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无碍北周至隋 552 — 645年2月28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2—645 【介绍】: 隋唐间僧。
润州建业人,生于成都俗姓陈
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寻于长安出家。
北周毁佛时,退迹陆沉。
隋初出住秦州永宁寺
寻入长安,研习群经。
复归秦陇
文帝开皇十年,为永宁寺任。
炀帝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方馆刊定佛法。
复西归,炀帝曾赐彩百段。
隋末秦州乱,入京住庄严寺
唐高祖武德八年秦州,以禅习为务。
姜宝谊隋末唐初 ?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19 【介绍】: 隋唐时秦州上邽人
曾游太学受书,业不进,去为左翊卫,以积劳迁鹰扬郎将
唐高祖起兵,受左统军,爵永安县,历右武卫大将军
宋金刚战,被杀,谥刚
李渊隋末唐初 566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渊 高祖 太武皇帝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五月—626年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35 【介绍】: 唐开国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迁狄道,又徙武川镇,后入中原,居南赵郡广阿
字叔德
其祖于北周时封唐国公
七岁袭爵,隋时累迁太原留守
炀帝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
在位九年,平定群雄统一天下,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卒谥大武皇帝
帝姓李氏。
讳渊
字叔德
其先陇西成纪人
后徙长安
祖虎。
佐周有功。
柱国
追封唐公
帝生袭封。
隋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太原留守
明年五月举义兵。
十一月长安
尊立恭帝
自为大丞相
进爵为王。
义宁二年戊寅五月受禅。
建元武德
在位九年八月。
传位太子
年七十一。
谥曰大武皇帝
庙号高祖
追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姜谟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秦州上邽人
隋炀帝大业末为晋阳长。
唐高祖引为司功参军
长安,除相国胄曹参军长道县
及平薛仁杲,擢秦州刺史,有政声。
改守陇州,以老去职。
卒谥安
秦州上邽人
隋大业末为晋阳长。
高祖建义。
引为司功参军
从平京城
相国兵曹参军
封长道县公
秦州刺史
改守陇州
贞观元年卒。
岷州都督
谥曰安
释慧斌隋末唐初 574 — 645年10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和氏
兖州人也。
世习儒。
博通经史。
年十九。
为乡助教
二十三即从薙染。
遍历经庠律肆。
俄入台山
脩诸静虑。
如是八载。
又练业于泰山
灵岩诸寺。
年三十四。
始隶公贯。
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
隋朝为献后。
构禅定。
以进冥福。
诏与诸硕宿数。
夏腊最小。
声称弥隆。
亦像季之杰然者
后充弘福寺主。
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
以疾终。
时年七十二。
释慧斌
姓和氏
兖州人也。
博览经艺文义洞开。
偏晓字源尤明章曜。
年十九乡党所崇为州助教
而情厌烦梗怀慕出世。
年二十三方预剪落。
寻即历听经律相沿两载。
睹讲席喧挠惟论声势。
便入台山修诸静虑。
一入八载备行观法。
乃往泰山灵岩诸寺。
以行道为务先。
年三十四方隶官名。
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
更寻律部博听经论。
而性狎禅林誉彰遐迩。
及献后云背禅定攸兴。
下敕徵延乃旋京邑
于时名望盛德八表一期。
各擅英髦人程鳞翼
夏第最小声称弥隆。
衣钵之外更无箱襆。
容质清素挺异恒伦。
缁素目属莫不回向。
斯亦象季清厉之僧也。
兼以布行纯粹言无品藻。
每闻评论辄即默然。
防护戒仪慈救为虑。
每夏行履执帚先扫。
恐伤虫蚁故也。
随得利养密行檀济。
或造漉囊。
或施道俗。
惟急者方乃行之。
仍复累属勿泄人世。
及帝造寺前访纲维。
京室同美勿高也。
乃下诏徵为弘福寺主。
缉谐上下无敢乖猷。
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
遘疾终寺。
时年七十有二。
自斌之入道。
生常恒务。
多以行道咒业为心。
或诵释迦观音。
或行文殊悔法。
岁中八十一日六时行业前后通数八十道场。
身心悦怿。
所得法利未可知也。
至于教诫门学。
惟论烦恼须断。
每有出罪露过。
无不为之流涕。
喜怒不形诵持无忘。
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属。
道俗归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以下内外懿亲及梁宋诸公皆承戒素。
父朗有子七人。
家世儒宗。
第二也。
仁寿徵入爱敬无因。
朗齿迫期颐。
钟鸣漏尽。
今古意绝。
生死路分。
乃于汶水之阴九逵之会。
建义井一区。
仍树丰碑用裨其德。
其铭略云。
哀哀父母。
载生载育。
亦既弄璋
我履我复。
一朝弃予山州满目。
云掩重关风惊大谷
爱敬之道天伦在兹。
殷忧暮齿见子无期。
凿井通给托事兴词。
百年几日对此长悲。
玉检之南峄阳之北。
获麟之野秉礼之国。
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开高碑斯勒。
崔善为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初贝州武城人
文林郎
以不满隋政日紊,随李渊起兵,署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郡公
高祖武德时,累擢尚书左丞
太宗贞观初,任陕州刺史,入为大理司农二卿,坐事出为秦州刺史
卒谥忠
精天文历算,博仁均撰《戊寅历》,善为多所裁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
冠州举及第,仕文林郎
文帝仁寿中,迁楼烦司户书佐
曾密劝唐高祖举事,兵起,署为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
高祖武德二年(619),拜尚书左丞五年大理卿,转司农卿
太宗贞观初,为陕州刺史,徙秦州刺史
卒,赠刑部尚书谥曰忠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三八、六三、八四。
善为长于天文历算,预修《武德律令》。
王绩有酬唱。
全唐诗》存诗3首。
李密隋末唐初 582 — 61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密 永平 617年二月—618年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
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其先居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家,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初以父荫为左亲卫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隋,以为谋主。
后兵败依翟让号蒲山公
旋为众推立为主,建号魏公
唐武德元年(618)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以赏薄怨恨。
会奉命出使,疑惧谋叛,为熊州副将盛彦师所杀。
生平见《隋书》及新、旧《唐书》本传、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全唐诗》存诗1首,作于隋代
双士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人
高祖武德初,任右武卫大将军
五年,任定州总管
又任相州总管杭州刺史
封吕国公
姜确初唐 ?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 【介绍】: 秦州上邽人字行本
姜谟子。
太宗贞观中将作少匠,以干力称,拜左屯卫将军
以平高昌有功,封金城郡公
太宗将征高丽谏未纳。
从征途中,中流矢卒。
谥襄
李大亮隋末唐初 586 — 6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44 【介绍】: 雍州泾阳人
有文武才略,仕韩国公庞玉行军兵曹
高祖入关,归唐,授土门
金州总管府司马越州都督
太宗贞观初交州封武阳县男,为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
因讨吐谷浑有功,追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右卫率、工部尚书
性忠谨,敢讽谏。
及卒,家无余财,太宗哭之甚恸,谥懿
大亮
雍州泾阳人
隋末署韩国公行军兵曹
李密战败。
贼帅张弼异而释之。
高祖入关。
东都归国。
土门
超拜金州总管府司马
太宗立
封武阳县男
复以功进爵为公。
太子右卫率兼工部尚书
十八年卒。
年五十九。
兵部尚书秦州都督
谥曰懿
襄城公主初唐 ? — 6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 【介绍】: 陇西成纪人
宗女
先嫁萧锐卒,更嫁姜简。
性孝睦,动循矩法,帝敕诸公主视为师式。
许敬宗隋末唐初 592 — 672
敬宗字延族
杭州新城人
武德初府学士。
贞观时累除著作郎
封高阳县男
高宗朝为礼部尚书
册拜侍中
进封郡
中书令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元年致仕。
仍加特进
三年薨。
年八十一。
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
谥谬
改字恭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赵慈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西县人
太宗贞观元年,为豳州治中
时李艺据泾州反,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至豳州慈皓出谒,阴与统军图之。
事泄,为艺所囚。
后官巴州刺史
高宗永徽二年,为曹王友
释静之初唐 604 — 660年2月2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赵
雍州高陵人
始二亲以求嗣。
持诵观音号。
既孕。
母固却欲绝荤。
异平昔。
甫七八岁时。
即依文习弥陀观。
及白骨观。
皆有成。
每志出家。
亲以仅一子不许。
未几父官于蜀。
俄而父卒。
念欲自焚以报。
或引金刚般若以为舍身不如持经。
因剃落。
专依江禅师业定。
贞观初
隐居道江彭山光化寺
一坐十馀年。
不事别房。
受其训者。
常二百馀人。
昼夜进脩罔怠。
旋徙灵岩深山中。
虎与俱无所忤素善。
利州道禅师请安居于剑阁北之穷腹山。
俦侣十馀辈。
蓄米四石。
三月竟而所食一石。
曾未尽。
忽鼻患肉塞。
百方莫能疗。
僧有令诵般若心经万遍者。
至五千遍即肉脱而愈。
尝于秦州为毒蛇所螫。
痛甚。
以三昧力随获消除。
后有疾苦亦如之。
由是撰集诸家观门一卷。
行世。
显庆三年
诏居西明寺
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右胁卧而卒。
寿五十七。
其未卒也。
利州所居寺。
胡桃
忽凋残。
挠拔。
殿宇仆压而像略无损。
其必有所关系哉。
释静之
姓赵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绝无息胤。
祈求遍至而无所果。
遂念观音旬内有娠。
能令母氏厌恶欲染辛腥永绝。
诞育之后。
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
依文修学随位并成。
行见美境骨观明净
性乐出家。
既有一子誓而不许。
随父任蜀不久崩亡。
意欲为父焚身报德。
有一贤人引金刚般若云。
舍身不如持经。
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极。
一入法门翘诚逾厉。
随听经律而意在定门。
后从江禅师习观。
而威容端雅。
见者发心。
贞观初
隐益部道江彭门山光化寺
一十馀载。
常坐茅宇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馀人。
六时三业不负光景。
又别深隐入灵岩山
大虫为偶无所惊扰。
利州道禅师
素交既久。
请入剑阁北穷腹山。
徒侣十馀。
赍米四石。
恰至竟一石未尽。
小时鼻患肉塞。
百方无验。
有僧令诵般若多心万遍。
恰至五千肉铃便落。
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
以观行力便见善境。
自然除灭。
后遇疾苦依前得差。
乃撰诸家观门以为一卷。
要约精最后学重之。
显庆三年
召入西明。
别立禅府。
利州本寺。
桂树忽凋胡自拔。
佛殿无故北面仰地尊仪不损。
斯亦德动幽灵为若此也。
显庆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
右胁而终于西明。
春秋五十七矣。
僧法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
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
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
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
玄龄宰相,以书召之,不从。
卒年七十九。
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祖考历仕魏齐
则兖产也。
幼俊颖。
傲岸时俗。
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
玄龄尝谓之曰。
丈夫于少壮时。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弃去禄位。
以优逸自处。
年二十四岁。
鹰扬郎捋。
遭母忧。
读涅槃经。
至居处迫迮之文。
遂发心出家。
听讲涅槃三十馀过。
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
于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冀州
贞观初
诏私度者处死。
时僧避难峄阳山中。
资给窘乏。
誓不顾身。
即剃落。
走州县。
告急守宰曰。
但施粮饷。
终获福祐。
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济之。
乃两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许。
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
经年米尝不减。
其一五六十人食。
仅两日。
米已告竭。
曰。
无足怪者。
盖所学有大小。
所脩有勤堕。
则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难而至者。
日以增益。
复值雨潦。
莫之归宿。
山有大岩。
虎狼所栖托也。
竟造。
而告语使去。
果去不旋踵。
当是时。
虽身营众务。
仍依哲匠。
探讨华严。
如常时。
及难释。
再往安州皓法师
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
而吾徒之往来者。
过相辅赞。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升座。
开佛经。
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识者谓识。
末世护法菩萨。
俄以棱伽奥义久废。
所在求访。
无恤夷险。
慧可禅师
以达磨之传。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习此经。
故其后裔。
皓法师者。
尤加勖励。
即依禀。
屡蒙击节。
自尔阐演三十馀过。
后学赖以启悟者。
殆莫殚纪今叙师承。
使将来有所考据云。
达磨禅师慧可慧。
育二师。
育师受道。
不务言说。
可师出粲师。
慧师。
盛师。
那老师。
端师。
藏师
真法师
玉法师(已上并讲演。
无著述)。
又出善老师(钞四卷)。
(疏五卷)。
明师(疏五卷)。
胡明师(疏五卷)。
远承可者。
有大聪(疏五卷)。
道荫(钞四卷)。
冲法师(疏五卷)。
岸法师(疏五卷)。
宠法师(疏八卷)。
大明师(疏十卷)。
不承可
自依摄论者。
(疏四卷)。
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
旷法师
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
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茔(并传镫扬化)。
冲公
专以棱伽命家。
前后敷弘。
殆二百过。
当其说时。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莫不曲当。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见之言说。
则已粗矣。
况在纸上者乎。
是谓粗中之粗。
事难一向。
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
有诏兖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
虽名与公贯。
而独以玩弄泉石。
抚接遗逸为心。
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招之。
题书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屡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盖鼎来。
中书杜正伦
亲厕下陈。
共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
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曰。
兖州小僧也。
问何为远至。
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网。
漉信地鱼龙耳。
曰。
斯则大心开士也。
偶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此打人。
钦泰曰。
打人罪。
我自当。
曰。
罪不自当使谁当耶。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哉。
钦泰礼谢。
三藏玄奘
不许人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噫何可及哉。
仆射于志宁谓。
寔法界头陀僧。
未易以名实拘也。
其言得之。
显庆间
还兖。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后不知所终。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也。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
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
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
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修外学
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
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
山有虎穴。
诣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
虎乃相携而去。
及难解乃随处弘法。
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
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
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请还俗。
更依新翻经。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师亦命代弘经护法。
强禦之士不可及也。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上官仪初唐 608 — 664
字游韶
陜州陜人。
幼度沙门
贞观初进士
宏文馆直学士
累迁起居郎
高宗朝迁秘书少监
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许敬宗诬与梁王忠谋逆。
下狱死。
中宗时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
李嘉初唐 611 — 6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1—682 【介绍】: 陇西成纪人字大善
李客师子。
起家为太子左千卫,迁越王府户曹参军
官至隰川
袭封丹阳公
后致仕退居。
僧惠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
唐僧。
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
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
后授太原寺主
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
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
慧立本名子立
高宗改为慧立
俗姓赵氏
天水人
贞观三年
出家豳州招仁寺。
又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次补西明寺都维那
后授太原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
今名盖高宗所易也。
姓赵氏
天水人
其先有以仕宦。
新平者。
因复为豳人。
世负位望。
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
生而岐嶷不群。
志学之年出家。
隶乡里昭仁寺
时贞观三年也。
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又补西明寺都维那
受太原寺主
皆领其寺任。
高宗
尤爱其博考儒释。
雅著篇章。
辞辩云飞。
材思泉涌。
兼以直气正色。
不惮威严。
赴火蹈汤。
无所屈挠。
频承诏。
与黄冠抗论。
上每叹其气局之美。
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
属藁未就而卒。
广福寺沙门彦悰
续成十卷。
以上之。
奉御吕才
造释因明图注三卷。
以非斥诸师正义。
致书责其妄。
且讥其浅陋。
不量涯分。
太常博士柳宣闻之。
译馆大德曰。
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
识者以为然。
释惠立
本名子立
天皇改为惠立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远祖因官徙寓新平
故为豳人焉。
爰祖及父俱驰高誉。
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
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
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
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
识敏才俊神清道迈。
习林远之高风。
有肇融之识量。
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
次补西明寺都维那
后授太原寺主
皆降纶旨令维寺任。
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
妙辩云飞益思泉涌。
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
赴火蹈汤无所屈挠。
频召入内。
与黄冠对论。
皆惬帝旨。
事在别传。
玄奘法师求经印度
若无纪述季代罕闻。
遂撰慈恩三藏行传。
未成而卒。
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
总十卷。
故初题云。
沙门惠立释彦悰笺是也。
削藁云毕虑遗诸美。
遂藏诸地府。
世莫得闻。
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
将出乃即终焉。
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
致书责之。
其警句有云。
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
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
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
不量涯分何殊此焉。
由兹而寝。
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
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
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郝廷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李光弼帐下将。
以保河阳、擒徐璜玉功多,封安边郡王,授神策将军
秦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