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孟昭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僖宗朝为左拾遗
上疏论宦官专政,田令孜矫诏谪嘉州司户参军,遣人沉之于蟆颐津。
昭图
僖宗左拾遗
以论宦寺专政。
田令孜矫诏谪嘉州司户参军
使人沉之于蟆颐津。
欧阳彬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衡山人字齐美
好学,工辞赋。
曾以文马殷,不用。
乃入成都,献赋于前蜀王衍,擢为翰林学士
后归后蜀孟知祥孟昶广政中累官至宁江军节度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950) 字齐美衡州衡山(今湖南衡阳)人。
家世为县吏
初谒后楚马氏,掌客吏索贿,耻以私进不予,遂落魄湖南市中。
后入成都,献《万里朝天赋》,前蜀后主大悦,擢居清要。
后历兵(一作户)部侍郎翰林学士
乾德六年(924),为通好使出使后唐
前蜀亡,复归后蜀
广政初,为嘉州刺史
累官尚书左丞,出为宁江军节度使
十三年(950)卒。
生平散见《五代史补》卷三、《鉴诫录》卷一、《蜀梼杌》卷下、《十国春秋》本传。
工辞赋,为文词切而理真。
全唐诗》存词1首、诗断句2联,《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字齐美
衡州衡山人
翰林学士
王氏亡。
复仕后蜀。
广政初累官尚书左丞
出为宁江军节度使
十三年卒。
苏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眉州眉山人
苏洵曾祖。
味道后,颖悟过人。
成都,遇道士异之,谓能变化百物,将以授之,固辞,道人益奇之。
自是隐名益彰。
刘赞前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前蜀
后主王衍时为嘉州司户
工画人物、花鸟及龙水,迹意兼善。
学士韩昭狎宴后宫,绘《陈后主三阁图》,并作歌以谏,不能用,亦不罪之。
有《玉堂集》,又编有《蜀国文英》。
田淳后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成都人
后蜀
孟昶广政时龙游县
好谈治乱大略,屡陈朝廷得失。
上疏谏言,语多剀挚,昶不能用。
或劝以逊辞取贵仕,曰:“大丈夫岂能附狗鼠以求进哉!
”其侃直多类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五代后蜀时进士第
文学,性刚介,不畏强暴。
历任犀浦主簿龙游,因得罪权贵,屡遭倾危。
后以纵酒狂吟而免祸。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一二引《该闻集》载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成都人
后蜀广政中龙游
主要活动
  • 五代后蜀时,进士
周利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中宗神龙初侍御史,附托权要,出为嘉州司马
崔湜意,为武三思鸩杀桓彦范敬晖等,擢左台御史中丞
玄宗先天初广州都督,专事割剥,州人苦其残虐,迫而为寇,贬涪州刺史
开元中敬晖子讼父冤,复贬邕州长史,赐死。
马正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扶风茂陵人
马璘之祖。
玄宗开元中,历、安、巂、鄯四府都督,陇右节度鄜三州刺史左右武卫大将军封扶风公
卒。
李颀盛唐 690 — 7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川人
进士第
新乡
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曾官新乡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
—约751),籍贯不详。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授新乡
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
天宝八载秋高适封丘尉有诗送之。
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只到黄绶”。
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
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
有《李颀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
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
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
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
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
“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
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
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
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
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
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
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
、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诗肤俗,不啻东家矣。
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
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
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
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
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
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
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
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
李东川,则不尽尔也。
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
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
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
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
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主要活动
  • 725年,进士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0—约756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少伯
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汜水
以故贬岭南,北归,迁江宁丞。
晚年又贬龙标
故世又称王江宁王龙标
以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一作亳州),为刺史闾晓丘所杀。
工诗,擅长七绝,以边塞诗《出塞》、《从军行》等知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南),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博学宏词科,迁汜水
越数年,以事谪岭南
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
史传称后以“不护细行”,又贬龙标
安史乱起,昌龄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为所杀。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昌龄开元天宝间杰出诗人。
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什,清刚俊爽,深厚婉丽。
时人殷璠以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称其诗“惊耳骇目”,乃“中兴高作”。
(原出《河岳英灵集》卷中,兹据《唐诗纪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另有《诗格》传世。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又4句。
唐诗汇评
王昌龄(694?
-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举博学宏辞科,授汜水
获罪谪岭南二十七年遇赦北还。
二十八年冬,为江宁
天宝中,贬龙标
安史乱起,北归,为濠州刺史闾皇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昌龄工诗,时称“诗家天子”;尤长七绝,与李白共称“联璧”。
有《王昌龄集》五卷,已佚。
又著《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今传本多疑非原著。
有《王昌龄集》二卷和《王昌龄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龄诗注》。
王昌龄(698—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再迁江宁县,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江夏(今武昌)游玩时曾作惜别诗《送人归江夏》,因情造景,借黄鹤楼抒情,表现了友人间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昌龄字少伯
江宁人
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又登博学宏词科
再迁泛水尉。
龙标
以世乱还乡里。
刺史闾邱晓所杀。
作品评论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新唐书本传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
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
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
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
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艺苑卮言》
七言绝句,王江宁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
摩诘五言绝,穷幽极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李(白)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陲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书有利涩,诗有难易,难之奇,有曲涧层峦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歌行,易中之易。
难而苦为长吉,易而脱为乐天,则无取焉。
总之,人力不与,天致自成,难易两言,难可相忘耳。
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此中晚唐绝句所以病也,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椎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
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全唐风雅》
钟云: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黄绍夫云: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诗辩坻》
龙标七言古,气势太峻而才幅狭,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吴敬夫云:龙标七绝名手,五古笔法高妙,往往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论”,“独立君始悟”、“海静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袭,故愚者入其鬼窟中。
岂若“久之风寂,远闻樵声至”、“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顿挫雄浑也?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侧,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历代诗法》
龙标五古,胜情旷致,刊落凡俗。
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唐诗别裁集》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挹翠楼诗话》
有识者皆当戒心读王龙标“大漠风尘”、“白马金鞍”、“驰道杨花”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讽,使深心人于言外领会,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绝所以独冠三唐。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岘佣说诗》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
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其源出于鲍明远,缩作短篇,自成幽峭。
七绝擅名,亦由关塞之词,江山所助。
主要活动
  • 727年,进士
  • 727年-73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校书郎,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土,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次考试在东都洛阳城举行。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开元十四年,严黄门知考功,以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 734年,宏词科
  • 734年-739年,都畿道河南府缑氏南溪(河南偃师),县尉,选宏词,超绝群类,拜汜水尉。缑氏尉沈兴宗置酒留别
  • 740年-74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县丞,冬,被任为江宁县丞。至洛阳则停留数月方才南行
  • 749年-755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南陵),县尉,秋,贬为龙标尉王昌龄沿长江而上,至鄂措(今湖北武昌)而南下洞庭湖,经沉江至龙标。至南陵有诗寄友人皇甫岳,王诗残句:“昨从金陵邑。远访沉淫滨。”
赵廷美南唐至宋初 947 — 9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984 【介绍】: 字文化本名光美
宋太祖太宗异母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御使次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宝六年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立,为开封尹封齐王
太平兴国中从征太原太宗留守京师
进封秦王
七年,被诬有异谋,出为西京留守
再坐与宰相卢多逊交通,降为涪陵县房州安置。
旋忧悸成疾而卒。
追封涪王谥悼
全宋文·卷一三○
赵廷美(九四七——九八四)字文化本名光美太祖次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禦使二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六年,授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
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太平兴国七年,或告廷美将有阴谋,罢开封尹,授西京留守
赵普卢多逊廷美交通事上闻,降涪陵县房州安置。
雍熙元年,至房州,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宋史》卷二四四有传。
主要活动
  • 976年-982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982年-985年,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河南府知府兼安抚使
岑参唐 717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5或约717—770 【介绍】: 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棘阳
岑文本曾孙。
玄宗天宝初进士
曾入高仙芝幕,任掌书记,至安西武威;又入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肃宗时杜甫荐为左补阙,出为嘉州刺史
后客死于成都
工诗,多写边塞风光,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7—770,一说715—769 排行二十七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出生于没落之世家,曾祖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早岁已陷孤贫。
玄宗天宝五载(746)进士第(杜确岑嘉州集序》云天宝三载及第,与行年不合,“三”应为“五”之误),任右内率兵曹参军
天宝间曾两次出塞,来往于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间,任节度掌书记节度判官
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代宗大历二年(767)出守嘉州,后客死成都
生平事迹见其《感旧赋》及杜确岑嘉州集序》。
闻一多有《岑嘉州系年考證》。
岑参以边塞诗名世,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适并称高岑。
其诗雄奇豪纵,尤善描写边地风貌与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为“盛唐气象”在边塞诗中之反映。
辛文房称“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
……诗格尤高,唐兴罕见此作”(《唐才子传》卷三)。
七言歌行尤为擅长,清施补华云:“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
”(《岘佣说诗》)其五言山水诗则清峻奇逸,时人将其与南朝诗人吴均何逊相比(见杜确岑嘉州集序》)。
诗集通行者为《四部丛刊》本《岑嘉州》,校注本有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全唐诗》存岑参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
唐诗汇评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官至宰辅。
幼丧父,孤贫,笃学。
天宝三载,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高仙芝幕,充节度掌书记
长安,与杜甫、高运等唱和。
十三载,复入安西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至灵武,迁右补阙,后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子中允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虞部库部郎中等职。
永泰元年,出为嘉州刺史
杜鸿渐镇蜀,表为职方郎中侍御史,列在幕府
大历三年七月,罢嘉州任东归,阻兵,流寓成都,遂终于蜀。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南阳人
天宝三年进士
累官右补阙
起居郎
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
杜鸿渐西川
表为从事
职方郎御史幕职
作品评论
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
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
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巧焉。
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周紫芝《书岑参诗集后》
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
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既画公象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馀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
《后村诗话续编》
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
《骚坛秘语》
突兀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
《吟谱》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
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
《唐诗品》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
五言古诗从子建以上,方足联肩。
古人浑厚,嘉州稍多瘦语,此其所不迨亦一间耳。
其他乃不尽人意。
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汉,时华润近人之态,终然一短。
《批点唐音》
五言豪整,至于姿态,当远让卫、孟。
《艺苑卮言》
高、岑一时不易上下。
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陡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
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七言,岑稍浓厚。
古诗自有音节。
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
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
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
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差。
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
然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
高、岑井工起语,岑尤奇峭,然拟之宣城,格愈下矣。
高气骨不逮嘉州,孟材具远输摩诘,然并驱者,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澹自得,其格调一也。
嘉州格调严整,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
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
故曰:“大巧若拙”。
岑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高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
岑之败句,犹不失盛唐;高之合调,时隐逗中唐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诗源辨体》
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间有涉新巧者,如“孤灯然客梦,寒件掏乡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塞花飘客泪,边挂乡愁”,大约不过数联。
然高、岑所贵,气象不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
《近体秋阳》
集诗虽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于人,岂惟达夫不中比拟,即一时王、孟诸作手,要之总非其伦。
乃千古以高岑称,何其冤也。
《古欢堂杂著》
嘉州(五律)句琢字雕,刻意锻炼。
《唐诗别裁》
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寒。
《唐诗别裁》
嘉州五言,多激壮之音。
予读嘉州全集,爱其峭茜苍秀,如对终南、太华。
其近体略逊古诗。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
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风会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
诗奇而入理,乃谓之奇。
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
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
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
如《游终南山诗》:“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紫阁云,西入
”余尝以己巳春夏之际,独游终南山紫、二阁,遇急雨,回憩草堂寺,时原空如沸,山势欲颓,急雨劈门,怒雷奔谷,而后知岑之诗奇矣。
又尝以己未冬杪,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髁膝。
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云奇而实确也。
大抵读古人之诗,又必身亲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魄动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七绝)王、李以外,岑嘉州独推高步。
唯去乐府意渐远。
五言源出千吴、何,叠藻绵联,掞张典雅,如五丝织锦,裁缝灭迹。
七言出没纵横,翱翔孤秀,振音中律,行气如虹,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浏亮,令人神往心倾。
边塞萧条,吹笳声裂,刘越石幽燕之气,自当擅绝一场,而格律谨遒,贵在放而不野。
律体温如,亦兼绵丽;绝句犹七言本色,而神韵弥深。
《诗学渊源》
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
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时亦谓之“嘉州体”。
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走马川》诗三句一转,亦为创作。
《唐宋诗举要》
吴曰:盛唐古风,李、杜以外,右丞嘉州其杰出者。
主要活动
  • 745年-748年,京畿道京兆府醴泉(陕西礼泉),兵曹参军,进士及第次年始解褐,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居长安,半官半隐。与杜明府宴饮,有诗纪之。
  • 746年,进士,杜确《岑嘉州集序》云天宝三载及第。
  • 749年-753年,陇右道(甘肃天水),佐幕,749年冬,岑参时33岁,入佐高仙芝幕府。西行由阳关一线至安西,途经陇山时有诗寄友人宇文判官。
  • 754年-755年,陇右道(甘肃天水),支度判官,754年夏秋间赴北庭,入封常青幕府,途过陇山,思家,有诗。
  • 756年-757年,陇右道庭州轮台(新疆乌鲁木齐),支度副使,春,在轮台。与独孤渐道别,有诗送行,并呈严武。
  • 757年-758年,京畿道岐州凤翔(陕西凤翔),右补阙,757年二月肃宗至凤翔。六月,岑参抵凤翔行在,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
  • 759年-761年,京畿道京兆府咸阳(陕西咸阳),长史,初春,在渭城西郊行有感,作诗赠蓝田张主簿。
  • 762年,京畿道华州潼关(陕西潼关),太子中允;关西节度判官,春,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在潼关镇国军句覆使官署,有诗致王政。
  • 762年,都畿道陕州陕州(河南陕县),掌书记,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适会诸道节度使于陕州,进讨史朝义,岑参为掌书记,在陕州。辛判官入京奏事,于月城楼有诗送行。
  • 76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祠部员外郎,763年正月再入长安,任职御史台。秋,任祠部员外郎。京兆府尹刘晏府中棠树降甘露,以为瑞征,有诗记之
  • 76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考功员外郎、虞部郎中,764年,改考功员外郎,寻转虞部郎中。在长安,严武官拜御史大夫,再赴蜀中任职并省亲,有诗送行。
  • 76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库部郎中,765年转库部郎中。在长安,苏震去世,作挽歌二首悼之。
  • 76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嘉州刺史,十一月,赴蜀途中,有诗酬和成贲《骆谷行》。
  • 766年-76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职方郎中兼侍御史,766年,岁初在长安,二月,诏相国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蜀乱。杜表岑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同入蜀。二月至四月滞留梁州,四月南行入蜀,六月过剑门,七月抵成都。有诗酬和杜鸿渐《初发京城作》。
  • 767年-768年,剑南道益州益州(四川成都),刺史,767年四月蜀乱平,杜鸿渐入朝。早春,岑参在成都,曾陪崔宁泛舟浣花溪,宴饮,有诗。
王良士中唐 ? — 81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4以后 德宗贞元四年(788)五年进士第,为西川节度使韦皋从事
宪宗元和元年(806)刘辟西川叛,王良士房式等俱受裹胁。
高崇文西川,释之。
后官至嘉州刺史
事迹见裴度刘太真碑》、《旧唐书·房式》等。
全唐诗》存诗2首。
其中《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又作车𥾝诗。
另有代宗大历初参浙西节度使韦元甫幕之王良士,当为另一人。
主要活动
  • 788年,进士,或五年登进士第。
僧志宽隋末唐初 566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43 【介绍】: 唐僧。
河东人俗姓姚
博览众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
邑多虎暴,都督张逊命志宽祷之,后虎患渐少。
太宗贞观中,蒲晋旱,志宽曾曝烈日中祷雨。
志宽俗姓姚氏
蒲州河东人
青州刺史任予。
自幼出家。
大业中以事流西蜀
贞观初还乡里。
十七年卒于仁寿寺
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姚氏
河东蒲州人
青州刺史少知。
名历听经论。
尤以涅槃十地为心要。
东西寻访。
惜寸阴
且履信无矫妄。
尝买衣帛长安市中。
其人云。
可先付直。
明当如数。
求所在送至。
从之。
归为诸僧言。
诸僧笑其为所绐。
曰。
自念平生未尝诳物。
物岂复肯诳我哉。
其人果如约。
尤不怠于瞻视病患。
近远使舆致房中治。
理无小废。
或腹痈不易出脓。
辄为口𠲿之。
炀帝闻其行解。
诏居慧日。
杨玄感叛。
类下狱待罪。
有遣饷。
悉分散。
无所私。
后配役。
负土筑御道。
同役者。
告以既无监检。
可稍纵。
曰业报如此。
能自欺乎。
顷之并流西蜀
行达陕州
适诸檀越醵以赆。
即分散。
独遗一驴。
以负经卷。
潼关
硕德宝暹。
足破莫能进。
宛转卧道侧。
哀之。
又舍以载。
而身负经卷。
达蜀。
祷雨弭虎。
化风遐播。
每阐导散席。
衬施随尽。
然素所服用。
至俭陋孅啬。
贞观初
还乡里。
旱甚。
为置坛场。
祷雨。
蜀时
曰不得雨者。
不处堂房。
曝其身三日。
而雨大洽。
所在。
有介冑声。
夜窥之。
则见神人绕行其旁。
议者以其常诵维摩经。
及戒本。
故然。
神素法师者。
平生友也。
然能交接。
于既死之后。
复慰以书。
兹不录。
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
卒于仁寿寺
寿七十八。
口不及利。
手不执宝。
筐箧之藏。
由来绝心。
骑乘劳具。
终身无涉。
垂死。
遗命其徒。
以篨籧裹尸。
用雨椽舁之。
林野。
无尔纷纭。
为无益事。
呜呼达哉。
释志宽
姓姚氏
蒲州河东人也。
祖宗仕族不交群小。
父任青州刺吏
自幼及长清约知名。
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也。
东西访道无释寸阴。
业成登器游讲为务。
生常履信言行不乖。
望似专正而怀抱虚荡。
尝以游学长安诣市买绢。
有人曰。
可见付直明当送绢。
于此便付直。
还寺为诸僧所笑。
曰。
自忆不负于人。
岂有人而乖信。
至期果获。
以事陈之。
彼人云。
兵食可亡信不可废。
弟子俗人奉之。
岂意释门缀斯虑也。
常诵维摩及戒本。
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
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
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
同学宝通
闻之惊迷不安其席。
就而慰之。
犹打物如故。
至旦看之。
乃舍梁将折。
即令拄之得免其命。
其为幽灵所卫如此。
而性好瞻病无惮远近。
及以道俗知无人治者。
皆舆迎房中。
躬运经理。
或患腹痈不可脓出者。
乃口就𠲿之遂至于差。
往往非一。
其慈惠之怀信难继也。
后于中夜室内大明。
及观房外与昼无异。
乃自缝绽衣帛。
不谓神光所照。
后召诸徒方知半夜此相数现。
后遂不怪。
加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
道俗胥悦庆其幸遇。
炀帝弘道海内搜扬。
行解同推。
膺斯荣命。
既处慧日讲悟相仍。
会枭感作逆斋事拘缠。
便下狱待罪。
有来饷遗一不自资。
给囚僧欢笑如昔。
后并配徒隶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
尽力辇送初不懈息。
役僧曰。
此无监检。
当可小停。
曰。
业报如此。
何能自欺。
违心行事诚未安耳。
未又配流西蜀行达陕州
有送财帛祖饯之者。
并即散而不遗。
唯留一驴负经而已。
路次潼关
流僧宝暹者。
高解硕德足破不进。
见卧于道侧。
泣而哀焉。
即舍驴与乘。
自担经论。
徒行至蜀虽有事劳而口不告倦。
仁恕之性登苦知其人矣。
既达蜀境大发物情。
所在利安咸兴敬悦。
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
或数百为群。
经历村郭伤损人畜。
中有兽王。
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狩。
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
令州县立斋行道。
各受八戒。
当夕虎灾销散。
莫知所往。
时人感之奉为神圣。
因名立行弘裕有仪。
凡所宣化如风之靡。
每至散席礼䞋相仍。
或至十万二十万者。
皆即坐散尽了无资己。
告施者曰。
财犹种子聚则难繁。
故为散之。
令从用有在耳。
其虚怀应物为若此也。
兼又轻生疏素弊服寻常。
一经御形动经累稔。
爱护之甚有过身肉。
时逢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
衔泣说化令诵佛名。
又以所服衣之与毡。
或割或减用充贫乏。
每年冬首预积坐毡履替。
观诸沙门少者便给。
以此为常。
贞观之初还反蒲壤缁素庆幸欢咏如云。
屡建法筵重扬利涉。
时州部遇旱诸祈不遂。
官民素承嘉绩。
乃同请焉。
为置坛场。
以身自誓。
不降雨者不处室房。
曝形两日。
密云垂布。
三日已后合境滂流。
民赖来苏有年斯在。
昔在蜀土亦以此致誉。
故使遍洽时谚号为一代佛日
沙门神素者。
架业相邻尤所钦友。
以先卒于栖岩。
住州寺先绝凶问。
忽降形欢叙欣若生平。
明晚来告乃知其死。
致书慰曰。
等同幻境俱禀泡形。
不意之情非复言象。
素法师俗风清美道器冲深。
包总义门研机至实。
但正业久成必之净土。
此方薄运顿失所归。
老病之僧早应先去。
罪重福微犹守馀报耳。
法师不遗故旧。
二十五日夜降神共聚同卧一床。
夕言议至晓方别。
情犹今昔。
事即存亡。
冥感之诚未可陈述。
贞观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四日卒。
见别传。
其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
春秋七十有八。
初未终之前右胁而卧枕于右臂。
告门徒曰。
生死长远。
有待者皆尔。
汝等但自观身如幻。
便无爱结自缠。
吾命亦断。
当取椽两根𥱿篨一领裹缚舆送。
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
言讫而卒。
时蒲虞等州。
道俗奔赴号恸川野。
屯于圹侧七里人满。
自宽从释种。
静摄居形。
不卧全毡不畜疋绢。
匮箧之事由来绝心。
骑乘劳具终身不涉。
口不及利手不执钱。
或有忤之。
便掩口私默。
不行赞毁于人物也。
曾用钱一千五百。
买驴负经。
既至东京
值卒科运大贵。
或头至数万者。
同侣欲为卖之。
不许曰。
已劳负荷岂复过本乎。
便诣市自出之。
但取元价。
此虽小事廉耻本矣。
释志宽
姓姚氏
蒲州河东人也。
历览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所居。
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
窃而观者。
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
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
或数百为群。
经历村郭伤损人畜。
中有王兽其头最大。
五色纯备威伏诸兽。
遂州都督张逊。
远闻慈德遣人往迎。
令州县立斋行道各受八戒。
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
时人感之奉为神圣。
贞观初还蒲晋。
时州郡遇旱诸祈不遂。
官民乃往请焉。
为置坛场以身自誓。
不降雨者不处堂房。
曝形两日。
密云垂布三日已后。
合境滂流民赖有年。
未终之前右胁而卧。
枕于右臂告门徒曰。
生死长远有待者皆尔。
汝等但自观身如幻。
便无爱结自缠。
吾命亦断。
当取椽两根籧篨一领裹缚舆送。
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言讫而卒。
姓姚
蒲州河东人
父任青州刺史
自幼及长。
以清约知名。
历听诸经。
以涅槃地论为心要。
东西访道。
无释寸阴。
生常履信。
言行不乖。
尝以游学长安
诣市买绢。
有人曰。
可见付直。
明当送绢。
于此便付直还寺。
为诸僧所笑。
曰。
自忆不负于人。
岂有人而乖信。
至期果获。
常诵维摩
及戒本。
所居住房。
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
窃而观者。
咸见非常神人。
绕房而行。
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
同学宝通闻之。
惊迷不安其席。
就而尉之。
犹打物如故。
至旦看之。
乃舍梁将折。
即令拄之。
得免其命。
性好瞻病。
无惮远近。
又以道俗知无人治者。
皆舆迎房中。
躬运经理。
后于中夜室内大明。
及观房外。
与昼无异。
此相数现。
猛以开务诱引。
弘济为业。
炀帝弘道。
海内搜扬。
行解同推。
应斯荣命。
会枭感作逆。
齐事拘缠。
便下狱待罪。
有来饷遗。
一不自资。
给囚僧。
欢笑如昔。
后并配徒𨽻。
役于天路。
常令负土。
使装满笼。
尽力辇送。
初不懈息。
同役僧曰。
此无监检。
当可小停。
曰。
业报如此。
何能自欺。
违心行事。
诚未安耳。
末又配流西蜀
行达陕州
有送财帛祖饯之者。
并即散遗。
唯留一驴负经而已。
路次潼关
流僧宝暹者。
高解硕德。
足破不进。
见卧于道侧。
泣而哀焉。
即舍驴与乘。
自担经论。
徒行至
大发物情。
兴敬悦。
时川邑虎暴。
行人断路。
或数百为群。
经历村郭。
伤损人畜。
中有王兽。
其头最大。
五色纯备。
威伏诸兽。
遂州都督张逊。
远闻慈德。
遣人往迎。
令州县立齐行道。
各受八戒。
当夕虎灾销散。
莫知所往。
时人感之。
奉为神圣。
礼䞋相仍。
或至十万二十万者。
皆即散尽。
了无资己。
告施者曰。
财犹种子。
聚则难繁。
故为散之。
令从用有在耳。
兼又轻生。
疏素毙服。
一经履御。
爱护之甚。
有过身肉。
时逢俭岁。
躬煮糜粥。
亲惠饥馁。
衔泣说化。
令诵佛名。
又以所服衣之与毡。
或割或减。
用充贫乏。
贞观之初
还返蒲晋。
缁素庆幸。
欢咏如云。
屡建法筵。
重扬利涉。
时州部遇旱。
诸祈不遂。
为置坛场。
以身自誓。
不降雨者。
不处堂房。
曝形两日。
密云垂布。
三日已后。
合境滂流。
民赖来苏。
号为一代佛日
贞观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
卒于仁寿寺
春秋七十有八。
僧慧棱隋末唐初 576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
西隆人俗姓申屠
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
隋末归襄阳,寻又入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
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
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安州饥。
耀贵如珠。
日丐以济。
弘演不稍倦。
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义。
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将终握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蒋王见其弱。
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下狱。
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感通寺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气弱。
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敛容便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释明浚初唐 ? — 650年2月12日
明浚俗姓孙氏
齐人。
出家住京师宏福寺。
永徽二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
齐人。
善章草。
每以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业。
永徽元年。
二月十二日夜暴卒。
扪其心𮌎。
微有暖气。
周时苏云。
初有青衣二童子。
引至阎王所。
王问平生以何业自脩。
曰但诵金刚般若经而已。
王曰善哉。
可胜言耶。
师可诵满十万过。
则决定往生净土矣弟子虽欲复见师。
不可得也。
自尔精苦倍百必满其数。
明年二月卒。
寺众咸闻天乐异香云。
释明浚
姓孙
齐人。
善章草。
常以金刚般若为业。
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死。
心上暖。
周时方苏。
说云。
初有二青衣童子。
将至王所。
问一生作何业。
答。
但诵金刚般若经。
王曰不可言。
师可更诵满十万遍。
明年必生净土。
弟子不见师也。
还令二青衣送至寺。
自尔精苦倍百逾厉。
至二年三月卒。
寺众咸闻异香云。
李思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人
高祖举义兵,令其观觇京师动静,称旨,授左三统军
京师,累擢嘉州刺史封乐安郡公
卒谥襄
薛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蒲州河东人字陶臣
武宗会昌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尚书郎
文词俊拔,然恃才褊忿,为人所鄙。
累迁秘书监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宣宗大中三年(849)擢为万年尉,历侍御史尚书郎
以持论鲠切,为刘瑑所排,出为巴州(一云嘉州)刺史
懿宗咸通时,复斥为绵二州刺史
召为太常少卿、历给事中,官终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旧五代史》卷六八、《唐诗纪事》卷五九、《唐才子传》卷七。
今人谭优学有《薛逢行年考》。
工诗善赋,以才名著于时。
所作《凿混沌》、《真珠帘》等赋大为时人所称。
尤工七律。
胡震亨称其“殊有写才,不虚俊拔之目。
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唐音癸签》卷八)。
辛文房则谓其“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
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唐才子传》卷七)。
亦擅法书,陶宗仪称其“书法浑厚奇秀”(《书史会要》卷五)。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薛逢诗集》10卷,《别纸》13卷。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薛逢歌诗》2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卷一九则记其《四六集》1卷、《薛逢集》1卷,诸书皆已散佚。
全唐诗》存薛逢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
唐诗汇评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会昌元年(84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佐崔铉河中幕。
大中中,历万年尉、秘书郎直弘文馆,预修《续会要》。
侍御史尚书郎分司东都
咸通初,出为成都少沪,历绵二州刺史,又曾更巴、蓬二州刺史
太常少卿召还,后历给事中秘书监,卒。
工诗,有《薛逢诗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陶臣
河东人
会昌中进士
累迁侍御史尚书郎
大中末出为巴州刺史
蓬州
入为太常少卿
秘书监卒。
作品评论
薛逢最浅俗。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态。
第长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盖亦当时所尚,非离群绝俗之诣也。
薛陶臣殊有写才,不虚俊拔之目。
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
《诗源辨体》
薛逢七言律《老听笙歌》一篇,声气亦胜……其他人录者,声多宣朗,语多秾丽,亦有渐入纤巧者。
《唐诗笺要》
薛秘书诗看核典籍,略伤浑雅之气,然初学于此籍手,亦登堂斋胾之一助也。
主要活动
  • 841年,进士
薛能唐 817 — 8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汾州人字大拙
武宗会昌六年进士第
宣宗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
懿宗咸通中嘉州刺史,历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
僖宗广明元年周岌自称留后,因屠其家。
癖于诗,日赋一章,有《江山集》、《许昌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7?—? 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武宗会昌六年(846)进士第宣宗大中八年(854)书判入等。
屡佐使幕,后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嘉州刺史京兆尹感化军节度使徐州刺史工部尚书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军乱被逐,不知所终。
自负诗才,夸矜己作,甚或傲视李、杜、白氏,实则诚如前人所云,“天分有限,不逮诸公远矣”(《西清诗话》)。
而“排袅之笔,浩荡之衿”(《唐音癸签》卷八)亦时有之。
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七。
其诗《薛许昌集》以《唐人五十家小集》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较通行。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序1首。
唐诗汇评
薛能(约817-约882),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会昌六年(846)进士第
大中八年,授盩厔,累辟使府
十三年,为义成军节度使李福观察判官
入朝,历侍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
咸通五年东川节度使李福奏为副使,后摄嘉州刺史
入为主客度支刑部郎中,自给事中京兆尹
出为徐州感化军节度使,征为工部尚书
复出为许州忠武军节度使
广明元年,为部将所逐,流落汉南,卒。
世称薛许昌
好为诗,勤于写作,自视甚高。
有《薛能诗集》十卷。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蔡伯纳诗评》
薛许昌诗天分有限,不逮诸公远矣;至合人意处,正若当豢悦口,咀嚼自佳。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
)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
性喜凌人,格律卑卑,亦无甚高论。
尝以第一流自居,罕所拔拂。
刘得仁擅雅称,持诗卷造以句谢曰:“千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
”盖讥其无变体也。
薛能,末季名手,其诗借异色为景,寄别兴写情,尽废前规,另辟我境;而排袅之笔,浩荡之襟,复足沛赴之,不病彫弱。
晚调自浪仙一变僻异,声色犹存;此则洗剥过净,邻乎孤子;再进则离斯空界,便入魔天,措手又难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薛能诗虽不恶,原无当于高流。
如五言律“庭树人书匝,栏花鸟坐低”、“薙草因逢药,移花便得莺”、“为山低凿牖,容月广开筵”,仅小有风致耳……乃过自矜夸,诗轻太白,功薄孔明
《寄符郎中》曰:“我生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
”《筹笔驿》曰:“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浮薄不足尽之,何无忌惮!
薛太拙平生极夸己诗,及读其全集,亦不见得。
《石园诗话》
薛太拙)僻于诗,日赋一章。
于前人少所许可,间称贾长江解诗,李青莲及刘、而下无取也……然其七绝多佳作,其馀比之雍陶赵嘏尚有未逮,何论刘、
《东目馆诗见》
太拙诸体峭特,每詄荡中具隽永,宜其以诗道自任,下视太白
主要活动
  • 846年,进士
  • 854年-856年,京畿道盩厔(陕西周至),盩厔尉,能书判入等,补盩厔尉,有诗
  • 857年-858年,河东道太原府(山西太原),太原河东节度使幕僚,能于是年前后入太原河东节度使幕,在太原期间有诗
  • 859年,河南道滑州(河南滑县),观察判官,入滑州义成节度使幕,为观察判官
  • 860年-863年,河南道滑州(河南滑县),侍御史,除侍御史,去滑州入朝,将离滑州有诗
  • 864年-86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李福徙帅西蜀,以能为剑南节度副使
  • 866年-868年,剑南道眉州彭山(四川眉山市),嘉州刺史,由成都赴嘉州任,途经彭山,有诗
  • 86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给事中,为给事中
  • 870年-87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京兆尹,权京兆尹
  • 873年-875年,河南道徐州(江苏徐州),徐州武宁军节度使,解京尹,出为徐州刺史感化军节度使
  • 876年-878年,河南道徐州(江苏徐州),工部尚书兼徐州武宁军节度使,能入授工部尚书,复节度徐州
  • 878年-881年,河南道陈州太康(河南太康),许州忠武军节度使,能赴许州,行经太康,有诗
窦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十年,自太府少卿定边军节度
时南诏攻西川,陷嘉州
自将兵拒之于大渡河
南诏诈与议和,语未毕,而军已渡。
惧,自经于帐中,为部将所解。
遂单骑宵遁,黎、雅、邛诸州均陷。
康州司户
著有《云南别录》。
僧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初居法乾内寺,能诗文,通内外学,寻充左右街应制,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懿宗赐号净光大师
其师知玄著《如来藏经疏》、《大无量寿经疏》、《胜鬘师子吼经疏》,为著《法鉴》、《法灯》、《法苑》以阐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久亲炙悟达。
悟达亦乐教育成就之。
故其器卒获用于天下。
而相为表里。
以推明大法。
若悟达。
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则衍法监四卷。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则衍法镫二卷。
胜鬘师子吼经疏四卷。
则衍法苑十卷。
般若心经金刚经皆有疏义。
亦随衍成卷。
忏文六卷。
及杂文等。
必翼纬。
以行世。
初居法乾内寺。
官寮奉仰日甚。
寻充左右街应制。
每岁属诞辰。
于麟德殿。
升座讲演。
赐紫伽梨。
懿宗尤重佛乘。
月遇八日。
必饭僧内殿。
数盈万不啻。
且躬为赞呗。
朗咏高台上。
宠锡繁夥。
至造旃檀座以处之。
当是时。
两街四寺。
行方等忏法。
开坛受戒度僧。
各三七日。
别诏大德二十人。
咸秦殿。
为内福寿寺尼受戒。
缮写藏经。
雕造旃檀像千躯。
皆诏捡校。
又以十一月十四日返庆饰。
京城僧道。
赴麟德殿论义。
则敷畅皇猷。
恢宏祖道。
如他日。
赐号净光大师
咸通十一年
诏录两街僧事。
广明中
巢𡨥犯阙。
僖宗播迁于蜀。
是夕内宿。
旦与杜光庭
仓黄扈从。
再见悟达。
其师资终始无间如此。
著述尤富。
内翰侍郎乐朋龟为作真赞。
秦蜀间多其弟子。
则可谓生荣死哀矣。
僧彻
不知何许人也。
敏利天资高迈逸类。
稚岁聪颖而慕。
悟达国师
颜回之肖仲尼也。
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
随侍翼从未尝少厌。
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
悟达凡有新义别章。
咸嘱付畅衍之。
为如来藏经疏。
著法鉴四卷。
大无量寿经疏。
法灯二卷。
胜鬘师子吼经疏。
著法苑十卷。
观乎悟达为疏。
左丘明之传也。
述三法钞。
犹杜服之集解欤。
初居法乾内寺。
师资角立声彩风行。
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
内外兼学辞笔特高。
唱予和汝同气相求。
寻充左右街应制。
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
赐紫袈裟。
懿宗皇帝留心释氏。
颇异前朝。
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
数盈万计。
因法集躬为赞呗。
则升台朗咏。
宠锡繁博。
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
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
戒坛度僧各三七日。
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
入咸泰殿置坛度内。
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
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
雕造真檀像一千躯。
皆委检校焉。
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
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
尔日述皇猷。
辞辩浏亮深称许。
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
可谓折冲异论者。
当时号为法将
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
咸通十一年也。
续录两街僧事。
经江论海勇于揭厉。
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
八十四字。
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馀
若使龙光时可待。
应怜僧肇论成初。
五车外典知难敌。
九趣多才恐不如。
萧寺讲轩横淡荡。
乡云树正扶疏。
几生曾得阇踰意。
今日堪将贝叶书。
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执卷问吾庐。
览兹奖饰悲喜。
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
其夕内宿。
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
扈从入于岷峨
再见悟达痛序艰难。
极多著述碑颂歌诗。
不知所终。
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
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
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