某于山麓。
仰见山巅。
紫气盘礴。
意必有异人。
故至此尔。
近远闻之。
日益趋附。
不数年。
其徒殆千数。
屡辞曰。
老僧独居。
无可利益。
君等亦无所匮乏。
何相求之酷也。
弟子广严卒构钜刹。
得其法者。
莫知其数。
将终集众告曰。
吾其去矣。
尔曹善住珍重。
肉身不坏。
因涂缋之
存至今。
释法普
姓潘氏
庐江人也。
貌古情宽拥败纳观方元和中
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
乃放囊挂锡于中班荆
久之寻附树架蓬茨。
仅容身而已。
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惊怪。
问云。
何缘至此。
曰某本行山麓。
见巅顶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
故来耳。
谛视迟回而去。
山下行者闻而寻焉。
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
却之曰。
老僧独居无物利人。
君等亦无所乏。
由是星居之庵多矣。
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
禅客翕如传其法者无算。
一日集众辞云。
吾其终矣。
汝曹善住珍惜。
加趺坐胡床而卒。
其身不坏散。
后以香泥涂缋之
至乾符中重立碑颂云。
洛京华严寺释休静
不知何许人也。
洞山禅道风行。
往造之。
抉擿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
北返于洛邑开演。
因赴内斋。
诸名公皆执经讽读。
并其徒俱默坐。
帝宣问。
胡不转经。
詶答响应。
仍皆属对悦可帝情。
寻回平阳示灭。
收舍利四处树浮图。
敕谥宝智大师
塔号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