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元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罗国湘州薛氏子也。
丱年入道。
随师游学无常处。
三藏玄奘公
化王中原。
偕友将造之。
事见湘法师传。
因缘既忤。
踪迹遂乖。
任性逍遥。
一无定止。
会王置百座。
召名德讲仁王经本州。
以宿硕闻。
或以其行污𧮂不纳。
居无何。
夫人病脑痈。
医祷皆莫效。
卜曰。
宜致神剂赤县地。
于是遣使西度。
海冥涨中。
忽见人邀至龙君所。
宫殿严丽。
徒从庄萧。
盖非世间耳目所及。
自称钤海
谓使曰。
汝夫人青帝第三女也。
其于佛法尤有愿力。
金刚三昧者。
乃二觉圆通。
示菩萨行也。
我尝得之。
而未易流通。
今以夫人之病。
而发机焉。
则岂惟夫人利益而已。
因持刀裂其腨肠。
入散经三十许纸。
其内外用蜡纸缠滕。
而傅以他药。
且曰。
恐所历有魔事。
故为此耳。
又曰。
可请大安圣者诠次缀缉。
元晓法师造疏讲释。
如是则虽雪山阿伽陀药不过也。
大安者。
形服素诡异。
每击铜钵井市中。
大安大安。
王至是亟召安。
安曰。
但将来。
即以义理。
釐为八品而去。
然终不肯见王。
即疏之牛车上。
成五卷。
且设几案笔砚于牛两角间曰。
本始二觉。
指也。
姑以表之耳。
寻尅日于黄龙寺开阐。
浮薄者忌其能。
窃之以逃。
王命限三日。
更出略疏三卷。
以急疗治。
宣吐雍容。
辩抗敏锐。
称扬弹指声沸于空。
其曰。
昔日采百椽时。
虽不预会。
今朝横一栋处。
惟我独能。
所以讥曩者之𧮂焉。
众有惭色。
后不知所终。
释元晓
姓薛氏
东海湘州人也。
丱䰂之年惠然入法。
随师禀业游处无恒。
勇击义围雄横文阵。
仡仡然桓桓然。
进无前却。
三学之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精义入神为若此也。
尝与湘法师入唐。
慕奘三藏慈恩之门。
厥缘既差息心游往。
无何发言狂悖示迹乖疏。
居士入酒肆倡家。
若志公持金刀铁锡。
或制疏以讲杂华。
或抚琴以乐祠宇。
或闾阎寓宿。
或山水坐禅。
任意随机都无定检。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诸德恶其为人。
谮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祷请山川灵祠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王名钤海
使者曰。
国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
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为增上缘。
欲附此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付授使人。
复曰。
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大安圣者铨次缀缝请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假使雪山阿伽陀药力亦不过是。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时王闻而欢喜。
乃先召大安圣者黏次焉。
大安者不测之人也。
形服特异恒在市廛。
击铜钵唱言大安大安之声。
故号之也。
王命安。
安云。
但将来不愿入王宫阈。
安得排来成八品。
皆合佛意。
安曰。
速将付元晓讲。
馀人则否。
受斯经正在本生湘州也。
谓使人曰。
以本始二觉为宗。
为我备角乘将案几。
在两角之间。
置其笔砚。
始终于牛车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时有薄徒窃盗新疏。
以事白王。
延于三日。
重录成三卷。
号为略疏
洎乎王臣道俗云拥法堂。
乃宣吐有仪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声沸于空。
复昌言曰。
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
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
时诸名德俯颜惭色伏膺忏悔焉。
初晓示迹无恒化人不定。
或掷盘而救众。
或噀水而扑焚。
或数处现形。
或六方告灭。
亦杯渡志公之伦欤。
其于解性览无不明矣。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入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系曰。
海龙之宫自何而有耶。
通曰。
云。
龙王宫殿中有七宝塔。
佛所说
诸深义别有七宝箧满中盛之。
谓十二因缘总持三昧等。
良以此合行世间。
复显大安晓公神异。
乃使夫人之疾为起教之大端者也。
姓薛
东海湘州人
三学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
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
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
祷请山川灵祠。
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
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
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
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
王名钤海
使者曰。
国夫人
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
乃二觉圆通。
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
为增上缘。
欲附此
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
付授使人。
复曰。
渡海中。
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
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
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时王闻而欢喜。
乃召元晓
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号为略疏
乃宣吐有仪。
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
声沸于空。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王宗昱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前蜀
王建赐其姓名,录为假子。
历官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王衍东游,会后唐师入境,宗昱招讨使,逆战于三泉,兵败降后唐
唐顺宗中唐 761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6 【介绍】: 即李诵
唐朝皇帝。
德宗长子。
德宗建中元年立为太子
贞元二十年,病风且喑。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罢官市,出宫女及教坊女乐九百人。
因久疾不愈,在位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所迫,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
次年卒,谥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帝讳
德宗长子。
上元二年生。
封宣城郡王
大历十四年六月进封宣王
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
七月
以疾令皇太子监国
八月
传位皇太子
元和元年正月
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
是月崩。
年四十六。
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大中三年
加谥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