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帝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帝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经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远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乘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惟乘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御。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御。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萧瑀唐初 574 — 6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瑀 583年—587年 梁明帝第八子
字时文
后梁明帝子。
封新安郡王
入隋累官河池郡
高祖京师
遣书招之。
以郡归唐。
封宋国公
民部尚书
右仆射
贞观中图形淩烟阁。
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罢为商州刺史
二十一年卒。
年七十四。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
太常谥曰肃
帝以其性忌。
改谥贞褊
岑仲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棘阳人
岑羲弟。
武则天圣历中润州溧水,有善政。
睿宗时,官至商州刺史
赵崇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西县人
赵元楷子。
武则天时,自前庆州同川县丞迁陇州南由
后入朝为金部员外郎,迁虞部郎中商州刺史
姚彝初唐 677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16 【介绍】: 陕州硖石人
姚崇子。
释褐为太子通事舍人,改都水使者
出为延州司马,改陇州长史封虢县子
邓州刺史,兼掌商州漕运,仁威并行,阖境肃然。
朝廷嘉之,征拜光禄少卿,卒。
高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七年,自长安县,贬润州长史
后历商州刺史,入为司封郎中,转工部郎中
官至考功郎中
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玄宗开元七年(719)长安县左迁润州长史
后自商州刺史入为司封郎中,转工部郎中,官至考功郎中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嘉定镇江志》卷一六、《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五与卷九。
全唐诗》存诗1首。
欧阳难盛唐 697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61 【介绍】: 潭州临湘人字子难
通经,明吏术。
玄宗开元十八年,释褐安西参军,屡建军
天宝初,为张掖郡张掖,摄司马知郡事。
课上考,迁岳州长史
时大旱,琟出俸以救饥,全活千人。
三峡转运,迁衡阳长史
安史乱后,为南阳节度副使,守御有功,肃宗降玺书褒之。
官至上洛郡太守
侯莫陈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
玄宗开元九年,自睦州刺史改授湖州刺史
商州刺史
官至相州刺史
卒于开元二十三年以前。
李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后裔。
玄宗天宝中,历、黄二州刺史,兼防御使袭封济北郡王
十四载,守河间郡,为史思明部攻陷,俘送东京
肃宗乾元元年,为商州刺史兴平节度使
二年,兼、许、汝等州节度使
移镇剑南东川
上元二年段子璋反,袭东川
败走,奔成都
王翊唐 ?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7 【介绍】: 并州晋阳人
性谦柔。
商州刺史襄州刺史山东道节度使
代宗时累迁刑部侍郎御史中丞
虽不能举振纲条,然以谨重知名。
卒谥忠惠
李佐唐 73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790 【介绍】: 陇西人字公辅
李礼成五世孙。
玄宗天宝中明经及第,释褐武义
代宗朝,刘晏表为从事,三迁至监察御史,领江西之赋。
申州刺史,移隋州
李希烈为乱,以其徒来劫,以轻骑脱去。
鄂岳都团练使
德宗贞元二年,为商州刺史、金商防御使
有善政,赐金紫。
无何,为管观察经略使
以亲老陈乞,拜京兆少尹
乌崇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代宗广德中为六军使,随郭子仪收复京师
大历中商州刺史
十二年,拜安南都护
吴仲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郭子仪婿。
代宗初,为商州刺史
卫尉少卿充朔方经略副使,改光禄卿
大历八年,自太仆卿鄂岳观察使
时诗人刘长卿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仲孺所诬,贬睦州司马
谢良辅中唐 ?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邓州南阳人
玄宗天宝十载进士第
十四年宣州李白游。
代宗大历初,入浙东节度幕,与严维鲍防等联诗。
累官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四年,任商州刺史,寻为乱兵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 南阳(今属河南)人。
兄良弼亦能诗。
良辅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第十四年宣州泾县,与李白游。
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63-770)间,曾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后仕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四年(783)商州刺史十月为乱军所杀。
事迹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唐诗纪事》卷四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卷一一。
良辅工诗,曾受知于陶翰
全唐诗》存诗4首、又联句2首。
良辅
天宝十一年进士
德宗时商州刺史
李国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后裔。
代宗大历中,官商州刺史
九年,授陕虢观察使
十年,军乱,大掠,逐国清
国清卑词遍拜将士,方定。
朗州刺史
十二年,授黔州刺史黔中经略招讨观察使
杜兼中唐 750 — 80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 字处弘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太宗杜正伦五世孙。
德宗建中元年(780)进士第
后累佐使府
贞元十六年(800)濠州刺史,入为刑部郎中
顺宗永贞元年(805)苏州刺史,未赴,改吏部郎中
给事中,出为商州刺史
宪宗元和三年(808)河南少尹,旋升河南尹
次年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昌黎集》卷二六存其墓志。
全唐诗》存诗1首。
渑水燕谈录》卷六载此诗以为杜暹作。
字处元
元和中历官刑部吏部郎中
出为商州防御使河南尹水陆运使
姚明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建中初,任商州刺史
二年,改陕虢观察使
四年泾原军乱,德宗奔奉天
明扬以军事委副使张劝,自赴行在。
贞元四年,任司农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德宗建中二年(781)商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
四年,德宗奔奉天,乃以军事委副使张劝,自赴行在。
贞元四年(788)司农卿
卒年不详。
事迹见《旧唐书·德宗纪》、《新唐书·李希烈》、《通鉴》卷二三〇。
千唐志斋藏志》收崔恕撰《崔千里墓志》,收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崔芃中唐 758 — 8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2 【介绍】: 博陵人
崔瓘子。
初以门荫调河中府参军,累官殿中侍御史,以事贬台州司马
起为侍御史,历考功员外郎度支郎中
宪宗元和四年,为吏部郎中,充使宣抚浙东。
又为商州刺史
六年,自常州刺史,拜江西观察使
卒于任。
僧无业中唐 760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
商州上洛人俗姓杜
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
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
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
寻遍参名山圣迹。
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
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
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
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
卒谥大达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
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
寄居得否。
已而娠。
及娩异光充室。
童年不戏弄。
行必直视。
坐必跏跗。
见者知其为法器。
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
本禅师
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年十二乃薙落。
阅讲席。
晓寤越流辈。
满年受具于襄州律师
明年夏。
乃为众阐四分律疏。
兼演涅槃。
自尔䌷译经律。
冬夏无所倦。
俄闻大寂以最上乘。
唱化洪州
因往瞻礼。
躯干素颀硕。
大寂见而笑曰。
巍巍佛堂
奈何无佛。
于是跪而言曰。
三乘十二分教。
尝穷其说。
至于宗门即心是佛。
实所不了。
大寂曰。
只此不了底心。
即是。
别更无物。
盖不了是迷。
了之是悟。
迷则众生。
悟则是佛。
佛固不离众生。
离众生别无佛。
亦如以手作拳。
而拳即是手。
由是顿悟。
悲喜交集。
泣曰。
谓佛道旷劫方成。
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
一切具足。
法从心生但有名字。
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既受记莂。
寻诣曹溪
礼祖塔。
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
自洛抵雍止西明寺
众欲举充两街大德。
非其志也。
时则相国李抱真
节镇上党
慕贤嗜善。
未尝有倦色。
坚以币请。
顾语其门人曰。
吾本以避京国浩攘。
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
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抱腹山
又读大藏于清凉山金阁寺
凡八历寒暑。
俄振锡西河
众香寺
州牧董叔缠。
迎徙开元寺。
从容戒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它志。
岂吾缘法在尔耶。
遂领徒说法。
垂二十年。
化旺并汾间。
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
玺书起之。
辞疾不行。
明年加虔降旨。
又固以疾辞。
穆宗即位
尤渴瞻礼。
两街僧录灵准喻旨。
曰师绝尘物表。
秕糠世务。
因其理也。
然法委国王。
请师熟虑。
笑曰。
贫道何德。
累纡圣眷。
行矣。
第恐道途不同耳。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
告弟子惠愔等曰。
见闻觉知。
性同太虚。
不生不灭。
自空寂。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当知。
心性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寔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遂寂。
寿六十三。
腊四十二。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葬之寺庭。
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释无业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闻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
及至成童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坐即加趺。
商于缁徒见皆惊叹。
此无上法器。
速令出家绍隆三宝。
年至九岁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一诵无遗。
年十二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冬夏无倦。
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
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顾必凝睇声仵洪钟。
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于是礼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实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别物更无。
不了时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
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向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实相自具足。
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马燧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瞻礼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
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读大藏经。
星八周天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
远赍敕旨迎请。
至作礼白之曰。
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
法委国王请师熟虑。
此回恩旨不比常时。
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笑曰。
贫道何德累烦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无一物。
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
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龄六十二。
僧腊四十二。
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积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异香西来都馥氛氲。
阖境士庶咸皆闻睹。
及薪尽火灭。
获设利罗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殓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为塔。
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练若之庭。
迁化之岁。
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
遂为碑颂。
敕谥大达国师
塔号澄源焉。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闻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诞生之夕。
异光满室。
至成童。
不为戏弄。
行必直视。
坐即跏趺。
年至九岁。
启白父母。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
五行俱下。
一诵无遗。
年十二。
得从剃落。
凡参讲肆。
聊闻即解。
同学有所未晓。
随为剖析。
皆造玄关。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律师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习。
便能敷演。
兼为僧众讲涅槃经。
法筵长开。
冬夏无倦。
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
特往瞻礼。
大寂一见异之。
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学
粗穷其旨。
尝闻禅门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别物。
更无不了。
不了时。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众生。
悟即是佛。
道不离众生。
岂别更有佛。
亦犹手作拳。
拳全手也。
言下豁然开悟。
涕泪悲泣。
大寂曰。
谓佛道长远。
勤苦旷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自具足。
一切万法。
从心所生。
但有名字。
无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
自空寂。
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又云。
毕尽空寂舍。
又云。
法空为座。
此即诸佛如来。
住此无所住处。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举足下足。
不离道场。
言下便了。
更无渐次。
所谓不动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既传心印。
寻诣曹溪
礼祖塔。
回游庐岳天台
及诸名山。
遍寻圣迹。
自洛抵雍。
西明寺
僧众咸欲举请。
两街大德。
默然叹曰。
亲近国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党
节度使相国李抱真
马燧
累有战功。
又激发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势盛。
然好闻贤善。
虽千里外。
必持币致之。
深重名行。
旦夕赡礼。
麾幢往来。
常有倦色。
谓门人曰吾避上国浩穰名利。
今此又烦接君侯。
岂娱心哉。
言讫。
逍遥绵上抱腹山
又往清凉山
金阁寺
读大藏经。
星入周天。
斯愿方毕。
复振锡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众香佛刹
州牧董叔缠。
请住开元精舍。
谓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复有游方之意。
岂吾缘在此邪。
于是撞钟告众。
作师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宪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诏请入内。
辞疾不行。
明年再降纶旨。
称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礼。
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
远赍敕旨迎请。
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发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
与太虚同寿。
不生不灭。
一切境界。
自空寂。
无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为境惑。
一为境惑。
流转不穷。
汝等常知心性自有之。
非因造作。
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一切诸法。
如影如响。
无有实者。
故经云。
唯有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同用心处。
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坐。
奄然归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