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王德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高宗总章元年,任乾封县
历任司封吏部员外郎
调露二年,自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旋罢为相王府长史
睿宗文明元年,复自太常卿侍中
武则天垂拱元年,得罪配流象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王德贞,生卒年不详。
高宗总章元年(668)乾封县
历任司封员外郎吏部员外郎
调露二年(680)四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相高宗
同年九月罢为相王府长史
文明元年(684)二月,自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侍中,相武后
后为纳言
垂拱元年(685)配流象州
卒,赠左仆射
事迹散见《旧唐书·高宗本》下与《则天皇后本纪》、《唐会要》卷七〇、《唐诗纪事》卷五、《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及卷六。
全唐诗》存诗1首。
韦安石初唐 651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14 【介绍】: 京兆万年人
明经第。
累除雍州司马
宰相苏良嗣荐于武则天,历迁德、郑二州刺史,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元年,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知纳言事。
张易之等宠横,安石数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
中宗神龙元年,罢相,俄迁中书令封郧国公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
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拒不往。
复罢政事,留守东都
后以事累贬沔州别驾,发愤卒。
玄宗天宝初追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14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明经,授乾封
雍州司兵参军膳部员外郎文昌雍州司马,并、德、郑三州刺史
久视(700)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数折辱张易之武三思,出为扬州长史
中宗神龙初(705),征拜刑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复同三品,迁中书令封郧国公,为侍中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复为侍中中书令
开元元年(713)出为蒲州刺史,转青州刺史
二年贬为沔州别驾,愤激而卒。
谥文贞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3首。
主要活动
  • 明经科
僧道宣隋末唐初 596 — 6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
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
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
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
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
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
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
懿宗时追谥澄照
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道宣俗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父申。
陈吏部尚书
九岁依智頵律师出家。
年十六从智首律师受具。
隋大业中
西明寺初就。
诏充上座。
龙朔中京兆崇义寺。
乾封二年卒。
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广陵太守让之后。
考申陈吏部尚书
母梦月贯怀而娠。
又梦梵僧语之曰。
汝所娠者。
即梁之僧祐
僧祐南齐僧护也。
宜从出家。
崇树释教。
九岁能文辞。
十五岁习诸经律。
十六岁出家。
依智頵律师
受业日严寺。
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
隋大业间
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
仍习律焉。
才听一过。
即欲脩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脩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遽去律也。
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仙掌谷。
所居乏美饮。
或过而指其地曰。
此可以井。
凿之。
仅深尺馀。
而水足用。
后因寺之。
而号以白泉。
俄徙崇义精舍。
又徙丰德寺
尝独坐。
神人告曰。
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
构而居之。
可以成道。
又筑辟而徙焉。
贞观中
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
终南时。
龙化为男女之形。
以礼谒。
沙弥或顾盻。
起妄念者。
龙怒将攫搏之。
寻悔吐毒井中。
及去戒
且勿汲。
乃封闭至今云。
处士孙思邈
游林下密甚。
会天早。
西域僧请于朝。
结坛祈雨昆明池上。
昆明池水。
日缩数尺。
夜方行道。
忽有老人。
状颇仓卒。
前拜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
无雨盖天数。
初非弟子所敢为。
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
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
命在旦夕。
惟和尚慈悲加护。
曰。
胡僧虽贪。
而杀吾类也。
岂相扼哉。
孙先生仁者。
汝往求救。
庶几其怜汝而救矣。
老人扣思邈
指。
思邈曰。
吾闻昆明池龙宫。
有神方三十首。
能以予我。
当汝救也。
老人曰。
此帝命不许辄传。
事急矣。
固何所吝。
顷之方至。
思邈谓老人曰。
汝还无惧。
自尔池水大涨。
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
而久不变香色者。
有送季孟柰果
而味异世间者。
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
至于筑坛。
而长眉之僧谈论。
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
传祇桓图经。
致佛牙舍利。
天童左右给侍。
天人往来议论。
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
西明寺成。
充上座。
三藏奘公翻译。
例送舍利。
建塔扶风无忧王寺。
皆奉诏。
撰法门文记。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三宝录。
羯磨戒疏。
行事钞。
义钞等。
二百二十馀卷。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
安坐而化。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窆于坛谷石室。
平生三衣皆苧。
一食唯菽。
杖锡以行。
敷具而坐。
三果梵僧赞曰。
自佛灭后。
像法住世。
行毗尼者。
唯师一人而已。
咸通十年
谥澄照
塔号净光。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陈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和尚法力加护。
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西明寺初就。
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
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西明寺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云。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既弱冠极力持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花芬芳奇草蔓延。
隋末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
形似枣花大如榆荚。
香气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李
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也。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遽问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
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
保銶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姓钱
丹徒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盛德百代。
母娠而梦月贯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十五厌俗。
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十六落发。
日严道场。
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
智首律师受具。
习律才听一遍。
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已。
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
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
奇草蔓延。
隋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宫村。
净业寺地。
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
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
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
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
将搏攫之。
寻追悔。
吐毒井中。
知封闭。
人或潜开。
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
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
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
又供奇果。
味甘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有处士孙思邈
常隐于终南山
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
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
昆明池
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
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
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
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西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法力加护。
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
冤诉再三。
律师示我。
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
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
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
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
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
无惧番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
数日溢岸。
西僧术尽。
西明寺初就。
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贞观中
西明寺行道。
足跌。
前有物扶持。
履空无害。
熟视之。
乃少年也。
遽问。
何人。
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
拥护久矣。
曰。
贫道修行。
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
俄授于
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
有一天来。
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
云是棘林香。
后十旬安坐而化。
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
令饰图写宣之(著续高僧传)。
杜牧唐 803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85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牧之
杜佑孙。
文宗大和二年进士
初为弘文馆校书郎
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
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
后泽潞平,略如其言。
又曾注《孙子兵法》。
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有《樊川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紫微省,称中书舍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
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
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随赴宣州
七年牛僧孺之辟,在扬州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
九年长安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837)宣州团练判官
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
宣宗大中二年(848)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中书舍人,卒。
临终作《自撰墓志铭》。
新、旧《唐书》有传。
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
杜牧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
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
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
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
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
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
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
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
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
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
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
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
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亦从之。
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
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
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睦二州刺史
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
知兵,善古文。
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
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
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
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
京兆万年(今西安)人。
官至中书舍人
人称杜甫为"老杜",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有《八六子》等词。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
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
晚年居长安城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
曾作《寄牛相公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
)补诗一首。
字牧之
驾部员外郎从郁子。
进士
复举贤良方正
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
左补阙
膳部比部员外郎
黄池睦三州刺史
司勋员外郎
吏部
湖州刺史
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
中书舍人
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杜牧《献诗启》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
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
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
……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新唐书本传
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
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
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
《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
《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唐诗品》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
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
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
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
晚唐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
多歧亡羊,信哉!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
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
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
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
《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
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
《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
《四库全书总目》
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
《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
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
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
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
杜牧之与韩、、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
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
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
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
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
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
《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
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
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
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
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
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
”亦谓其味耐寻也。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
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
《瓶粟斋诗话》
晚唐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
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
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
《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主要活动
  • 828年,进士、贤良方正科
  • 82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三月,在长安。杜牧应制举贤良方正能方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授官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828年-833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市),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十月,尚书右丞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试大理评事,随沈传师赴洪州
  • 833年-835年,淮南道扬州(江苏扬州市),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掌书记,四月,沈传师内召为吏部侍郎。杜牧应牛僧孺之辟,赴扬州,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
  • 835年-83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监察御史,杜牧转真监察御史,赴长安供职
  • 837年-838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秋末,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为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携弟杜顗同往宣州
  • 838年-839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宣州区),左补阙;史馆修编,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编,但本年并未启程赴京,仍留宣州度岁
  • 840年-84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史官修编,在长安,杜牧为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
  • 842年-84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黄州刺史,杜牧出为黄州刺史,离长安
  • 844年-846年,池州刺史,杜牧赴池州任,道中作诗一首
  • 846年-848年,江南东道润州(江苏镇江市),睦州刺史,杜牧乘船沿江东下,过镇江。有诗一首
  • 848年,江南东道睦州建德(浙江建德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九月初,杜牧自睦州启程赴长安,作诗一首
  • 84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十二月,杜牧至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 849年-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在长安,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正月,杜牧奉诏撰故江西观察使韦丹遗爱碑
  • 85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吏部员外郎,在长安,杜牧转吏部员外郎
  • 850年-85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乐游原(陕西西安市),湖州刺史,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有诗感怀
  • 851年,江南东道湖州玲珑山;霅溪馆(浙江湖州市),考功郎中;知制诰,秋,杜牧拜考功郎中、知制诰。罢郡得替后,移居霅溪馆,游玲珑山,有诗一首
  • 85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市),中书舍人,在长安,杜牧迁中书舍人。见温庭筠诗,赏之。温庭筠致书于杜牧,望其汲引
韦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隐圭
韦表微子。
宣宗大中七年进士
初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掌书记
懿宗咸通十年,自职方郎中翰林学士,加户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十二年,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为承旨学士
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僖宗乾符元年,出为鄂岳观察使六年任尚书左丞
温庭筠襄阳唱和诗编入《汉上题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隐圭下杜(今陕西长安县南)人。
韦表微子。
宣宗大中七年(853)进士第,初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掌书记,累官职方郎中
懿宗咸通十年(869)翰林学士,加户部郎中,迁中书舍人
十二年又迁工部侍郎
次年,加承旨学士,旋改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僖宗乾符元年(874),出为鄂岳观察使
六年任尚书左丞
事迹散见《旧唐书·韦表微》附、《唐诗纪事》卷五八、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一二。
工诗,与李商隐罗隐等交往唱和。
其在山南东道幕时,又与元繇段成式温庭筠唱和,辑成《汉上题襟诗集》。
其诗尤以《岳麓道林寺》著名。
杨慎称此诗乃“效工部之体”,“佳句层出”(《升庵诗话》卷一〇)。
全唐诗》存诗10首、残句2联。
字隐圭
下杜人
大中中进士
徐商掌书记
咸通十四年御史中丞
终上书左丞
主要活动
  • 853年,进士
于武陵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名邺,以字行。
唐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
往来商洛、巴蜀间。
尝卖卜于市,隐居自适。
后欲卜居潇湘,未果。
一说唐末登进士第五代时后唐,曾任都官员外郎工部郎中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自缢卒。
工诗,尤善五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名邺,以字行。
杜曲(今陕西长安县南)人。
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往来商、洛、巴、蜀间。
不慕荣贵,卖卜于市,隐居自适。
山僧道士、隐者交往。
后至潇湘,爱其风景,欲卜居而不成,遂归老嵩阳别墅。
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五八及卷六三、《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八。
武陵工诗,尤长五律。
辛文房称“兴趣飘逸多感。
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唐才子传》卷八)。
胡震亨谓其“拟项斯马戴未足,方储嗣宗司马札有余”(《唐音癸签》卷八)。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于武陵诗》1卷、《于邺诗》1卷。
全唐诗》存于武陵诗1卷、于邺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于武陵,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杜曲人
大中中,登进士第
曾漫游巴蜀、商洛、吴楚等地,后归老嵩阳别墅。
工五言诗,多羁旅行役、送别寄赠之作。
有《于武陵诗》一卷,又《于邺诗》一卷。
全唐诗于邺于武陵名下各编诗一卷,其中十八首诗重出互见。
或云武陵名邺,然此事未见北宋前记载,唐末有于邺,恐别是一人。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门八人:僧良又、潘诚于武陵詹雄、及准、僧志定、俞凫、朱庆馀
武陵)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
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
于邺诗小小有致,拟项斯马戴未足,方储嗣宗司马扎有馀。
《诗源辨体》
于武陵集》五言律之外,惟绝句数篇而已。
其诗气格遒紧,故为矫激,而声韵急促,语意快露,实多出于元和,亦晚唐一家。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于邺五律外无别体,所得句亦镂心刻骨者也。
虽乏峭削之致,然自不得混水部派,附贾氏门后。
主要活动
  • 大中中,进士
张契真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钱塘人
生有异相,青骨方瞳,形如瘦鹤。
曾独处真圣宫数年,翻绎蕊笈琅函之秘,深得微旨。
后归宋,选居太乙宫赐号元静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