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毛熙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曾至资州,作诗题于孟岩
世次无考。
《舆地纪胜》卷一五七《资州》收其诗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宝脩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周氏
资州人
幼依乡里纯德寺出家。
既入禅会。
蕲州忍大师法裔。
而决了所疑。
后游罗浮山爱之。
即石室燕默终日。
寻而檀越卒为筑辟。
郁成钜刹。
一日忽愀然不乐。
谓门人曰。
因缘相逼奈何。
众咸莫测其意。
顺宗皇帝闻其名诏入
与三藏问答。
并正所翻译。
因留居辇下三年。
竟终于京寺云。
杨禹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七《资州》中,收录杨禹圭诗作2句,《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黄筌后蜀至宋初 ? — 9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 【介绍】: 成都人字要叔
前蜀王衍为画院待诏后蜀孟昶时累迁如京副使
入宋,隶图画院
善画花竹翎毛,兼工佛道人物、山川龙水
南唐徐熙并号“黄徐”,为五代、两宋花鸟画之两大流派。
刘赞前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前蜀
后主王衍时为嘉州司户
工画人物、花鸟及龙水,迹意兼善。
学士韩昭狎宴后宫,绘《陈后主三阁图》,并作歌以谏,不能用,亦不罪之。
有《玉堂集》,又编有《蜀国文英》。
乙速孤行俨初唐 636 — 7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07 【介绍】: 京兆醴泉人字行俨
神庆子,北魏时赐姓。
高宗咸亨初,以将门子入仕,以军功累迁绵州司马
武周长寿二年,除资州长史
历万、、泉三州刺史广黔三州都督
中宗神龙二年,诏为右武卫将军,专委北军事。
寻以病致仕。
李鼎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资州人
秘书省著作郎
有《周易集注》、《连珠明镜式经》。
鼎祚
资州人
开耀时秘书省著作郎
杨元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
杨弘武子。
武则天时尚舍奉御
颇有医术,为则天所任。
尝忤张易之意,贬为资州长史
易之诛,复任京职,官至台州刺史
僧处寂武周 658 — 7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8—734 【介绍】: 唐僧。
蜀人俗姓周
早于资州出家,住山北兰若,师事宝修禅师,服勤寡欲。
武则天时,诏入内,赐摩纳僧伽黎。
寻辞乞归山,历四十年,足不出山寺,不涉官府,为资人所崇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资州周氏子。
出家既受具。
师事宝修禅师
获心法。
隐居山北兰若。
行杜多行。
海内知其名。
天后时。
诏见。
赐摩纳僧伽梨。
恳辞放还山。
每跏趺胡床。
昼夜常坐。
不昏寐。
虎伏其下如卫护。
积四十六年。
迹未尝出山。
而神异寝著。
新罗无相师自其国来。
谒。
先命洒扫曰。
远客至矣。
开元初
郡守王晔甫视事戒诸僧。
必赴府致贺礼。
不则胥吏廉其罪。
于是不往。
其徒以为言。
曰。
缘业有在吾未死。
虽晔其如吾何。
后晔果以见慢发怒悉引诸僧。
坐厅事。
状。
忽仆地。
左右急扶掖入屏著而绝。
盖晔故黄冠也。
尝立小功景云中。
遂器使有民社。
然于吾教终莫加恤也。
卒于二十二年之正月
寿八十七。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居山北行杜多行。
天后闻焉。
诏入内赐摩纳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诫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
本黄冠也。
景云中曾立少功刺于是郡。
终于释子苞藏祸心。
上任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乎王公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听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拒之由。
愠色悖兴。
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
左右扶掖归宅。
至厅事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禺中气绝。
自此人谓为妄欲加诸道人一至于此。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示灭。
享年八十七。
资中至今崇仰焉。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天后闻之诏入内赐摩衲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戒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厅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𢬤之由。
愠色勃兴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归宅至厅事。
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寻尔气绝。
年八十七岁。
示灭资中
至今崇仰焉元圭
释元圭
姓李氏
伊阙人也。
少林寺禅师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庐于狱中庞坞。
谓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东岭。
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
安禅于岩阿。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
称谒大师
睹其貌伟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辞不获。
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倾听虚心纳教。
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杀。
曰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谓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
力能。
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寂默而不为体。
悟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享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惛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亚佛。
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
可得闻乎。
曰汝能㑦(音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曰。
是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为三不能也。
定业亦不牢久。
无缘亦谓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
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
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
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
作用冥现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
曰。
吾观身无物。
观无常法窟块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为世间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发心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曰。
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
师宁隳叛佛耶。
随意垂诲。
不得已而言曰。
东岩寺之障也。
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
汝能后此树于东岭乎。
神曰。
已闻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风雨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门送而观之。
见仪卫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
隆栋壮宇岌礘将圮。
定僧胆动宿鸟声狂。
互相敲磕(苦盖切)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
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谓其徒曰。
吾殁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
开元四年卒。
寿七十三。
崔泰之唐 667 — 7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23 【介绍】: 许州鄢陵人字泰之
十二岁游昭文馆,对策高第,补雅州参军
武周末,累迁职方郎中
预平二张,拥立中宗复位,拜太仆少卿
中宗神龙中武三思弄权,出为、德、梓、开四州刺史,复贬资州司马
玄宗初,起为济州刺史,旋入朝,累历户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户部尚书,官至工部尚书封清河郡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23 以字行。
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一说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学精而博。
12岁游昭文馆,对策高第,调补雅州参军事
太子通事舍人太子司仪郎右史,以职方郎中预平二张,拥立中宗复位,拜太仆少卿,封安平县卫王长史
武三思擅权,出为洺州刺史,转德州梓州开州刺史,降为资州司马
玄宗即位,起为济州刺史,旋拜国子司业,历礼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拜户部尚书封清河郡公
官终工部尚书
开元十一年(723)卒,赠荆州大都督
事迹见《千唐志斋藏志·大唐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荆州大都督清河郡开国公上柱国崔公(泰之)墓志铭并序》、《旧唐书·崔知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
全唐诗》存诗4首。
僧无相唐 680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56 【介绍】: 唐时新罗僧
本为新罗国王子,于本国出家受戒。
玄宗开元十六年,渡海入唐。
长安玄宗召见,住禅定寺
后入,至资州智诜
僧处寂名其为无相
山居修禅定,久而入城市,昼居冢间,夜坐树下。
信士为构精舍。
玄宗蜀时,迎入内殿。
后居成都净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罗国王之子也。
开元十六年
汎海舶东至京师
既廷对。
诏隶禅定寺
后入资中
智诜禅师
有契悟。
先见异僧处寂
知其来厚遇之。
且授以则天所赐磨纳九条衣。
嘱之曰。
幸毋忘。
因遁居溪谷间。
每燕坐辄五日。
始出定。
偶一夕有二黑犊。
交角跪床下。
稍复移近。
觉一手毛而甚冷。
自相袖入。
扪摸至腹。
又尝大雪昉霁。
二虎饿剧外来。
为循抚。
裸卧其前以待啖。
虎则遍嗅首足而去。
久之。
发长衣弊。
猎者疑其非人类。
将射而复辍。
天宝末
以故旧。
见上皇行在所
成都县扬翌以为妖。
命吏逮。
吏之至者。
皆战剽莫能前。
大风卒起。
沙石穿帘幕。
飘掷听事。
翌惧扣头悔罪。
乃已。
檀越四合。
于是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伽蓝作矣。
而独常居净众后院云。
寻凿寺前地为小池二。
曰左羹右饭也。
缺资费则淘浚之。
以来供施屡验。
树浮图门外。
尤峻拔。
植稚柏其下曰。
齐浮图寺当毁。
会昌之变。
始信。
或有以樵㸑愿役寺中。
而不取佣直者。
然亦不识其何自而至也。
盖相之出家而入中国也。
诸兄亦丧逝随尽。
国人乃立其弟。
其弟常恐归以废己。
使客至成都
狙刺
一夕樵㸑者。
得而杀之。
竟遁去。
闻而叹曰。
仇对有在。
于我乎何累焉。
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
无疾而终。
春秋七十七。
塔号东海大师
乾元间
刺史韩汯撰碑。
释无相
新罗国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国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发登戒。
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
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
后入蜀资中智诜禅师
处寂者。
异人也。
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
事必悬知且无差跌。
未至之前。
曰。
外来之宾明当见矣。
汝曹宜洒扫以待。
间一日果至。
寂公与号曰无相
中夜授与摩纳衣。
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扪摸至腹。
殊不倾动。
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
忽雪深有二猛兽来。
自洗拭裸卧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
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
后来入城市。
昼在蒙间夜坐树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渐见重。
为构精舍于乱墓前。
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
入内殿供礼之。
成都县杨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
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
飘帘卷幕。
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
忏毕风止。
奉送旧所。
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
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
先居净众本院。
后号松溪是欤。
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
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
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
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伤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挟席。
坐禅座之侧。
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
遂跃起以刀一挥。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门素有巨坈。
乃曳去瘗之。
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
质明令召伐柴者谢之。
已不见矣。
尝指其浮图前曰。
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
会昌废毁。
树正与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饭。
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
果来供设。
其神异多此类也。
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
春秋七十七。
临终或问之曰。
何人可继住持乎。
乃索笔书百数字。
皆隐不可知。
谐而叶韵。
记莂八九十年事。
验无差失。
先是武宗废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净众例从除毁。
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兴释氏。
其钟却还净众。
以其钟大隔江。
计功两日方到。
明日方欲为斋辰。
去迎取巳时已至。
推挽之势直若飞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尔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颇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
变异如此。
一何伟哉。
后号东海大师塔焉。
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
至开成中李商隐梓州四證堂碑。
为一證也。
释无相
新罗国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无相
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
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
扪摸至腹。
殊不倾动。
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
忽雪深有二猛兽来。
自洗拭裸卧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
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
复构精舍于乱墓间。
成都县杨翌。
疑其幻惑。
乃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
顷之大风卒起。
沙石飞飏直入厅事。
飘帘捲幕。
杨翌叩头拜伏喘不敢语。
忏毕风止。
奉送旧所。
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
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
惧其却回其国危殆。
将遣刺客来屠之。
已冥知矣。
忽曰。
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伤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挟席。
坐禅座之侧。
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
遂跃起挥刀。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门素有巨坑。
乃曳去瘗之。
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
质明令召伐柴者谢之。
已不见矣。
尝指其浮图前曰。
此树与塔齐。
塔当毁矣。
会昌废毁正与塔齐。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饭。
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
果来供设。
其神异多此类也。
至德元年卒。
寿七十七。
郑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荥阳开封人字景参
中第后,历罗川资阳
丁忧后,累迁黎阳盐山,有善政。
玄宗开元中,历怀州刺史,官至慈州刺史
卒年七十三。
韩汯唐 ?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1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韩休子。
肃宗至德初,自左补阙考功员外郎知制诰
王玙授官制,不加虚美,颇衔之。
乾元中王玙为相,出资州刺史
上元中,终谏议大夫
孙知微后蜀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眉州彭山人字太古
释令宗
善画佛道像,尤长于龙水
后蜀时隐居青城山
太宗淳化中张咏镇蜀,慕其画而终不可致。
还朝,知微始以画赠之。
僧道一唐 709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
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
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
幼出家,习经律。
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
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
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
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
生而凝重。
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
文成大字。
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
渝州圆公受具。
久之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的指。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造让公泯然无间。
遂栖迟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
人莫敢近。
近辄灾衅立至。
一之来见。
若紫衣玄冠者。
致礼于前。
愿施此地为道场。
自尔犷鸷就驯。
愎悍从化
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
大历中
裴公移牧庐江寿春
一亦隶名开元精舍。
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
宜得道德之士。
以利益四众故。
延奉勤至。
而坐阅十年
建中初
天下僧尼。
悉归旧壤。
连帅鲍公又留不遣。
天下学者至。
率以祖称之。
而心宗之传益盛。
噫伟矣。
示众云。
汝等诸人。
各信自心是佛。
夫求法者。
应无所求。
心外无别佛。
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
不舍恶。
净秽两边。
俱莫依怙。
达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无自性故。
僧问云。
和尚为什么。
说即心即佛。
答云。
为止小儿啼。
问云。
止后如何。
答云。
非心非佛。
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
答向伊道。
不是物。
一日上堂。
良久。
百丈收却面前席。
一便下座。
岁戊戌
无疾沐浴而终。
寿八十。
腊五十。
塔全身于石门
宪庙追谥大寂
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
权德舆撰铭。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海昏县影堂存焉。
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大寂居府。
乃回郡。
大寂付授纳袈裟。
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庞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贞元五年,自资州刺史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
僧惟宽中唐 755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7 【介绍】: 唐僧。
衢州信安人
俗姓祝
年十三出家。
德宗贞元间行化于闽、越间。
说心要法三十年,弟子千余。
白居易宫赞时,亦尝以弟子礼事之。
卒谥大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我非众生。
既非众生。
是佛否。
不是佛。
究竟是何物。
亦不知是何物。
可见可思否。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宫赞时。
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罗浮山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羊士谔中唐 76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3—819后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谏卿
德宗贞元元年进士
顺宗时累迁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
宪宗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
坐诬论李吉甫,出为资州刺史
工诗,以典重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2?—822? 字谏卿排行二十七
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人。
家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德宗贞元元年(785)进士第,授义兴县,迁义兴主簿
顺宗朝因公言王叔文政治革新之非,贬汀州宁化县
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
三年巴州刺史
、洋、睦等州刺史,皆有政绩。
十四年入朝为户部郎中
生平散见孟简建南镇碣记》、韩愈顺宗实录》卷四、《唐才子传》卷五。
辛文房谓其诗“造妙良选,作皆典重”。
全唐诗》录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羊士谔(约762-约820),字谏卿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授常州义兴
九年,以右威卫兵曹参军佐浙东皇甫政幕。
贞元末,充宣歙巡官
永贞元年长安,因言王叔文之非,贬汀州临化尉。
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
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
三年,坐与窦群吕温倾陷李吉甫,贬资州刺史,未行,再贬巴州刺史
、洋、睦三州刺史,入为户部郎中,卒。
有《羊士谔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士谔
泰山人
贞元元年进士
元和初监察御史
户部郎中
出为资州刺史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入室三人:张枯、节士谔元稹
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
文章尚论其世,……羊士谔刺王、韦远贬,亦有气节。
《十贤集》,士谔亦在其中。
《唐诗品》
士谔诗气格昂然,不落卑调,然例之能品,亦萧然微尔。
予谓谔诗如素障子,虽无烂目之华,欲摘其瑕,亦无处下手。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有美不胜收,品居中下者;亦有无一言可举,不得不称为胜流者,以风度论也。
知此可以定羊资州诗矣。
贞元后,集中有佳诗易,无恶诗难。
羊士谔诗虽不甚佳,却求一字之恶不可得。
丘和隋末唐初 552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2—637 【介绍】: 隋唐时洛阳人,后徙郿。
少重气任侠,长乃折节自将。
北周开府仪同三司
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历、蒲三州刺史
炀帝北巡,馈献精腆,遂拜交趾太守
善抚吏士,以宽惠称。
唐高祖时稷州刺史
卒谥襄
李渭中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
约为中唐时人
长洲主簿暄子。
曾任资州刺史
事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与《蜀中名胜记》卷八。
《全唐诗外编》录其游北岩诗句1联。